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春长征路-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州的人民那么穷,军队也没有战斗力。看来毛泽东提出来‘拣弱的打’,真是明智的选择啊,没有想到,鸦片还帮了红军的大忙!”     
  “在贵州,敌人的飞机因为远离机场,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胡作非为;另一方面,蒋介石的追兵因为长途行军,没有那么快赶过来。我们红军终于可以休息休息,整顿一下,恢复体力了。”     
  “黎平会议就是在贵州开的吗?”     
  “对,黎平是一个山城,红军先头部队赶到的时候,守城的敌人就抱头逃跑了。老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欢迎红军入城。之前红六军团西征经过黎平,黎平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随后,在黎平召开了好久没有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的争论很激烈,李德等人仍然坚持去湘西和敌人硬拼,但是政治局认同了毛泽东的观点,认为在当时的情形下去湘西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是不可能的,搞不好还会造成全军覆没的下场。这次会议的重要价值是肯定了毛泽东提出来的向贵州进军的决策,明确否定在湘西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会议的主持人周恩来最后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意见,继续向西面进军,渡过乌江。”     
  长征小故事     
  1. 周恩来搓米     
  红军在黎平进行短期的调整,战士们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这个机会是长征以来都没有的。大家好不容易在贫苦的贵州山区搞到了一些粮食,但是基本上都是没有脱粒的稻谷。没有脱粒的工具,稻谷就没有办法脱壳成为米粒,战士们还是没有办法填饱肚子。     
  周恩来了解情况以后立刻召开干部会议,他说:“一定不能让同志们饿肚子!我们要想办法让同志们吃上饭。没有东西磨稻谷,就动员大家用石头、瓦片搓!就是用手搓,也要把米脱出来。”这次会上做出决定,每个战士要自己动手脱米,必须脱出够三顿饭的米来。     
  大家一起动手,搓谷磨米。周恩来领取了稻谷,找个瓦片就搓了起来。警卫员看到了,连忙阻止:“您的工作已经很忙了,就不要搓米了,我们帮您搓。”周恩来笑着挥挥手:“我提出让大家动手搓米,自己怎么能不搓呢?”     
  干部战士们一起热热闹闹地搓米,有的用瓦片对瓦片搓,有的用石块对着石块磨,有的干脆用双手直接搓,手上搓起了血泡,大家的兴致仍然很高。     
  2.两百个铜元     
  红军刚到贵州山区,一些地方的农民受到敌人的欺骗和蒙蔽,对红军不了解,悄悄地躲起来。在黎平县城外的一个小寨子里,一位农民正在吃饭时听到红军进村的消息,饭都没吃就吓跑了。     
  这位农民匆匆躲出去,直到天黑才敢回来。他回家揭开锅一看粮食没啦,铁锅里有两百个铜元,铜元底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们不在家,锅里稀饭我吃啦,开你铜钱二百文,放在铁锅内,到屋请收下。”还有的农民回来以后,在猪食盆里发现了红军留下的买猪钱。     
  3.一张传单     
  红军在行军路上开展群众工作,沿途散发传单、书写标语、宣传党的政策。一天,一位侗族老农卖完柴火回家,在路上拣到一张《出路在哪里?》的传单,上面还有毛泽东和朱德的签名。他好像拣到宝贝似的,把传单捡起来揣到怀里带回家。为了防止虫蛀,还把传单和家人的生辰八字夹在一起放到烟叶中,悄悄藏了起来。     
  后来,国民党的部队不时到村子里来抢东西,他担心传单被抢走,就藏到附近的山坡上。“有一次,他们把我家的门都砸了,老伴的手镯子也被抢了,传单还是好好地保存下来了。”     
  长征诗词     
  黎平群众欢迎红军进城的时候,传唱的歌谣:     
  红军战士本事好,半天打败中央军;     
  土豪劣绅怕丢命,连夜逃出黎平城;     
  争先恐后忙不住,鸡狗无主满街奔;     
  我们穷人胆子大,不信谣言吓唬人;     
  一齐来到东门外,香花蜡烛迎红军;     
  香烟飘上半天去,爆竹锣鼓响沉沉;     
  进城三天开大会,大洋银毫分穷人;     
  猪肉大米和衣服,各色布匹花眼睛;     
  老老少少都分得,生活美满笑盈盈;     
  古来只有富人好,今天穷人得翻身;     
  朱毛恩情深似海,黎平穷人记在心。     
  长征小问答     
  问:     
  为什么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主张不按照原来的计划向北行军与贺龙会合?     
  答:湘江一战,红军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张避开敌人的锋芒,不继续北上,而是到贵州这个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获得休整,再制定下一步行军计划。黎平会议上,政治局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西渡乌江,向贵州进发,建立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12月13日中革军委在通道召开会议。国民党“追剿军总司令”何键调集湘军和薛岳率领的中央军,在通道城以北地区对红军进行堵截。如果中央红军坚持按照原定计划,北上会合红二、六军团,就得和多出红军五六倍兵力的敌军决战。在这个危急的关头,毛泽东主张放弃原定的计划,而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方向前进。     
  12月14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县城,打开了通向贵州的门户。     
  12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开辟根据地,在涪涩河地区歼灭了敌人三十四旅大部。     
  12月17日红二、六军团又占领了桃源地区,包围了湘西政治经济中心常德,牵制十多个师的敌兵,胜利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进行突围的战斗任务。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第五章:红小鬼的故事(1)       
  第五章     
  红小鬼的故事     
  “春春,起床啦,接电话!”妈妈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昨天晚上不知不觉在论坛上灌水灌到好晚,又做了一晚上的梦,头疼得不行。     
  “你好,请问是哪位?”我睡眼朦胧,身子也摇摇晃晃。     
  “老大,我是大头啊!”电话那边传来熟悉的声音。     
  “你小子烦不烦啊,一点职业道德都没有,一大早把我吵醒干嘛?”     
  可以想象出来他嬉皮笑脸的神情:“老大,小的特地恭喜你,才把你叫醒的。”     
  有什么喜事?奇怪:“我有什么好恭喜的?”     
  “恭喜你成功荣升新一任觉主呀!都几点了也不看看!”     
  我一转身看到挂在墙上的钟:“MY GOD!9点半了,惨了惨了!”     
  “老大你有什么行程安排?”小子依然死性不改地嬉皮笑脸。     
  “我今天没空陪你玩啊,10点约了一位老红军谈长征路上小红军的故事呢!”     
  “那我跟你一块去吧,我快憋出病来了,每天在家无聊得要命!”     
  “那9点50我家楼下见!”唉,没时间跟他啰嗦了。   
  “成交!”     
  我立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穿戴洗漱完毕准备出发。妈妈一把拉住我:“这孩子,吃了早餐再走!”我抓了几片面包,塞一盒牛奶放到书包里,冲妈妈笑了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我和大头一起敲开赵爷爷家门的时候,刚好是10点整,我向大头眨眨眼:“小样,待会老实点,不许调皮啊!”     
  大头生气了:“你这样说是严重不信任革命同志的表现!”     
  赵爷爷笑盈盈地把门打开。这还是我第一次到赵爷爷家来。一进门我就惊呆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书啊,对着门的那一面墙,全部都是由书组成的,而且放得整整齐齐。     
  我们在“书墙”对面的沙发上坐下,赵爷爷给我们一人泡了一杯茶,坐下慢慢聊了起来。“当年我们都是红军队伍里的红小鬼,仔细想想很多都是十一岁到十六岁左右,和你们的年纪差不多呢!”     
  “是吗,那‘红小鬼’都干些什么呢?”原来我们要是早出生七十年,也可以参加长征,做一名“红小鬼”呢。     
  “干什么的都有,那个时候组织需要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别看我们年纪不大,干起活来样样都在行呢!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甚至教员,什么都能干!”一说到“红小鬼”的经历,赵爷爷就特别精神起来。     
  大头也来了劲:“那你们都是怎么加入红军队伍的呀?”     
  “我只知道是和爸爸哥哥一起加入的,具体怎么加入的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很多小红军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来历,很多都记不清楚父母是谁了,不过大多都是从人口多而且家里很穷的人家出来的。大家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有的是自己逃出来的学徒,有的曾经当过地主家的奴隶,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是自愿加入红军的。”     
  我们静静聆听赵爷爷的讲述,屋里的气氛也变得严肃而庄重起来。我很奇怪地问:“太奇怪了,长征这么危险又这么辛苦,你们的年纪又那么小,怎么会愿意加入长征呢?”     
  赵爷爷摇了摇头:“你要是理解有多少人成群结队地逃跑去当红军,就不会这么说了。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长征就不觉得辛苦了。需要我们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需要我们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     
  “小孩子都贪玩,长征路上不无聊么?”大头总是忘不了玩这回事。     
  “刚开始的时候也觉得没意思,但是后来慢慢发现长征也很有趣呢。我们的同志都很有趣,和大家在一起,连行军的危险都很容易忘记!我的爸爸和哥哥牺牲后,组织安排我和休养队一起行军。休养队的老同志对我们小红军特别好,我最爱听四老讲故事和猜谜语。”     
  “四老,是哪四位呀?”我问道。     
  “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徐特立。长征的时候同志们都称他们为四老。后来我了解到,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徐特立和何叔衡,被尊称为‘苏区五老’,但是离开瑞金的时候何叔衡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风餐露宿地随军长征了,战士们就将其他四位称为四老。”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第五章:红小鬼的故事(2)       
  大头迫不及待想听故事了:“那四老都跟您讲些什么故事呢?您也给我们讲讲吧。”     
  “故事就记不太清楚了,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四老在火堆边编名人谜语的情形。他们编了很多名人谜语,比如‘慢慢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不知哪个是雇农’——红军大学校长何长工;‘读书常哈哈,傲雪报春花’——红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文笑梅……还有很多呢。当时我和战士们围坐一起猜谜语,但是我年纪比较小阅历也不多,总被他们先猜到,还挺不甘心,哈哈。”     
  对于红小鬼的一切,我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好想多了解那个时代我的同龄人的生活:“那你们的生活和普通战士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都喜欢红军,我们认为都是平等的。不过年长的有才华的同志会教给我们很多有意思的知识,他们给我们上课,讲恩格斯背叛剥削家庭,选择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作为自己终生的朋友,还有马克思面对最疼爱的孩子饿死也一天都没有停止《资本论》的创作,还有列宁一生经历五次入狱和流放,一次次用智慧和毅力冲破牢笼,最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赵爷爷,您那时候的业余生活还挺丰富呢!”我打趣道。     
  “是呀,我们总是保持愉快和乐观的心情,虽然整天行军,但是不管是谁碰到我们,问我们好不好,我们都会很肯定地回答:‘好!’稍微年长一点的‘小鬼头’会打开世界地图,教我们世界地理。另外,我读书的习惯就是从长征的时候开始慢慢养成的,因为发现同志们知道好多我不了解的东西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落后。我们还有专门的音乐课,一位三十多岁的同志用笛子吹各种好听的曲子,后来才知道他吹得最多的原来是莫扎特的《小夜曲》。”     
  赵爷爷说得很激动,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他起身到里屋拿出一顶军帽,这是一顶旧的大大的褪了色的军帽,帽檐软软地垂着,但是上面缀着一颗闪亮的红星,非常醒目。赵爷爷笑着把帽子轻轻扣在我头上,“这也是个红小鬼呢!”     
  “这是您戴过的帽子吗,怎么这么大?”     
  “是啊,这么多年一直当宝贝藏着呢,我们的帽子一般都大了一号到两号,那时没有统一的制作服装,能够有一顶缀了红星的帽子都很令人羡慕了!我们还有红领章,有的小鬼很早就参加红军了,是老红军了,还有一把手枪,非常威风!”     
  我和大头托着赵爷爷的宝贝帽子看个不停,赵爷爷转过身又从书架中抽出一本书,翻开念了起来:“你们看斯诺写的小红军,就是这个样子: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是一点也不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小孩儿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可是我很快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说的简直就是七十年前的我了。”     
  我仍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当时有人照顾你们吗?你们毕竟还很小嘛。”     
  “需要人照顾吗?哈哈,通常都是我们自己照顾自己!我们的军装又肥又大,袖子都快到膝盖了,每天洗手洗脸,一天好几次,还是脏兮兮的,不过我们不介意。”赵爷爷一边说,一边扯起袖子给我们示范当时的样子。     
  长征小故事     
  1.小小看护员     
  在红二十五军的卫生部里,有几十个红小鬼当看护员。她们大多数才十三四岁,虽然年纪小,但是工作却非常的细致,伤员都夸她们能干。     
  有段时间敌机总跟着部队轰炸。为了避开敌人,部队只有天黑以后出发,改成夜行军了。她们白天照顾伤员,晚上有时甚至得走八九十千米路,小女兵们就难以抵挡瞌睡虫的诱惑了。夜间遇到宽点的路,为了缩短部队的距离,往往走四五纵队。小女兵们困得遇到前面停下来时,站着等着就睡着了,待前面的部队走出好远,才被后面的同志推着半睡半醒地往前走,还有时走着走着跌倒在路旁的沟里,也不觉得疼,迷迷糊糊又接着睡着了。          
→虹→桥→书→吧→BOOK。  
第17节:第五章:红小鬼的故事(3)       
  有一次,部队已经宿营了。几个掉队的小女兵离目的地还有十多千米路呢。中间还隔着一座山。收容队的同志对小鬼们说:“你们先走,我在后面担任警卫。”      
  小鬼们开始爬山了。爬到山顶的时候,她们累得腿一软,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收容队的同志走过的时候,也没注意到她们,等到赶到宿营地,才发现几个小女兵不见了。收容队的同志沿路找回来,把几个“小瞌睡虫”叫醒时,太阳都已经快下山了。收容队的同志问她们:“小鬼们,这一觉可睡足了吧?”     
  “足?再给我五天五夜,我也能睡!”几个小鬼不约而同地说。      
  不过到了宿营地,看到别人已经把应该自己负责的伤病员安顿好了,几个小女兵脸都红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呢。     
  2.马尾巴的妙用     
  长征的时候,很多红小鬼因为风餐露宿和长期在野外快速行军,体力逐渐不行了。大家发现那一匹匹战马虽然也是瘦得好像皮包骨头一样,但是怎么说也都比人要强壮能走吧,于是,一些红小鬼想出了一个偷懒的办法,那就是走路的时候抓住马尾巴走,借用战马的力气,果然轻松了很多呢!这个不错的办法马上在队伍中被发扬光大,拉着马尾巴行军成了当时很时髦的做法,成为长征队伍中一道很独特的风景。     
  3.最小的女红军     
  长征途中年纪最小的女红军要数当时才十一岁的王新兰。王新兰出生在四川一个很富裕的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了共产党。王新兰七岁时就开始为党服务了。因为她人小,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后来红四方面军进入了四川,叔叔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成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红军队伍又要开始长征了,王新兰也想跟着红军一起走。在姐姐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报名参加红军。红四军政治部的徐立清主任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王新兰自豪地说:“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     
  这时,姐姐也在一旁帮忙说:“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一一讲给徐主任听。徐主任一边听,一边笑着连连点头:“嗯,的确不错,不错。”听完了以后,徐主任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学东西可快呢!”     
  看见小丫头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