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美联储前副主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开业时他刚从美联储辞职),以及其他一些非常聪明的专业人员。这些人都是金融界里的顶尖人才,他们建立了一套自称绝对可靠的体制。但反其道而行之的有趣事件偏偏发生了!
1998年8月17日,一件出人意料的事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俄罗斯宣布卢布贬值和“债务延期偿付”。这意味着俄罗斯可能会拖欠或不支付所发行的债券。事实上,消息一公布,美国国内有亿美元的卢布债务即告无效。这一后果,根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有些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千年不遇”,但它确实发生了。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直认为,如果某特定市场的流动性(市场里大量自愿买家和卖家所带来的买卖证券的能力)枯竭了,大多数其他市场还会有充足的流动性,并且还有各种战略可以执行。他们错了。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随即陷入困境。它庞大的债务,即投资组合的影响力,也危及美国金融市场。该公司的交易和运作方式瘫痪了。
华尔街盛传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要破产了,并可能导致严重的混乱与巨大的损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乔治·索罗斯庞大的对冲基金等其他公司的求助也宣告失败。索罗斯从他在股市的经历中学到的理念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理念和模式相反。他的理念帮助他积累了几十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索罗斯强烈认为人们无法预测市场,而只能利用市场变化,因为市场天然就是混乱的。
长期的事实是这种“混乱观”的证据,我早就得出了这一结论。1998年发生的事件给我们诸多重要教训,而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对“混乱观”的支撑。
1998年初,赢利仍然可观,股市也依然强劲。但是当股市出现正常调整的时候,关于股市过热和亚洲问题的报道加重了人们的恐惧。许多投资者恐慌之下抛出了手里的股票。这是第一次打击。
到8月,关于股市整体健康状况和熊市(大幅下跌)可能性的问题经常见诸报端。更多人抛了出来。接着,一位杰出的图表制作分析师(技术分析师)在电视上说,我们百分之百要进入熊市了。马上,股市在一天之内狂跌100点;据报道,公众对共同基金的抛售数额也越来越大。市场本身的行为导致了不健康心理,而这又导致了更多弱点。这是第二次打击。
我也是人,所以我当时也很紧张,但是我的原则和研究告诉我一切都正常。我没卖。
接着第三次打击到来了。英文字典里对“打击”(whammy)这个词的一个主要定义是“强烈的力量或攻击,尤指使瘫痪或致命的一击”。
这就是当俄罗斯在1998年8月17日宣布卢布贬值和债务延期时的情景。这并不只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导火索。随着股市的衰退,同年早些时候得到的可观收益至此绝大部分已化为乌有。这一事件的影响像涟漪一样在全球股市内蔓延开来,投资者开始争先恐后地进行安全投资转移。不但股价的快速下滑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和情绪上的压力,而且更大的谜团是谁也不知道这一切何时结束。压力与日俱增。
尽管有那么几天,我在装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用铅笔在记事本上计算公司未来的销售额和赢利的时候也会觉得全身发热,额头、掌心冒汗,但我不会受情绪摆布。
8月2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跌了357点,为当时历史上第三大跌幅(经历过2000~2002年的股市之后,这只能排第十二位了)。
正当这一切如火如荼的时候,《金钱》杂志在夏末想写一篇关于我的报道,内容涉及我所管理的基金,我成功的秘诀,以及我在这些基金里包含了哪些股票。我本可以拒绝采访或者把它延后,但我觉得,公众只关注熊市的消息而不关注股票和他们所购买的股票,这对他们非常不利。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管是报刊、电视还是广播……只说真话,只说对公众有用的东西。我从不把采访看成是宣传我自己的基金的舞台。我觉得这样才是对的。我对自己的基金有信心。
我接受了《金钱》杂志的采访。我谈得最多的是消费品股票,其中又以专卖店零售为主。我持有许多该领域公司的股票,像天木蓝、男人衣仓、普罗菲特百货连锁店和家庭美元店等,都在《金钱》杂志接下来一期的文章中有所介绍。
文中有一句评论是这么说的:“基金经理人弗雷德里克·科布里克认为,低通胀和低失业率会刺激消费者大掏腰包。”尽管亚洲情况糟糕,尽管晚间新闻里充斥着令人担忧的消息,但我的工作告诉我消费环境依然健康。
9 月
危机似乎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扩散。就连美林证券的股价都下滑了50%,这是由于交易情况的不景气和它所承受的巨大损失,尤其在混乱的债券市场中所遭受的损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寻求救援资金的努力自然会对业界产生影响,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股市存在危险的消息在华尔街上不胫而走。
1998年股市的急转突变有点像过山车,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6月道琼斯指数跌了600点,引发了恐惧症候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感到很困惑。纳斯达克在从7月底开始的6周内跌了25%,此时,9月的谣言更加灼人。
尘埃落定
在没有新的重大事件或毫无缘由的情况下,股市形势逐渐好转。对卖空者来说,这一切只是典型的熊市大*,情况依旧糟糕。这些投机者一边引证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俄罗斯经济困境,以及那些还在恶化的波浪效应,一边抛空了股票。
我当时持有或正在买进的股票有些开始好转了。生物科技公司健赞的股价从31美元跌至25美元,然后又稳步上升,年底以49美元收盘,很漂亮地涨了58%。折扣零售商好市多虽然赢利增长势头强劲,但是一开始股价也从65美元左右跌至约45美元,我的心都凉了,但我对它仍然有信心。当它开始反弹的时候,它的股价一路升高,年底的时候已达72美元,涨了整整60%。
我在《金钱》杂志中向公众推荐的都是很优秀的股票。
我最喜欢的一些技术股怎么样呢?戴尔曾大幅下滑,之后又回升并大涨。在7月初还接近每股200美元的雅虎也跌至104美元,但12月31日又升至475美元(在每两股产生一股的拆分后变为美元)。蓝筹股和其他股票大大地回报了其投资者。没用多久,贪婪和欲望似乎又取代了恐惧和担心。
我的基金?我的汗水和所做的研究物有所值。《今日美国》把我的基金列为25种全星最佳基金之一。我们每年都是第一名的有力争夺者,远远领先股市和竞争。《今日美国》在2月财政年结束时公布的排名中,我们基金年涨幅几乎达到50%。对于这25种基金的定义,《今日美国》是这么说的:“全星最佳基金为长期、核心持有而设,但它们的表现也应该是稳定的。”
到1998年我的基金入选年度25种全星基金时,我已经把全国5种最佳基金之一的纪录保持了15年。自然年和全星财政年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今日美国》的最终报告和排名表明,到2月18日为止的12个月里,25种全星基金平均涨幅为11%,股票型共同基金平均涨幅为。科布里克资本基金上涨了。我们轻松夺冠,成为1998年《今日美国》的年度全星基金。
。 想看书来
蝴蝶效应Vs。7步法则
蝴蝶效应永远不会终结,而我们也许了解、也许不了解这些事件或它们发生的原因。等我们真的了解的时候,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和连锁效应,因此对市场时机的判断以及买卖,也就无法追上事件真相迅速披露的速度和我们获取消息的速度。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对市场时机进行预测,并且其判断的方式就是出于情感上的冲动或者由于他们读到的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信息。但历史表明,预测时机根本不奏效,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会让人赔大钱。事实上,我所认识并尊敬的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中没有谁是靠对市场时机的预测而建立起他们的显赫业绩的。
像先锋集团共同基金(在我刚入行的时候曾在这里接受过训练)创始人杰克·博格这样的大师,以及一些颇受好评的书籍和许多顶级投资人都一再告诫投资者:不要试图预测市场时机。正如博格所指出的,就连专业的共同基金也是在股市快跌到谷底的时候有更多的资金,而在股价最高时没有资金。
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
因此,如果你认为你手中的股票可以使你的本金实现5倍或10倍的增长或是发展成思科、沃尔玛或者其他什么能涨百倍的股票,你还要预测市场时机吗?以下是导致投资者情绪化地判断市场时机的几个关键因素:
1。 对所持股票缺乏信心。令人担忧的股市对此是个考验。
2。 用来投资的资金也许很快将另作他用。
3。 贪心导致的与自己财政状况或个性不符的过分冒险。
4。 缺乏耐心……短暂的投资期,而非几年的时间。
5。 赌一把的欲望或认为自己有能力预测市场时机的信念。
同时,还有无数的个人和企业向投资者推销一些所谓能有效预测市场时机的服务,包括市场技术分析师的那些工具、股价分析曲线图和市场平均指数等。
不要迷信市场分析师
聪明的投资者懂得图表并不能代替7步法则和调查研究。有些专业人员懂得如何利用少数优秀技术分析师做出的数据,并利用图表来进一步证实通过调研得出的结果。对那些我所知道的优秀投资者来说,它本身并不是一种方法,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有些人认为专业人员出色的工作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图表“知道一切”。对于抱有这种观点的人而言,图表是祸害。这种观点我也听了上千遍,可我还是一个字都不信。在卢布贬值和我前面提到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发生的那年夏天,我记得有个比较有名的图表分析师跑到电视上宣称现在是熊市。听信他的人错过了巨额的投资回报。
在谈论这个分析师(在华尔街我们称之为“大图先生”)的电视节目之余,有一篇报道说:“他的分析过分依赖对市场平均指数变化趋势线的神秘的对比。许多专业的基金经理认为这种所谓的技术分析是浮躁且不可靠的,得出的结论就和茶渣一样毫无价值。”
最后,我想到了在我刚入此行时,华尔街的一位战略家在听到我引用一位技术分析师的结论后(当时我还没有什么更深的领悟)对我的告诫:“要是你再相信这些技术分析师的话,下次我见到你的时候,你肯定在某个角落拿个破碗要饭呢。”要是有人对这些图表的依赖已经超出了仅仅是获取补充信息的界限,那么我也只能对他重复上面的话。
我用图表来观察股票走势与赢利的关系,因为有些做得比较好的图表,如证券研究公司的图表,同时提供股价和每季度赢利图表。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基础工具,因为这些比较可以很直观地表现出股票价值何时变高了或变低了。但我并没有判断市场时机或根据图表确定投资方向。拒绝“茶渣”,拒绝破碗。买绩优股、遵循原则,然后你就会做得非常非常出色。
。 想看书来
泡沫困境(1)
泡沫和熊市是各自独立且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投资者在运用7步法则和BA*模型的时候确实需要理解其中的差异。这和任何其他工具箱一样,你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工具,知道在需要用螺丝起子的时候别用锤子。不过,一旦你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区别,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并且你会发现这一切其实很容易,前提是你要使用本书所说的那些原则。股票要在熊市时买进,出现泡沫时卖出。你已经了解了我在市场萎靡时买进并且因此挣了很多钱。这个方法可以排除预测市场时机的陷阱,并且利用你对所持有或想要买进的股票的知识把优势最大化。泡沫源于狂热,这意味着价值和基本因素要么高度可疑要么完全错误,因为“真相”已经被人们的情绪和感觉淹没了。如果认出了泡沫,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抛售是最佳策略。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纳斯达克在5年多的时间里都滞留在比2000年低3 000点的水平上。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就是赚不回在2000年的泡沫中损失的钱。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他们把泡沫与熊市等量齐观,并且没有意识到泡沫的严重程度。但是,泡沫和熊市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的起因。
熊市主要由基本问题引起。本章此前已列举了导致熊市的5个主要原因。熊市自行其道,不景气的市场也是如此。之后一切正常。熊市时要买进,因为此时股票价格很合适;随后股价回升时赚得就更多。泡沫是投资者自己造出来的,而不是基本事件导致的。投资者开始相信一些虚假的或非理性的东西,并因此在一只股票、一个行业或整个市场中制造出狂热。如果这种狂热持续一段时间,泡沫就产生了;并且泡沫会一直膨胀累加,直至其内在不稳定性打破这个泡沫。
泡沫与熊市还有一个有趣的差异:熊市里有许多买空者,也有许多卖空者;但对泡沫而言,为数不多的买空者也被铺天盖地的喧嚣的牛气动摇了。互联网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狂热通常在人们相信某种新生事物的前景将令人叹为观止的时候产生……即使这个前景无法得到证明。
对动力和金钱的喜爱是很自然的,但如果投资者不遵循一定的准则或者对泡沫没有概念,那么他们不是在朝财富前进,而是朝相反的方向。
在熊市中;人们想遵循买卖原则,在充分考虑了股价和基本因素后买进股票。这就是7步法则。
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一次泡沫,可能一辈子就碰到那么一次,但单只股票的泡沫却很常见。所有泡沫都有共性,都是感觉、情绪化和准确信息的缺乏共同作用使人入套。
2000年3月6日,艾伦·格林斯潘74岁生日,我有幸应邀参加他的精英聚会。出席者有格林斯潘、萨默斯、阿瑟·利维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路易斯·格斯特纳,以及像世界通讯公司主席伯尼·埃博斯一样的许多互联网和通讯公司执行官。这些公司是新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次聚会也像是*人士聚在一起讨论新经济的真正含义以及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受到邀请后我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他们的高论。
利维特谈到了调控环境和个人投资者的需求。尽管他对投资者对新经济表现出的完全不顾风险的过分热情表示担心,但他对新经济即将到来的观点并未质疑。拉里·萨默斯、艾伦·格林斯潘和许多资深的执行官都对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市场的融合、新技术的巨大进步和未来的美好前景表达了自己乐观的看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泡沫困境(2)
在这次聚会4天后,即3月10日,泡沫破裂了,游戏结束。一切都变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当时并不责怪格林斯潘、萨默斯、格斯特纳,或众多互联网公司的CEO们,现在也不会责怪他们。
这一切在当时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政界资深人士的信息来源在过去已经向我们证实了都是最有价值和最值得信赖的:消费者和企业所提供的真实经济数据,以及企业执行官们提供的最佳信息。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事物,并且我们都信以为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
最近这次泡沫给了我们三个重要教训。第一,在我们接下来的投资生涯中,我们不太可能再遇到股市泡沫了。股市泡沫似乎一辈子就能遇上一次,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第二,股市里确实存在阶段性的小泡沫(我给它的定义是小于1929年和2000年的泡沫),其中包括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1973年初由对蓝筹股(即“成长股”)的狂热而导致的泡沫、1983年的技术股中度泡沫,还有1987年市场崩溃前对市场价值的高估。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单只股票产生泡沫的概率相当高。
在过去几年里,当人们谈论房地产行业、国外金融工具,甚至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时候,“泡沫”和“狂热”成了两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
经济泡沫,和泡泡糖、肥皂产生的泡沫一样,虽然大小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终将破裂。泡沫不会持久,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真实的支点之上的。因此,许多泡沫都是从狂热发展起来的。狂热无非就是情绪化胜过现实化或理性化,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非理性。
非理性会导致价格的涨幅超过知识与合理分析所能解释的程度,而这种非理性可能由一个、两个,甚至更多事物共同作用产生。它本身在一开始时不容易被发现,否则也就不会有泡沫可言了。它的起因就是那些令人心动的信念,但大众不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事实,了解不全面或了解错误。
对我而言,那些新生的、看似有无限潜力与神秘色彩的事物的出现就是“大泡沫”的到来。在这一点上,历史不断重演:电力首次进入家庭、20世纪20年代的运河、铁路和广播等。也可能是像KK甜甜圈这样的公司……并不一定总是神秘兮兮的,或者一定是技术股,但肯定是由于人们的直觉、欲望和情绪化的推动。是直觉而不是分析把股票推到天价,然后就是泡沫破裂。
泡沫的教训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大泡沫或个股泡沫,还可以使我们在几乎所有投资中专心区分真实信息与直觉。好好领会这些教训吧。
知识是7法则中的第一步,它与BA*模型一起可以帮助我们揭开泡沫的神秘面纱,因为在泡沫当中,人们的信念很可能没有真正知识的支撑。只要把BA*要素界定明确,一切都很容易搞懂。
投资领域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人们对许多技术股、通讯股和网络股的产品需求是无穷的,因此其股票也就有无穷的潜力。这些妄想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然而人们由于错误或片面信息误导,对众多互联网公司都持有这种想法。情感因素暂时填补了信息错误或残缺不全所遗留下的空白。它的背后就是7步法则之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