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市公司向高管授予1亿股股票期权,行权价是10元,而行权日股价是20元。如果高管全部行权,则上市公司融资10亿元;如果以市场价发行则融资20亿元,这样,上市公司损失10亿元;相应地,高管获利10亿元。
所以,股权激励仍然是“公司请客,公司埋单”的行为,公司表面上没有付出,但实际上在高管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上市公司正付出着巨额的对等成本。不过,在会计上,上市公司并没有反映出损失。这是因为,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与面值之间的差额不走“损益”,而是直接走“权益”,如上述案例中,上市公司资本公积减少了10亿元。而如果以现金支付这些股权激励成本,则上市公司必须付出10亿元的真金白银,导致上市公司增加成本10亿元,进而利润减少10亿元。
可见,这里玩的是“费用(成本)直接走权益”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会计陷阱。笔者最近发现大量的拟上市股份公司之前对管理层及核心骨干进行股权激励,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不要证监会审批,二是不要确认股权激励费用,三是不要缴纳股权激励税费。笔者认为根据《股份支付》准则,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之前的股权激励也要确认股权激励费用,但由于公司上市之前无法确认股权的公允价值,造成股份支付规则被架空,目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成本高昂,基本沦为鸡肋,股权激励大都提前到IPO之前,这对公司IPO前后业绩造成实质的影响,但目前对此没有会计反映,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少确认
美国
从2006年春天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200多家公司的股票期权的滥用提起调查。美国总检察官也在各州对期权问题提起刑事调查。SEC已经对两家公司博科通讯(Brocade)和康威科技(verse)进行了制裁。同时对这两家公司提起的刑事诉讼还正在进行中。博科通讯是一家加州的芯片制造商,在倒签股票期权行为被发现后,公司被迫减记了22亿美元的利润额。
有意思的是,美国股票期权丑闻的暴露最初起源于一位学者发表的研究文章。37岁的爱荷华大学金融学教授埃瑞克·李(Erik Lie) 2005年发表文章分析,公司有可能倒签授予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日而让他们获利。该文章没有提到任何公司的名字,但是它引起了证券监管当局的兴趣。之后很多公司宣布重新申报收入,高管辞职,联邦政府调查等有关股票期权倒签的丑闻。许多上市公司被司法部、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这项涉及2 000家上市公司的研究,也让这个在美国中西部一所小学校执教的年轻学者,成为了美国企业治理领域的闪耀新星。该教授现在不断接到来自对冲基金经理、集团诉讼律师、新闻记者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电话,寻求他的专业意见。
埃瑞克·李教授说:“这实际上非常简单。公司通常授予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作为提高公司表现和股价的激励机制。期权通常给予管理人员在将来按照授予日的股价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股价涨得越高,期权就越有价值。但是如果期权的授予日被倒签为股价特别低的日期,获利的机会就增加了。按照低于市场价值授予期权而不披露折扣将违反证券法,导致会计和税务问题,还可能造成欺诈的指控。”
出让子公司少数股权会计(4)
实际上学者们在许多年前就发现这一现象:股价通常在股票期权授予后就迅速上涨。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大卫·耶麦克(D*id Yermack)十年前在他的文章中就记录了这一现象。他和其他的研究者估计这上涨可能因为公司执行官们知道好消息在即,他们确保股票期权在这之前就签发。还有些学者猜测是否会推迟好消息的公布使期权更有价值。
埃瑞克·李教授知道耶麦克教授的研究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股票期权的资料。埃瑞克·李教授收集了更广泛的资料库包括了直到2002年的数据。他研究那些不在每年固定时间授予的股票期权时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股价总是在授予日前下跌,在授予日后迅速上涨。他说:“这看起来多么离奇,这些执行官一定在预测股价未来走势方面非常灵验。”他开始怀疑,“这可能并不是那么神秘。”
2005年,他发表文章指出,“至少有一部分股票期权的日子被倒签了”。他将文章寄给了SEC,不久他收到确认函说文章很有意思。他的文章没有提到任何公司的名字,一直到2006年3月《华尔街日》利用数据分析指明六家公司的股票期权的授予行为非常可疑,从而让丑闻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
笔者怀疑中国一些上市公司在使用B…S模型时操纵参数的选择,目前使用B…S(布莱克…斯科尔斯,著名的期权估价模型)模型主要有五个参数,其中容易操纵的有两个,一是无风险报酬率,二是波动率。以下是伊利股份的股票期权费用计算过程,笔者怀疑伊利股份波动率明显偏低;此外,该公司没有区分首期行权25%和分期行权75%的股票期权价值,因为可行权日不同,等待期也不同,该公司年作为到期期限,也使笔者怀疑有误。
伊利股份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算过程如下:
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本公司根据《北京博星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关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期权公允价值的预算报告》,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按以下方法确定:
采用考虑摊薄效应的B…S模型对期权的公允价值进行预算,其定价公式为:
式中,W为期权公允价值;N为公司总股本;M为期权发行总份数;g为期权行权比例;S0为最近一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K为行权价格;T为期权到期日;t为分析日期;T…t为期权剩余年限(单位:年);r为无风险收益率;s为标的股票历史波动率;N(。)为标准正态分布累计概率分布函数;ln()为对数函数。
相关函数:
(1)发行期权前的总股本为N=51 万股;
(2)发行的期权共计5 000万股期权,即M=5 000万;
(3)每份认股期权对应一份本公司股票,即=1;
(4)期权授权日的收盘价为S0=元(2006年12月28日);
(5)期权的行权价K=元;
(6)期权的平均年化剩余期限为年;
(7)无风险收益率取2006年零存整取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r=;
(8)基于公司2003年7月10日送配股上市后一年股票价格走势稳健,该段时间内股票的历史波动率更能真实反映股票风险程度。因此模型中采用该段时间内的股价计算其历史波动率更能客观反映期权公允价值。年化历史波动率s = 。
将以上参数带入考虑摊薄效应的B…S模型,得到每份期权的理论价格为元。
海南海药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算过程:
采用考虑摊薄效应的B…S模型来测算期权的理论价格,故选择定价公式为:
式中,W为期权的公允价值;N为公司总股本;M为期权发行份数;g为期权行权比例;S为最近一个交易日股票市场价格;X为行权价格;芓为期权剩余期限(单位:年);r为无风险收益率;s为标的股票历史波动率;N(。)为标准正态分布累计概率分布函数;ln(。)为自然对数。
相关参数:
(1)发行期权前的总股本为N=20 万股;
(2)发行共计2 000万份期权,即M=2 000万;
(3)每份认股期权对应一份本公司股票,即=1;
(4)期权授予日的收盘价:S=元;
(5)期权的行权价值X=元;
(6)无风险收益率取自选取交易所1年期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为无风险收益率。经查在2007年11月5日,交易所1年期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为:r=;
(7)假设1年有240个交易日;我们选取了公司从2007年11月5日以前的5年的交易数据,共1 20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海南海药的历史股票价格的日波动率为STD=;年波动率为:s = 。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乱分摊(1)
伊利股份在修订2007年报公告称:
原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为:2007年应承担的股份支付费用为554 212 500元,2006年追溯调整的股份支付费用为184 737 500元。
现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调整为:2008年应承担的股份支付费用为274 069 元,2007年应承担的股份支付费用为459 819 元,2006年追溯调整的股份支付费用为5 061 元。
期权授权日公允价值总额为738 950 元,其中首期25%部分2006年承担2 024 元,2007年承担182 712 元;其余75%部分2006年承担3 036 元,2007年承担277 106 元,2008年承担274 069 元。
伊利的股权激励附带业绩条件, 授予日是2006年12月29日,行权条件是:
(1)首期行权时,伊利股份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7%且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
(2)首期以后行权时,伊利股份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与2005年相比的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
伊利在股权激励计划特地举例说明行权条件:2005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则2008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至少需达到×(1+15%)×(1+15%)×(1+15%)=(亿元),激励对象才能在2009年获得行权资格;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至少达到亿元,激励对象才能在2011年获得行权资格。
伊利还规定了行权安排:自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日一年后,满足行权条件的激励对象可以在可行权日行权。激励对象应分期行权。激励对象首期行权不得超过获授股票期权的25%,剩余获授股票期权,激励对象可以在首期行权的一年后、股票期权的有效期内自主行权。
海药在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
公司会计部门在2008年3月6日业绩预告之时,对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理解有误,且未及时与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充分沟通,造成股权激励会计处理错误。在此,公司董事会向广大投资者郑重致歉。
本次修正公告与原业绩预告的差异为:因期权费用分摊方法调整,原业绩预告2007年计算权益工具当期应确认成本费用约7 220万元,调整为
5 万元,因此,原预告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净利润将出现约5 000万元亏损,调整为预计2007年亏损3 014万元,比原预告金额减少亏损2 000万元左右(见表2…1)。
表 2…1 (单位:万元)
等待期资产 期权数量 期权公允 期权费用分摊 合计
负债表日 最佳估计 价值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2010年度 2011年度
1 000 3 3 3
200
200
200
200
合计 1 800 7 5 1 7
等待期的确定:根据公司《关于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修订稿)的议案》,公司的期权采用分期考核、分期行权的方式,等待期一年,即授予的
2 000万份股票期权不得立即行权,在授权日后进入等待期。授权日满一年后,当年考核结果合格的激励对象方可行权,首期期权1 000万份自2007年11月6日起进入等待期,其后各期等待期依此类推。
乱分摊(2)
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根据伊利2006年年报,该公司2006年度收入比2005年增长34%,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比2005年增长28%,故伊利首期行权条件满足,这样伊利25%股票期权的可行权日是2007年12月29日。假设2007年度业绩满足行权条件,75%的股票期权可行权日是2008年12月29日。
在等待期内如何分配期权费用,伊利及海药的计算是不一致的,伊利首期25%部分2006年承担2 024 元,2007年承担182 712 元,它这个是在2006年12月29日至2007年12月29日按日直线摊销。可是海药的首期50%全部进入2007年度损益,按照伊利的规则,应该在2007年11月6日至2008年11月6日按日直线摊销,这样首期的50%股票期权费用就大部分进入2008年损益,笔者计算其2007年只需分摊3 ×(24+31)=万元,包括其他的800万股也只算55天,不按整年计算,这样2007年度股票期权费用只有万元,比原来减少4 万元,这样海药利润总额就由亏损
2 621万元变为盈余1 685万元,但显然即使盈余1 000多万元,海药仍无法满足首期行权条件,笔者认为海药的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也要推倒重来。
银广夏通过虚构出口收入虚增巨额的收入,这种*裸的造假是比较低级的造假手法,这是第一代造假手法,主要特征是直接虚构或隐瞒业务,包括当年东方电子将炒股收益粉饰成主营收益,也涉及业务造假;第二代财务造假手法主要是在会计上做文章,业务本身没有造假,这种财务造假手法严格地讲并不是造假,是创造性会计,它本身并不违法,即在合法前提下滥用会计规则。下面我们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来说明创造性会计在损益中运用。
制造非常收益
2008年10月8日,徐工科技(000425)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预计公司2008年前3季度实现净利润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第3季度实现净利润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 381%。前3季及第3季业绩预增主要原因是巨额股权转让收益,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转让所持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进出口)20%的股权,实现投资收益
15 万元,这也是公司第3季度净利润高达亿元的原因。如果扣除这笔股权转让收益,徐工科技第3季度是亏损的。
2008年7月6日,徐工科技发布公告,将徐工机械进出口公司20%的股权以15 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徐工机械集团公司。因为该股权账面价值只有666万元,故股权转让收益高达15 106万元;但7月25日,公司在向徐工机械集团进行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公告中,却又重新把徐工机械集团持有的进出口公司100%股权全部买回来,包括之前出售给徐工集团的20%股权。
徐工科技通过这一买一卖确认了亿元的股权转让收益,这就给人启发:如果你需要利润,就出售股权确认收益,然后再把股权买回来。像徐工科技回购徐工进出口还构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要以收购成本入账,只按徐工进出口账面价值入账,对徐工科技未来的损益核算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消除非常损失
招商银行在2008年收购永隆原控股股东伍氏家族53%控股权之后,根据上市规则,招行立即向全体非控股股东发出要约收购邀请,由于2008年下半年银行股暴跌,招行全面要约收购永隆“不幸”成功。招行将购买伍氏家族53%控股权作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理,而将后面的全面要约收购的47%作为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处理。根据会计规则,第一次收购要对收购价格与被并购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差额确认为商誉,而第二次收购则对收购价格与被收购股权对应的账面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87亿元冲减资本公积。
乱分摊(3)
如果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是一次性收购,则要多确认87亿元的商誉,而这87亿元要在2008年报中全额计提,这样会导致招行2008年净利大幅缩水,因为这会增加招行税前损失87亿元,尽管是非经常性损失。这提醒企业在进行并购时要巧妙使用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不确认商誉的规则,从而减少商誉减值计提的压力。
此外,如果子公司股权是不良资产,也不要一次性出售,先出售非控股股权,因为不涉及控股权转移,故不确认损失,再把控股权出售,这样只确认部分损失,如全资持有一家子公司,预计出售亏损2亿元,如果一次性出售,这样账面上要体现2亿元亏损,这时可以先出售49%,再出售51%,前面的49%出售亏损不确认损失。
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上市公司最常见的费用会计伎俩无非是推迟确认费用或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费用或不确认费用可以统称为收益性资本化,笔者今年对多家拟上市公司开发支出资本化政策提出质疑,怀疑其过度资本化;除了研发,实务中的广告、装修等费用也极可能涉嫌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如2009年11月2日上会的司尔特披露的开发支出也令人感到不解,以下是招股书披露的开发支出数据:
(1)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机制
为了保障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经费的需要,发行人将技术开发费用单独列支。近三年研究开发支出逐年增长,大力推动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发行人研究开发支出如下表(见表3…1):
表 3…1 (单位:万元)
项 目 2009年1~6月 2008年度 2007年度 2006年度
专用设备 — 2
研制新产品材料费
研制新产品人工工资
研制新产品其他费用
合计 3 1
笔者发现,该公司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为零,利润表下的管理费用也没有披露明细项目,但由于总额不大,相信管理费用名下的研发费用也不多:
管理费用(万元) 1 2 2 1
那么,2008年3 882万元的开发支出去哪里了?据了解,该公司披露的开发支出不是会计上的研发支出,主要组成实际是试车费用,专用设备实际是生产设备,笔者认为试车费用与开发支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支出,生产设备与研发设备也有天壤之别,笔者怀疑该公司涉嫌将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开发支出记入在建工程或存货,亦即涉嫌推迟确认费用;当然也有可能是该公司涉嫌虚列开发支出,以得到税收优惠。
收益性支出权益化
笔者这里所指的资本化不是单纯指收益性支出化身资本性支出,还指收益性支出变身权益性支出。所谓权益性支出是直接减少所有者权益,这在职工薪酬上表现最明显,笔者发现所有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都不确认费用,这实际上是将股权激励费用资本化,直接以损失权益为代价,当然有的股权激励费用是大股东买单,但是按照现行规则,股权激励费用即使是大股东买单,也要确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