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达坂城-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女经济自然不是本书探讨的对象。本书虽也论述美女问题,但侧重的是美女的基因问题,并把美女基因与国家战略这两个表面看来没有任何联系的领域紧密结合起来,可称之为美女战略,这样的研究思路大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第一次,相信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虹桥▲书吧▲  

第51节:北京女孩的优与劣         

  二 北京正成为超级达坂城   

  (一) 北京女孩的优与劣   

  在2005年央视第六届CCTV模特暨服装设计大赛中,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在进入央视预赛的80位女模特中,来自北京赛区的占1/6,在进入复赛的40名选手中,来自北京赛区的比例上升到1/5,最后进入决赛的20名选手中,来自北京赛区的比例又上升到1/4(共6名),可以看出,在这次模特大赛中,北京选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压倒优势,历届CCTV模特大赛也是如此。   

  从国内外情况来看,〃达坂城效应〃往往在女孩身上得到充分反映,美丽的模特和漂亮女孩大都是〃达坂城效应〃的产物,北京盛产美女主要是因为北京正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超级达坂城。   

  在改革开放前,北京居民以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为主,外来移民很少,但改革开放后,来自全国各地移民大量进入北京,且不说没有取得常驻户口的几百万流动人口和〃北飘〃大军,即使按常驻户口统计,北京外来移民数量也非常惊人。    

  首先,北京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拥有大学生数量一直雄居全国第一,每年有大量在京读书的外省大学生通过获得留京(户口)指标而留在北京工作。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才短缺,外省大学生留京比例很高,七七、七八等最早几届大学生中,有的班甚至所有外省大学生全部留京。近年来虽然留京指标越卡越严,留京比例越来越低,但由于大学扩招和毕业生绝对数量大幅增长,每年获得留京(户口)指标的外省大学生仍多达10多万人。其次,北京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大公司总部所在地,每年因工作需要有大量外地人员调入并取得常驻户口。   

  据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每年净增的常住人口相当于增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规模。从1994至2004年,北京户籍人口增加93万,但这不是自然增长造成的,而是外来落户人口造成的,这10年北京净迁入人口为87万,占人口增量的94%。2004年北京仅有5万新生儿诞生,而当年取得常驻户口的外来移民竞多达16万。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人口总量中比例不断下降,外来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仅取得北京常驻户口的外来人口的总数己超过250万,主要是外省留京大学生,总数约为200多万。北京越来越像一个移民城市,巨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使北京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超级达坂城,〃达坂城效应〃在北京女孩身上得到了充分反映,使北京女孩的优与劣的差距越来越大。   

  对200多万留京的外省大学生说,他们不大可能回老家找对象,一般选择与北京人通婚,或者来自不同地区的外省大学生相互通婚,这样远缘婚配所产生的女孩自然漂亮聪明。从北京幼儿园到中小学,那些漂亮女孩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留京的外省大学生,这就是北京女孩的〃优〃。而那些相貌平平的女孩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北京人小范围通婚的后代,这就是北京女孩的〃劣〃。她们的父母连同其爷爷奶奶辈都是皇城根下土生土长,长着一副典型的老北京人面孔,他们为自己是纯碎的北京人而骄傲,自认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外地人,不太愿从外省大学生招个外地女婿,他们只愿意与本地人通婚,而那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相互近距离、小范围通婚只会导致遗传劣势,所生的女孩往往长相一般,所生的儿子往往也智商一般,从长相到成绩都排在班级靠后的位置。在北京这样一个博士成堆、房价奇高、竞争异常激烈的城市,女孩不漂亮、男孩不聪明,那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甚至无法在这个城市立足,过着清贫而艰难的日子,拥有北京户口又有多大用?通过与留京的外省大学生远缘婚配,使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起来,才是土生土长北京人的当务之急。别老戴着有色眼镜看外地人,那些考到北京来的外省大学生都是各省市的最优秀的学生,能毕业留京的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是百里挑一的精英,他们的整体素质远高于土生土长北京人,即然如此,你就必须放下架子,与这些外省大学生远缘通婚,于国于己都有利。   

  当然〃达坂城效应〃不仅能产生高素质的下一代,还可产生全方位的〃杂交优势〃,世界上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往往也是四面八方外来移民混居的城市。在北京,各个省市、各个民族的外来移民聚集一堂,各种文化、各种技艺、各种思想、各种风俗在一起的碰撞和交融,必然导致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相互激励和竟争,必然会形成新的思想火花,促进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北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52节:不去北京去哪里(1)         

  (二) 不去北京去哪里   

  现在北京诸如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之类公共建筑每年施工量竟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上海20层以上超高层建筑数量(3000多栋)竟比美国西海岸此类高层建筑的总量还要多,而且上海再建未完工的20层以上超高层建筑数量也多达1000多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量热钱和外来投资源源不断涌入,富豪多,高收入者多,到处大上项目、大兴土木,于是从开餐馆、开出租到捡破烂、擦皮鞋,样样生意兴隆,养活了很多流动人口。于是在很多外来流动人口看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遍地是赚钱的机会,遍地都可捡钱,有人夸张地形容钱都要淹没到脚脖子,大量外来人口自然不请自来,蜂拥而入,卡都卡不住,往往越卡越多。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落后地区,外来投资很少光顾,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少,下岗工人多,穷人多。开餐馆往往无人光顾、开出租无人乘座,就连捡破烂、擦皮鞋都没生意,人们生活贫困,度日艰难,有谁愿意去!   

  所以,在中国发展中,不平衡性现象非常突出,越是像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发展越快,越是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越慢,差距越来越大。   

  特别是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内任何一个大城市无法与之相比。   

  2005年初,关于首钢搬迁的消息很热,已经初步确定搬迁到河北唐山。北京一家媒体很放心的告诉北京市民,对于外界关心的税收问题,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表示,国家税务总局已经批准了首钢享受国家特殊政策的申请,即企业所得税还在总部所在地的北京交,这些税有多少呢?媒体报道,每年约20亿元……你看,准备外迁的企业却已经敲定将所得税留在不再生产钢铁的北京。这样美好的北京,谁不愿意去呢?   

  据新华社消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通过。在这张千年古都的未来发展蓝图中,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城市、宜居城市。   

  根据规划,北京将按照中央要求,做好〃四个服务〃,强化首都职能,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加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煌,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创造充分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         

§虹§桥书§吧§。  

第53节:不去北京去哪里(2)         

  看来北京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这样美好的北京,谁不愿意去呢?   

  去不了美好的北京,去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错。据06年3月6日《中国妇女报》报道(萍者:能怪大学生往发达地区跑吗):2006年3月,广州市人事局和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办了一件大好事,以相当大的规模主办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会,激起了春节过后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次求职高峰。不过,看到相关报道,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求职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达到近5万人次,数千学生甚至入不了场。我想,就算挤得进去,毕竟僧多粥少,那些一处处挤着递简历的学生,他们心头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吧?广州的学生还好些,最惨的是来自经济不达地区的学生,当地找工作难上加难,不得不转战南北,光路费就是一大笔大负担,还不知递了简历有没有下文。   

  别以为入了名校就进了保险箱。北京师范大学的名头够响了吧?去年该校物理系的一名本科毕业的女孩子因为找不到工作,最后不得不出国留学,她的人生理想并不算离谱,只是想象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教师,可她东奔西走,到处递简历,连一点回音都没有。正当她忧心如焚的时候,美国的一所大学愿意录取她,并且每年提供3万美元的奖学金。这位女大学生心有不甘:〃我并不是一定非要出国不可的。可是,在北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啊!〃   

  有人可能会说,这位女大学生如果不是一定要在北京找工作,到中小城市去,靠北大的声望,找一个教师的职位,轻而易举。或许是对的,但也不一定。我 一个亲戚,早些年大学毕业,那时大学尚未扩招,他为人持别本分,只想回老家的一个小城市找一份工作,只要不像父母种地就行。已经是最低要求了,没想到,那个小城市经济不发达,职位相当有限,花了一笔钱才找到一份工作,最离谱的是,这份工作只是挂个名,不发工资,后来,他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广东闯世界。现在,几年过去了,虽然不是富翁,也称得上小康,和在家乡时的窘迫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很多媒体一个劲责怪大学生尽往北京、上海发达地区挤?质问大学生为什么不去西部、中小城市及乡镇就业,这些媒体的记者大都身处大城市,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也不看看现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中在沿海地带,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内地主要是省会一级大城市经济较发达(如成都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四川省三分之一),这些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吸纳人才,而且提供较高的报酬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落后地区不但经济状况差,报酬偏低,而且官僚机构臃肿,腐败与不公正也相当猖獗。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任人为亲,裙带关系盛行,没有关系,没有门路,就寸步难行,大批企业倒闭破产,百姓度日艰难。每次回家老家(某个小县城)探亲,我都会从亲友口中听到不少小民百姓的辛酸故事,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是在大城市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欢◇迎访◇问◇  

第54节:不去北京去哪里(3)         

  今年两会期间,青海省代表程苏对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每年增多,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地区滋生。   

  金人庆部长插话道,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观念,不要非要到大城市,不要非要到传统的好单位,不要总想着非要到某单位不可。   

  程苏代表回复金人庆部长说,我们有些算是暂时就业的毕业生干的是农民工干的活,累死累活,每月才五六百的收入。   

  程苏代表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程苏说:〃目前,西部地区大学生越多的地方,贫困家庭越多,脱贫致富成为一句空话。〃她告诉记者,即便是部分已就业的,其收入也很低,与上大学期限间的支出很不成比例。   

  其实,正如程苏所言,在就业过程中。贫困农村生源毕业生往往处于劣势,就业工种差,很多大学毕业生做的是农民工的活,起薪低,享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再加上求职成本越来越高,很多毕业生无力支付,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每个月五六百元的收入,还要支付伙食费300元,房屋租金一二百元,〃一个刘姓毕业生曾告诉程苏代表:〃我养活自己都很困难,已无力还债、还贷,更不可能给家里有什么资助。〃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心头痛,西宁市回族中学副校长拜秀花代表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农民认为供养子女上学得不偿失,破费巨额资金上大学,毕业后仍然是回家种地,还不如早早辍学,干活打工挣钱实在。   

  程苏代表说,在青海,有一些学生家长找到学校,非要让自己大二、大三的孩子退学不可。   

  拜秀花心情沉重地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拜秀花曾教过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而学生的家人却不给他交学费,逼他辍学,学生找到曾是自己班主任的拜秀花,希望能够帮助他说服家人让他继续深造,拜秀花找到学生家长:〃孩子成绩那么好,干吗不让他上大学?〃谁知该学生父亲的一句话就让她无言以对:〃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困难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孩子毕业后,工作在哪里?〃   

  青海省乐都县1998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尚有15个大学生毕业7、8年后还未找到工作。2003年全国高校一次性就业率为70%,而经济欠发达青海一次性就业率仅为45%。就算找到工作,大都是月薪不超过1000元的低薪,这对那些缴纳高额学费和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农村学生来说,的确是得不偿失。   

  无论从青海,还是从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来看,对来自落后、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来说。回到家乡就业往往是死路一条,他们不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就业又能去那里。对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多来自贫寒之家,贫困家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会使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乃至倾家荡产,青海的情况证明了这一点。一旦他们就业,并找个收入高点工作(月薪1500元以上),就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所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应放宽外地大学生的就业限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BOOK。◇欢◇迎访◇问◇  

第55节:不去北京去哪里(4)         

  实际上早在2002年,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就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时,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限制,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区、市)、跨地就业。   

  但这项通知这几年执行得很不理想,有的大城市就是拒不执行或附加种种限制条件,北京胆子更大,带头违反这项通知。2004年3月,北京人事局发出通知说,针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任务更加繁重的情况,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北京生源毕业生。   

  本来,不少用人单位就歧视外地大学生,总是明里暗里优先录用本地生源,如何说用人单位是在行使招聘自主权而无可厚非的话,那么作为政府部门则应努力消除这种就业地域歧视,鼓励用人单位不拘一格,面向全国录取优秀人才。而不应反过来鼓励、耸勇用人单位进行地域歧视。退一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具有完全的自主权,政府部门没有权力要求用人单位这样做。   

  打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壁垒,就是要打破人才招聘使用上的条块分割,确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如果各地都像北京那样,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生源毕业生,那么人才市场上的〃全国一盘棋〃便无法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奉行从那里来回里去的就业政策,高校只替毕业生保留两年档案,如两年内还找不到接受单位,一律将档案打回原籍。众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将被迫在原籍所在的狭小区域寻找工作,今后大概也在原籍的狭小区域内一直到恋爱、结婚、生子,这不仅无法产生〃达坂城效应〃,还使很多毕业生在原籍所在地难以就业,青海就是一例。所以政府努力消除地域歧视,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跨省(区、市)、跨地就业非常必要。   

  当然,北京严重缺水、又人满为患,用留京指标来限制外地大学生似乎说得过去,但除北京外的所有大城市,就算严重缺水、就算人满为患,无论如何也远没有北京严重,但却像北京一样用户籍来严格限制外地大学生进入,就毫无道理。    

  从人才总量来看,北京人才确实偏多了,正如一句顺口溜所说:〃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本科遍地有〃。其它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的人才总量远未达到北京这样过剩的程度,为何要用户籍卡外地大学生进入?如上海规定引进外省大学生限制条件之一是必须学所谓〃艰苦专业〃的,换言之,只有上海人不学不干的艰苦专业(主要是理工类专业),外地大学生才有可能落户上海。天津更绝,不仅用户籍,还用英语四级证书来卡外地大学生。外地生源落户天津,必须有英语四级证书。位于天津的中铁18局曾挑了一位天津理工大学毕业生,发现这个学生特别能吃苦,令中铁18局很满意。但因他在毕业前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无法落户天津,企业只好忍痛割爱,这个学生也只好带着遗憾回到原籍山东。既然说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和本人都觉得彼此合适,有关部门为什么要人为制造政策梗阻?为什么给外地大学生进入和就业制造障碍?         

虹桥书吧BOOK。  

第56节:不去北京去哪里(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