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浩瀚大洋是赌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去干。海兵校学制三年或者是四年,所以有时还有“四号生徒”,这样,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最多和前后7届的学生朝夕相处,而海兵校除了“坐学”,就是课堂教学以外,所有的生活、训练全部以分队为单位进行,以此来培养海军的向心力和对先辈学生的绝对服从。

海军兵学校(4)
为什么要这样?海军有海军的特殊性。首先,在茫茫大海上,要活大家一起活,船沉了大家一起死,可以说,海军是一个从大头兵到舰长长官的命运共同体;反过来说,这些大老爷们成天挤在一个闷铁罐子里,烦躁、不安和狂暴在所难免,因此海军教育的第一条就是人际关系教育,这可是人家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花了上百年摸索出来的经验。
  现在日本中小学学校运动会中有一个很具观赏性的项目叫“倒木桩”,这个项目是将参加者分为两组,在保卫自己组的木桩不被对手放倒的同时,争取放倒对方的木桩,这是一个既拼体力又拼智力的项目,因为攻守同时进行。这个项目的争斗极其激烈,运动会上一到进行这个项目的时候,老师全体上阵做保护,就这样摔成骨折的还是很常见。
  学校运动会怎么会有这么激烈的运动?这是从战前的海军兵学校学来的。道格拉斯少校带给海兵校的另外一件东西是体育运动,海兵校在1874年,首次召开了名叫“竞斗游戏会”的运动会,这就是现在日本学校、企业等各团体每年都要开一次的“运动会”的开始,所以运动会中的项目带有海兵的痕迹很正常。
  皇家海军的信条是“先成为绅士,然后才是士官”。帮女士开门接帽子拉椅子什么的只是英国绅士的皮毛,英国绅士在骨子应该是一个体育家。不是运动员,而是体育家,玩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而玩不玩却是态度问题,所以海兵和重视智育教育一样地重视体育教育。本来海军就比陆军更需要体力,陆军实在不行了还能坐下来歇一下,海军可没地方歇,一歇就沉下去了,能多坚持一秒钟,生存的可能就会多一点。但有一点,就是道格拉斯少校坚决反对日本的剑道,英国教官在海兵校的时候是没有剑道课的,学生玩的是贵族项目——击剑。这点和来指导陆军大学的德国人梅克尔少校的看法正好相反。
  道格拉斯认为英国人的击剑是一项骑士的运动,而日本的剑道则是一项小人的运动,有点卑鄙。道格拉斯认为剑道讲究突然袭击,在发声呐喊的同时剑已经刺到对手的咽喉,这不是骑士的行为。但梅克尔少校最推崇剑道,他对陆大首届学员的教育是:“宣战以后再开始动员兵力,收集粮草那是傻瓜。战争和日本的剑道完全一样,在大喝一声之后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攻击,直指敌人要害。战争必须要在第一击就打出气势”,当时就把正在崇拜“骑士精神”的陆大学生们说得目瞪口呆。
  这些像恶讼棍在法庭上解释法律似的言论,使得当时那些满怀豪情要“和国际接轨”的日本年轻军人切实感到了震惊,他们知道了原来这些表面上的“绅士”在骨子里其实就是流氓,而且这个世界好像通用的就是这种流氓逻辑,而绝不是票面面额。
  所以日本陆军欣然接受了这种观点,原军令部参谋丰田穣在*中提到,当年陆军教官谷寿夫大佐在海军大学校给他们讲课时就公然说:“抢窃和*在一定情况下有助于维持和提高士气”,丰田穣说:“后来听说南京军事法庭判处谷寿夫死刑,我想那是谷中将的思想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海军兵学校的体育课中加上了剑道还是在道格拉斯离开了以后,应该说帝国海军的军人们确实领会到了日本剑道的真谛,并将其发挥到了至高的境界。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直到后来的太平洋战争,日本海军确实是“在大喝一声之后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攻击,直指敌人要害……在第一击就打出气势”。。 最好的txt下载网

海军兵学校(5)
英国人口口声声“绅士”,但起码在当时要成为他们口中的所谓“绅士”可不是随便是个人就可以的,要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绅士,起码得首先就是上等人,像农民什么的和绅士应该没有任何关系,而道格拉斯少校到了日本觉得最抓狂的一点就是,海兵的学生里居然大多数出身农民,没几个是他心目中的上等人,也就是贵族。
  坚持入学考试的严肃性是海军兵学校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除了皇族成员外,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阶级等级的任何限制。这样一来海兵里农民子弟特别多,实际上不止海兵,陆军士官学校的情况也一样。
  明治初年,也就是187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国家。像海军兵学校这样,招生公正,学费生活费全免,毕业就是国家保证终身前程的海军军官,立即成为青年人最理想的去处之一,所以和陆军士官学校一样,海军兵学校也能征集到最优秀的学生,海军兵学校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更重要的是,海军兵学校在英国教官撤走以后也没有放松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教学质量也没有下降,所以能够最后成为了世界三大海军学校之一。这样,日本海军的军官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海军兵学校有一个很古怪的东西叫做吊床号。日本海军原来是被萨摩藩,就是鹿儿岛的人独占了,为了消除这种任人唯亲的现象,海军先从英国,后从美国学来了一套据说是公平透明的人事操作程序,说可以任人唯贤。首先从海兵的成绩评定开始,海兵的每个人都随时随地知道自己的成绩名次,有个叫做hammock number的东东,也就是吊床号:海兵里面是一个分队睡一个大房间,谁睡在什么位置全有规定,其实海兵不睡吊床,但是按照军舰上的习惯,还是称吊床号。
  但这个本来很正常的东西后来就有点变态了,这种名次上升到了神圣的地步。比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优胜组,陆大的军刀组,前五名才能进参谋本部作战课什么的。就这样,陆军和海军比起来那还是小儿科。陆士的名次是不公布的,只有陆军省人事局和参本总务部才知道。当然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大概在什么位置,但除了拿到怀表和军刀的人之外,其实对自己到底是第几名不十分清楚,陆军可以利用这一点作弊,像石原莞尔就先后在陆士陆大两次被学校压低过名次,但是海军一般没有这种名次作弊的事情,作不了弊,太透明了。
  有没有办法摆脱这个倒霉的吊床号呢?也不是完全没有,在海军大学校弄个好成绩是个办法,海军倒没有什么前多少名才能上海大的规定,就看你是不是考得上。还有就是平时在研究、训练上做点成绩出来,但是平时大家干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就是卖力点也看不出来,所以整个日本海军主要以毕业的“先任”顺序来论资排辈,如果是同期就看这个跟你一辈子的吊床号了,这种排序方式特别邪门,邪门到了连日本海军战败的原因都可以到里面去找的地步。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日本海军的这套人事考核制度还算公平,海军将军没有像陆军的长勇、牟田口廉也那样的将军,完全不称职的不多。但是像象棋冠军打网球,网球冠军下象棋这种事情举不胜举,就是因为有这个吊床号在作怪。好钢没有办法用在刀刃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军令部的由来(1)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海军的组织建设也在进行。明治维新主要是在萨摩藩(现在的鹿儿岛县一带)和长州藩(现在的山口县一带)的支持下进行的,所谓“萨长同盟”指的就是这件事。维新以后,长州藩执掌了陆军,萨摩藩则主宰了海军,有所谓“长州的陆军,萨摩的海军”的说法。日本海军发展初期的三位主要人物,先后担任过海军卿,海军大臣,主持海军军政的川村纯义、西乡从道和担任过参谋本部次长,参谋本部海军部长,主持海军军令的仁礼景范全是萨摩人。
  拙作《有一类战犯叫参谋》里面提到,日本陆海军的一个特点是军政军令相分离,也就是作战训练之外的事务归陆军省或者海军省管,而作战训练则归参谋本部或军令部管,陆军的参谋制度和后来的军政军令分离是“竹桥兵变”以后从德国引进的;明治海军学的是英国,最早倒不存在这个问题,是军政军令一元化的。海军和陆军不同,陆军随便有几个人拿了枪就能造反,而海军不是全舰一致就开不动那艘军舰,就算你全舰一致,码头上不给你加煤,所谓军舰也就是个浮在水面上的铁盒子而已,所以海军发生兵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在陆军搞军政军令分离时海军没有跟着学。海洋海面分成“海军区”,海军舰船分配给分设的“镇守府”管辖。最早是1875年在横滨设立的“东海镇守府”,后来移到横须贺改名为“横须贺镇守府”。当时还计划在长崎设个“西海镇守府”,但一直没设立起来,倒是在1889年又加上了吴和佐世保两个镇守府,1901年又设立了舞鹤镇守府,成了四个海军区。原来还曾经计划在北海道的室兰设立一个镇守府,但没有实现。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还设立了一个旅顺镇守府,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1914年才撤销。
  和1878年就从陆军省独立出来的参谋本部相比,军令部从海军省独立出来是15年后的1893年,而且一开始的名称还是“海军军令部”,把“海军”这个定语去掉又花了40年,到1933年才成了“军令部”。
  参谋本部独立的时候,海军连参谋部都还没有,相当于参谋部的一部分职能由海军省军事部在执行,而日本海军学的是英国,所以一开始在组织上没有参谋部也很正常。到现在英国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都没有“参谋部”这个名字,英国皇家海军更为邪门,虽然没有海军参谋部,但海军大臣(也叫“首席海军卿”, First Sea Lord)居然同时是“海军总参谋长”( Chief of N*al Staff)。
  但海军看着陆军有个参谋本部比较羡慕,海军军事部也要从海军省独立出一个“海军参谋本部”。遭到了从德国引进参谋本部制度的山县有朋和桂太郎的坚决反对,理由是陆海战的性质不同,陆军是主力而海军只是支援力量,大家一人一套参谋只会没事就扯皮。陆战是靠智慧取胜的战场,海战只是靠训练取胜的战场,陆将要学的多,海将只要会航海就行……反正海军弄参谋部没有任何必要,这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海军有参谋部的。
  其实陆军的坚决反对,理由并不在表面上说的那些车轱辘话。参谋本部是天皇的幕僚部,参谋总长就是天皇的幕僚长,这样陆军就比海军高了一级,好不容易弄到了这个位置的陆军绝不容许海军来分一杯羹。当然陆军也弄不清楚海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才有海军简直都不配弄个“参谋”的位置这一邪门理论。据说是陆军没了参谋打不了仗,陆军参谋能构思出精彩的作战方案出来,而海军的所谓“参谋”不就是抄抄写写的文书员吗?在陆军眼里的海军就是个操纵机器的工匠,完全没有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余地,你的参谋再能干,水兵训练得再好,速度是10节的军舰你也开不出11节出来,3 000米射程的大炮你也打不到3 100米去,海军打仗不就是大家一字排好了,大炮开口说话,谁的口大谁赢,有什么“战争艺术性”可言,现在就这么一拨工匠也要学陆军来搞什么参谋制度,简直可笑。

军令部的由来(2)
陆军反对海军搞参谋部,海军里也不是人人喜欢搞参谋部的。首任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就是一个。因为西乡从道是陆军出身,他在就任海军大臣的时候,军衔还是陆军中将呢,后来才混上元帅海军大将的。当时有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海军大尉叫黑冈带刀的是海军参谋部最积极的鼓吹者,这位在1881年升了少佐又去当驻英武官的时候,说动了当时的海军卿川村纯义。在黑冈那儿,被桂太郎作为反对成立海军参谋本部的理由,全成了应该赶快立即成立海军参谋本部的理由:日本是海国,有了战事海军是先锋,先锋没有了参谋本部怎么办?大家都是天皇陛下的战士,人人平等,为什么陆军有的海军没有?
  到最后黑冈干脆就来了个狮子大开口,提出干脆来个“统合参谋本部”,下分陆军部和海军部,参谋总长由陆海军轮流坐庄。黑冈本来就是想用这些条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地换取陆军的让步,谁知道被当时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听进去了。伊藤博文虽然不是军人,但利用他的声望和人望,愣是说服陆军收留海军成立了一个“统合参谋本部”。首任参谋总长是有栖川宫炽仁亲王,陆军部长是曾我佑准陆军中将,海军部部长是仁礼景范海军中将。看过《有一类战犯叫参谋》的应该都还记得,这彪人马除山县有朋不在了外,几乎就是当年在“西南战争”中去打西乡隆盛贼军的原班人马。
  都是老相识了,应该好打交道了吧?不,首先海军大臣就不感冒这个“统合参谋本部”。想想也是,海军大臣和陆军大臣平起平坐,可是参谋总长是陆军,这就显得海军要归陆军管,低人一头。那么陆军该满意了吧?也不满意,陆军不满意的理由更荒唐,日本陆军当时分成“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区别就是在“外征军备”这个问题上,陆军*山县有朋、大山岩全是主流派,主张扩充军备对外战争。而这个参谋本部陆军部的先后两任部长曾我佑准和小泽武雄全是反对扩张的非主流派,“既恨和尚,祸及袈裟”,主流派们捎带着连这个位置也讨厌起来,干脆撤了那个倒霉衙门,不给这些日奸们官做,这就弄得所谓统合参谋本部只活了两年就一命呜呼了,曾我中将也被赶去了预备役。
  撤销了统合参谋本部,陆军把“参谋本部”的名称给收回去了,还坚决反对加上“陆军”这一定语,因为《参谋本部条例》里面明文规定:“参谋总长是帝国军队的参谋总长”,就是说参谋总长也是你们海军的,干吗要加上一个“陆军”的限定语?要加你们自己加。只能忍声吞气的小二子海军在用了几年“海军参谋部”以后干脆就不要“参谋”这两个字了,叫做“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彻底划清界限。
  界限划得非常清楚,凡陆军的规矩海军就不用。陆军办了个“陆军大学校”,说不是陆大出身的人就不能当参谋,海军就没有那条规定,谁都能当参谋。当然到了最后海军参谋还是几乎被海大毕业生被包圆了,但只是“几乎”,“神风攻击队之父”大西泷治郎中将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可最后还是军令部次长,就是说海军没那条硬性规定。
  不管怎么说,海军的组织一直到日俄战争之后都没有什么军政军令二元化这么一说,所有权力基本都在海军省手里,一切都很健全,看不出有什么很大的问题。

军令部的由来(3)
有了高质量的军官,有了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如果再有了军舰武器硬件,只要假以时间,熟悉了武器装备性能以后,一夜之间的飞跃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但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内乱不断,到1884年为止,包括佐贺叛乱、荻叛乱、神风联叛乱、西南战争等内战和骚动什么的合计起来居然有162起。政府疲于奔命地到处*,军费几乎全部被陆军花完,海军在军舰扩充上面的要求无法满足。所以日本海军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始终圆不了从胜海舟开始的“大海军梦”。
  1871年台湾“牡丹社事件”以后,事情起了变化。那年10月,一艘琉球渔船在海上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东南部八瑶湾,登陆的66人因和台湾土著人发生冲突,54人被杀,剩余12人在当地汉人救助下由大清官员安排转道福州回国。
  1873年,明治政府外务卿副岛种臣前往中国交涉,总理衙门行走毛昶熙一开始的回答还像话:“二岛(指琉球与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次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和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但毛昶熙在看到日方出示的死者中有四位日本渔民的证据,并扬言琉球属于日本版图以后,居然改言“(台湾)生番系化外之民,伐与不伐,贵国自裁之。”留给了日本一句可以向“无主番界”出兵的话柄。
  当时执掌大权的内务卿大久保利通立即成立了以大隈重信为长官的藩地事务局,事务局长为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从英美急忙买了两艘商船,装上大炮作为军舰,准备攻打台湾这块“无主番地”。但和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的参议木户孝永强烈反对出兵台湾,加上英美诸列强也不同意,内阁决定延期出兵。但在长崎待命的西乡从道拒不受命,率领3 000名官兵在1874年5月2日出兵,5月6日在台湾南部登陆。这次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作“西乡大暴走”,开了日本军人在近代史上“下克上”,反抗政府的先河。
  5月下旬,大清派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并调淮军6 000人赴台作战。后来在英国公使威妥玛斡旋之下中日之间达成《北京专约》,清廷糊里糊涂赔了日本人50万两白银不算,还承认了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这就给了日本日后认定琉球是日本属地的根据。第二年日本开始处分琉球,并在1879年强迫琉球国王移住东京。
  但清廷并未放弃琉球主权,一直到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才不再主张。
  这次日军的出兵台湾,在东亚海军史上引起的后果就是清日两国同时进入了扩张海军军备的时代。
  西乡从道在这次出兵之后感到了充实海军军备的必要,从陆军中将转到海军中将,并且说服政府把海军的预算提到了陆军的一半。1875年一年就花了当年海军预算的90%,用311万日元向英国订购了扶桑、金刚和比叡三艘军舰,到1878年投入现役。这三艘军舰都不到4 000吨,按当时欧洲国家所保有的万吨左右级别的战舰标准,实在不能算什么战舰,所以后来日本人自己也只把这几艘军舰算成“海防舰”。但是在1885年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两艘7 200吨的铁甲舰编入现役以前,这三艘军舰一直是亚洲国家所唯一保有的近代化装甲舰。
  到1890年,与《大日本帝国宪法》同时公布的《海军条例》出台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高千穗、扶桑、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