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物常存诚敬之意,对人常怀感恩之心,对己常立奋进之志。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根据自己的功能定位,对于每个男孩,都立足于培养健康人格之根本。
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花红果实。
数字背后每况愈下的危机(1)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20条,强调“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这是以最高的规格,对我国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和体质健康提出指导性意见。
该意见明确指出:
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①
体能下降,视力下降,肥胖增多,是困扰现在城市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主要现象。连续调查统计表明,这些现象正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
据国家体育总局和###2006年11月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中,在7~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尤其是城市男生的超重率,2005年达到,相当于每十个男生中就有一个肥胖儿,每个班级至少有三五个体重超重者。而1995年的城市男生肥胖率为,2000年的城市男生肥胖率为,十五年间增长了个百分点,“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①越是大城市,学生肥胖现象越严重。
2005年,上海市城市男生肥胖率达到,城市女生肥胖率,均高于全国水平。
2008年,北京市18岁以下人群中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四种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为9%,意味着每百人中有9个孩子患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患病率为,每百人中有近10个孩子血脂异常;Ⅱ型糖尿病已占儿童糖尿病总人数的43%,而十年前这一数字不到5%。另外,北京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47%。②
城市学生体重不断增加,视力却不断下降。
2005年全国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学生为,初中生为,高中生为。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而初中生近视人数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
2005年上海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生为,初中生为,高中生为,比全国分别高出、、个百分点。即,每十名高中生中有八人需要配戴眼镜,每十名初中生中有七人需要配戴眼镜。与2000年相比,7~9岁为,上升个百分点;10~12岁为,上升个百分点;13~15岁为,上升个百分点;16~18岁为7,上升个百分点。①
在反映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中,青少年肺活量水平也呈继续下降趋势。
2000年,学生的肺活量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7~18岁学生中有75%的年龄组学生的肺活量下降,与1995年相比下降在17~90毫升。
2005年,学生的肺活量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7~18岁和19~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
另据国家###公布的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报告,在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的情况下,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2004年检测结果显示,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其中10~12岁城市男生平均上升了个百分点,达。学生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除高中以上男生肺活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年龄组继续呈小幅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如7~12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与200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8毫升、44毫升。②
数字背后每况愈下的危机(2)
肺活量下降,意味着日常运动量减少,呼吸能力减弱,人体变得虚弱气短,缺乏活力。
除了体重、视力、肺活量等指标之外,还有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当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状况始终处于一种每况愈下的局面。这是出现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机制存在着问题,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隐藏着危机。
用进废退,是一条最基本的生物进化规律。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受制于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生活、学习方式和生活、学习观念。
就在中国青少年体质呈现每况愈下趋势的同时,一些卓有远见的人们发现,日本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方式、观念,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异,其学生的成长状态也明显不同。
2008年1月22日,新华社播发一组新闻照片,记者1月21日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幼儿园里,发现400多名小朋友在寒冬的操场上锻炼。这些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脱掉上衣,用干毛巾擦拭发热,然后集体到室外操场跑步,以增强抗寒能力。①
这组照片播发后,在互联网中文网页被迅速转贴,引起热烈讨论。有一位网友提出,数九寒冬,让一群幼儿赤膊锻炼,在中国人眼中,恐怕难以容忍。可看看人家照片上小朋友赤膊锻炼时兴高采烈的劲儿,谁又该脸红呢?
学校是否应该脸红呢?尽管素质教育喊得声声嘹亮,但像日本这种磨难教育、意志教育,不要说在幼儿园,就是我们的中小学,甚至大学也是稀罕物。在应试教育的魔棒下,学生们娇生惯养,唯“分”是举。我们的天之骄子们不知寒暑,不识稻黍,不知贵贱,不事劳作。虽满腹经纶,却经不起风吹雨打。
家长是否应该脸红呢?中国的家长们可谓是“温室育苗”的高手,痛苦自己扛,对孩子有求必应,“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什么都大包大揽,只在乎“成绩”二字。至于孩子是否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小皇帝小公主,从不在乎。
学生是否应该脸红呢?与日本幼儿们相比,中国的学生们太娇惯、太怕苦。一项调查发现,51%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72%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
于是乎,便有了新疆大中专院校组织学生拾棉花成了一项“痛苦”任务的新闻,也有了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只好辞职在校外租房服侍的新闻,更有了大学生12年从来不会洗衣服的新闻。面对我们“弱不禁风”的一代,面对日本幼儿赤膊锻炼的热乎劲,我们除了脸红,更要反思—同样是人,我们的孩子怎么做不到呢?我们的教育又该怎样呢?①
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很明确,面对日本幼儿园的这种对于孩子们的意志锻炼方式,应当脸红的是我们中国的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
此前,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我国内蒙古草原,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根据此次夏令营活动情况撰写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后,引起社会上广泛的关注。
在此次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离开时,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孩子们的表现怎么样呢?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①
数字背后每况愈下的危机(3)
8年后,2000年8月,7名中国中学生到日本,与30余名日本中学生一起再次举办夏令营活动,攀登位于日本长野县境内的黑姬山。
在攀山竞赛过程中,由于日本队员连续出现带队教师摔伤骨折和队员被毒虫蜇伤等意外情况,他们相互救助耽误了时间,最后中国队员获得比赛胜利。但是,应邀参加此次登山活动的孙云晓先生却认为,中国学生与日本学生相比,其生存意识与技能都仍然相差甚远。根据他的观察,登山之前,日本孩子准备充分,中国孩子缺东少西;日本孩子悄然入睡,中国孩子亢奋嬉闹。登山途中,中国孩子引吭高歌,高谈阔论,很快就体力不支,总想休息;日本孩子默默不语,埋头走路,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日本孩子不到目的地决不把水喝光,中国多数孩子半路上早已壶干杯空,口干舌燥地望着人家有滋有味地饮水。最后的结果是中国队胜利了,但这种胜利是侥幸的,这种胜利的基础是不牢固的。
通过进一步研究,孙云晓认为,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日本有让孩子吃苦的传统。譬如,自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阶段,即使寒风凛冽的冬天,日本男孩只能穿单衣单裤,日本女孩只能穿短裙,光裸着双腿经受锻炼。此举若只发生在个别学校,也不足为奇,而日本学生是人人如此,形成习惯便难能可贵了。因为他们相信,孩子是在风中长大的,冻一冻有好处。日本人有让孩子冒险的传统。譬如,日本国内虽土地狭小,却为孩子修建了许多冒险乐园,让他们学会生存。当福冈的“蚂蚁蟋蟀”游戏学校发现,本地10%的孩子有怯懦心理,他们便连续四年组织孩子来中国举办探险夏令营。这也是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的由来。日本孩子来到中国的海岛、草原和高山地区,既要负重远行,又要野炊和支起帐篷野外宿营,从而磨练在陌生的野外环境生存的能力。自然,还要学会与外国(即中国)人打交道,学着做一个“世界人”。中国人则唯恐孩子发生意外,不仅不敢让孩子走向大自然探险,就连孩子上学放学过马路都不放心。每逢放学的时候,多少学校的门口围满了焦急等待的家长,多少白发人用车子驮着胖胖的孩子回家。
日本人不但要求学生们一年四季穿着短装,旨在训练他们的耐寒能力,而且,成人也参加这样的训练。每逢一年中的首场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分男女老幼,都做一次户外冷水浴,通过主观努力来适应寒冷环境,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一个是寒风冷雪中长大的“野兽”,一个是温室暖窝里生长的“宠物”,“都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是一群‘宠物’真的能和‘野兽’去搏斗吗?”①
另外一个统计数据显示,1958年中国青少年男生平均身高为厘米,日本为厘米;1978年中国男生平均身高为厘米,日本为厘米,历史上首次超过中国男生;1997年,中国男生平均身高为厘米,日本为厘米,高出中国厘米;2005年,中国男生平均身高为厘米,日本为厘米,高出中国厘米。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已经改写了曾经被称为“倭人”的矮个子民族历史。
从事青少年研究三十余年的孙云晓,在对比中国与日本青少年成长环境与身体健康状况后惊叹:
“中国的错误教育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活力。”
“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两种爱心,两种命运。许多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孕育孩子悲剧的命运,正在用自己的奋斗去摧毁自己的目标。” ③
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却几乎都会说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近乎国民共识的话,道出了中国教育的真正隐患。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孩子的今天,决定着个人的明天、家庭的明天、国家的明天。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面对财富,我们准备不足(1)
贫穷的时候,我们说再穷不能穷教育。
富裕的时候,我们说再富不能富男孩。
因为,人在贫穷的时候只有一种欲望,那就是富裕起来。等到富裕了以后,人却有了无数种欲望,无限的欲望。所以,财富能解决生活和人生中的某些问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人格成长等关键问题。
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接受过一个拥有亿万元家产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很可敬,也很可叹,在浙江,在杭州,还很普遍。
奔奔的爷爷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创办民营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经营打拼,已经成为涉及多个领域、旗下多个分支的规模型集团公司,家庭财产超过亿万元。爷爷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奔奔的爸爸,现在在自家的企业从事高层管理工作。奔奔也是独生子,平时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这是一个和睦的富裕的大家庭,却在奔奔的培养教育问题上时常发生矛盾。奔奔的爸爸妈妈都在工作,爷爷还在集团领导岗位上,掌管重大问题决策,奶奶不上班,在家全心全意照顾孙子。家里还雇佣了两个专职照应日常生活的保姆,负责具体生活琐屑事宜。奔奔10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身高正常,体重明显超标,但很可爱,白晰干净,善良天真,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几乎完全空白,也没有交往密切的小朋友。
最初是爷爷悄悄地找到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很坦率地与万老师谈了自己对孙子成长环境和家族企业未来的担忧,希望能够把孙子送来,不夹带任何家庭背景,过过清贫的日子,接受应有的体能锻炼,增强体质和意志,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几天后,爷爷又带奔奔爸爸悄悄来到西点,进一步洽谈奔奔送进西点准备接受训练的详细安排。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奔奔在全家人的陪同下,乘坐一辆商务旅行车正式进入西点。奶奶向万老师详细交代了奔奔的生活、学习、起居、饮食习惯,在遵照训练中心统一规定每个孩子只能携带的物品外,主动提出如果允许特殊照顾,他们可以在经济上提供需要的资助。所有的嘱咐都接受了,所有的要求都倾听了,所有的好意都谢绝了,因为无论是现在和将来,对奔奔最大的安全是混同于普通男孩,除了万老师本人,其他任何人,包括西点其他老师都不知道孩子的家庭背景。
奔奔留在了西点,对家人有些依恋,但还是能够融入集体游戏玩乐之中。晚饭时间,奔奔坐在位子上,看着其他小朋友吃饭,自己不动筷子。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在家都是奶奶喂饭。老师鼓励他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自己拿筷子吃饭。到洗澡的时候,奔奔更是不会脱衣服,不会拧水龙头开关,更不会用毛巾搓背,不会把毛巾水拧干。
第二天早晨,奶奶不放心,一早就乘出租车赶到西点,看着孙子学习自己起床、穿戴、跑步、洗漱。每当她老人家要伸手帮忙时,都被西点的老师耐心地劝阻了。等到孙子乘坐接送班车上学后,老人家才悻悻地打的回家。以前的中午,奶奶按时接奔奔回家吃饭,虽然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午餐,但奔奔交纳伙食费却回家用餐。现在,万老师要求奔奔在学校午餐,奶奶中午又赶到学校,准备给孙子喂饭,学校老师也劝阻了老人家的善意。到傍晚放学的时候,奶奶再次赶到学校门口,像往常一样,准备自己接孙子。西点老师没有劝住,奶奶就和孙子一起乘坐西点接送班车回到训练中心。做作业的时候,奶奶把奔奔的书包打开,拿出课本、作业本和铅笔盒,然后将铅笔盒里的铅笔取出,用削笔刀一支支地削好,整整齐齐地放置在铅笔盒里,自己坐在旁边,慈祥地陪着孙子做作业。辛辛苦苦,一天三次,老人家不厌其烦地照看着孙子,伺候着孙子。
万老师耐心地劝慰这位奶奶,孩子送进西点,必须接受我们之间的有关约定,否则,西点的训练计划就难以实施,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奔奔从小就是奶奶一手带大的,老人家拒绝了奔奔父母对孩子的教养,理由是你们去忙工作,孩子由我来照管,奔奔的爸爸就是我带大的,一切不都蛮好吗?! 以前,教养儿子的时候,老人还有工作。现在,教养孙子的时候,家庭富裕了,可以不上班,全职尽心地照顾孩子了。
面对财富,我们准备不足(2)
其实,奔奔奶奶对孙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为了孙子的绝对安全,更是为了确保家庭财产的永续继承和发展。这与爷爷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关爱的方式方法不同。亿万元家庭财产,成为横亘在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一座大山,也成为压在孩子头顶上的一座大山。假使没有这亿万元财产,我们相信奔奔就是一个普通的可爱的小男孩,即使奶奶疼爱有加,也没有条件关爱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从普遍贫穷到温饱、小康和富裕,我们只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面对迅速积聚的财富,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