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得仔细,还会加大调查研究的作用。有了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了解问题就可以比较深入,这对调查研究也有帮助。
第三,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怕困难,不怕碰“硬事”,不怕碰“钉子”,敢于介入矛盾,敢于处理棘手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群众加倍努力,奋发图强,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四,当前的调查研究要设法改进手段,更新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了解情况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级。我们不能死守传统的方法,要敢于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学习和运用现代的科学调查技能,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查研究领域,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以便更好地完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详尽、可靠的信息和数据。3。不把有用的人放在身边,必败无疑
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古人还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不祥”,就是不吉利,有衰亡的征兆。
一个国家有人才而不识,识了人才又不用,虽然用了却不让他担当重任,有此“三不祥”,肯定不会兴旺。事实上,不仅国家这样,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都莫不如此。实践证明,事业的兴衰,政权的兴亡,与人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像诸葛亮所总结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于领导者来说,仅仅确立决策目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能组织人员来为决策目标的实现而奋斗。因此,知人善任,公道正派地使用人才,就是实现决策目标的组织保障。
用人的关键首先就在于识人。纵观历史上重大的阴谋,都是从不识人开始的;考察社会上最大的悲剧都是从用错了人开端的。真可谓:“好在用人坏亦在用人”,“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很早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
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自己总结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如此,今天概莫能外。刘邦为什么能平天下,靠的就是识人。他知道人有千姿百态,作为统帅,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择人、看人、识人;用对人则决胜千里之外,不用人或用错人则被“我”所擒——这是自然规律。
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人才,又不及时地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时地从其现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继续将其留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无穷。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不能不识人。
总之,国家兴亡,务在得人、用人。得其人任用之则存,失其人未任用则亡。何患无才,患在不识。
知人善用,择贤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择贤而任,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虹※桥※书※吧※BOOK。※
第65节:清醒六 不学点硬功夫,在哪里都吃不开(6)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及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呢?
举凡对那些具备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学识渊博、交际广泛、目的纯正、行为端庄、志向远大、专长精熟、发展全面、成就卓越等10项标准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上上之才;而对那些品德恶劣、能力平平、学识粗浅、交际凡泛、目的不纯、行为不端、志向渺小、专长全无、发展没有、成就归零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下流之徒;再对那些具备10项标准中一两条或三四条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平庸之辈,或是一般性人才,对那些已具备10项标准中五六项或七八项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中才,或确定其为上等人才。
衡量一个人的全面并定义一个人才的水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人本身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坏的人也可能变好,好的人也可能变坏。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用客观真实的眼光审视人,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定义人。观人要由表及里、注重表里如一,识人贵新不贵陈,用人须鉴古察今。以史为镜,明兴衰;以经为镜,通事理;以人为镜,知得失。
我们常叹息:“人到用时方恨少,待到用时用不了。”那是用人之计不精。而“用金银总有尽时,用人才坐拥天下”,则是效率的最佳写照。
“用”人就是管理。而管理是一种文化,需要思维、智慧、谋略、技巧、情感,即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情感趋向等文化要素整合到日常管理中去。这就需要管理者善于“管”和“理”,“管”是次要的,“理”是必须的。“理”就是要求管理者讲“理”,在要求别人“理”之前“理”。“理”其实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懂行业“规矩”,讲究用人艺术,即要“以才为本”,善于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量才而用,就是根据人的德与才,把他放置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上去,明确其责,授予其权,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
春秋战国时代孟尝君,养食客3000人,人家就跟他讲。孟大爷,你怎么养了3000个吃饭的人?孟尝君说会有用的。
有一次孟尝君得罪了国君,那个国君要杀他。这时孟尝君要想趁夜逃出去,可是这时城门是关牢的。那时没有发明闹钟啊!他们是听鸡叫才开城门的。怎么办呢?急得满头大汗,结果孟尝君底下有个人,他说我会学鸡叫。他来到城门口附近,咯……这个城门就开了。孟尝君就跟手下冲出去了。养了个会学鸡叫的,没有想到有用了。
这就证明什么人都有用,问题是看你是怎么用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他的效用。
“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一般地说,大材小用不好,小材大用也不好;让一般的士兵去指挥全局战争不好,让将军扛炮弹也不行。什么样的材用于什么建筑部位上去。但人的才与物的材不一样,人的才是可锤炼的,是可以长进的。有语叫重担压快步,好鼓不怕重捶敲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假如给使用者压的担子过重了,敲鼓敲得过响了,超过了他可以承受的能力那也是不行的。
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们常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其实圣人也有过,《淮南子》中:“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这就要求我们在用人时,才贵适用,勿多苛求。不能强其所不能,不能求全于人。
作为上级,不能看不到部下的缺点,也不能老盯着部下的缺点。看不到缺点,会用错人;老盯着缺点,会没人用。对人才的苛求会使我们失去可用之人。
一个好的领导者,其着眼点不在于改造每个人的短处,而在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4。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是善于研究问题的。我在积极探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新途径上,也是敢于开拓的。我总结了三种做法:
一是探索通过检察建议引起再审的途径,这样既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也可以节约司法资源,还利于发挥基层院的监督作用。
二是通过参与庭审进行审判监督,将问题解决在判决之前,同时还注意探索执行监督。
三是探索开展公益诉讼的起诉和支持起诉工作,代表国家,运用公权力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虽然困难较多,但是,通过全体民事行政检察干警的努力拼搏,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决策,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决策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失误。
在我们身边,成功的决策、失误的决策共同存在。我们要实施有效领导,就是要追求成功决策、科学决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是一个懂专业、会研究问题的领导。
▲虹桥▲书吧▲BOOK。
第66节:清醒六 不学点硬功夫,在哪里都吃不开(7)
研究问题,必须靠实事求是。换句话讲,研究问题,首先必须在组织内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与氛围。“实事求是”是我们各级各类组织抓好落实工作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许多单位和部门缺乏这种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相反,形式主义的东西倒是盛行。
所谓“形式主义”,就是处处只讲究表面的形式,不讲究事情的实际,不讲实际内容、实际效果和实际意义。形式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说来,就是“假、大、空”。
所谓“假”,就是行动上不真实,弄虚作假。譬如,有些领导干部在汇报工作时,“只报喜,不报忧”;甚至为了“政绩”而制造假经验,假典型,假数据。
所谓“大”,就是工作中搞大呼隆,譬如,有的地方热衷于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是空空洞洞。
所谓“空”,就是在学习中摆空架子。形式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为了装潢门面。因此,学习时,只满足于背诵个别词句,而不去掌握它的方法、立场。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也是只当“传声筒”,不去具体贯彻落实。
形式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理,哗众取宠,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江泽民同志曾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层层效仿,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对领导来说,耗费许多精力,妨碍深入实际;对群众来说,劳民伤财,不堪其累。”然而,在我们的一些部门中,这种严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形式主义却大量存在着,值得我们注意。其表现最突出的就是:
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只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
不去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事,而是沽名钓誉,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地方的领导干部不顾客观条件,为了给自己造“政绩”,建造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工程。某县的“面子墙”就是突出的一例:
某县在修建新县城时,为了让“高楼林立、街道整洁”,便规定临街的住户要建三层高的楼房。有的住户倾其所有,按照规定盖起了三层高的楼房;但有的住户,盖两层尚且捉襟见肘,更甭说建三层了。于是,有人就想出了这么个高招:用墙来代房。结果便有了这样的奇观:它远看是房,近看是墙;粗看是房,细看是墙;形式上是房,骨子里是墙!这种新式建筑的建设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让县里满意,自己又克服了“经济危机”。至于它能不能用,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这“面子墙”最终是让该县的领导满意了,但该县的百姓却很不满意。他们称这“面子墙”是“害民墙”。为了建这临街高楼,许多住户举债度日。有的楼房虽然建好了,却闲置无用。一位姓张的女士说,她家20间房子都空着,20元一间都租不出去。因为房子高,院子小,采光不好。为此,有人编出顺口溜说: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领导吹牛皮,群众饿肚皮。
形式主义是对实事求是的反动。抓落实,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在组织内造成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
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懂专业,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研究问题,而只有具备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方法就是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就具备什么能力。领导干部研究、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科学发展观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探索有效对策,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实践,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国家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的变革的持续推进、我党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社会建设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
分析形势、研究问题,需要站在时代的、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审视队伍建设实践,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我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新表现,但往往隐含着时代发展和客观条件变化的因素。
敏锐地从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发现问题,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分析、审视和甄别,深入研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努力把握基层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新变化,弄清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是应该提倡的,哪些是应该反对的,从而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欢◇迎◇访◇问◇。◇
第67节:清醒六 不学点硬功夫,在哪里都吃不开(8)
对于实践中的矛盾和困难,还要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使我们对形势任务和外部环境影响很敏感,对掌握基层思想行为变化很及时,对可能的发展趋向预测判断很准确,切实增强研究的预见性,实现由消极被动、盲目应对向超前研究、主动作为转变。
二、坚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发现问题需要敏锐性,分析问题要讲科学性。
对于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运用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来分析研究。
1?正确把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列宁说过:“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连而存在。”发展中的问题,就某个单位、某个现象、某个事件来讲,是具体的、个别的,是我们领导能直接感知到的,而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是抽象的,它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要经过我们思维的概括和抽象才能认识。各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多解剖几只“麻雀”,善于从研究个性中把握共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增强对策建议的科学性。
2?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没有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就不可能有新突破,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我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党建设的“魂”不能丢,“本”不能忘,“根”不能松。既要坚持我党性质、宗旨和建党原则不动摇,又要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在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上丰富发展。
3?正确把握自主与借鉴的关系。
研究解决问题,坚持以我为主、保持特色,同时,应该大胆借鉴世界各国建设发展中的有益做法,借鉴其他地区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好的经验,转化为推进本地区建设创新发展的思路办法。
三、坚持研究与运用的双向互动,增强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研究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研究课题要从实践中来,研究成果要回到实践中去。
只有积极推出高质量、可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服务决策、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中,才能显示出研究的价值。
应围绕如何强化发展意识、坚持我党宗旨等方面,形成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的载体和途径,把研究与党委决策、履行职能、提高素质统一起来,确保研究成果进入决策、进入工作,形成以研究促进实践、以实践深化研究的良性机制,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5。做一个实践型的好领导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前文我们讲了要做一个会学习的干部,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光学不用或者学用脱节,就使学习失去了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