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越多、次数越频繁。
巴菲特的观点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在他眼里,股市下跌就像超市过节所进行的价格打折、促销一样,这个商品价格打折了,可是还是原来的商品,这不是显得它更价廉物美了吗?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关键的一点在于投资者的心态不同。换句话说,股市越是下跌,手中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心里就越急,因为这意味着他手中的股票价值越来越低;相反,这时候手中没有股票或者股票很少的投资者就越开心,因为他正可以利用这次下跌机会抄底。而巴菲特无论何时手中都握有大量现金,基本上属于后者这种类型。这使得他有条件从从容容地选择合适的股票,以合理的价格买入。
巴菲特为什么有如此神机妙算、手中始终握有大量现金呢?这又要回到他远离股市顶点上来了。正因为巴菲特在大牛市来临时就早早退出股市,所以他手中必然会握有大量现金。相反,中国股民每当大牛市来临时仓位满满当当,有的甚至还要抵押房产、汽车孤注一掷,借钱投入股市。一旦股市从高位下跌,当然就被全线套牢在其中动弹不得了。这就是与巴菲特的最大区别。试想,如果巴菲特也是这种做法,每当股市下跌时他会比任何人都着急,因为他的投资量大呀!
这种操作手法是巴菲特取得投资成功的重要秘诀。数据表明,巴菲特从1956年成立私募基金巴菲特有限公司,到1966年的10年间,一共赚了倍;而在此期间美国股市大盘才上涨了1倍多。又过了10年,到了1968年左右,当美国股市出现又一波大牛市、股票指数首次突破1000点的时候,巴菲特反而感到非常忧伤,因为这时候他看来看去找不到适合自己投资的便宜股票品种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2年伯克希尔公司在股票投资方面依然没有什么动作,他和查理·芒格对所投资的股票感到越来越满意。一方面,这些股票业绩回报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3年,这些股票价格越跌越低,投资吸引力大大增加。可是由于他认为这些股票的价格仍然没有被低估,所以仍然没有增加这些股票比重的打算。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这时候增加股票持仓量还没有到时候,还需要等。他说,在他61年的投资生涯(截至2002年)中,大约有50多年有这种类似的机会出现。如果巴菲特认为这时候投资该股票不能轻而易举获得10%的税前获利,那么他宁可观望,等待机会的出现。
为什么定在10%呢?巴菲特说,10%的投资回报率在扣除纳税后能够净得~7%,这时他对每一笔投资的最低要求。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股市越是下跌,股票价格越便宜,这时候的投资机会就越多、投资就越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手中就必须握有大量现金,不参与牛市的最后一波操作,这样才会有大量资金,有机动余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要单纯因为价格卖掉好股票
有趣的是企业经理人在认定何者才是自己本业时,从来就不会搞不清情况,母公司是不会单纯因为价格因素就将自己旗下最优秀的子公司给卖掉的。公司总裁一定会问,为什么要把我皇冠上的珠宝给变卖掉?不过当场景转换到其个人的投资组合时,他却又会毫不犹豫地甚至是情急地从这家公司换到另一家公司,靠的不过是股票经纪人肤浅的几句话语。其中最烂的一句当属,你不会因为获利而破产。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买入股票的价格必须合理,买入价格过高是老天爷也不同意的事。只有买入价格合理,才能谈得上确保获利回报。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卖出价格,不要单纯因为价格较高就卖掉你手中的好股票,因为这时候的价格与内在价值相比很可能仍然是偏低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投资项目与上一年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动,也许有人会说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层怎么昏庸到这个地步,一年内“几乎什么事情也没做”?巴菲特解释说,现在的这些股票都非常好,业绩表现也非常优异,自己对这些股票又非常了解,为什么要卖掉它们呢?如果卖掉这些股票,又到哪里去寻找比它们更好的投资项目呢?
巴菲特说,有件事情非常有趣,那就是公司管理层在认定什么是自己的主业时从来就不会搞错,母公司决不会因为对方的出价还可以,就把自己旗下最优秀的子公司给卖掉。因为该公司知道,这是自己的“吃饭家什”,卖不得。可是当这种情形换到个人投资组合上时,有人却会毫不犹豫地把该股票卖掉,然后买入另一只股票,理由只是经纪人的一句话:你把它卖掉,到时候股价跌下去了还可以重新买回来!
巴菲特说,从他的个人经验看,上面这家母公司对待子公司的态度同样适合于个人投资。因为你所持有的这些股票所展现的特性,实际上与一家公司老板持有该公司全部股权是一样的道理。
在这里,巴菲特的意思说得最简单不过了:对于一家值得长期拥有的优秀公司来说,不是说股票交易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就能卖出去的;它的交易价格高低,应该与内在价值相比,用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来加以衡量,这样才能看出这个价格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19年时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每股价格高达40美元,已经非常高了。可是在1938年可口可乐问世50年并且早已成为美国代表品牌后,美国《财富》杂志在对该公司做了一次详尽的采访后,仍然在文章中写道:每年都有许多投资大亨看好可口可乐公司,并且对它过去的辉煌业绩表示敬佩,然后就发出自己发现得太晚了的结论,认为该公司的发展已到顶峰,未来的道路上充满竞争和挑战,因此不敢继续投资该股票。
巴菲特说,确实是这样,不要说1938年的可口可乐公司充满竞争和挑战,就是到现在(1993年)又何尝不是呢?可是这又怎么样呢?要知道,193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年销售量为2亿箱(折算后),而1992年的销售量是107亿箱。换句话说,当时就已经成为美国市场领导者的这家公司,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又继续成长了50多倍。
这表明,如果投资者在1938年购买该股票,游戏根本就没有结束,好戏还在后头呢。投资者如果在1919年购买40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然后把每年所得到的分红进行再投资,到1938年时一共可以获得3277美元。可是,投资者如果在1938年购买40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到1993年时将可获得25000美元。看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什么叫好股票了吧?
巴菲特说,对于可口可乐公司这样的股票来说,你什么时候卖出都是错误的。所以他忍不住引用1938年《财富》杂志报道中的一句话说:“实在是很难再找到像可口可乐这样规模而且又能持续10年保持不变的产品项目。”他接着说,而现在又有55个年头过去了,可口可乐的产品线变得更加广泛,但这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形容词现在却仍然适用。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于1988年11月29日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他认为,伯克希尔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有两点最大的不同:一是不希望股价过高,只希望它能反映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且在内在价值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如果股价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得公司股东的获利和公司经营状况不符;二是希望交易量越小越好,希望能吸引到一批稳定的投资者作为公司长期股东。
他说,他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上市公司希望自己的股票交易量越大越好,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的。例如,没有哪个学校、俱乐部、教堂等社会机构希望自己的投资人离开组织。
他开玩笑说,你听见有谁对你说过“反正最近基督教也没有什么搞头,不如下个礼拜大家改信佛教试一试”的?
应该说,巴菲特的这两个观点确实与众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强调的是物有所值,所以不希望股票价格过高或过低。股价过低,无法正确反映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股价过高,则容易引诱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这样就和他希望投资者长期持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目的不符了。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看到股价较高希望把股票脱手时,一定要考虑这个价格是否大大超过其内在价值了。他以可口可乐公司50多年间的股价上涨为例说明,有时候股价是会“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
真正的投资者欢迎股价波动
事实上,真正的投资人喜欢波动都还来不及。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第八章便有所解释。他引用了市场先生理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从他那里买进或卖出你的投资。他老兄越沮丧,投资人拥有的机会就越多。这是由于只要市场波动的幅度越大,一些超低的价格就更有机会出现在一些好公司身上,很难想像这种低价的优惠会被投资人视为对其有害。对于投资人来说,你完全可以无视于他的存在或是好好利用这种愚蠢行为。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把股价波动看作一件好事。因为只有股价波动,你才能从中拥有更多的买入或卖出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投资者是应该欢迎股价波动的,没有理由不欢迎。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学术界对投资风险的定义实在有点离谱,甚至有点荒谬。举个例子来说,根据β理论,如果某只股票的价格下跌幅度比大盘大,反而认为其投资风险比原来股价高的时候大,这不是笑话吗?就像伯克希尔公司1973年买进华盛顿邮报公司时一样,试想,如果哪一天有人愿意以非常低的价格把整家公司卖给你,你会认为这样做的风险太高而加以拒绝吗?!
巴菲特说,真正的投资者喜欢股市波动还来不及。关于这一点,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第八章中早就作过解释。格雷厄姆用市场先生比喻说,有位“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从他那里买入或者卖出你的投资。要知道,市场先生越沮丧,你的机会就越多。市场波动幅度越大,就越会有更多机会在一些好股票身上出现超低价格。很难想像,这种“打折销售”会被投资者看作是一件不好的事。当然,作为投资者,你既可以完全无视它的存在,也可以好好利用他的这种愚蠢行为。
如果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巴菲特的观点,那就是:股价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既可以对它视而不见,又可以好好利用它的这种上下波动,在你认为合适的时候买进或卖出股票。
例如,2008年一季度美国股市受次贷危机影响大幅度下跌,伯克希尔公司看到它旗下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制造商卡夫食品公司、美国第二大家庭贷款提供商富国银行的股票价格也迅速大跌了,就毫不犹豫地出手增持这两家公司的股票。除此以外,它还增持了冷藏设备制造商英格索兰公司、健康保险公司联合健康集团、伟彭公司的股份。
在整个一季度,巴菲特看到美国股市暴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企业并购和债券市场上。他认为,由于流动性短缺,这时候在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同样会更多。
2008年5月初,巴菲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这些股票的价格下跌50%,也不会让他感到丝毫担忧。因为他认为买股票和买东西是一样的道理,购买者总是希望能以较低的价格买进的。
巴菲特说,他和查理·芒格很早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人的投资生涯中,要做出上百件规模较小的投资决策,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尤其是在伯克希尔公司这样资金规模的机构中,要如此进行频繁的操作困难就更大。那么,有什么可以“偷懒”的办法呢?当然有。这主要是两点:一是不要过于关注股价波动,要进行长期投资;二是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搞集中投资。
他说,他非常不理解有些投资者根本不关心自己所投资的股票究竟是干什么的、它的竞争对手在干什么,或者它们到底有多少钱外债,甚至不愿意知道该公司的名称叫什么。总之,他们在乎的只是该股票历史上的价格走势如何。
相反,伯克希尔公司就很不愿意去了解该公司过去的股价变动情况,反而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该公司的相关信息。另外就是,伯克希尔公司在买入某股票后,根本不在乎该股票在一两年内是否有交易量。无论是对100%拥有股权的喜诗糖果公司和布朗鞋业公司,还是拥有7%股权的可口可乐公司,伯克希尔公司都是这种态度。
巴菲特认为,股价波动对投资者来说没有什么风险,所以投资者对此不必过于关心。相反,投资者应该评估的风险,是一项投资在其预期持有期限内所能得到的税后收入总和,包括出售股票收入在内,能否抵偿他在投资该股票时所拥有的购买力,以及这个期限内合理的利率。虽然这样的计算无法做到很精确,但却是非常有效的判断。
从巴菲特的投资经验中可以看出股市投资有三重境界:第一层是依赖消息和股价波动炒股;第二层是依赖技术与基本面分析来炒股;第三层是依靠风险控制来炒股。而在这三重境界中,谁能够赚钱谁只能赔钱,不言而喻。
读者容易看到,国内许多地方都曾经搞过模拟炒股大赛,大赛冠军的业绩往往能高达在一年内取得几倍、十几倍的“投资业绩”。可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个冠军被证券公司聘请为操盘手。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一个百发百中、能打穿20米外一只苹果的神枪手,如果这只苹果是放在他老婆头顶上的再让他去打,他几乎肯定要失手。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每时每刻都在关心股价涨跌,最好的股票你也卖不出好价钱来,很可能是股价略有上涨你就抛掉了。相反,如果股价略有下跌你就补仓了,也就买不到最低价位的股票了。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真正的投资者是欢迎股价波动的,因为他能从这种股价波动中捕捉到买卖股票的机会。可是如果他每时每刻关注股价波动,心境就会受影响,反而不利于股票投资,更无助于长期持股了。
股价波动并非风险的起源
在这里我们将风险定义与一般字典里的一样,系指损失或受伤的可能性。然而在学术界,却喜欢将投资的风险给予不同的定义,坚持把它当作是股票价格相对波动的程度,也就是个别投资相较于全体投资波动的幅度。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把股价波动看作一件好事。因为只有股价波动,你才能从中拥有更多的买入或卖出机会。所以,如果你把股价波动看作是投资风险的起源,这个观点就有问题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把投资风险的定义与一般字典里所解释的一样,是指“造成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然而在学术界,却喜欢另外定义投资风险,把它定义为股票价格相对波动的程度,即个别股票价格波动与整个股票指数波动的幅度。
换句话说,如果在股市大盘下跌时,你手中持有的这只股票下跌幅度超过大盘,就表明它是有“风险”的;相反,就表明投资这只股票的“风险”较小。
巴菲特说,如果股票投资风险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买入价格过高、卖出价格过低所造成的亏损,那么股价波动就不是造成投资风险的起源了。这样,在考虑股票投资风险时,就没有必要把股价波动看得过重。
他说,真正的投资风险,应当是将来出售股票后得到的税后净收入,去掉投资成本后,能不能高于投资成本的适当利息。
他说,虽然这种投资风险的大小难以精确衡量,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准确判断。这时候应当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可以评估的企业长期经济特性的确定性。
②可以评估的企业管理层能力的确定性,包括他们实现公司所有潜能的能力,以及明智使用现金流的能力。
③公司管理层值得信赖地能够把回报从企业导向股东而不是管理人员的确定性。
④公司的收购价格(股票买入价格)。
⑤未来税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者会决定投资者取得的总体投资回报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实际购买力水平的下降。
巴菲特微笑着说,上述五大因素很可能会把一些分析师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他们很难取得各种现成统计资料,从而“精确”地得出关于投资风险的具体数值。但是这一点对巴菲特来说却一点不难。
他说,普通投资者同样也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你不需要很精确地计算出投资风险究竟有多大,只要知道有没有投资风险就行了。他引用*官斯图尔特的话来说:他根本不想知道衡量*文字有什么具体标准,他只要一眼就能看出某段文字是不是属于*文字。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之所以能持续战胜股市,秘诀就是集中投资于自己非常了解的少数优秀公司、相对分散投资于自己不很了解的一般公司,这样的投资风险最小。
他说,许多人认为把所有资金集中投资在少数几只股票上的风险太大,他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说,如果你根据自己对这只股票的了解程度来投资,你对它越了解、把握越大,你在这只股票上的投资比重就应该越大;反之,对自己把握不是很大的股票就应当减少资金投入。这种情况下的投资风险怎么会大呢?相反,他认为:“这种集中投资策略使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前既要进一步提高考察公司经营状况时的审慎程度,又要提高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