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去尤,与诸神同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贴士:

    乘火车旅行,请备链条锁,以便在列车上锁行李,帕哈甘吉区街头有售。火车站可寄存行李(CloakRoom),有拉链的地方要求加锁。如需买票请到外国人窗口,或者咨询游客信息中心。特别提醒,有人会热情搭讪,以售票处下班或搬迁之类的借口,带你到别处买票,他们甚至能出示工作证,万勿上当。
第7页 :
    德里地铁有专门为女性特设的车箱,请注意车箱标识。

    〃如果世界确有天堂,那么就是这里〃

    旧德里火车站的建筑颇有新意,红色外墙嵌套白边儿的开放式拱形门,融合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看上去稳重大气。广场前有个圆筒状的岗亭,里面站着荷枪实弹的警察,像是中国抗战片中的碉堡。这种情景,让人猜不透印度的治安状况,到底是为了震慑犯罪分子,还是防止突入其来的恐怖袭击。

    昌德尼朝克(ChandniChowk)是著名的商业街,也叫月光集市,甚为宽阔,车水马龙,拥挤喧嚣。小贩儿、旅行者、手推车、人力车、吵架声、喇叭声混杂其间,热闹非凡。有趣的是,即使头顶重物的当地人,看到拍照,也会非常配合地摆正身姿。。buuyu。

    街道的繁华与乱象让人惊讶,好像世上所有的行业都集中于此。莫卧儿王朝鼎盛时期,这里曾是安静的豪宅区,情况和现在完全不同。如今的老巷子里还残存一些精雕细刻的哈维利,只是杂乱无章的景象,让人心生惶恐,没有了探索的欲望。其实,看似繁乱的昌德尼朝克大街其实蛮有秩序,市场严格细分,按区域经营不同的商品。

    空气中充满了尿臊味,走在人行道上,只得掩鼻而过。街头有种形状奇特的简易厕所,墙腰伸出半面房檐,下面挂着几个站位便池,前设屏风样的矮墙聊以避嫌。虽有遮拦,但使用起来,与当街小便无异。

    街边蹲着十几个人,蓬头垢面、衣衫破烂。食物放在什么植物叶子上,他们半蹲着用手抓起来吃,偶尔抬起头来,胆怯的目光游移不定。我怀疑,他们是否属于这个社会?中国也有许多穷人,我探访过黔南的瑶寨,说他们家徒四壁并不过份。

    他们是印度教所谓的〃贱民〃?这个阶层的来历,还得追溯到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已有3200多年历史,梵语种姓〃瓦尔那〃(Varna)原意为〃颜色〃或〃品质〃。当年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居民,为了保持他们所谓的高贵血统,便以肤色深浅区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随着职业的分化和发展,逐渐形成四种姓。

    传说,梵天的儿子摩奴(Manu)创作了《摩奴法典》(Manusmti),被奉为婆罗门教经典。法典详细规定了种姓制度,梵天的嘴巴化成白色的婆罗门(Brahmins),为祭司,地位最高;双臂化为红色的刹帝利(Kshatriyas),为武士、贵族和王侯;双腿化为黄色的吠舍(Vaishyas),为农耕者、工匠和商人;双脚化为黑色的首陀罗(Sudras),为无地农民、奴隶。

    除四种姓,还有一类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贱民〃(Dalit),为不可接触者,从事杂役和苦力,占全国人口总数15%,其中北方(Uttar)邦有四千万〃贱民〃。其他人严禁触碰〃贱民〃身体,他们走过的足迹都要清理抚平,甚至连影子都不可以交叠,以免玷污他人。

    神秘的天启书《吠陀经》(Veda)里有〃原人歌〃(Purasa),专门吟唱四种姓的顺序和起源。现今所说的〃种姓制度〃(Caste)实为葡萄牙语〃种族、血缘〃转化而来。英国人统治时期,不仅没有改革,反而利用种姓制度推动殖民事业。
第8页 :
    秦末造反的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如果让印度人听到,肯定会嗤之以鼻。在印度,人还没生下来,其社会地拉和职业就已经被决定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真实写照。在我们看来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在印度人眼中,只是一种生活理念,即使低种姓或贱民阶层,都会自觉遵守。印度独立后,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

    穿过商业街就是红堡,进门是阔大的广场,高城严雉,雄壮威严。对称形式的城楼上密布许多岗亭,正中飘扬着红白绿三色的印度国旗,两边的碉楼也有亭子。这种洋葱状的拱顶,就是莫卧儿建筑的鲜明特色。红堡的墙头,有数不清的洋葱拱顶亭子,上面落满了鸽子和乌鸦,不知道预示着吉祥还是晦气?。buuyu。

    统治者总是想尽一切法子让他的臣民俯首贴耳,譬如这红堡的建造,远远看去,就让人气短,不自觉地从胸臆间蹦出一个〃小〃来,进而在心理上彻底屈服,由此达到其所谓长治久安的目的。然而,这座城堡却是莫卧尔帝国最后的荣耀。

    红堡北临亚穆纳(Yamuna)河,从1638年始建,耗费10年时间才完成,是莫卧儿(Mughal)帝国第五代君主沙贾汗((ShahJahan)建造的皇宫。城堡正名拉尔奇拉(LalQila),意为红色城堡,整体设计呈八角形,使用红砂岩,周围有护城河。城墙总长度超过2500米,临亚穆纳河一侧稍低,德里旧城区一侧偏高,从16米至33米不等。城堡的设计同时兼顾到美学和战略因素,是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的象征性建筑。其东北角为建于1546年的萨林加尔(Salimgarh)古堡,与红堡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所谓莫卧儿建筑风格,主要指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特色的建筑,既简洁明快又装饰富丽。莫卧儿时期的城堡、宫殿、寺庙和陵墓都体现这种风格,剑尖形拱门、尖顶圆塔、洋葱状的穹窿拱顶和小圆顶凉亭是其典型特征。在印度如果看到类似建筑,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认定其为莫卧儿风格。

    沙贾汗建造了红堡,却无福消受。在他晚年,三儿子奥朗则布(Aurangzeb)弑兄篡位,将多情的老皇帝囚禁在阿格拉堡的小宫殿里。红堡峻工后,奥朗则布将帝国首都由阿格拉迁到德里,是为建在德里的第七个都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果沙贾汗听过这句中国老话,心理也许就会平衡了罢。

    其实,好战的奥朗则布在德里的日子并不如意,他一改阿克巴以德服人的怀柔风格,以武力开疆拓土。他的行为引起德干高原及南部邦国的不满,连年叛乱,旷日持久的战争,将莫卧儿推到垂死的边缘。他死后,帝国分崩离析,贪婪的英国人则彻底终结了莫卧儿王朝。

    红堡正门叫拉合尔门(LahoreGate),因为朝向曾为莫卧儿的旧都城拉合尔(今巴基斯坦境内)而得名。遥远的拉合尔位于新德里西北,由此可见伊斯兰人对故国的眷恋。中国古人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统治印度的穆斯林也不例外。1947年8月15日,印度第一面三色旗在这里升起,首任总理尼赫鲁(JavaharlalNehru)宣布国家独立。今天,全国性的重大节日都在拉合尔门前举行。
第9页 :
    广场与拉合尔门间有护城河,河上架小桥。桥头站着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旁边是岗亭,前面置沙袋,架重机枪,后面爬着戴贝蕾帽的军人,手指按在板机上,黑洞洞的枪口似乎随时会喷出火来。分明是战备状态,国内罕见这等场面,让人觉得心里发慌。

    拉合尔高大的拱形门下设男女两个通道,脱鞋、搜身、翻包,繁复的查验手续并不比机场安检逊色。所谓红墙内外,侯门如海,今天依然能够亲身感受,只是和昔日的宫人心境迥异罢了。拉合尔门后面是一个集市(ChattaChowk),拱形走廊两边尽是摆满纪念品的小摊子,据说当初是皇室的专门商店,出售金银珠宝。如今的小贩们早就丢掉了祖宗的荣耀,不厌其烦地推销他们手中的便宜货。

    穿过戒备森严的几道拱形门,眼前豁然开朗,仿佛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规划整齐的莫卧尔花园里绿草如茵,雄伟的红砂岩建筑霸气外露,毫不掩饰这里的王者之相。

    中轴线上的鼓楼(NaubatKhana)是座白色两层小楼,当年御用的乐师们就在这里为皇帝演奏。鼓楼顶层现被辟为兵器博物馆,展出印度从古到今历朝各代的武器装备,应有尽有。据说原来这里有画廊,英军将此地当成指挥部时,画廊及其他功能性设施都被破坏。

    鼓楼后面是大片草坪,通过中央甬道即到威严的公众大厅。公众大厅(Diwan…i…Am)由许多漂亮的柱子和拱形门组成,为帝王聆听朝臣谏言的所在。正中有个高高在上的白色大理石宝座,四周有雕琢精美的檐柱,许多游客在前面拍照留念。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期间,许多精美的装饰品都被破坏或者偷走。线条硬朗的砂岩建筑似乎有些冷漠,与中国砖木结构的故宫相比,总感觉少了人情味儿。

    公众大厅后面是个正方形大水池子,里面无水,中间的喷泉装置已经停用,有水道直通前方的彩色宫(RangMahal)。彩色宫以色彩繁复华丽见称,殿内柱子上有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嵌套而成的花卉图案,精美绝伦。中央地板雕刻着一朵硕大的白莲花图案,连接着四面的水道,似乎翻腾的波浪向四面溢出。据说,这里是宰相老婆的住所,当年极尽豪奢之能事,现在值钱的装饰物早已不知去向,但还是能够想到昔日的风华。

    彩色宫向左依次是私人宫(KhasMahal)、私人大厅(Diwan…i…Khas)、珍珠清真寺(MotiMasjid)、皇家浴池(RoylBath)和喷泉花园(Garden);向右靠近南门是玛塔斯宫(MumtazMahal),现辟为考古博物馆。

    私人宫是皇帝真正的私人领地,有祭拜堂、卧室、起居间三个区域,室内以雕琢精美的大理石装修。这个宫殿后面就是私人厅,相当于寻常人家的客厅,皇帝陛下用以接待他的私人朋友。据说大厅中央曾有一个镶满宝石的孔雀衘座,1739年赠送给了伊朗。和彩色宫的遭遇一样,昔日镶银的天花板在1760被造反的马拉地人(Marathas)抢走,墙面的波斯文字依旧:〃如果世界确有天堂,那么就是这里。〃

    殿前有个背着老式步枪的警察,来回踱着方步,忠实地维护着这里最后的尊严。当年雄霸天下的帝子早已灰飞烟灭,留下这座人间天堂供世人评头论足。

    珍珠清真寺为精巧袖珍的大理石建筑,是奥朗则布于1659年兴建的私人清真寺,正在维修期间,周边的脚手架模糊了它的容颜,可以看到扭曲地内墙使之朝向麦加(Mecca)。皇家浴池和花园也并无所观,便转回南边的玛塔斯宫。这里现在是考古博物馆,展出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绘画、书籍、家俱、服饰,武器装备和坛坛罐罐,还有一些来自中国的青花瓷,不知道是皇室贡品还是来自民间贸易。
第10页 :
    红堡虽然建于莫卧儿王朝鼎盛时期,但在奥朗则布之后,帝国日薄西山。珍珠清真寺北面的三层建筑,是当年殖民者的屯兵之所。19世纪中叶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国军队将这里当成屠杀印度起义者的大本营。

    空气中的阴霾渐渐散去,阳光从云层里透出,照在红色宫墙上,拖了一地零落孤独的影子。几个游客走过,栏杆上交头结耳的乌鸦扑扑惊飞,发出嘶哑沉闷的叫声,盘旋低回,仿佛传递着什么信息。一时颇为感慨,得诗以记:

    日色裁宫影,河声绕殿梁。

    乱鸦啼不住,飞上旧城墙。

    小贴士:

    旧德里火车站距红堡不远,沿〃ChandeniChowk〃大街步行20分钟即到。红堡正门左侧有售票处,印度人10卢比,外国人〃尊享〃250卢比的特价。请注意,印度所有售票景点对外国人〃特价〃,外国学生证有优惠。#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7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Mohammed)在阿拉伯半岛创立,即〃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安拉真主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

    穆罕默德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此话使伊斯兰信徒倍受鼓舞,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或经商或旅行或传道,向世界各地扩散。以后十个世纪,穆斯林分别建立了倭马亚(Ummawiyy)、阿拔斯(Abbasids)、法蒂玛(al…Fatimiyyah)、印度德里苏丹(DelhiSultanates)、土耳其奥斯曼(OttomanEmpire)等封建王朝。时至今日,帝国宫阙都做了土,王朝成了历史,笃信真主的穆斯林却越来越多。

    起初,伊斯兰是民族宗教,接着是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成为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现在是世界第二大宗教,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方式。

    真主也有疏漏,安拉让大家信仰同一部《古兰经》,但却没说不分派系。在后来的演变中,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信徒众多,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逊尼派认为哈里发(即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国。什叶派认为,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理论即〃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实践则为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功课,五项功课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五功。

    清真寺(Masjid)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叩拜之处〃的意译。第一个穆斯林礼拜的地方是穆罕默德的故居,《古兰经》说〃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即日出、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
第11页 :
    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在中国泉州、广州等地登陆。现在主要聚居在西北地区,多数为逊尼派。

    我出生在甘肃,周边不乏穆斯林,但实际对他们的了解并不多。小时候,不知谁人散布消息,吆喝邻县闹事,山前岭后的人们皆弃家逃往县城。我甚至将小学课本藏到弃用的檩条下面,以免被〃敌人〃发现。后来谣言平息,据说邻县人家也在四散奔逃。虽然祸起谣言,但从此心里落下阴影。

    工作之后,单位经常有回族实习生,与他们共事,除却他们人所共知的禁忌之外,和汉族几乎没什么区别,未尝有甚隔阂。然而,伊斯兰的重大节日期间,机场车站万头攒动,白帽子连成一片,形成壮观的景象。广州是伊斯兰最早登陆的地方,每到礼拜天,光塔路上的清真寺总有各国的穆斯林前来朝拜,以致要调来全副武装的警察维持秩序。о米о花о书о库о ;http://www。7mihua。com

    如果在印度街头,突然看到面向麦加跪拜祈祷的人,千万不要过于惊诧,那只是虔诚的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

    从红堡出来,寻路往西南方向的贾玛清真寺。沿途依然是无穷尽的乱象,各种电线捆绑在老旧的建筑上,纠结得让人心里发悸,仿佛拖拽着我们的步伐,不能迅速向前。十字路口破败的红绿灯纯粹是个摆设,似乎从来没有亮过。往来的车辆倘若暂停,不是车祸,就是塞成解不开疙瘩。从拥挤的巷子里望过去,尽是茅草木板纸片搭成的棚户,门口蹲着裹着毯子和围巾的表情呆滞的人,脚边还蜷伏着忠实的猫狗。

    旧德里诚如耆耋之年的老者,难以加快他老迈蹒跚的步履,也无法熨平他沟壑纵横的额头。

    附近就是旧德里繁华的义卖集市(ChawriBazar),街上多戴着白帽子和围着面纱的穆斯林。穿过拥挤的人群,看到建立在几十层台阶之上的贾玛(Jama)清真寺南大门。伊斯兰教众统治印度十几个世纪,留下的清真寺数目众多,但鲜有能与贾玛清真寺匹敌者。这座清真寺于1644年开始建造,直至1658年还没有完工。整体建筑全部以红砂岩和白色大理石精雕细刻而成,是沙贾汗最后的作品,也是其建筑风格的代表。

    门口堆满了鞋,有人看管,收费5卢比,不知道是否合法?巴豆不愿意进去,坐在门口照看我等的鞋子,茱萸和青萍收起相机,我则买了拍摄票。

    〃贾玛〃意为〃大〃,来源于穆斯林在礼拜五下午举行的主麻日(Jumuah)聚礼。清真寺有三个大门,庭院四周环绕红砂岩拱廊,四角各有方形宣礼塔楼。正厅面向麦加,中央是60米高的圆顶,壁龛周围刻古兰经文。左右还有40米高的尖顶拜塔,女士如有男人陪伴,花20卢比即可登上南面尖塔。门前有方形水池,是穆斯林朝拜前洗手洗脚的地方。

    伊斯兰属于一神教,除真主阿拉,禁止崇拜其他神灵。是以所有清真寺里,没有任何崇拜偶像,甚至装饰纹理都采用几何图案或者植物花卉。不像其他宗教寺庙,殿堂供满神灵。

    广场上有成群的鸽子前来觅食,看到戴着白帽子的穆斯林和游客走过,倏尔惊飞,盘旋低回,见无危险,便又落到四周的建筑上,或者〃咕咕〃乱叫,以引起人们对它的观注。院里可容纳2。5万名教徒朝拜,——人太多就成了是非之地,以前发生过爆炸事件,造成伤亡。今天还不到礼拜时间,几排红色的垫子安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谁人就坐。
第12页 :
    寺内的管理不甚严格,有些人懒得支付5卢比,背着鞋子进来。茱萸和青萍拿出相机不停拍摄,倒让我这个买了票的人看得眼红。清真寺里面没有特别,空荡荡的,有风直贯南北,裤管里便透过一丝凉意。走廊里有个游客模样的年轻人长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