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证红楼-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雪雁在这里为了贾雨村高兴,黛玉却是心中一动。

  贾雨村原本的官职,是应天府府尹,正是他们老家的父母官,之前在金陵,却不曾听见贾琏和这贾雨村有什么来往……为何又这么巴巴的跟了上来,要同行?

  更何况,贾雨村当年送她上京,却是得了她的舅舅贾政的帮助,才补了应天府尹一职,虽说到任后就把薛家杀人案给轻轻抹掉了,但到底是和贾家连宗,和贾家的关系更近,和其他家族的关系则远。现在的情况,要补个京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为什么王子腾肯大力保举?

  要说报答贾雨村,王家早就报答过了才对。帮贾雨村躲过了几次政治危机——贾雨村那几次上京是为的什么?

  之前,她父亲病重的时候,在家中无事可做时,也常和她说起平生往事,在贾雨村的事情上还有些后悔呢,说当初看错了这个贾雨村。他青云高举,在政坛上滚了一滚以后,已经完全变了个人……

  黛玉隐约觉得这里面有些问题,不过,在脑袋里面转了几圈以后,也就放弃了思考。有问题又如何?不是她能管得了的。里面就是有什么肮脏的交易,她也不想掺和。

  不过,贾雨村的出现,却还是勾起了黛玉的心事。

  风清记忆中的那个故事,开篇名义,即说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又有“不可正照风月宝鉴”之语。粗粗一看,当真是花团锦簇,数不尽的风流富贵,还有才色兼备的美人,恍如梦想之地,但若是沉迷于这表象中,便会如同正照风月宝鉴的贾瑞一般凄惨而亡了,还不能明白是怎么死的。

  反照呢?

  黛玉忍不住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她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风清记忆中的那“一僧一道化黛玉出家”、“说黛玉不能见外姓亲友”之类的故事,是一个也没发生过的。况且,她身体虽然虚弱,却并没有十分糟糕的地步,完全可以用药调养。而风清本身也清楚得很,如果真是在历史上,那么也本来就没有什么神仙,不过就有一些得了些力量的凡人罢了。

  因此,这件事情,倒是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用神仙鬼怪命运之说,来掩饰“真事”的一个明证了。想来其他类似的事情,也是如此。

  但是,贾府的“反面”,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判定的。毕竟,她并不是那个在局外反照的人,而是或身处其中,或雾里看花的人……

  不管是文人志士,还是闺中儿女,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若有所得之时,难免就要找法子排遣一番,或寄情于诗词,或寄情于乐理……

  如果是原本的黛玉,那么选择的几乎可以说百分百会是诗词。但是现在的黛玉,却更加偏好寄托于琴音。

  经历了一个下午的思维纷扰之后,晚饭之后,她便让紫鹃取了琴来,排遣心中的情感思绪,也平复心境。也不拘什么琴谱,不过是抒情罢了。

  有寄情山水之意,又有一直以来对世事的感怀,还有对这个身体曾经经历的一切、原本将要经历的一切的些许疑惑与怜惜……

  紫鹃听不出来,自然也不会知道,这超脱于琴谱,随手弹来自成乐章的本事,任凭怎样的天才,也不该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子该有的本事。这是天分、努力、专心、见识……许多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有的成果。

  十余岁的女孩就能有这种本事这种事,即便是黛玉,也只在风清的灵魂中有所记忆,那还只是从某些当时的YY小说中看过。但那类书籍,纵然能邀得世人一时之宠,却又怎么可能如《红楼梦》这样的名着成为经世之作历久不衰?

  黛玉弹着琴,思绪随着手指翻飞,又不免想起了作为风清的时候。隐居多年后行走人世,却依然能发现世界上有着众多的红楼爱好者。这也是她怀疑这个世界的来历的原因。

  在她看来,《红楼梦》这本书,只要人类文字尚存,便是经典。

  但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因为悲剧,所以经典。

  贾府,对于现在的她来说,依然还是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但联系两分记忆,她至少知道,这是无可挽回的、整体趋势上的悲剧。

  如同封建王朝制度,如同那个世界的科技之于人类。

  这个悲剧,她也曾悲叹。如今经历一番,若是能够修到风清死时的水准,自保不是难事,可是……想要挽回整体上的颓势的话,如同风清葬身于核弹下一般,那多半会是……飞蛾扑火吧!

  然后,她又想起了薛宝钗。

  从记忆中她知道,在贾府,她是经常被人拿来和宝钗相提并论、比较一番的。而对宝钗这个人,黛玉留下的感情,也是相当的复杂。

  那看来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国色天香、处事平和。对任何人都是款款相待。

  黛玉也不是不羡慕的,那些得了好处的下人,说的都是宝钗的好。而她呢?她就和宝玉一样,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宝玉受宠尚且遭嫉,何况是她?

  在她看来,宝钗也并非没有真心,她也想像她们一样,嬉笑怒骂,皆随己心。对于她们这些姐妹,她也是有真心关切的。

  但在同时,她也能看到薛家的颓势,她想要挽回自己家族的败落,所以才压制了那些东西,只用一副假面具对人,小心算计。

  黛玉对她的这副面具不满不屑,但在同时却又很清楚——这又何尝不是,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为求保护自身与家族,采取的积极态势?

  两种极端的态度,却都是不得已。也都逃不过。

  红楼梦的作者曹公,作为文人,固然会欣赏黛玉清楚明白,却不肯随波逐流的风骨,但也看出了宝钗的无奈吧?大环境下,不管是怎样的人,都无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所以,在他的笔下,两个人也始终是相提并论的。也或者可以说,宝钗的行为,是黛玉的某种延续。

  清高自守,这种高洁孤傲的品质,在这浊世之中,要么就用死亡来延续,要么就只能最终随波逐流——如同宝钗。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

  想起那篇高某的狗尾续貂,风清是一向不屑的,但现在,黛玉回想起来,却不免十分喜欢这句话。唯一喜欢,这一句话。

  琴声随着她的想法不停的变幻着,时而开阔,时而又充满了忧愁的感觉。悲悯、哀怜、困惑,不一而足。虽然有些杂乱,却是紫鹃也能从中听出明晰的感情来。

  她正想打断,黛玉的琴声,便忽然自己断了。

  嘎然而止,就好像是琴弦忽然绷断了一般。

  她顿时大惊。

  黛玉自己却只是有些乱乱的,看着紫鹃冲上来关心的询问,只是不答。天色已晚,船队的速度自然是慢了,几近于无。而她那功法,又对人的生机感觉特别清楚。

  刚才……她似乎觉得,有一股庞大的气息跟在不远处?

  果然,在风清的记忆中算是“古代”的现在,“高人”果然比较容易碰到?

  作者有话要说:注一:关于女红的问题,不少人提出黛玉的绣艺很好,这个我知道。但是一个年小体弱,一年半年都不怎么动针线的女孩子,如果能够在这方面超过一个年纪大、有天赋、努力学、努力练的女孩子,这就太离谱了,天才没有长时间的努力奋斗和经验的积累,也是不能最终成才的。一个在诗词上十一二岁就能惊才绝艳的女孩子,在别的地方这个时候不费多少心力也就能强于万人吗?我想,美化不是这样美化的……所以,风清的绣艺比原本的黛玉好,我不认为这是很过分的设定。

  注二:在红楼梦中,关于这段时间的事,唯独确切提出的,就是林如海九月初三逝世。而从扬州赶到京城报信的时候,正是秦可卿死后一个多月的事情。而黛玉被接走的时候,说是“冬末”,秦可卿也是说十二月份的就不行了……这个时间线说真的,有点乱。尤其是在红楼原着中点出的时间。

  最有可能的是,秦可卿拖了很久,而黛玉在扬州待了一年多……贾琏真的耐心挺好的远目。

  再比如说,黛玉到达贾府后,第一件事就说的是薛家上京,那么薛家应该也在贾家这个时候,有四五年了。而且贾雨村是在黛玉到贾府两个月后到金陵的,遇到了这个案件,那时以门子的说法来说,时间也对得上,后面王熙凤却在贾琏回京后提到薛家好像来的时间很短一样……(说是一年)

  总觉得真是理不清啊。

  最终取书中基本上能对的上的时间,此时黛玉十岁,宝玉十一岁,宝钗十三岁。

  第四章(小修)

  “少爷,怎么停下了?”

  大运河另一边的岸边,在这个黄昏时分也没想着休息,只是慢悠悠的赶路的两个人,其中有一个勒住了座下的马匹,这让他的侍从大为不解。

  “有琴音。”被称为“少爷”的年轻人右手轻轻的扣着马儿的脑袋,有些沉思的说道,一边望向了江中。

  侍从努力的侧耳倾听,却什么都没听见,“怪了,少爷哪里有琴音?深九我怎么听见?”一边说,他又有些发冷的四下张望,“该不会……该不会是遇见什么山精艳鬼了罢!?”

  “什么山精艳鬼!”年轻人在马上就一脚虚踹了过去,马上的动作,那份俐落潇洒的劲儿,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上民族的后金。

  他指了指江中迤逦而行的那支灯火通明的船队,“声音是那儿传来的。”

  只不过,那种琴音……难道那船队上竟有高人不成?

  少爷马上功夫好,侍从的本领就不怎么样了,他差点儿就被少爷的脚给踹下了马去,好不容易才稳住了身子,往那边一看。

  “这么远也能听见,少爷真是好功夫……咦?肥羊啊!”

  以他的眼力自能看出,这支队伍,前面几艘灯火通明的是住人的,后面的那几艘,趁着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灯光就能看那吃水的深浅,船的样式等等,便能看出来,是装了金银的。

  “还有军士护送?是什么朝廷大员告老归乡么?”

  “你这什么眼神!”少爷又虚踹他一脚,“不要说我们这一路不好惹事……呸!你家少爷难道是强盗盗贼不成?别给我海盗窝子待了几年就真成海盗了。要是那样,我燕家可不收留你!”

  深九连忙一迭声的应诺。

  “不过……”那少爷却又沉吟起来,过了一阵子才说到,“你想办法去打听打听,这是什么船队罢。”一边说,他一边冷眼将侍从深九眼中暴闪的光芒给压了回去。

  “别打什么坏主意。只是难得罢了,那船上,有一个少见的高人呢。”想起刚才听见的琴音,“少爷”缓缓地说道。

  黛玉对此自然是毫不知晓的。那位“少爷”因为听琴而流露出的气息让她也感受到了一个“高人”的存在,感慨了一番这个世界的现状,但她并不知晓,这是个什么人。

  当然更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她感觉到的这个“高人”,她需要“经历”的便将远不止在贾府中的数年了……

  而那个少爷,说出“高人”这个词来的时候,也自然是没有想到,弹琴的只是一个表面上只有十岁多的女孩子。

  京杭大运河,连通了北京与江南。

  后金帮助卫朝得了天下,却反而成了祸乱,逼得当时的太祖迁都到了北平,那里也就被称作是北京了。百年来,能够把后金据于关外,没有落到北宋那般尴尬的境地,可说除了这些年不断出现的良臣猛将之外,京杭大运河的修理、疏通、大力应用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即使是海运的发展,京杭大运河也依然是国内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让南边的物资能够快速的、源源不断的运到北方,甚至送到前线,其地位无可取代。

  修建这条大运河的杨广,并没有后世普遍认为的那么荒淫。作为臣子而反叛了的唐朝皇帝,毫无疑问对他进行了抹黑。相反的,想到了修建这条大运河的杨广,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大志的人,所以即使是认为他荒淫的后人,也不得不发出“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感叹。

  ——黛玉会研究这个,是因为她最近在看报纸。报纸上面恰好有文章讲到了唐朝历史和大运河。

  不同于风清记忆中的邸报,这已经是相当“正常”的报纸了,虽然依然在朝廷的掌控之中,并没有其他的报纸发行。但难道后世的报纸,就不是政府的喉舌了?

  当然,如果在贾家,这些报纸是看不到的。即使是在朝廷的掌控之中,却也不是内眷应该阅读的读物,不会流入到后院来的。这一次,却是在船队靠岸的时候,听说有采购事宜——这方面贾琏倒是没有忘了黛玉,但黛玉身在孝中,兼且身边没有几个人,像她这样的大家小姐却是不好带几个贴身丫环就出门的,所以只能在船上带着——黛玉委托贾琏买来的。

  她要求的是历史书籍,贾琏虽然对她带着的全是书,还要买上一堆书而觉得特别的怪异,但到底还是答应了。毕竟也只是顺路的事,钱又不用他出。所以非但买了许多书,还把近日的报纸也买了来给她。

  这一日,已经靠近京城,见船队难得停下修整,黛玉便吩咐紫鹃,现在距离贾府也不远,可以准备给贾府个人的礼了。

  只是她此时刚刚丧父,这一次回南,哪有什么空闲?自是一点儿姑苏维扬的土产都没有买,紫鹃应了一声就想准备,待要动手的时候却愕然发现,似乎没有什么好拿来送礼的。只得又回来问黛玉。

  “自家亲戚,何必那么客气?”坐在一边看书的黛玉头也未抬,只是有些讽刺的回答,只是这嘲讽,却不是紫鹃能听懂的,“我林家从祖先便是世代书香,从不在那些古董玩物上上心,这次父亲过世,琏二哥又帮我把那些大家伙都‘处理’了,竟也不用考虑这些了,我从家里带来的那些珍本孤本,还有那些扬州问心阁出的文房四宝选一些出来送好了。”

  “只是这些东西……”紫鹃有些为难,“只怕,只怕……”

  “只怕有人说我寒酸么?”黛玉淡淡的接口,轻轻的将书合上了,“往年父亲送去的钱财玩物倒是不少,但现在我上头已经无人,又哪来那么大手笔?只是尽到心也就罢了……”端起茶来喝了一口,想了想,又接着吩咐,“即这么说,我也不能把这些书糟蹋了,二姐姐、探春、惜春、宝姐姐那儿的便选的好些吧,整个府里,也就她们尚能惜书了。然后便是宝玉那儿,只是切不可将那些珍本孤本给他,也不知他一随手就会扔到何处去。珠嫂子一心望兰儿成才,倒多给他一些增长学识的书。其他人尽了心也就是了。”

  见惯了贾府内人情势利的紫鹃不由得目瞪口呆。

  姑娘这样送礼……

  接礼的小姐们也就罢了,若是那些夫人奶奶们,嘴上不说什么,心里也不知道该想些什么呢,就更不要说那些碎嘴多舌,最爱编排主子的下人们了。

  只是,这样做,果然是小姐素日的脾气啊!

  这么想着,她便站在那里,一时间不知道该不该听话去办。虽说这是姑娘的脾气,她却是未免担心因这件事,她以后受气,更怕她被人看不起。

  黛玉喝着茶,但她心思剔透,不管是哪个灵魂,都称得上的是敏感多心的,自然看出了紫鹃的为难,见舱内也没别人了,便放下了茶盅,维持着那种清雅,甚至给人感觉有些柔弱的语调开了口,“说了,我只尽到自己的心便罢。我们后头的那些船,那些金银,说是托了到舅舅那儿保管,几年之后,你当还能有多少还我?这便是最大的礼了,只是这样的大礼尚且不见得能满足人心,我们在这小事上小心翼翼做什么?”

  紫鹃更说不出话来了。

  即是为姑娘的话惊心,更是没有想到,她的心底居然是如此的明白。

  当初,林家姑老爷去世的时候,黛玉哭昏了过去,后来大病一场。包括丧事在内的一切事物,均是琏二爷操持的。整个林府当时每个做主的人,所有事物都落到了琏二爷的手中。

  因为在姑老爷过世前,也是拜托过他的。

  紫鹃一直在黛玉身边伺候,虽然不曾管外面的事,却也知道一些——一个叫林复归的管家试图见姑娘,却被拦在了院外。人死灯灭,她也看见,一个个林家的下人,但凡念着旧主的,就多半被打发了,剩下的,却都帮着琏二爷了。

  即便是从小跟着姑娘的王嬷嬷,也被贾琏以“年老”的理由,“安置”了。

  后来,琏二爷卖了林家在扬州的别馆,说那不是祖宅,也没必要留着;打发了那些下人和姬妾,后来又说,除了姑老爷临终交托给贾府的姑娘的嫁妆之外,其余的,剩下的财物都交给宗族了。即便连那些古董也变卖了。最终,姑娘开口要了那笔钱,得到了二十万两的皇家银庄银票。

  紫鹃心里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的。

  但是一来她知道的不多,二来又害怕让姑娘多想伤心,更是伤身,便什么都没说。

  却不料,姑娘虽然似乎什么都没过问,一切却都清楚。

  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更知道这些事情没有她置喙的余地,紫鹃迅速的离开了这个小房间,做事去了。

  看着紫鹃近乎逃走的模样,黛玉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又去看书。

  关于这件事,她怎么会不明白?即使是那个原本的黛玉,其实也是明白的。只不过,她见得不如她多,从小又养在深闺,所以未必能够很清楚,对自己的那些亲戚们,对于亲情,或许又有太多的信赖和依赖。乃至于,渴求。

  这些东西,是会蒙蔽眼睛的。

  但是,有风清记忆的黛玉,却很明白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

  林家数代候门,却只在金陵,昔日太祖迁都也并未随行。兼且人口单薄,子孙只是多好诗书,又嫡系单传,数代积累下来,兼之少了那京城的迎来送往,虽是没有那般富贵与人脉,珍宝古玩等贵重精致之物也不如两公府的贾府,但那黄白之物历代积累,固不能越过鼎盛时的贾家去,现在已经开始败落的贾府,却是比不上了的。

  单说林如海探花出身,一直任地方官员,后来又在巡盐御史这样的顶尖儿肥缺上一干六年,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林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