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检察官手记-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渎   

  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营私舞弊,把党的方针政策当做耳边风,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如重庆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昌典、原政协副主席王式惠在引进设备过程中,严重失职渎职,给国家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   

  贪   

  贪婪无度,欲壑难填,见利忘义,权力寻租,与不法商人组成利益集团,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四川省犍县原县委书记田玉飞、原县长杨国友等人接受乐山市东能集团董事长王德军贿赂两千多万元,将价值4。6亿的国有资产以4000万元的超低价卖给东能集团。   

  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刊登文章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领导经受不住考验,思想道德防线被冲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向犯罪。反思这些步入歧途的领导,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先是道德品质上出现问题,而后,思想意识的转化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化。   

  而今领导德行建设面临困难的原因是: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许多领导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其次,个别领导的作风不好,也直接影响了整个领导道德建设。如果腐败领导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必将对清廉领导产生巨大伤害,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再次,我国公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缺位也是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道德是靠舆论来维系的,这需要公民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而我国公民的特点是,臣民意识残余比较多,领导本位意识还比较严重,公民的政治参与不论从热情还是从广度来说都还比较低,对于涉及不到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态度比较冷淡,这使得我们的领导道德建设缺乏应有的坚实的舆论基础。         

▲BOOK。▲虹桥▲书吧▲  

第82节:清醒八 退场时,总要留点好话题任人道说(7)         

  第二,体制的不完善为一些领导道德失范开启了方便之门。西方政治哲学认为,制度建设的前提假设是人性本恶,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在政治权力的配置上应该设计较为完善的制度,以防止权力的滥用。而我国传统的政治前提假设乃是人性本善,所以我国传统社会中重人治,而缺乏法治,缺乏完备的制度设计。我国领导在运用权力的时候,更多的是靠道德良心制约自己的行为,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在这种只靠应该,而缺乏必须的状况下,在金钱、权力、美色等各种诱惑下,某些领导的道德失范就从可能变成了现实。   

  第三,领导道德评价机制不完善。良好的道德评价机制能够使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得到肯定,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使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承担舆论压力,付出代价。我们现在的领导道德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某些地方,那些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而对工作又兢兢业业的领导不但得不到重用,反而受到冷落,被边缘化;相反,那些善于曲意奉承而政绩平平的人却能够飞黄腾达。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不能发挥领导道德评价机制应有的正面作用,反而会鼓励不道德行为的存在和蔓延。   

  我想产生腐败的原因不外乎两种,即主观思想作祟和客观环境诱导。而要铲除腐败的方法也只有两种,即从外部环境上讲,要建立健全惩治监督机制;从内部环境上讲,要加强干部的道德修养建设,移用“师德”一词的含义,加强干部的道德修养建设就是要加强“领导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加强“领导德建设”,不断提高干部一心为民的道德修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刻不容缓的大事。   

  “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德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当领导从政的根本。近些年来,我党涌现出了一大批如孔繁森、任长霞等的好公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事业充满了信任、信心和希望。但同时,干部队伍中也出现了如胡长清、成克杰等一批德不修、政风不正的腐败分子。这些领导干部的“缺德”,严重地损害着党的肌体,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加强领导德建设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亦称:“上行下效,捷于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认识到,官员如果能在道德上率先垂范,便可收到“不令而行”、“不劳而治”的功效。反之,官员若缺德、无德,则“虽令不从”,会对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不良影响。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先要加强“领导德”建设。   

  加强领导德建设是党的宗旨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领导德的第一要务和根本所在。古时的官吏也曾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豪言,而今的共产党人更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更要自觉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破除“领导本位”意识,做到情系百姓,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有人说得好:“当领导是最容易的事,只要你心里想着老百姓;当领导也是最难的事,因为你必须时时想着老百姓。”   

  加强领导德建设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好人不见得是好领导,但好领导必须是好人”。群众评价一个干部,不仅看他们怎样做事,还要看他们怎样做人。不当政客,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值得人民群众信赖的人。   

  加强领导德建设是对领导干部“安全着陆”的要求。从实践看,贪婪的领导都有一个蜕变过程,先是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贪图权力、金钱、美色,放弃了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进而行为脱轨,越陷越深,最后触犯刑律,身陷牢笼。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权力往往是不法分子追逐和进攻的重点目标,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性,自觉维护好权力的尊严;要有一种民事未妥就寝食难安的责任心。   

  “道德建设,从领导做起。领导德建设,从我做起。”以德律己、以德修身、以德律权、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内心深处筑起一道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反躬自省,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道德高尚者,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领导德缺失问题,还是要通过制度设计监督、制约领导手中的权力,树立起法律的真正权威。   

  附录:   

  彭德怀说当领导的不能先富   

  本文讲述的是彭德怀在体察三线地区老百姓生活时的一个插曲,展现了他对民生的殷切关注和共产党员的一身正气。   

  一到周末,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都爱成群结队地到小街上来“赶场”,从总指挥部所在的渡口大桥到这里的公共汽车,到了星期天就会挤得快要“爆炸”。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83节:清醒八 退场时,总要留点好话题任人道说(8)         

  离攀枝花会战总指挥部不远的云南境内,有一个小集镇名叫仁和镇,建设大军开进大山里来之前,是这里最大的一个乡镇。镇上共有近百户人家,大都是一些简陋的瓦房和茅草房,一条狭窄的街道不足二百米,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街面上就满是泥泞,过路的人和牛马将稀泥带得到处都是。加之有的人家的猪圈、羊圈或牛圈面朝当街,与商店、饭店并立,过路时大街上就会飘来一股莫名的怪味。   

  正是这样的一个小镇,由于紧邻着川滇两省的交通要道,因此来往的马帮终年不断。这些马帮为这偏远的大山带来了布匹和食盐,同时也将这里的兽皮与特产运往云南和四川。仁和这条小街在当地也就很有了名气,是当地公社(乡)的所在地,小街上住着不少当地的干部。   

  攀枝花建设拉开序幕之后,由于大山里缺医少药,在“全国支援三线建设”的口号下,从上海迁来了一家医院,在小街的中心位置建了几间平房,改名为仁和医院,开始为三线建设的职工和当地老乡治病。医生和护士都是上海人,到了这里的感觉可想而知。   

  那些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每到星期天休息的时候,都爱成群结队地到这条小街上来“赶场”,在小街上转一转,然后买一点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者一些当地老乡来卖的鸡蛋、香蕉、核桃等。因此从总指挥部所在的渡口大桥到这里的公共汽车,到了星期天就会挤得快要“爆炸”。   

  听当地老乡说,这里是古代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热闹得很。朱德当年脱离滇军,去德国留学时,就从这里经过,并结识了当地的绿林豪杰雷云飞。   

  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彭德怀说:“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   

  在三线建设的大战场里,有这样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街,同样也吸引着彭德怀。彭德怀在特区指挥部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仁和镇。   

  他夹在赶场的人群里,东瞧瞧西看看,不断地问着各种东西的价钱,在这条极不起眼的乡村小街上,一逛就是一个多小时。   

  警醒 警醒   

  附录:   

  彭德怀说当领导的不能先富   

  特区陪同的同志怕他累了,就找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让他进去休息。   

  这是当地一位公社干部的家,就建在这条小街上。房子是用当时稀少的钢筋水泥和红砖垒成的,屋上的瓦也不是当地的小青瓦或油毛毡,而是建三线工厂的那种大块的新式红瓦。两个房间分左右而建,中间是一间堂屋,收拾得很干净。彭德怀一行进去后,就安排在堂屋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房子的主人年近四十岁,穿着深色的中山装,身体有点发福,说的是当地土话,彭德怀有些听不懂,还得请陪同的特区同志当翻译。   

  这位公社干部让他的夫人出来与客人见面。女主人穿着当时流行的粉色的确良上衣,下身穿一条蓝色的确良裤子;脚上穿的是白色塑料底布鞋,显得十分得体。她朝客人们笑一笑,然后到屋后的厨房里去拿出一只热水瓶来,为彭德怀一行泡了一壶热茶。   

  喝够了茶,彭德怀就在屋子里转一转,连说不错不错,乡亲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是提高了。   

  特区陪同的同志说:“全靠搞大三线建设,才把这里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这里由于交通不便,老乡过去穷得很,一家几口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彭德怀问那位公社干部:“你们公社里像你这样的人家有多少?”   

  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   

  彭德怀问道:“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   

  公社干部说:“那也是有不少的变化吧。”   

  彭德怀问:“我说同志,我要问你,他们是怎么个变法,是变好了呢,还是变得更坏了?”   

  公社干部笑着说:“你这位首长也真是,当然是变好了哟,哪有变坏的。”   

  彭德怀听后高兴地说:“这就好了,我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摆在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不与农民争土地,同时又给农村带来了电,带来了方便的交通,经济也流通起来,农民山货也卖得出钱来了,农民自然拥护我们。”   

  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就要朝屋里走。老乡见了,慌忙跑过来,一下子拦在大门前。彭德怀说:“老乡,不欢迎我们到屋里看看呀?”老乡说:“不……不是……”   

  最后,彭德怀提出,要到附近的农村去转一转。   

  公社干部说:“好,我带首长们去看一看。”         

→虹→桥→书→吧→BOOK。  

第84节:清醒八 退场时,总要留点好话题任人道说(9)         

  汽车顺着小镇外的公路朝前开去,在路边的一片菜地前停了下来,公社干部带着他们顺着田埂,走进了一户有着三间大瓦房的人家。   

  这的确是一户不错的人家,漂亮的堂屋里挂着毛主席像,家里除了收音机、缝纫机,还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彭德怀很有兴趣地问着他家里的生产和收人情况,主人都一一作了回答。原来这是一户蔬菜专业户,由于三线建设的生活物资运输有困难,施工部队和工程队需要大量的新鲜蔬菜,使这些过去无法卖出去的东西,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他的经营也就越做越好,生活条件也就随着改变。公社干部告诉彭德怀一行,三线建设给邻近的小镇带来了活力,也改变了这里人家的生活。   

  从这户人家出来,汽车向着偏远的村子开去。   

  车停下来后,彭德怀坚持要顺着山路走,到前面一户茅屋里去看一看。   

  茅屋前一个青年壮汉穿着一件生羊皮背心,裤腿卷到膝盖上,刚从田里干活回来,满腿都是泥。   

  彭德怀走上前去,向那个人问道:“老乡,你好啊!”   

  老乡转过脸来,一见好几个人,中间还有公社的干部,忙说:“同志哥好。”   

  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就要朝屋里走。   

  老乡见了,慌忙跑过来,一下子拦在大门前。   

  彭德怀说:“老乡,不欢迎我们到屋里看看呀?”   

  老乡说:“不……不是……”   

  这时,那个公社干部走过来说:“彭主任,老乡不允许我们进去,我们还是别进去吧。”   

  彭德怀对老乡笑道:“怎么,你家里有金银财宝?”   

  老乡苦笑着说:“哪里有那些东西,我是怕同志哥进去了不方便。”   

  彭德怀说:“没什么,我们进去看看就走。”   

  老乡只得将彭德怀一行让进屋子里。   

  彭德怀一下子火冒三丈,生气地对那个公社干部大声吼道:“升领导发财,这是过去的国民党。当领导不发财,一心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共产党。”   

  屋檐很矮,彭德怀要低着头才能进去。到里面一看,黑咕隆咚,一时什么也看不见。停了一会儿,彭德怀才看清屋子里有一只土炕,上面有一条破被,几个蓬头垢面的女人坐在上面,都用被子盖着自己的下半身。   

  彭德怀直朝炕上走去。   

  几个女人一见这个陌生男人要上炕,吓得连连后退。   

  老乡忙过来介绍:“这年纪大的是我的母亲,这中年妇女是我的婆娘,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是我的大女儿。”   

  彭德怀朝她们点着头,要上炕去与她们唠家常。   

  几个女人顿时吓得哇哇乱叫起来,用那条破被紧紧地裹着身子。   

  彭德怀不知道她们为何如此,还以为自己违反了当地风俗,就连连向主人道歉。   

  这时,特区陪同的同志走过来,将彭德怀拉到一边,让那个公社干部帮助“解释”。   

  公社干部看看屋子里的主人,将彭德怀拉到门外,轻声地说:“首长,那炕是不能上去的。”   

  彭德怀问道:“为什么?”   

  公社干部说:“那床上的女人都没有穿裤子。”   

  彭德怀不解地问:“她们为什么不穿裤子?”   

  公社干部说:“这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   

  彭德怀问道:“你是不是当地人?”   

  公社干部答:“是。”   

  彭德怀又问:“你老婆是不是当地人?”   

  答:“是。”   

  彭德怀一下子火冒三丈,生气地对那个公社干部大声吼道:“刚才我们到你家里的时候,你老婆为什么要穿裤子!”   

  彭德怀立刻找老乡来问,原来这家人因为太穷,全家人只有一条破裤子,平时谁外出谁穿,今天他到地里干活穿了,几个女人就只好都缩在土炕上的破被子里。   

  彭德怀听后十分生气,对那个公社干部厉声地说:“老百姓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穿的了,你却在镇上住大瓦房,你能住得安心,你尽把小镇四周好的人家让我看,这不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吗?同志,不是我批评你,浮夸风、虚假风害死人呀!公社里还有这样穷苦的老百姓,你这个当领导的倒先富起来了,过上好日子了。这在国民党里当领导可以,但在共产党里当领导就不行!如果我们当领导的自己先富起来了,而不去管那些穷人,这就违背了我们当年革命的宗旨,人民就不会再拥护我们,我们自己就要垮台的!就是我们富足了,当领导之人也要注意节俭,节俭养性,奢侈丧德,这是封建皇帝朱元璋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有的人还不明白。升领导发财,这是过去的国民党。当领导不发财,一心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共产党。否则就不是共产党,或者说是假共产党!”   

  ——择自(《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沈国凡著)         

▲虹▲桥▲书▲吧▲。  

第85节:清醒八 退场时,总要留点好话题任人道说(10)         

  我的人生感言   

  ——铁骨铮铮做男人   

  铁色是一种最普通的颜色,它没有红色的光彩夺目;没有黄色的高贵典雅;没有白色的苍白无力;没有紫色的神秘另类……   

  我就喜欢铁色。因为铁色就是我人生的本色。在所有的金属中,我不会像水银一样敏感善变,不像白银一样柔软易切。   

  铁色是一个最平常的色彩,一点都不艳丽,也没有夺目的光泽,但是社会需要。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一定有铁的存在和需要。铁轨是铁,桥梁是铁,铁链是铁;高楼拔地而起少不了铁,汽车的飞速奔驰少不了铁,人生中简直无处没有铁。   

  以前,许多战友都劝我写点东西,让后人去思考,让同行去思考。我在没事时,也想过以随笔形式来写,边叙事边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