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反社会的人》
作者:'德'瓦尔特伍伦韦伯(WalterWüllenweber)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内容简介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本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需要读者自己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瓦尔特伍伦韦伯(WalterWüllenweber),自1995年起为《明星报》撰稿。2005年获得德国社会奖,2007年获得年度记者奖。两次提名亨利纳能奖,三次提名艾贡埃尔文克什奖。
书摘正文
引言
“下层阶级”这个概念谁都能理解,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成为了禁忌。长期以来,政治中立性原则要求人们对它闭口不提。然而这个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又有哪些人属于所谓的“上层阶级”?是仍住在历史街区的旧知识分子还是大型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难道只有亿万富翁才够资格?又或是普通高收入者也能被算在其中?在德国,一场关于如何定义“贫穷”和“富有”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然而这两个看似单纯的表达形式背后却隐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贫穷”和“富有”已成为了政治斗争用语。在关于德国社会现实的讨论中,这两个概念非但无助于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失语现象,反而把德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归结到了“人均纯收入”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与此同时,其作为武断的标准又把社会中的大多数简单地划分为穷人或富人,而理应作为社会常态存在的中间人群却在日益减少。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a曾说过:“对于一无所知的事情,人们应当保持沉默。”正因如此,对于同时在德国社会结构的两极发生着的巨大变化,至今无人展开讨论。对探讨对象的一无所知往往导致这类讨论在尚未开始时就注定夭折。作为社会凝聚力瓦解的前兆,下层,甚至上层阶级纷纷退缩到各自的平行世界。而人们却一直在回避这一威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德国社会结构中的这两类人群知之甚少。当然无知并不是唯一的障眼法,阻碍人们认识这个新兴阶级社会的还有习惯性思维。东部和西部的德国人早已不习惯以阶级来划他们所处的社会。统一之前的东德人活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假象中。而西德人则相信当时的联邦德国正朝着“均质化的中产阶级社会”发展。“不管怎样大家都是中产阶级”这一观念在如今西德人的意识里依然根深蒂固。对于其他主要欧美国家的人民来说,认识到社会阶级的存在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的德国人在这方面却显得缺乏经验。对于中产阶级社会狭隘的固着遮挡了他们的视线,使其难以察觉到德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转变,因为这种转变首先就发生在德国下层和上层阶级中。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关注以下的问题:他们究竟是谁?下层阶级和上层阶级有哪些主要特征?从而向读者揭示:长期以来人们脑海中对于这两个社会阶层的印象大都来自谣传和误解,现实情况则与之大相径庭。
第2节
上层阶级是否仍然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担当着社会生产力的骨干角色?事实是那些过去的企业奠基人及开拓者早已完成转型,变成了纯粹的投资者。他们现在更喜欢在高风险的金融投资领域用资本获取更多的资本。德国的财富精英们也绝非像他们宣称的那样被税收压得喘不过气来。恰恰相反,他们厚实的肩膀上仅仅承担着微不足道的税赋。维持国家日常运作的经济重任则转由辛勤的中产阶级纳税人来承担。在过去十年中,上亿欧元的财富被转移到了金字塔的顶端。但为何如此巨大的财富转移时至今日仍不为社会所察觉?这应当归咎于上层阶级在自身习性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受世人瞩目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特权。不论是剧院里高高在上的包厢还是主席台的中间席位,显眼的位子总是属于位高权重的人。然而如今的上层阶级却更愿意生活在外人无从窥探的平行世界里。他们只会在互相之间展示其财富。在外界看来,德国的富人们就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在过去的一年中,包括我在内,不论是记者还是研究人员都无法成功地观察到德国财富阶层的真实状态。然而最近的金融危机却提醒了世人:一小群极端富有者的贪欲已经威胁到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因此,不论上层阶级如何百般地抵制,其价值观和行为都有必要成为公共探讨的主题。相对于上层阶级,下层阶级倒是活得不藏不掖。早在十年前,我成为了首批对这一新兴社会阶层进行报导的记者之一,并在之后的数年间对这个尚不为人所了解的社会阶层进行了大量的采访研究。我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下层阶级的印象仍停留在那些老生常谈、空穴来风的故事或是个别利益集团别有用心的不实宣传上。人们不会想到,物质的匮乏如今和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根本扯不上关系,游戏机、智能电话、电脑和电视娱乐节目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早已战胜了匮乏的物质生活。德国的穷人可以说有的是钱。尽管如此,下层阶级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却是真实且残酷的,而这种不公正性的根源及广度绝非“贫穷”一词所能概括。下层阶级被剥夺的是一种宝贵的社会参与性。较之金钱的匮乏,受教育机会的缺失才是下层阶级的主要标志。匮乏的教育机会几乎可以说是一切相关问题的根源,包括失业、健康以及抚养后代时的力不从心。下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区别并非收入水平,文化上的差异才是横跨在两者之间的鸿沟。若单纯以贫富差距作为衡量标准,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社会群体。但事实上我们通过观察却能发现,二者拥有极其相似的发展轨迹。德国的社会结构目前正处在瓦解的过程中,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不约而同地撤回到各自的平行世界中,极力避免与中间社会人群的接触。他们就像从两端同时燃烧的蜡烛一样将自己从德国社会的主体中分离出来。这种行为就是上层与下层阶级之间显著且危险的共同点,它正从社会的边缘朝中心腐蚀着德国。
绩效观念对于德国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不光是富足生活和优越社会福利的保障,更是德国价值体系的支撑。然而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却发展出了各自独有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并与主流社会的认同渐行渐远,这使得对生产绩效的追求失去往日的意义。因为对于以上两个阶级来说,工作所得并非其典型的经济来源。上层阶级通过毫不费力的资本投资获取财富,而下层阶级则基本依靠社会救济拨款来维持生活。有别于中产阶级,生产绩效对这两个生活在平行社会中的阶级来说丝毫不具备同等的意义。社会学家注意到,这两个社会阶级的成员几乎已无法意识到付出劳动与获得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层阶级视成功为理所当然的结果。下层阶级则缺乏通过付出努力而获取成功的经历。这就使得各种缺乏诚信的手段在两个阶层获得了极大的生存空间。蓬勃发展的税收规避行业正在帮助上层阶级最大限度地逃避纳税。而下层阶级也在社会福利法规制度的丛林中发挥着自身的创造性,尽其所能地不劳而获。可以说,善于寻找和利用法律漏洞正日渐成为这两个社会阶层所特有的标志。而德国政府却在经济上资助了这种社会离心运动的发展。中产阶级基本上是在独自维持社会的正常运作,其缴纳的高额税收既化解了财富阶层金融投机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又保障了下层阶级坐享各种社会福利。他们既为有钱人的财富提供了保护伞,又承担着人人受益的社会福利体系。可以说中产阶级在同时供养着上层和下层阶级。
第3节
二米二花二书二库二 ;www。7mihua。com
中产阶级的财富被转移到社会的两端并非发生在一夜之间,其背后是强大利益集团的支撑。金融行业依靠上层阶级的投机行为获利,社会福利产业则是下层阶级生活形态的始作俑者,他们分别受益于两个正在不断壮大的平行社会。因此,本书的第二部分将
对这两个利益集团着重探讨。但要是有人把这两个行业视为对立的存在,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都对德国社会目前的处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规模,社会福利产业和金融行业可以说是德国经济界的巨人。金融行业控制着德国绝大部分的金钱。社会福利产业作为德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拥有超过两百万的从业人员,这几乎是德国汽车制造业人数的三倍。银行家和社会救助者,意味着资本和工作岗位,进而权力。为了在金融危机中挽救德国经济,政府背负了总量足以再完成一次两德统一过程的巨额债务。同时税务局所征收的每5欧元税收中,就有1欧元流入了社会救助产业的账户。这两个行业无疑是德国
经济中最大的吸金者。为此,社会救助产业正在庆祝一个真正的经济奇迹,其发展速度达到了德国总体经济增长的七倍。同时,金融行业也在经历着一个激动人心的繁荣期。货币供应量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然而政府财政却从这些发展中一无所获,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巨型行业所享受的税收特权将它们从纳税义务中解放出来,得以将盈利最大程度地占为己有。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曲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约而同地开始垂直攀升。那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德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大规模地解除了对这两个行业的监管。近年来更是几乎完全放弃了对金融和社会救助产业的控制。德国政府可以说彻底地向其势力举起了白旗。民主社会及其制度的意义在此被漠视,而纳税者也成为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唯一角色。
第4节第三章 在聚居区里
第三章在聚居区里
黑的反义词是白,快的反义词是慢,老的反义词是少,但上层却不是下层的反义词,至少在德国社会里不是,虽然我们习惯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视为两个对立的群体,乍看之下也确实如此。前者拥有大量财富和名望,住在别墅区里。后者除了一贫如洗,形象也不尽如人意,住的地方则是拥挤的居民楼。尽管两者之间的这些差别出现在所有讨论中,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所拥有的共同点却更能反映社会的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可以越来越明显地觉察到德国社会中存在的离心力,而凝聚力则在消失。德国社会正处在瓦解的边缘。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就是首先从社会中分离出去的群体。这就是二者之间最危险的一大共同点。出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批评总是将责任推到单一的一方头上,不是由于富人的贪婪就是由于穷人的不劳而获。但通过仔细的观察就能发现,其实他们都必须对此负责。这两个群体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对社会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同时与中产阶级划清了界限。就像从两端同时燃烧的蜡烛,这两个阶层也在同时消耗着德国社会。德国由此产生了上层和下层这两个聚居区,这里成了他们各自的平行社会。为了尽可能地远离大众,他们在自己和其余的社会中制造了一道屏障。这点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职业中学和特殊学校里几乎只有下层阶级的孩子。而有钱人的孩子则全部就读于私立学校。各类协会是德国民间的传统组织,但有钱人则更喜欢参加只对会员开放的俱乐部,其次他们还热衷于成为某一行业联合会的会员。下层阶级则没兴趣加入任何组织。宗教界也觉察到了这一现象,教区中基本上只剩下中产阶级的信众。来自汉堡的牧师扬欣里希克劳森a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教众的单一化过程,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很难再看到上层阶级或下层阶级的参与。”人们在参与各类组织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和拥有一种社会归属感。这一感觉的消失则表明了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转变正在发生,即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转变。勤奋、纪律、付出和公平,这些所谓的公民价值,如今几乎只存在于德国的中产阶级心中。
旁门左道成为上下阶级的生活常态
上层和下层阶级都在把使用旁门左道视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为了骗取更多的救济金就是为了偷税漏税,而政府无意间也助长了这一行为。德国的税法及社会福利法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两部法律。制定这些繁复法律条文的初衷是希望让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能有法可依,因此,在德国就出现了极其臃肿的法律体系。立法机构在努力使其面面俱到的过程中,仍在不断地增加这一体系的规模。而上层和下层阶级却懂得如何在法律系统中寻找和利用漏洞来为自己谋利,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有着代代相传的丰富经验。在这方面,有钱人比领取救济金的穷人更占优势,他们背后存在着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新兴避税行业。穷人则得在这上面自己动脑筋。这些羊毛最终都出在了中产阶级身上。他们一方面不能领取救济金,另一方面其所交的税收都被直接从薪水中扣除了,就算是1000种合法避税的方法也不能使其收入增加多少。旁门左道的花招只会给平行社会的居民带来好处,中产阶级则完全用不上。
第5节
上下两个阶层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不会有顾虑,他们对此的态度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法律漏洞并没有什么错,这虽然不算是正当的行为,但也没有触犯法律。反正都是政府的钱。这两个阶层对国家的民主体制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对于典型的下层阶级来说,民主与其似乎没什么关系。而曾经在国家政治中拥有主导地位的上层阶级如今对政党及其政治人物也充满了不屑。
作为经济因素的平行社会
平行社会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有利可图,德国国民经济中两个最庞大的行业则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救助行业正在经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奇迹,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被认为需要救助而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顾客,从而也造就了下层阶级特有的生活形态。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几年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他们从高风险的投机活动中受益匪浅。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政府及社会的作用仅仅是转嫁其风险。金融行业的存在造就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形态。
平行社会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因素,对上述两个相关行业的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所达到的经济规模。社会救助行业所拥有的从业人数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名列第一,而金融行业则掌握着社会上大部分的资金。除了政府和社会组织之外,工作原本是德国社会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曾围绕其展开。如今这一协调一切的力量正在逐渐减弱。下层阶级对工作毫无兴趣,只想靠其他人所创造的价值生活。上层阶级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也非其亲手创造,被称为资本收入。
汽车企业BMW在2011年的业绩再创新高,其首席执行官诺贝特莱特霍费尔a在那一年的薪酬达到了616万欧元。他无疑可以算作是德国最富有的1%。但是莱特霍费尔仍然需要为他的薪酬付出劳动,说到底他还只是一个受雇佣的中产阶级。昆特a家族拥有BMW企业几乎一半的股份,约翰娜昆特和她的孩子们并没有为其所拥有的公司份额工作过,而是通过继承得到的。市值上百亿欧元的BMW股份只是这个德国最富有的工业家族财产的一部分。他们从BMW公司2011年的业绩中获利了6。5亿欧元,是其付给莱特霍费尔薪酬的105倍。昆特家族当然不可能比他们收入最高的员工多付出105倍的工作。他们只是通过其掌握的资本来赢利,其收入已与工作和付出完全脱节。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下层阶级身上,其不劳而获无非更透明罢了。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6节
上层与下层阶级的不劳而获
当我们将工作世界想象成一艘船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分工情况。在拼命划桨的是中产阶级,他们保证了船的动力。诺贝特莱特霍费尔这样的人则充当了船长的角色。他在舰桥决定着前进的方向,为此,他被付以高得离谱的薪酬,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和整船的船员一起经历着大风大浪。而昆特家族的人就像是船主,他们无须和船员一起出海冒险,只要在安全舒适的港口等待盈利的返航。下层阶级也不在创造价值的船员行列,但他们通常也并非自愿无所事事,其中大部分人因为毫无一技之长而被现代化、全球化的经济淘汰。从经济角度看,留在港口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不属于生产者而是消费者。这也是他们的一大共同点。他们依靠中产阶级所创造的价值生存。其典型的收入并非工作所得,而是社会救济金及资本投资收益。这并非单纯的国民经济问题,因为按劳分配的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是社会道德基础的一部分。它不仅保障了社会的富足,同时对社会的内部团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德国文化的核心部分,目前还没有其他价值观能够取代其地位。但对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