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古以来,伊犁河流域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民族杂居、民族斗争、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区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塞种人、大月氏、匈奴、乌孙、柔然、悦般、突厥、契丹、回纥等族人民,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曾在伊犁舞台上演过一幕幕苍凉悲壮的历史剧。
伊犁草原地势平坦,有肥沃的黑钙土及栗钙土,植被相当茂盛,是优良的草场。此外,草原的微气候很适合放牧。较高的地方气候在夏天比较凉爽,朝阳的谷地在冬天比较暖和,牧民能够因应气候转换放牧的地方,牧草亦因此得到恢复。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游牧民族自然向往。
伊犁史学专家赖洪波说:“一个地方,它的经历和祖国的命运和利益如此直接相关,并产生如此大量的涉外问题,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综观千年史实,伊犁这个地方,民族必争,历史悠久,古迹遍地。”
乌孙自立国伊始,管控伊犁河流域近500年,经过几次内讧和分裂,国力日渐衰弱。
第16页 :
东汉以后,有关乌孙的史料相当缺少。东汉的明帝、章帝年间,乌孙国仍然由大小昆弥分治。《汉书·西域传》记载:“两昆弥皆弱。”
公元五世纪以前,乌孙国与中原政权仍然保持联系。乌孙曾经向曹魏政权进贡,“无岁不奉朝贡”。
乌孙国国势久衰,公元147—167年间,多次遭到鲜卑首领檀石槐铁骑的蹂躏,苦不堪言。
魏晋南北朝初年,原小昆弥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西边大昆弥所统治的地方则仍为乌孙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北方逐渐统一,北魏国势日益强盛。拓跋焘希望挑战柔然汗国,经营西域。拓跋焘曾经在太延三年(437),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经乌孙,受到乌孙王的礼待。。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是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史料记载:“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在柔然铁骑的不断践踏下,乌孙国覆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柔然汗国的迅猛扩张引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警觉,他多次率兵进攻柔然,削弱了柔然的实力。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臣服于柔然的部落纷纷揭竿而起,与之抗争。被迫迁居金山(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的突厥人,借机逐步摆脱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铁勒部落东征柔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于中途邀击之,大获全胜,收降铁勒部众5万余户。阿史那土门有了本钱,想自立门户,要求柔然阿那瑰可汗将公主下嫁,阿那瑰大怒拒绝,侮辱突厥为柔然“锻奴”。阿史那土门闻言火冒三丈,杀掉了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翌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阿史那土门。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东征,在怀荒镇以北击败柔然军队,阿那瑰可汗绝望自杀。阿史那土门打败柔然,遂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阿尔泰、塔城、伊犁河谷皆为突厥属地,其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后东西突厥分治,西突厥以乌孙地为重镇。
西突厥汗国全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
第17页 :
公元627年(唐贞观初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横征暴敛,天怒人怨,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逐渐走向衰亡。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西突厥末主、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乱。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县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是年秋七月,阿史那贺鲁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
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率军至喀喇额尔齐斯河西,阿史那贺鲁举西突厥10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阿史那贺鲁见唐军人少,进兵包围。苏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西突厥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方阵,唐军岿然不动。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阿史那贺鲁大败。翌日,唐军乘胜追击,十姓部落纷纷来降。
天降大雪,积雪极厚,唐将士请求雪停后进兵。苏定方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从天而降的唐军攻破阿史那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阿史那贺鲁渡伊犁河西逃。
苏定方踏雪夜追阿史那贺鲁那一幕堪称唐代著名边塞诗《塞下曲》的真实写照: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苏定方追至碎叶河,尽夺阿史那贺鲁部众。阿史那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今塔什干)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第18页 :
此次唐军征伐阿史那贺鲁“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息兵后,苏定方令西突厥诸部各归所居,修复道路,设置邮驿,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部落地界,恢复生产,并将阿史那贺鲁掳掠的财物、牲畜等,全部归还原主。
西域就此平定。唐朝列其地为州县,疆域及于西海,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前来归附,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
大唐王朝疆域广阔,全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至越南、北至蒙古高原。唐初因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边疆部族纷纷降附。
如何有效管理众多归附民族,成了唐王朝要紧迫完成的课题。于是唐朝仿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了九大都护府,分别是: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这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权力极大。
唐朝在西域设置了两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国(今吐鲁番)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今吉木萨尔县)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设立后,所辖地区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35年之久,后被吐蕃人攻陷。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了政治和军事权力。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促进西域和中原以及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然形成。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退位,改国号梁,立国290年的大唐王朝悄然覆灭。长期受西突厥统治的葛逻禄部崛起,占据了伊犁河谷。后来,突厥回鹘人由葱岭西迁,与葛逻禄人合并,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亦称黑汗王朝),统辖伊犁河流域等西域大部地区。
第19页 :
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东起阿克苏地区的库车,西至咸海附近的干草原地区,南邻阿姆河、喷赤河、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脉,北抵巴尔喀什湖、伊犁河河谷与七河流域的草原。
喀喇汗王朝拥有一支以重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既有中央汗庭训练的“古拉姆”近卫军,又有地方伊克塔军事地主组成的封建骑兵。在七河流域与伊犁河河谷兴建了大批新兴城市,大批突厥语民族由游牧转入定居,经济文化发达。
喀喇汗王朝与宋王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往来不绝。《宋史·于阗传》云:“大中祥符二年(1009)共国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献。”此后70余年间都有使者陆续前来上表贡方物的记载。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团前后有50多次,他们受到宋朝的礼遇。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往宋朝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
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相互聘问也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贸易往来不断,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
公元1114年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攻陷了黄龙府。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亲率大军征讨完颜阿骨打,结果大败而逃。屋漏偏逢连夜雨,辽国内部发生叛乱,尽管叛乱被平定,但辽国元气大伤。
公元1117年女真族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这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在金军的不断进攻下,天祚帝四处逃窜。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军俘虏,辽国灭亡。
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权,意欲光复辽国。然而,新兴帝国大金处于全面上升时期,实力很强。西域的情况则相反,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进入衰落时期,忙于内争,无力对外。
公元1130年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率军西征。他先后降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建立起强大的西辽帝国,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
西辽帝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域各国内部纷争不断、相互侵袭的局面,社会秩序安定。耶律大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人民“轻徭薄赋”;对属国属部“柔远怀来,羁縻安抚”;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因此,当地比较紧张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都有所缓和,形成了一种比较安宁、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公元1177年,耶律直鲁古继位,西辽统治集团淫逸侈靡,对外连年用兵,对内加重剥削。耶律直鲁古一味娱乐游猎,不理政务,致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公元1211年,乃蛮首领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游猎时,以伏兵八千将其擒获,强迫让位,西辽灭亡。
第20页 :西北望,射天狼
西北望,射天狼
屈出律在花剌子模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软禁耶律直鲁古,成为西辽的实际统治者,西域也在其掌控之下。掌权期间,屈出律改变了西辽国的宽容政策,强行推行佛教信仰,引起国内不满。1218年,哲别率蒙古大军到西域讨伐屈出律。屈出律众叛亲离后逃往巴达克山,被当地民众抓获后献给蒙古军处决。
说起屈出律,还真是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充满了冒险和阴谋算计。
屈出律是乃蛮部太阳汗的王子,其部落游牧于西域阿尔泰山一带,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庞大骑兵队伍。
13世纪初,以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族在漠北高原兴起,他的铁骑四处扩张,多方出击,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引起众多部落的恐慌和不满。∫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在铁木真击溃克烈部后,草原上就只有乃蛮部有实力能与铁木真一战。被铁木真打败的各部贵族几乎都集合到太阳汗周围,游说太阳汗肩负起讨伐铁木真的重任。太阳汗妄自尊大,轻狂傲慢,调集部队准备与铁木真开战。
铁木真得到乃蛮发兵的消息,不等敌人上门叫阵,主动出击。双方在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一带扎营对峙。狂妄真是害死人,太阳汗养尊处优惯了,未经战阵,跟铁木真一交手,就溃不成军。太阳汗心中不服,屡败屡战,经过纳忽崖之战,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彻底消灭。
太阳汗战死,其子屈出律逃往叔父不亦鲁黑处。铁木真信奉的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他派人穷追猛打,一鼓作气消灭了不亦鲁黑;屈出律再度逃脱,投奔蔑尔乞惕部首领脱黑塔。屈出律简直就是灾难的化身,他跑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血海和哭喊声。脱黑塔的军队与铁木真的铁骑在额尔齐斯河畔对垒,脱黑塔一战而亡,屈出律惶惶如丧家犬窜入西辽。
四处游荡的屈出律被西辽军队发现,带往都城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西辽古尔汗耶律直鲁古得知屈出律的身份,答应接见他,可屈出律生性多疑,担心耶律直鲁古对己不利,便让一名亲随冒名顶替前往拜见,自己装扮成马夫站在宫门外静候。
王后古尔别速外出回宫,见这个马夫虽外形落魄,却器宇轩昂,非凡夫俗子。王后是悠闲一族,好奇心很重,她派人叫屈出律上前问询。屈出律既善于察言观色,又很有女人缘,英俊潇洒的落魄王子迅速讨得了王后的欢心。随后,屈出律以王后贴身近侍的身份出入西辽殿堂,得到耶律直鲁古的青睐。屈出律阿谀奉承,巧舌如簧,说服耶律直鲁古,让他以西辽名义到天山以北召集散居的部众,与西辽一起抵御成吉思汗的入侵。
第21页 :
屈出律信誓旦旦地说,绝不会背离古尔汗指定的方向,哪怕牺牲性命也要完成大汗的任何命令。耶律直鲁古听了龙颜大悦,当即封赏屈出律,王后还将浑忽公主嫁给了他。
屈出律很快召回了旧部,同时利用驸马的身份拉拢西辽的权贵。昏聩荒淫的耶律直鲁古由于挥霍无度,以致国力匮乏,百姓怨怒,早已失去了号召力。屈出律见时机成熟,就拉起人马在西辽境内攻城略地,暗地里还与西辽附属国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密谋反叛。耶律直鲁古疏于防范,屈出律的政变一举成功。
耶律直鲁古被擒后,便要纳降称臣。屈出律却虚情假意推辞不受,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古尔别速为皇太后,同时宣布不改动西辽国号与旧制。屈出律事实上成为西辽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史书上宣布西辽政权灭亡。
掌握政权后,屈出律穷兵黩武,到处劫掠,激起西域民众的反抗。史书记载,自1212年的秋季开始,连续4年,每逢秋收屈出律就派出大军去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大规模地焚掠粮草牛羊,用兵威和饥馑迫使喀什噶尔人屈服。
屈出律的残暴行径使他成为中亚各地伊斯兰势力的死敌。于是花剌子模政权把瓜分中亚土地的预谋改成了对屈出律的彻底驱逐。屈出律再也无法继续待在国都虎思斡耳朵。1215年秋,他迁都喀什噶尔,正式建立了自己的乃蛮政权。
屈出律在喀什噶尔城大肆搜索并杀戮原喀喇汗王朝的贵族与宗教界上层人士,然后又让自己的乃蛮士兵住进城中每户居民的家中,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接着,屈出律又下令在喀什噶尔一带封闭清真寺,禁止穆斯林的礼拜和集会,并对居民们宣布:要么改信佛教,要么改穿契丹人服装,二者必择其一。百姓敢怒不敢言,心中怨恨。
1218年春,成吉思汗为掌握、畅通中亚及西域商贸路线,以花剌子模劫留蒙古贸易商队、辱杀成吉思汗派去责问的使臣为由,兵分两路出征西域。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哲别率两万铁骑,南下喀什噶尔征讨屈出律。
哲别兵至垂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楚河),屈出律闻风而逃。哲别向西域民众宣传信教自由,开放被封的清真寺,反复申明,蒙古军只抓屈出律,不要任何东西。伊斯兰教徒纷纷起义,蒙古军所到之处,民众大开城门欢迎。哲别进城宣布不抢、不烧、不杀的政策,军纪严明。
屈出律意欲与哲别的铁骑在喀什噶尔决战,但军队士气已衰,拒绝出战。哲别的军队还没到,屈出律便弃城而逃,从者仅三人,沿途居民都唾弃他,无人肯收留。哲别紧追不舍,悬赏缉拿屈出律。
万般无奈,屈出律逃到深山里,被猎户包围活捉,交给了哲别帐下的先锋官。统治了西域八年的一代暴君屈出律,被哲别处死。西域之地,尽属蒙古帝国。
1219年6月,成吉思汗亲统大军从额尔齐斯河出发,越过阿尔泰山,经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仰吉八里(今新疆马纳斯西北)、天地(今新疆赛里木湖)、畏兀儿(今新疆东南地区)、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哈剌鲁(今哈萨克斯坦伊犁河以北地区),西域诸王派兵相随,共20万人,号称60万大军,征讨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与大臣议定,命各城坚壁清野,不出战。
第22页 :
成吉思汗兵分四路:第一路由察合台、窝阔台两位王子率领,直扑讹答剌城;第二路由长子术赤将之,为右路军,侧攻毡的城;第三路为左路军,侧击别纳客忒城,由阿剌黑等三将统领;成吉思汗与幼子拖雷率中路,进攻不花剌(今布哈拉)城。四路大军,同时全线出击。
一年间,蒙古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