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做人与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相吻合,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2002年9月,我接到黄全愈先生自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又讨论了“学会生存”与“学会做人”的问题。
我想,把“生存”两字译为“做人”是更为准确的,因为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回归。简而言之,不会做人,何以生存?生存之道正是做人之道,学会做人是生存之本。
三 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呢?我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当是人格化的,而非技能化的。”
这里涉及习惯与人格两个重要概念的关系,涉及许多复杂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或许可以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过这一问题。因此,2001年秋天,我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著名教授张梅玲女士讨论之后,决定作“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该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也是团中央和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的重点课题。
经过半年多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特别是张梅玲教授对习惯的概念作出了初步的解释: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变为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了。因此也可以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
习惯按其价值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如有的小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能做到自我检查的习惯,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提高其学习能力,这就是积极的良好习惯;而有的小学生做作业时,一边吃零食,一边听音乐或看电视,不能专心致志地抓紧时间完成作业,这就是一种不良习惯或称之为消极习惯。
习惯按其水平可以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如吃饭前洗手的习惯,这是生活方面的一种基本卫生习惯;有人做任何事情总是要了解各方面情况后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有人做事不习惯先计划,想到就做,而且任意改变这种做事的计划性、策略性等,这应该说是一个有无智慧性习惯的问题。
习惯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一个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性习惯和一个人所独有的个性化习惯,如敬老爱幼、遵守交通规则等习惯均为社会公德性习惯;有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总要在房间内来回地走动才能有思路,有人则喜欢一个人闭上眼睛默默地思考才更有效,这些都是每个人所特有的一些习惯。
习惯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一般性习惯和某种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性习惯。善于观察事物、勤于思考等,这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建筑师、艺术家等职业则需要养成在头脑中利用表象构图的习惯。
习惯总是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而且是比较稳定和自动的。但习惯养成和表现行为也受着一个人诸多因素(如一个人的理念、能力、智慧、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的深化和整合又能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如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总是习惯于要认真地制订计划,并听取有关人士的意见,这就是一个人的责任心的体现。而责任心是属于健康人格的,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责任心这种人格特质在有的人身上可以表现得很强,在有的人身上则表现得不强。因此,对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尤其是智慧性习惯和社会公德性习惯,应该是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的。
我赞同张梅玲教授的分析与概括,并且认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也许可以说,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因此,在儿童时期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为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开出良好习惯的花朵,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 人生目标与智慧性习惯(1)
进入21世纪的前五年里,关于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个良好的变化过程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该课题有全国各地数百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又有许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的强力支持,因而产生了一批受欢迎的科研成果。譬如,我的“儿童教育12讲”《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仅在广州购书中心就销售了一万多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习惯培养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即认为习惯的培养到了中学阶段就无能为力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老民谚,也容易让人重视儿童期而忽略少年期。作为“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李庆丰等人的专著《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详尽而深刻地剖析了这一误区,提出了“中学阶段是又一个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的鲜明观点。或许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开创与建设意义的力作。
在有些人看来,重视行为习惯似乎就是培养日常生活的好习惯,诸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现在医学研究建议,便前也应当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好习惯自然是需要培养的,但我们从课题研究开始,就作出了对当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状况的清醒判断,即传统性习惯好,时代性习惯不足;强调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重视私人性习惯,忽视公共性习惯。
因此,我们将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确定为时代性、社会性和智慧性三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倡导:在培养良好传统习惯的时候注重时代性,在培养良好私人性习惯的时候注重社会性,在培养良好动作性习惯的时候注重智慧性。
从更深入的层面上说,我们之所以将课题命名为“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就是以形成健康人格为目标来培养行为习惯的。我们的研究假设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五年的研究实验与广泛实践,我们的研究假设得到了有力的证实。不仅如此,我们还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譬如张梅玲教授总结的习惯养成中的两个转化,即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其中,第一个转化即从被动到主动,采用快乐训练法较为有效;第二个转化即从主动到自动,采用主体体验是根本方法。我则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加减法”,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也就是说,好行为坚持越久好习惯越牢,坏行为用递减的方法才能见效。
那么,《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一书的特别价值在哪里呢?
首先,作者论证了为什么说“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又一个关键期”。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均具有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如0~6岁,是个体语言发展和感官发展的关键期,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个时期发展完毕;3岁前,孩子通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通过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2~4岁是孩子秩序发展的关键期。15~4岁是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关键期。2~6岁是孩子动作发展的关键期。25~6岁是社会规范发展的关键期。35~55岁是孩子读写发展的关键期。6~9岁是孩子文化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表现出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3~7岁是孩子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四 人生目标与智慧性习惯(2)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提出个人品德发展具有6个彼此联系的阶段:
(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
(2)1~3岁(幼儿期),是品德萌芽时期;
(3)3~6/7岁(学前期),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
(4)6/7~11/12岁(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期;
(5)11/12~14/15岁(少年期),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
(6)14/15~17/18岁(青年初期),是品德发展开始趋于成熟的时期。
其中,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其成熟期一般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之所以说“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又一个关键时期”,除了上述品德发展规律的证明之外,这也是由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一,中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使其习惯培养由个人向社会、由被动向主动、由外向内、由无意向有意的方向发展。第二,中学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发展,为其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其次,作者提出了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即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实际出发,从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入手,在时代性、社会性、智慧性习惯培养中寻求突破。
我始终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立志定向的关键时期。且不说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大都是少年立志成英才,即使再普通的人也需要确立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而目标则是生命的轨迹。哈佛大学的一项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哈佛大学作过一项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发展影响的研究,即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长达25年的跟踪研究。
调查之初发现: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之后发现:目标状况不同的人,生活状况差异悬殊。
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一直朝着选定的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在25年后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到,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些60%目标模糊的人,25年后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那些27%没有目标的人,25年来依然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大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需要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显然,有远大的理想与明确的目标,正是智慧性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我们的研究认为,与动作性习惯相比,智慧性习惯是一种较高水平的习惯,其内容有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等等。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信念与理想作支持。因此,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过程要比动作性习惯艰难得多,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在中学阶段这个关键期里,重点培养智慧性习惯可谓正当其时,也是一个决定性的选择。
切斯特菲尔德说得好:“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忠告。
一 习惯决定命运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专门论述过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他说: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作用。
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而社会的习惯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为了遵守宗教惯例,可以引火###,他们美丽的妻子也心甘情愿地跟着跳入火坑;古斯巴达青年,每年要在神坛上受鞭笞,以锻炼坚忍的耐力。而伊丽莎白初期,一个爱尔兰死刑犯受绞刑前要求用荆条,不是绳索——那是他们民族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养成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我们终生不忘。幼年学习语言,轻松又自如,中年以后就很困难,这是一种习惯。体育运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证实习惯是怎样决定命运的。
1995年,我们作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关系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通常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天才的光辉在某些人身上会愈发亮丽,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会逐渐黯淡。为什么呢?现在我们认为,在最终能成功的人身上具有的特殊品质中,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智商并非主要因素。那么,当代杰出青年所具有的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怎样的呢?
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体现出这样六种人格特点:A。自主自立精神;B。坚强的意志力;C。非凡的合作精神;D。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行为;E。选择良友;F。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举例说明,他们在童年时,如果未完成作业而面对游戏的###,6013%的人“坚持认真完成作业”;668%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7973%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经常感到气愤”;而5405%的人“经常制止他人欺负同学的行为”。
几乎在148名杰出青年的调研同时,1994年第4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刊登了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辜其穗和郑文甫写的《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该报告写道:
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违法犯罪均源起于少年时期,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
柏拉图曾告诫一个游荡的青年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也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因此只要这些劣迹少年身上的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
通过调查分析,这种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文化、缺知识、不知礼、不懂法;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哥们儿义气”重如生命,为“朋友”交情不惜两肋插刀;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摆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这一概括是深刻的,并有许多个案足以证明。如犯有抢劫、盗窃、伤害、杀人等罪刑的罪犯邓车生,家庭富有,从小就吃香的,穿新的,用好的,玩高级的。他5岁吸烟,6岁喝酒,7岁打牌,8岁赌博,10岁坐馆子,12岁进舞厅,14岁亲(吻)姑娘,15岁会嫖宿,由此养成三大恶习——嫖、赌、逍遥。他对朋友说:“嫖、赌、逍遥我从小养成,对我来说像烟虫酒鬼对吸烟喝酒一样成性成癖,像人吃饭、穿衣一样需要。”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而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二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1)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重视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传统。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段古语用白话翻译过来,意思如下:
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陶冶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