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之二:猴子一开始就因为刺猬的思想守旧,有点不是很喜欢他,而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欣赏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人们很难喜欢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这样刺猬与猴子都形成了一种思想:“他”不喜欢我,所以有时候建设性的讨论也会被对方视为挑衅。
至于刺猬处处迎合猩猩,可能是刺猬对猩猩的讨好,也可能是刺猬真的喜欢猩猩的风格。关于人这种复杂的动物想研究明白真得很困难。
事件三:猴子让刺猬去采访某某人写一篇某某人关于两性关系的观点表态。刺猬一开口就称:“某某非常难约见”。总之是不想去采访,但最终刺猬的采访报道也如期完成了。猴子“火眼金睛”看出采访报道的风格绝非某某人的,后经查证,果然是刺猬“独自”完成报道,这令猴子很生气。二人矛盾再度升级。我认为这是刺猬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他明显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是任何“上司”不能容忍的。年轻人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也不能凡事都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做事原则。尤其是在工作中,更多强调的是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讨论:初入职场,别作“鱿鱼”(2)
可怜又可气的刺猬最终被无情淘汰。刺猬为什么失败?仅仅是因为他与猴子的冲突步步升级吗?归根结底这与刺猬的能力和个人气质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出色的文人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生活感知力,尤其是需要多元的知识背景和开阔的眼界。刺猬是重点大学的新闻系“高才生”,可他不一定真的具有编辑应有的能力,他在学校里学的那一套理论到真上职场时,可能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当今一些高校的教学体制有待改进。
如果说真的就是因为自己能力太差而被淘汰,只是让人感到很遗憾,遗憾刺猬的不努力和高校不完善的教学体制,但是刺猬在“创刊团队”中的不愉快的经历和他的处世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涉及到当今社会一直在强调的人的“情商”。
首先刺猬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去关爱别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经常不懂得接受自己,这种心境常会产生悲悯和受挫感。因为一个人内心感到痛苦,其他人往往会不自觉加剧他的紧张情绪并且他也不能与其他人一起成功。因为创建团队时在作媒体,是在创造一种让大众接受并徜徉其中的文化,激烈的争论不可避免,只有思想相互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可能就是因为刺猬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就可能变成对同事的怒火。以这样一种态度又怎么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作为初入职场、经验又匮乏者,在忙于发表自己高论之前先要学会倾听,倾听的艺术是受人喜欢、被人接纳的秘诀之一。然而,我们总是试着提出更多的意见,集中精力批驳与自己意见相悖者,却不能把更多的耐心、宽容和爱戴传达给对方。
激励大师卡耐基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也称:“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若改变自身的心态,就能使生活本身发生变革”。而刺猬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工作的呢?那就是消极。在工作中消极的应付只能使自己无比郁闷和“光荣下岗”。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要一个没有工作热情、老气横秋、消极怠工的员工。
在面对领导的批评和工作中的不快时,我们应学会宽容,学会去接受别人的批评(即使言辞有时过于激烈)。如果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便能以正确的心态积极面对批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别人与你意见不一致或批评你时,无论如何,尽量以你的表情、眼神、行动表明你爱他。凡事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可以使你在面临别人的不善言辞时仍保持一颗平常与宁静的心,也可以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与尊重。
刺猬可能就是一些走出“大象牙塔 ”初入职场学生的典型。广大学生和高校应一起努力,防止更多“刺猬”的出现。尤其是学生应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情商,力防自己成为“准刺猬”。
。。
讨论:对一个职场失败者的精神分析(1)
心理学专业 谭悦姣
A刊故事里讲到了两件关于刺猬的事。第一件我称之为“猴猬大战”,即在第一次编辑会议上刺猬公然直接与猴子针锋相对。这里我们注意两个细节:第一,刺猬对办一本性刊物的方针大加反对,讳莫如深。第二,刺猬无视猴子的领导者地位,但仍然屈服于猩猩的权威。第二件事就是“虚拟采访稿”这里也有两个细节:一是刺猬十分畏惧对“大家”的采访。二是他企图用“自问自答”的稿子瞒天过海。
内在的心理决定外显的行为,正如所持的态度决定达到的高度。
首先,很明显的一点,刺猬对自我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偏差。自我认知(self…cin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显然,刺猬属于后者。他没有正确地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因而没有正确地认识“现实自我”,一直沉浸在大象牙塔的“理想自我”中。
知识不等于能力,它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到达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才能够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仅根据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取简单地判定这人的能力高低。而刺猬恰恰犯了这个错误。他自恃自己的高学历,科班出身,就幼稚地以通常所谓的“天之骄子”自居,看不起在这方面不如他的同事,尤其是他的领导者——猴子——所有人中学历最低的一个。在他的眼中,仿佛做记者的应该是猴子,自己才应该是主编。
极度良好的自我感觉,使得他自我中心膨胀,甚至有些自恋倾向。自恋型的人不断需要别人的赞美并缺乏对别人的感情和需求的移情。缺乏移情是由于强烈的自我关注,还由于难以把别人当作有各自需求的独立个体。刺猬表现出来的就是在会上与猴子公然针锋相对,俨然一派目中无人的样子,极力想把大家的的关注点吸引到他身上。
这些都说明,刺猬的现实检验感太差,以致于无法摆正在集体中的位置。他脑子里充满了“空想社会主义”,自认为有一种优越感,全能感。
但我们可以看出,他这种“全能感”的背后其实隐藏了深深的不自信,甚至可能是自卑,是一种“伴无能感之全能感”。所以他只能用那点“台面”资本作为支撑自己的面具。
“伴无能感之全能感”也是人口欲期固结的一个表现。人在婴儿期时只有自我,无法感知外界,因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在遭到挫折打破他这种想法后,就会伴随产生一种“无能感”。这个矛盾解决得好,就能够使他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而勇敢地面对并接受挑战。反之就会固结在那儿形成自卑心理。
刺猬的这种“无能感”体现在对他所认为权威的屈服——无论是工作管理上的权威——猩猩,还是学术上的权威——李银河和某法学教授。在刺猬眼里,猴子在学历上不如他,地位上也不是说话就能拍板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相反的,猩猩是编辑里的最高主管,是他们中说话最有分量的人。所以当刺猬紧紧“咬”住猴子不放时,猩猩只说了一句,他就松口了。同时,他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却害怕新闻采访,因为他坚持认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家”是不会接受一般采访的,对猴子的劝导也“不以为然”。他这是典型的采用“回避”的防御机制,以缓解心中由于对采访的恐惧引起的焦虑。回避采访其实是害怕权威,害怕自己不如权威,被看不起,被拒绝,从而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再被人轻视,被人指点。他要维护他光鲜的“大象牙塔”形大象,所以是绝不愿这样的情形发生的。于是,他冒险交了两篇“采访自己”的稿子。这是他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权威时极度不自信的表现。
正是由于刺猬这种“伴无能感之全能感”在他心中引起的矛盾和焦虑,使得他根本无法专心认真地投入工作,以致于他半个月也组不好一篇能用的稿子,直接导致他出局的命运。
由于上述刺猬在口欲期严重固结的表现,导致他的肛欲期也没有发展成熟,仍然存在固结,表现在他对性的禁忌上。
前面提到了他在会上公然与猴子分庭抗礼的表现,认为不能办成性刊物,因为“没人好意思看”,所以他更不好意思办。在他的观念里,性是极为隐私的,也许还带有肮脏、下流等更为严重的负面色彩,与他“大象牙塔”应该的纯洁光彩形大象不符。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这究竟是潜意识的体现还是压抑,但都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他的思想与杂志南辕北辙。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工作自然也就干不好。交不上稿,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讨论:对一个职场失败者的精神分析(2)
正如刺猬这种动物一样,A刊里的这只刺猬也是“浑身带刺”看起来扎人很疼的样子,其实是为了掩饰包裹在那一身刺下的柔软无力又极易受伤的身躯。即使“牙尖嘴利”,也只能 “捕食昆虫和小动物”,成不了大气。叫他刺猬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刺猬住在“大象牙塔”里,这个“大象牙塔”不仅仅指大学校园,更说明了刺猬的身份,隐喻了他不切实际的自我意识。正是由于他这些人格特征和心理特性上的缺陷和不成熟,使得他过早于职场夭折。
另一个差一点在国庆节被辞掉的人便是驴。
驴的留用原本就是一个阴错阳差的错误,所以,辞掉驴在计划之内。但是,猴子对驴的格外关照,并且反对辞退她,使得驴得以留下。
猴子认为,驴的文章非常不错,写作能力很强,而且很敬业。
当时猴子也已经意识到,驴很“个性”,说话办事常会显得很“愣”,和编辑部里的同事交往都有一些说不清的障碍。但是,猴子仍然护着她。
几个月后,当猴子不得不开除驴的时候,驴曾给每个编辑打电话,说猴子的坏话。编辑们的反应是很吃惊,编辑们对猴子说:我们私下还一直在议论,认为猴子对驴太好,甚至有些偏心呢……
也只是在开除驴的时候,猴子才意识到,驴的问题在于,她把自己看得太强了。她同样没有摆对自己在一个集体中的位置。
猴子当上执行主编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了猩猩原来定的编辑工资发放办法。
猩猩原来对应聘编辑的人谈的待遇是,试用期三个月,每人每月一千五百元。猴子建议说,应该在有底薪的基础上,实现版面制,即每编发一个版的稿件,加一份版面费,以此激励员工多出活儿。猴子的想法很简单:多干多得,不干不得,激发员工积极性。
猩猩接受了猴子的意见。新标准是,每人底薪一千元,每个版的版面费200元。猴子建议每个版的版面费100元,猩猩坚持要给200元,猩猩说:“就是要让大家多赚钱嘛。”这在当时北京市的媒体里,是相当高的标准。事实上,是太高了一些。
这个方案报送到熊那里,熊没提出异议便同意了。还打印成红头文件,盖了公章。
这为未来留下了隐患。猴子提的每个版面费100元是一个比较好接受的数字,而猩猩将它提到200元,熊可能又是因为不懂编务,没有算过,所以就批了。一个月后编完一期刊物,向上报帐单时,熊一看总帐,就急了。
《A》原来设计六十四面,后来改成一百二十八面,这就意味着整本刊物的版面费要三万元左右。加上猴子和美编的工资,要四万多元。
而且只有四五个编辑,所以每人的工资加版面费算下来都有五六千元,并不比猴子多多少。猴子自己也发稿,但他规定,他自己作为主编发稿不再领版面费。
这个当初制定标准时没有算好的帐,导致了后来这本杂志编辑人员和公司领导层,主要是熊的第一次冲突。
至于给作者的稿费,规定是每千字二百元。这在当时北京的媒体中,算中上等。
猴子上任不久实现了另一项“改革”,就是针对坐班制的规定。这也成为后来公司其它部门,以及熊将矛头指向猴子和《A》编辑部的根源之一。
全公司各部门,包括其它几家媒体,都是每周五天上班,甚至要打卡,不能迟到早退。但是,猴子来之后提出,《A》每周一三五坐班,后来又改成二四两天坐班。
有人说,这是因为猴子自己住的远,但坦白而言,这真的不是猴子为个人的考虑,事实是编辑不来的时候,猴子也经常被召来开中层会。而主要是,猴子认为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每天一群人坐在办公室里对工作没有任何好处。要让编辑自己自由地安排时间工作,编刊物只看结果。何况写稿编稿在家里安静,效果好。
猴子这决定受到猩猩的全力支持,虽然熊提出过反对,但因为猩猩的支持还是得以实施。猩猩自己不会从这改革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只有麻烦。因为猩猩就住在公司所在的院子里,每天都到公司。编辑们不在,有什么事都要找猩猩,无形中猩猩的工作量加大了。但他坚决地认为,编辑没有理由天天坐班。
部门都坐班,看着《A》就难免眼红,同一个公司内部组织与组织间的矛盾便这样形成了。
但是,多年之后,成为一名讲授管理学的大学教师的猴子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变革是人性化管理,错的是公司,不是他。
总经理熊和社长狐狸在几天之内便提出,性健康的定位有问题。
他们当时的反对,主要是针对出版管理的考虑。还是猴子提醒过猩猩的,谈性,在中国还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讨论:对一个职场失败者的精神分析(3)
但是,猩猩坚持性健康的定位,对熊和狐狸的反对实现了抵制了蔑视。
就在双方僵持未下的时候,一天,狐狸给猴子打电话,说转天开车带他上班。
狐狸的住处,离猴子很近,也是猴子上班的必经之路。如果搭狐狸的车,猴子不仅不用劳心费力地倒多种车了,而且还可以省下将近一个小时的路上时间。所以猴子接到狐狸的电话约请时便很开心,以为狐狸忽然想起关心下属了呢。猩猩当时经常开车去员工到地铁,甚至到家中,而猩猩自己住在那个大院里。与之相比,狐狸却从来不顺路搭员工回家。这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坐在狐狸的车上,猴子才意识到,这是一辆“鸿门车”。
狐狸先以关心地问起猴子的生活为开始,紧接着话题一转,开始谈杂志,谈性健康的定位。狐狸很激动地指责猩猩,说猩猩根本不考虑杂志的前途,现在的性健康定位很快把杂志毁掉,等等。
狐狸指桑骂槐,苦口婆心,软硬兼施。这对猴子这个自由人原本不会有什么影响,但问题是,这些天的冷静,猴子也发现做性健康刊物有许多不足。首先,它并非绝对的“人无我有”,不是绝对的“唯一”,而这与猴子最初设计这个定位时的理念有差别。其次,这时猴子已经设计出了刊物的栏目,他也感觉这样一本纯性健康刊物,有些不太刺激,不太精彩。
那天到了公司后,猴子看着栏目设计苦思苦想,拿着笔,按着狐狸和熊的标准删掉那些过于“性”的栏目……就在这时,猴子忽然有一个大的发现:当他尝试删除那些“性”字太浓的栏目后,现在的刊物成了一本很好的“性别健康”刊物!
猴子当时正热衷于性别问题研究,已经出版了《性别的革命》和《男人解放》两本性别随笔。猴子发现,如果做成一本性别刊物,不仅可以做的很精彩,而且真的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了,绝无仅有的了!
猴子兴奋起来!
而且更重要的是,猴子发现自己的许多理想可以在里面实施了。过于重视性生理的刊物,阻碍了猴子的创造性思维,而一本强调性别与文化的刊物,则给编者提供了充分的创造空间。猴子的男人解放思想,女性主义思想,都有机会体现了。而这些都是当时中国大众通俗媒体中极为少见的声音,一本刊物谈这个,更是绝无仅有。
猴子为这个想法所兴奋,立即找猩猩谈。
猩猩仔细听了,权衡一番,被猴子的“独一”、“前卫”理念所打动,立即支持了猴子的设想。在六个月的合作期,猴子听猩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最出色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大胆干吧!
而且,新设想被狐狸和熊勉强接受。他们对内容难以提出品位上的要求,只要不犯禁,就可以了。
猩猩与熊、狐狸等人的第一场风波,就这样化解了。而且,猴子认为,最重要的是,刊物的设计更成熟了。
但有意思的是,熊和狐狸等人直到最后,还认为这本刊物是一个主要谈性的刊物,认为换汤没换药,骨子里差不多。
猴子想,也许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性与性别就是一回事。
讨论:猴子的梦:专拍妓女照片的老外(1)
梦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汇报》上海办事处,一幢小洋楼。猴子进楼,上楼。
二楼是一个大礼堂,许多人坐在那里,都穿着电视中二三十年代人的那种服装。猴子知道正在进行新编辑培训。猴子想,开创一份新事业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呀。
猴子上到三楼,到总编室。猴子与总编见面、握手。总编是个瘦老头儿。这时有个男编辑进来,拿着一张报纸说:“我们要大力报道这件事。”
猴子拿过来一看,说的是一个外国男人声称,要拍下所有上海妓女的裸体照片,出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