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er)、乔纳斯(Jonas)和马赛厄斯(Mathias),瑞士宜家的总经理、集团的第二号人物索比扬洛夫(TorbjrnLf),宜家现任采购主管亨里克艾尔姆(HenrikElm)和他的直接上司戈兰斯塔克(GranStark,他负责整个宜家的价值链),Swedwood国际公司(SwedwoodAB)董事会主席布鲁诺温伯格(BrunoWinborg),以及这些人物的助理。会议将审议与采购有关的一切决策,包括原材料价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各个地区产品的主要趋势等等。会上,由采购人员、采购战略负责人或者某个运营点的责任人做简要汇报。因此,这不只是高层董事成员的会议,而且是为懂行的木材采购人,或者类似的专家召开的,他们需要将自己观点和建议,利用白板、Powerpoint等方式呈现出来。
在这个管理者和专家的会议上,英瓦尔起着主导的作用。他随时都表现出超群的记忆力,可以随口报出原材料的价格以及汇率,不假思索就能进行木材体积单位之间的转换,比如,将原木换算成板材,或者从波兰兹罗提兹罗提(Zloty),波兰的官方货币。换算成美元。当然,他将其他货币换算成瑞典克朗更是神速。
举例来说,俄罗斯松木在波兰就地切割、胶接、加工,在瑞士的店铺出售,会耗费多少成本?只要几秒钟,他就可以凭记忆告诉你答案。这里,不但要了解三种货币的汇率(以当日价格为准),还需要了解四条边境之间的运输路线和价格、三种不同生产方式、俄罗斯和波兰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每个加工工序的成本。要是用同一问题请教一位脑子灵活的林业办公室官员,他准会花上几个小时来计算。但是,我发现,英瓦尔不仅精通木材的各种报价之间的换算,而且还对玻璃、棉花、泡沫塑料、石油或者白银的价格换算也相当在行。他似乎熟知各种原材料、各种生产程序,对跟宜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市场结构也了如指掌。每一次我听到他计算报价,我都会觉得无比惊异。但他的这种才能并不是用来炫耀的,只是引导大家进行深入讨论,或者使讨论走上正确的轨道。
凡是与采购、物流和生产有关的事,英瓦尔都有自己的经验法则。这些经验法则都是他多年来向专家请教的结果。他本能地信赖专家,因为他们知识渊博,说话直截了当,秉性正直,不怕和他争论。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他往往会收获新的经验法则。比如,乌克兰地区每英亩地能种多少棵树,每根山毛榉原木能够加工多少平方米的块料。还有一个例子体现于商场促销品中所谓的“热狗”商品——绝对低廉的产品,售价在5到10克朗(约合三元多人民币)。一个咖啡杯的售价是5克朗的话,就应该做到:1。5克朗的工厂生产费用,1。5克朗的宜家收益,1。5克朗的税收。实际的运作更加复杂,但恰恰这就是宜家如何售卖这些“热狗”产品的策略,也是各种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基础。人们在宜家购买成千上万的各种产品,它们低廉的价格是宜家的竞争者无法承受的。宜家商场售卖的这种产品,的确只能收回成本,毫无利润可言。但是,他们却在采购和配送环节赚了钱。
的确,在采购战略会议上,英瓦尔更加直截了当,不留情面。但他很少一锤定音,决定一切,因为他完全具有那种魄力和影响力,以便使宜家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前进。同样,也许不完全是他所想要的,但却朝着正确的方向。
第7节,
了解实情的“基层策略”
大多数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是,英瓦尔是如何让这么大的一家公司协调一致的。
答案很简单,他以身作则,为大家树立榜样。每到一处,他都会反复提到他和德国分公司某个部门主管讨论了什么事,或者引用和某个供货厂方老板的谈话,要不就谈起与中国某商场的同行的交谈。他常会引述员工的具体想法、观点和问题。这种深入工厂车间的策略、深入真实环境的实地考察是非常精明的。对来自于真实情况的见解,阿姆霍特的产品研发员不会表示异议,西班牙的零售商也不会表示反对。不管是涉及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或者产品的整套组合,还是关于物流困境,情况都是一样的。
此外,这种深入基层实地考察的策略之所以成效显著,还因为它给英瓦尔了解宜家整个价值链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概貌。他沿着公司的价值链从上游到下游,进行了具体的探索,从林业到商场,再从商场到林业。他因此能够在早期发现问题,无论是方针政策上的,还是具体细节上的,以防患于未然。因为提前解决问题,无须等到事情闹大,产生的费用也不至于太大。这样一来,他总是高人一筹,驾驭着整个宜家机构的各个部门。∮米∮花∮书∮库∮ ;__
以灵活方式实现理想方案
很多实例说明,英瓦尔对于想达到的目的,其实早就心中有数,但他却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来得到他希望的结果。最近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一点。英瓦尔是这样告诉我的:在瑞典和芬兰边境有一个叫做哈帕兰达(Haparanda)的地方,当地的一位社会民主党议员向他提出建议,希望开设宜家分店。他一听便觉得是个好主意。可是,他和总部谈到这事时,没人愿意到哈帕兰达去开店,尤其是瑞典宜家总部的人。一般在哪个地方开设分店,是由那个国家的总店来做决定。
为此,英瓦尔和瑞典宜家总部的执行官们见了好几次面。他们不但反对,还开始教训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批评他的疯狂想法。还说,即使开店也应该在离边境更远的律勒欧(Lule)城。我还从没见过瑞典宜家总部,或采购集团,或任何国家的任何地方的员工如此公开地反对其创始人的意见。
然而,根据销售预测,律勒欧还不如哈帕兰达。况且这些年,宜家在世界各地总是建小店,后来为了满足需求,又不得不斥巨资扩建。现在律勒欧又要开小店,英瓦尔当然更生气了。不过,他并没有在会上表露出来。若是他对执行官员们暴跳如雷,哪怕就那么一次,其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会惧怕他,而且恐惧会像海浪一样,不断扩散变大,进而毁灭一个集团的创造力。同时,这样做无异于向所有宜家的员工昭示,宜家的创始人可以大发脾气,宜家的管理作风可以武断无礼。
因此,英瓦尔最后对集团的执行官们是这么说的:“亲爱的朋友们,求求你们,就算帮我这个老人一个忙,在哈帕兰达建一个店吧!建一个有规模的大店!”
他很聪明地提到了他年事已高。意思是我已经时日不多了,请答应我最后的心愿吧!紧接着,他与不同层次的关键人物一一见面,讨论他的“心愿”,并请求每一个人:“亲爱的,你能答应我吗?”答应了老板的事,就要说到做到。就在英瓦尔把嘴里的烟草吐进废纸篓,迈出办公室那一刻,很多他约见的人就赶忙打起电话来,接电话的正是那帮对老板的建议支支吾吾的讨厌鬼。接到通常是来自高层的电话后,那些“得罪老板的人”压力就增大了,他们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不过,施加压力的人对老板找过他们一事,只字不提。因为,宜家这些经理们很清楚,这种事情,如果提到来自高层的压力,是很不恰当的。
结果,哈帕兰达的店开了起来,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门店。不仅如此,销售情况非常成功。除了英瓦尔之外,没人料到那个店的客流量竟然需要用百万来计算!由于该店处于与几个国家相邻的边境上,顾客除了瑞典北部的瑞典人之外,还有俄罗斯人、芬兰人和挪威人,这三个国家的人到商场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
第8节,
值得一提的是,宜家的几位执行官们就此事一开始就拒绝了英瓦尔,没有给他一点商讨的余地,英瓦尔为此纡尊降贵过。不过,这事他从不再提。相反,他选择了运用策略行事,以便让宜家得到最好的结果。有时候,他不是很在意自己的面子,如果争辩中听到更好的建议、更实用的主意,他会一边微笑,一边投来探寻的目光,并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对每个有好点子的人,他都想了解。
为什么全世界的宜家都风格如一?
巡察分店,是英瓦尔给自己定的任务。这么多年来,正常情况下他每年要视察四十五家店。不过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我知道的情况来看,视察的商店数目要少一些了,毕竟,他已有八十三岁的高龄,而每次在外就得花上一天的时间。当然,他勤于视察分店的目的,还是了解不同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同时,也想知道不同商店对同一产品的营销情况。同时,他把视察分店视为一次机会,来传授自己认为最好的商业理念。2米2花2书2库2 ;http://www。7mihua。com
他大半生都在经商,非常了解商店的经营理念,而这些理念很多时候不是被违背,就是被忽视。90年代初,他看到了很多这种例子。他给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安德斯莫伯格提建议,迫使他提出“莫伯格规约”,尽管莫伯格本人并不乐意。我猜想,他不愿接受的原因是,在此之前,各国的宜家店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最终,在坎普拉德的坚持下,莫伯格屈服了:在A4大小的纸上,列出了五十条左右的“莫伯格规约”。
新店不断增多,商场管理人员增加,各个地方的莫伯格规约也不尽相同。北欧的店里,货品摆放的空间比较宽松,相对更加开放宽敞,方便顾客逛店选货。此外,还设计了很多便捷的路径,让顾客可以快速地走到他们想去的区域,不必就为买几个咖啡杯,逛遍整个商店。而这是“莫伯格规约”之前不曾有过的。
90年代初的德国分店,为宜家集团贡献了三分之一的营业额。那里的商店像古罗马的地下宫殿,狭窄漫长的通道加起来足足有1。4公里,两边由高墙相夹。每到周六,商场挤满了人,肚子饿了,口渴了,累了,着急上厕所,都得走过贯穿于家具展示区域的狭长通道。遇到有促销打折的时候,吵闹甚至厮打都不鲜见。情急之下,这些可怜的人便会推开紧急出口,跑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时,尖锐的警报声也在商场里呼啸回荡。
因此,90年代中期,英瓦尔发布了禁令,不许各国的零售店自行其事。所有分店应该有统一的理念。分店的建筑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的修建,应该有现存的统一标准。比如,餐厅也应该模式化,就像麦当劳一样。大到门店建筑、家具展场,小至价格标签、按钮把手之类,都应该有统一的规范。这是90年代后期发生的事。很多人都对他的限制感到惶恐,包括我在内,但后来证明他是对的。
现在,所有宜家分店都得接受商业审查(mercialReview)。这是集团对分店的各个相关部门进行的稽查,涉及家具展示、店内卖场、内部沟通、成本控制、安保工作、后勤物流等。每项工作都有参照规范,亦即公司建立的标准化理念。
每次的稽查工作要持续几天,稽查人员都是每个部门经验丰富的业务好手。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有谁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不满。相反,得知瑞典的卡勒瑞德(Kllered)分店在审核中创下公司最高纪录,我和大家一样很兴奋,因为这个店在过去几年的审核中,评分一直很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很让大家鼓舞。
第9节,
不信任网购,丧失良机
2008年,英瓦尔再次动用了他的否决权。这次,他反对的是投资网络销售。当时,公司销售的产品种类是一个大问题。宜家有几千种产品,相比其竞争对手并不算多,竞争对手的规模一般是宜家的两至三倍。制约宜家产品销售种类的是门店销售方式,因为所有的产品都是通过门店流通。因此,宜家期望开创网络家居销售渠道,或者,可以在店内陈列产品,但是通过新的、更加灵活的配送链将产品送到顾客的家里。那些十分拥挤的门店便可以释放一些空间。这种新的网络购物技术有很多可能性,很多人对此抱着乐观的想法。
不少人提出了想法,也有人投资了很多钱进行试点研究。像宜家的竞争对手美国塔吉特(Target)塔吉特公司成立于1962年,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二大零售商,拥有美国最时尚的“高级”折扣零售店。公司,正在利用他们的网站首页吸引买家。但是,当安德斯代尔维格(AndersDahlvig)向董事会提交网络销售提案时,却吃了闭门羹。坎普拉德在他几个儿子的鼓动下,坚持拒绝投资网购。他认为,网络主页上是可以做买卖,但却会减少来店的客人,这样便会失去一些额外的生意,比如有些商品是顾客随手挑拣的,并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东西。很难想象,尽管都进入21世纪了,他们的销售理念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邮购思想!
那个1965年将IVAR(车库里的松木层架)摆进了起居室的伦纳特埃克马克(LennartEkmark)总是这样说:“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就是英瓦尔几乎总是对的。”英瓦尔很可能看到了我们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某些事情。不过这次,我碰到的同事都不同意英瓦尔的看法。我觉得,他此次反对进入网络销售,是因为他年事已高的缘故。也许,他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与时俱进。毕竟,这类投资风险很高。可是今天,任何部门的销售增长速度都不能与网络销售相比。
四年前,宜家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开了一家分店,但美国宜家零售机构却没有弄清楚,塔吉特的总部也正好在明尼阿波利斯,建筑规模比宜家大好几倍。一连几个星期,他们天天就用大巴车把他们总部的人送到宜家店来。塔吉特的员工几乎每人都要在宜家店里买点什么东西。比如,小凳子每款买一件,玻璃杯每款买一件,东方格调的地毯每款买一件,如此这般,直到把各种品种都买齐全。
半年后,塔吉特推出了品种齐全的产品系列,价格相当低廉,是通过他们公司的销售网站,而非他们自己的上千个门店!不仅如此,经验丰富、精于技术的设计师一直都是塔吉特的优势。时至今日,这些产品系列已成为经典,一直是他们公司的热销品。相反,宜家美国分店的销售在前三四年中却一路下滑。
操控媒体得心应手
英瓦尔坎普拉德善于交流、口才极佳,可不要低估了他的交际才能。他说话或者表达见解,绝对都是充分思考的结果。每问一个问题、每提一个请求、每发一个警告、每做一次评价,他都有明确的目标,都是有意而为。有人或许会称之为操纵控制。
第10节,
让我来举个例子吧。瑞典有两个才华横溢的记者,一位名叫伯格斯特龙(KGBergstrm),另一位名叫伦纳特埃克达尔(LennartEkdal)。有一年夏末的午后,他们应英瓦尔的邀请,去了他在斯莫兰的波尔索(Blls)农庄。他俩可能会觉得英瓦尔的邀请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后来,也是在一个夏天,伦纳特埃克达尔又来到了这里。坎普拉德提议去莫肯(Mckeln)湖上划船,以便相互增进了解。英瓦尔划着船,看上去非常快活。埃克达尔坐在船尾,心情愉悦,欣赏着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或许他在心里说:“瞧,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和我一块划船!他还很会划船呢!他这人真令人开心!”
他这样想很自然,因为英瓦尔很会施展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据我所知,只有一次例外。当时电视台在拍摄英瓦尔和他的工作实况,我和时任瑞典宜家总部总经理戈兰耶兹特兰德(GranYdstrand)陪英瓦尔来到乌普萨拉门店。英瓦尔走到门店收银处,想秀一手他为顾客打包商品的绝活,顾客一一向他表示感谢。但却有一个老太太,面露不悦,以为他要偷她包里的东西。“你要干吗?你是这儿的员工吗?”她的声音很大,后面排队的人都听见了。这次,连英瓦尔也手足无措了,只好尴尬地嘟哝着说:“是的,我是这里的员工。”=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再回到埃克达尔和英瓦尔划船的那件事情上吧。埃克达尔坐在船尾。这时,只听见另一条船突突突,划破波光粼粼的湖面,向他们俩人开了过来。开船的人,技术高超,一个漂亮的遛弯,小船就停在了他俩的船边。
“嗨,爸爸,是你们啦?”船上的人打招呼。
“你来这儿干吗,彼得?”
“我在往湖里放笼子,想逮几只小龙虾。”然后,他转过身跟埃克达尔打招呼。
“你好,埃克达尔,我是彼得。”
事实上,英瓦尔的长子彼得坎普拉德,这位宜家集团的继承人,在湖上遇见他父亲与瑞典最有声望的金融记者,并不是外人看来的“偶遇”。几天之后,我也来到了这里,英瓦尔对我说起了这事。
偶然事件对于英瓦尔是不存在的,有记者介入的偶然事件更是绝对不可能。结果,埃克达尔在斯马兰对英瓦尔的采访成了一次新闻采访的败笔。也许算得上一档颇具娱乐色彩的电视节目,但却根本没有新闻价值可言。
埃克达尔后来在一次专访中到他所接触过的权贵人士时,这样描述了他的那次采访:“英瓦尔坎普拉德这人非常有趣。为了一档节目,我和他在一起待了几天,以便彼此熟悉。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俩在他那条漏水的老旧船上,悠闲地躺在渔网上,我脚上穿着他借给我的长筒靴。后来,我们坐进他那简陋的船屋里吃梭子鱼,我喝的是啤酒,他喝的是健怡可乐。”想想看,品尝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亲手准备的膳食,吃了令人垂涎的家制美味之后,谁还会对坎普拉德刨根问底、刁难不舍呢?况且,英瓦尔的厨艺还真的很棒。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2008年夏天。瑞士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