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曹操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固的势力之后,开始征讨其他诸侯。当时与曹操作对的诸侯势力较大的就属孙权,而曹操是准备先灭势力较小的刘备。那时,诸葛亮刚刚应聘到刘备集团,还处在“试用期”,听说曹操要攻打刘备,诸葛亮主动找到刘备老总,陈述利害,请刘备派自己去孙权那里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刘备同意了。诸葛亮深知自己的长项是口才,在外交辞令上有非凡的造诣,所以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他主动请缨,要拉一个强有力的盟军来保住自己赖以生存的刘备集团公司。诸葛亮不辱使命,最终促成孙权与刘备结盟,在赤壁一战,孙刘联军重创曹操,以后曹操再也没有回过气来。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诸葛亮也因此受到刘备重用。
当自己有充足的能力独立做好某项工作的时候,那么就放手去做吧,这会使领导知道你的强项在哪里,该如何使用你,对你赏识有嘉,也会使同事对你刮目相看。上述两个三国时候的历史事例就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独当一面”,因为协作在具体工作中也同样重要。
曹操赤壁兵败,孙权趁热打铁,亲率大军攻打原本被曹操攻下的重镇合肥。曹操不想让孙权夺回合肥这么一个经济型城市,在自己仓皇逃往南郡的同时,在合肥留下了三员大将:张辽、乐进、李典,抵御孙权。但正当孙权兵临合肥城下的节骨眼上,乐进、李典却起了内讧,张辽见两个同事为战略战术问题争的脸红脖子粗,这样不利于作战。于是,张辽打开曹操事先给他的锦囊,按照锦囊中的工作安排来部署各人的具体工作。原来曹操知道张辽稳重,所以让张辽镇守在城内;李典勇猛,所以让他打头阵引诱敌军;乐进办事仔细,所以让他设好伏兵。等到孙权攻击城门的时候,李典从后门绕到孙权军队背后,将孙权的注意力引过来,乐进再杀出伏兵,使孙权自乱阵脚,不得不往合肥城方向跑,待到快到城门的时候,张辽从城内杀出,与李典、乐进内外夹攻,大败孙权,保住了合肥。
张辽镇守合肥的事例说明人尽其才、共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协同作战,很难说合肥不会陷落。在现代职场也一样,如果与同事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具体工作上互相帮助、协调配合,那么工作效率会大大加强。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战略部署就特别重视自己所率戚家军将领的协同作战和独立作战的结合。有时候协同作战变作独立作战,化整为零;有时候独立作战变作协同作战,化零为整。变通地运用协作与独立这两种职场工作方式是现代职场人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刘邦是不折不扣的职场老手
现实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上掉馅饼——不是火坑就是陷阱。特别是在职场中,化装成“馅饼”的火坑或陷阱随处可见,更使人们相信“馅饼”不是那么好吃的。但职场的“馅饼”真的不能吃吗?答案是可以吃,而且可以大胆吃!只要你有足够的胃口,那从天而降的职场馅饼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也许有人不禁要问,不是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吗?其实不管是天上的馅饼也好,地上的馅饼也罢,都不是免费的,看你有没有吃掉它们的能力。只要你有智慧,吃掉职场中大大小小的“馅饼”是不成问题的。
刘邦一开始是个三餐不得温饱的小混混,没有什么大的本事,像“乡会职介处”这类职业介绍机构根本不愿意为刘邦这样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混子”找工作,刘邦也对工作不怎么上心,大白天呆在家里睡觉,睡到中午就去找几个铁哥们喝酒到深夜,这就是刘邦的“工作”。在乡里头出了名的“无赖”刘邦,甚至因为在哥哥家混饭吃而被嫂子数次赶出家门。谁曾想到,天上掉馅饼,砸到了刘邦的头上。因为当时政府对内*盗匪、对外用兵作战,兵力消耗很大,于是向全社会征兵,有些兵不是经过正规训练就投入职场的,内中不乏像刘邦那样的“流氓混混”,所以很不好管理,直接管理兵卒的最小官职是亭长,有些亭长因为不堪“混混兵”的欺负而被迫辞职,造成亭长职位人才短缺。刘邦的朋友萧何在县里当书办,直接向县令推荐了刘邦。县令立即任命刘邦为“泗水亭长”。刘邦毫不推辞地干起了工作,发挥自己“笼络人心”的职场技能,使手下的兵卒惟命是从。从这一刻起,刘邦凭借自己的“人缘”,一步步升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时候老总并不会因为你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用你,他们看重的是你能否会把工作做好、能否给公司创造更加丰厚的利润。刘邦的事例告诉我们,职场馅饼不是毒药,是营养品,有好胃口就放心大胆地吃吧。还有些时候,老总会故意放出一些美味的“馅饼”以测试员工的能力,其实你的能力老总早已了然于胸,这番测试只是确认一下,后面就是委你以重任了。如果你疑神疑鬼不肯吃这个馅饼,那岂不是辜负了老总的一番美意?岂不是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你大口咀嚼、快乐下咽吧,因为这类馅饼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的。
李广缘何丢了饭碗?
现代职场中,人际关系无疑是职业人士力求处理好的与本职工作同等重要的一项内容。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你不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且会获得老板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若处理不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那么你在需要与别人协同工作的时候就会处处掣肘,甚至遭遇同事的白眼和老总的批评。
西汉武帝时候,卫青作为讨虏将军,经常带兵远征匈奴。有一次,匈奴左贤王发兵来犯,朝廷在对抗匈的战略战术问题上有颇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任命谁为主将的问题委决不下。这时候,汉武帝听从某些大臣的提议,决定让卫青担任主将,李广作为副将。可是还未等朝廷其他官员发表意见,李广却主动抢着说:“请陛下任命我为主将,保为陛下击败匈奴!”这么一说,不但把卫青得罪了,也把那些提议卫青作为主将的人得罪了,还把汉武帝给得罪了。
李广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在卫青之上,可是他骄傲自满、特立独行,因为自己不合群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朝中大员,这样每当在朝廷要对外作战、汉武帝征求近臣的建议的时候,大臣们总是不推荐李广,使李广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卫青因为处事随和、为人谦恭,别人都乐得和他相处,从而在分派工作的时候,总给卫青留个好位置。卫青的名气便超过了李广。这次李广实在憋不住了,公然推翻皇帝的提议,坚决要求自己来担任主将。卫青是一个大度的人,他倒没什么。那些支持卫青、反对李广的人可不是个个都胸怀宽广,他们一听李广的话,都纷纷发言,要求将原本提议给李广的副将职位也给撤掉了。而卫青是汉武帝的姐夫,和皇帝的关系非比寻常,李广正是忽视了这一点,使得自己不仅丢了本来良好的工作机会,还得罪了包括皇帝在内的众人。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既得罪了领导,又得罪了同事,得不偿失。
李广给我们的教训是,在职场中有时候要学会逆来顺受,尽管自己对某项工作的才能比同事强,也尽管你因为得不到顺手的工作而满腹牢骚,但千万要记住,一定要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不可以得罪你的利益集团中的每一个人。后来,汉武帝还是坚持派遣卫青作为抗匈奴主将、霍去病做卫青的副将。因为李广的“冲”性格,最终使汉武帝作出决定,让他提前退休,回家养老。
李广的饭碗丢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有的人获得了金饭碗,也会给我们启迪。三国时候的赵云是刘备集团的“五虎大将”之一,他相比其余四位虎将,最大的也是最受刘备老板赏识的就是他能始终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军功相比刘备的义弟关羽、张飞还要多。
关羽虽为五虎将之首,可傲慢无比、目中无人,看不起新人。马超初到刘备公司的时候,刘备任命马超为骁骑将军,和关羽平级,关羽由此不服气,有事没事就找马超怄气,这样严重影响工作。还是诸葛亮居间调停,单独对关羽说,马超不如他,才使关羽的嫉妒之心稍稍消减一些。张飞脾气暴躁,动辄拿下属撒气;黄忠倚仗自己年纪大,就瞧不起年轻人;马超则只知道闷头工作,不擅交际。只有赵云懂得职场中的交际之道。
有一次,刘备要攻打曹操,原本是要赵云去的,而老将黄忠主动请缨,提出自己愿为主帅。赵云知道这次曹操的兵力不大,很容易获得胜利,于是将这次立军功的机会让给了黄忠。素来瞧不起年轻人的黄老将军自此对赵云刮目相看。还有一次,刘备要西征张鲁,而诸葛亮恰恰生病,要迟于大军到达西川(张鲁的根据地),于是刘备让诸葛亮先在家调养,还派赵云照顾诸葛亮。赵云对于领导分配的工作无怨无悔地做好,并没有因为领导分给自己的是一些琐事而有怨言。我们身在职场的人应当向赵云学习,当老总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属于一些“零碎活”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才高八斗而不屑去做;当在同事和自己同为一项彼此都轻车熟路的工作而急于立功的时候,你不妨像赵云那样让给快要退休的老员工,他会在人前说:“看,这个年轻人有前途,识大体,顾大局!”事实证明,自己在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时再注重一点职场人际关系,会使自己比那些只知道闷头苦干的“老黄牛”型职业人更能得到老板的青睐和同事的好评。
刘备的蜀国建立后,赵云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每一次战斗都可圈可点,这时他才真正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在三国历史中,赵云是唯一一名人际型武将,这源于他平时在工作中平和谦让、任劳任怨的工作品质。
正是:职场中要有大将风范,工作间必能八面玲珑。
诸葛亮《隆中对》给创业人的启示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但前期却屡屡受挫,没有自己的根据地,皆因他没有很好地为自己制定一个“创业计划”或者“职业前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的重要原因。自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事业一度达到顶峰,使自己这样一个“涿郡小吏”能够平步青云、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皆得益于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事业规划”。诸葛亮是当时的大贤,雄才大略、放眼天下,从他的《隆中对》中可以看出其大气的人生智慧。细细品味《隆中对》,当会给职场新人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职业以有益的帮助。
分析形势,胸怀全局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首先分析了刘备所处时代的形势,也就是“天下大势”,他说:自“董卓之乱”以来,各地军阀混战,从军阀中脱颖而出的就属曹操和孙权了。其次分析了刘备要怎样对待曹操和孙权,因为刘备的实力还很弱,不要去跟曹操抗衡,而孙权根基稳固,也不要打他的主意,用来做援军是可以的。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将目光局限在中原地区,而是将“天下版图”都纳入眼中。刘备的西蜀霸业正是诸葛亮胸怀全局的结果。
初入职场的新人如果没有为自己制定职业规划,那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中是打不开较大的局面的。但如果制定的规划不是针对自己的,那也等于白费工夫。只有制定一个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那才是有效的、可行的。像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规划,设身处地为刘备争取最大限度的创业可能。
排除障碍,见缝插针
诸葛亮在分析了曹操和孙权之后,紧接着对刘备提出夺荆州、入西川的战略规划。因为荆州是战略要冲,非占不可,“其主不能守”,刘表不是当领导的材料,虽然现在是刘备占据荆州的障碍,但很容易就排除了,不足为虑。益州之地是一块沃土,又有刘邦培植势力建基业的先例,因此可以考虑在益州创业,正好刘璋暗弱,曹操和孙权又无暇顾及,趁此机会见缝插针,一举可得。
当职场新人踌躇于选择创业地点的时候,不妨利用排除法,找到最适合自己又能“快速进入状态”的地方,见缝插针,稳固基础。如果说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以适应潮流是“天时”的话,那么选择一个好的创业基地则是“地利”,当“天时”、“地利”都具备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人和”的问题了。
合则两利,考虑周详
民心向背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诸葛亮正是深知“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在乱世当中盟友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给刘备设计的争夺天下的宏伟大业里,特别提出联合孙权和西南少数民族,使天下民心倒向刘备。这就是“人和”的初步规划。诸葛亮知道,任何规划都有漏洞,哪怕你想的再周密。所以诸葛亮为防规划落空,特别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也就是在规划之中又预备了一个应急措施。这个应急措施体现了诸葛亮的“人和”战略,也就是命一上将带领荆州军队,刘备自带益州军队,两军合流以攻敌军。诸葛亮还强调“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更加突出了“人和”的重要。
职场新人在设计自己的宏伟蓝图的时候,一定要将“人际关系”这一层也考虑在内,因为身在职场,你不是孤军作战,而是与诸多同事、同行并肩战斗,这就预示着人际关系将是与工作内容本身同等重要的大事,不可不考虑。何况有些工作本身就需要频繁与人交谈,方能开拓出新的天地。在制定职业规划的时候,最好多出几套方案以反复比较,最后选出最适宜操作的内容,加以整理,之后再拟一个“应急措施”,加以完善,则规划可行,事业可兴矣。
跟曹氏三雄学习职场生存之道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若把“三国”看作是一个大职场的话,那曹氏三雄的生存哲学当值得身在职场的人士学习,他们在“群雄逐鹿”的战场上演绎出的处世智慧能够给那些迷茫的上班族以启迪。
永不言败说曹操
公元199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当时,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十倍,势在必得。曹操的许多谋士都劝其退兵,唯有郭嘉(字奉孝,曹操最倚重的谋士)说不可退兵,曹操坚韧的性格决定了在一切困难面前迎头直上,于是立下军令,决不退兵,要与袁绍决一雌雄。可是这时候曹操的军粮已经严重缺乏,长此以往,将会士气不振,饥饿的将士和兵卒必然生变。曹操叫来管粮官,授意其承认“贪污粮秣”,其实是要转移士兵的怒气。当士兵纷纷怒骂管粮官的时候,曹操下令将管粮官处斩。管粮官一死,士兵的情绪平息了许多。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因为被袁绍猜忌而反投曹操,曹操大喜,毫不犹豫用许攸之计,奇袭袁绍的粮库,再出兵一举打败了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在北方巩固了自己的实力。
曹操在官渡能够“吃掉”袁绍十倍于己的兵力,是和他的生存谋略分不开的。正如现在职场人士在面对看似强大的困难时手足无措,在竞争对手面前不知何去何从时不妨学习一下曹操,首先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后来的赤壁之战、合肥之战,即使战败或者危急时刻,曹操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短歌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曹操一生的写照。“借头息众怒”也表现了曹操“丢卒保帅”的职场生存理念,值得现在的老板们思考、借鉴。
注重细节话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大儿子,其野心勃勃,始终不忘争取曹操的王(魏王)位继承权,他最大的竞争智慧就是特别注重细节,从而最终赢得了“立嗣大战”的胜利。曹操雄视天下、戎马一世,晚年却为立嗣一事踌躇不决。曹操原本最喜欢曹冲,无奈曹冲早夭,曹操只得另选子嗣继承大业。三儿子曹植聪颖过人、德才兼具,曹操打算将继承权传于曹植。曹丕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发誓要争得权位。
有一次曹操亲自挂帅征讨孙权,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曹植写了一篇文辞华美的颂歌来歌颂曹操的功绩,并祝曹操此次大战凯旋。曹操听着朗读而出的文章,自是喜不自胜,觉得曹植堪为大用。正在这时,曹丕却抱头哭泣,很舍不得曹操远行的样子。曹操虽说浴血厮杀、征战半生,但内心深处极重感情,尤其对自己的孩子。曹丕哭个不停,不仅感动了曹操,而且把曹操手下的将领们都打动了。
还有一次,曹操设宴大会宾客,曹植喝得大醉,而曹丕于席间处事有条不紊,注重礼节,深得宾客好评。酒后曹丕服侍曹操就寝,并跪在父亲榻前,一宿没睡。次日清晨,曹操醒来,看见曹丕跪在床边,甚为不解,问其原由。曹丕说:父王昨日多饮,儿怕父王夜来吐酒、起夜,所以在此侍奉。曹操大为感动,觉得曹丕是最孝顺的儿子。
曹操逐渐将心中的天平倾往曹丕,疏远了曹植。在一次军事行动的前夜,曹植又是喝得大醉,而曹丕却以一种战战兢兢的姿态小心对待这次军事行动。当军队要出发的时候,曹植还未睡醒,而曹丕早已披挂上阵,准备停当。曹操对曹植彻底失去信心,最终立曹丕为王位继承人。
曹丕正是由于注重细节,谨小慎微而逐步受到了父亲兼老板的曹操的喜爱,在家族式企业,老板最忌讳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将自己开创的家业毁于一旦。像曹操,为了家族能长久绵延,忍痛割爱,舍弃曹植;为大局着想,立起曹丕。曹丕的成功告诉职场人士:千万不要相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话,看曹植狂放不羁,倒是不拘小节,可到头来正是“不拘小节”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曹丕恰恰因为懂得“小节之道”而平步青云。
争取人心言曹植
曹操立嗣不久,就因病去世,魏王府一切事务由曹丕接管。曹丕还不忘曹植这个弟弟曾经是多么深受父王宠爱,所以即便是坐上了王位也嫉恨曹植。曹丕想下黑手除掉曹植。因为平日曹植广交朋友,人际关系处理得不错,在曹丕与心腹商议如何杀曹植的时候,在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