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公民有权利通过捐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见,但是却不能够用钱来收买候选人。这个尺度如何掌握,一直是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每次立法部门限制捐款的数目,都会有人入禀最高法院,控告这种做法违反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该修正案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告状的人会争辩说,限制了捐款数目,就是限制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趣的是,制订宪法的美国的国父们在二百多年前根本就没有想到政治选举中会出现如此庞大的募捐需求。事实上,他们当年最担心的,不是有人能够收买政客,而是富裕的政客能够花钱收买选民。当时的选民人数少(只包括纳税的白人男性,大约只有八十万左右),穷人比例又高,收买起来并不那么困难。当时政客们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在竞选时向选民提供威士忌酒,并且允诺上台后提供各种好处。有“宪法之父”称号的麦迪逊在1777年竞选弗吉尼亚州的议员失败,据说就是选民责怪他不肯提供威士忌酒。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国后大约半个世纪时,纽约市收买一张选票需要花费大概五至三十美元。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媒体的发达,选票越来越贵,政客也开始掏不起这份钱了。于是,一八二八年杰克逊打算竞选总统的时候,就组成了一个竞选委员会来作竞选宣传,从此开始出现了职业性的竞选。当时杰克逊的对手是现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亚当斯的父亲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他本人是法律与外交界出身。杰克逊虽然出身于职业律师,却以战功著称,是第二次独立战争以及与印第安人的战争中的英雄。杰克逊的竞选班子发明了一句口号:“亚当斯会写,杰克逊会打”(J。 Q。 Adams who can write; Andy Jackson who can fight)。他的支持者到处宣传亚当斯如何属于新英格兰的上层阶级,不知民众疾苦等等。他们到处贴海报,在地方上组成了许多竞选委员会。亚当斯手下的人也不示弱,挖出杰克逊的疮疤,指控杰克逊夫妇的婚姻开始于私通,说他犯下了重婚罪。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直接到选民中间去竞选。过去的竞选活动,主要还是在国会中和权力上层的内部进行的。
杰克逊式的竞选活动一开始便欲罢不能。随之而来的是对募捐的需要。竞争各级职位的候选人纷纷为自己去寻找富裕的资助者。除了有钱人之外,各种社会团体也开始用捐款的方式来支持候选人。有些地区的政府甚至下令所有公职人员都必须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来作竞选经费。自然,有组织的黑社会更是不会放过这种获得政治影响的机会。所有捐款人都希望在候选人上台之后得到各种方式的回馈,从推动他们主张的政策具体到任命他们的人担任各种政府和外交职务。
南北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由于战争,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需要订购大量的军事物资,北方的工商界也就籍此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关系。而南北战争之后,从全国性金融系统的建立,到铁路运输和轻重工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国家政策与工商业的前景关系日益密切。这一切导致了十九世纪后期大企业越来越介入竞选活动,成为重要的政治捐款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工会势力迅速膨胀,成为大资本之外另外一个主要的捐款来源。到后来,五花八门的利益集团也开始组织起来给候选人捐款,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
第五章 竞选募捐(2)
“拿人的手软”在哪个国家都不例外,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总统,政策取向都受到了捐款人的左右。比如1896年麦金莱竞选,共和党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列出所有银行和公司的财产,按照财产的比例或者是这些公司与政府的生意的数额去募捐。这种由利益集团公开收买候选人的做法遭到了广泛的批评。
另一方面,候选人自己也越来越不堪募捐活动的重负。二十世纪初年的西奥多?罗斯福是最早提出要全面进行竞选募捐改革的总统。他对国会建议立法禁止公司进行政治捐款,同时用国库的钱去资助竞选活动。不过,他没有提出要禁止私人捐款。结果1907年通过的提尔曼法就规定,公司和银行不得向联邦一级的竞选人捐款。然而,这条法律写得含含糊糊,根本没有起到效果。后来国会又多次试图通过法案,对捐款行为、数量、以及候选人的开支进行限制,并且要求候选人公布捐款来源、数目以及竞选开支。
虽然法律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便一再禁止工商企业和工会直接向总统候选人个人捐款的数目,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能力控制这些机构为具体目的向党派和政治团体提供政治经费。用金钱收买权力的现象仍然大行其道,而民间对改革竞选募捐法律的呼声也日渐升高。在水门事件丑闻发生之后,国会通过法案,对捐款与竞选开支实行了多方面的控制,并且成立了联邦选举委员会来专门监督政治捐款。反对者告状到最高法院,指控该法案限制言论自由,违反了《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告状者声称,给政治候选人捐款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最高法院判决说,根据反腐败的法律,政府有权对捐款人和数目进行限制,但是却无权限制候选人的开支。结果是选举开支节节攀升,最终成了今日的庞大的天文数字。前面提到过,2004年的总统大选花费了七亿多美元。参众两院的议席也不便宜。2006年中期大选里面,获胜的参议员平均花费了九百六十多万,失败的一方平均也花掉七百多万。成功进入众议院的人平均花费一百二十多万。
高额的花费让美国的选举日益成为金钱的竞赛。对政治捐款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二零零二年,国会通过了全面改革政治捐款的法案,对联邦一级的选举资金作出了各种严格的规定。
首先必须解释的是,竞选捐款有所谓“软钱”和“硬钱”之分。
所谓“硬钱”,就是个人和政治活动团体直接给到竞选人手上的捐款。这部分款项由竞选人支配,直接用来进行竞选活动。
而“软钱”则不能直接为某个候选人助选,只能够用来支持某项议题,比如反对战争,争取减税等等。当然,这些议题都是有党派与候选人倾向的,所以支持议题也等于支持了党派。
根据最新的法律,工商界、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都不得直接向候选人捐款,不得为政党提供“软钱”。这些集团也不能直接去为某个候选人效力。也就是说,大的利益集团不得直接用金钱去支持候选人。
但是,根据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原则,公司和工会都可以组织起自己的“政治行动委员会”(political action mittee,简称PAC)。这些组织可以从自己下属的个人那里募捐。这种组织形式还是工会的发明。1944年,美国产业联合会——产联——成立了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为罗斯福总统连选连任募捐。当时的法律规定,工会不得给联邦一级的竞选人捐款。这个委员会募得的钱直接来自于工会会员个人,而不是从工会的集体基金中支出的。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工会的政治影响,后来大公司和大组织纷纷起而效之。
根据现在的法律,在工会方面,允许募捐的对象是工会会员及其家属;在公司方面,是管理人员、股东,以及他们的家属。不过,每个这样的组织最多只能给一位候选人捐五千美元。它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自行组织起来,在选举活动中为自己的利益呐喊。法律规定,它们所作的任何广告和助选活动中,都不得带有“请选某某人”、“不要选某某人”、“支持”或者“打败”某某人这类字眼,但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议题动员”。近年来,自由贸易和减税就是工商界非常重要的议题。而在劳工方面,则主要集中在争取工人权利、推动医疗改革等方面。这类组织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动员,但是不得与其支持的候选人进行具体的日常工作上的合作。只要它们不直接与候选人合作,这些组织可以接受的捐款没有上限。
第五章 竞选募捐(3)
比政治行动组织有更多灵活性的,是所谓527组织。这个527是一个税务的号码,并没有特别的含义。由于不以任何营利为目的,这些组织的收入是不用交税的。527组织更多地集中在专门的议题上。它们虽然不能直接支持候选人,但是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选民。最著名的527组织之一,就是2004年大选中的“说出真相的快艇老兵”。这个组织在电视上做广告,攻击民主党候选人、越战英雄克里,指责克里被判了越战中的战友。这个组织的活动对克里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组织中的人虽然有共和党的背景,但却是自己单独筹款行动的。
由于这些527组织受到的约束比较少,两党对他们的活动都盯得非常紧,以防对方进一步利用527组织来推动竞选活动。在2004年的大选中,布什的竞选班子就曾经入禀法庭,控告五个倾向民主党的527组织非法与克里的选举活动合作。
大公司和大组织不能直接支持自己的候选人,大富豪也同样不能。法律规定,个人对某个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一定数目(2004年为两千美元,2007年为两千三百美元)。一个人哪怕是腰缠万贯,也只能拿出规定的这点钱。如果要多给,可以捐给政党(上限两万八千五百),或者捐给政治活动组织。二零零四年总统大选,亿万富翁索罗斯花了两千三百万,基本上都用在PAC和527组织上。这样一来,政治候选人就无法再依靠一小批富豪来筹集资金了。当然,如果有富豪自己掏腰包参选,法律是不能制止他的。最近这些年,拿出上亿美元竞选的富豪也很有几位,包括在1992年得到了百分之十九的选票的德克萨斯富豪佩罗与1996与2000年两次参选的《福布斯》杂志的老板斯蒂夫?福布斯。
有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结合组织与个人捐款的做法,就是由组织或一些有关系的个人出面,或是通过召集活动或是通过邮件,为候选人募捐。这些钱都是来自个人,只是由组织者将支票或者现款集成一笔再交给候选人。这种做法被称作Bundling。这是很多组织和个人要增强自己与候选人的关系所采用的做法。在2000年和2004年的选举中,由有“布什大脑”称号的卡尔?罗夫组织的募捐网络,是一个名叫“布什先锋”的松散集团。每个获得“布什先锋”称号的人都至少募得了十万美元。2006年因为犯下了诈骗、贿赂等罪行被司法机关检控的阿布拉莫夫,就是一位“布什先锋”。
改革之后的法律还规定,候选人必须很快向公众公布所有捐款超过二百美元的人的名单。捐款人的名单如今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到。有的网页还专门提供了搜寻器,让使用者可以根据居住地、姓名、捐款额等资料来发现候选人的支持者。笔者曾经将自己的地址输进去,发现邻居中给民主党捐款的人远远超过给共和党的人。
经过这样一番改革,总统候选人的竞选经费超过百分之七十都来自民众个人的腰包,而且绝大部分来自个人的小额捐款。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在政治捐款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加了。筹款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竞选人的个人魅力、公众号召力和政策取向。少数工商界和劳工界的铁腕人物像要操控选举,还是比从前困难了许多。
除了私人募捐之外,联邦政府也为竞选总统的人提供竞选补贴。在初选期间,竞选人要得到这笔款项,就必须至少在二十个州内每个州募到五千美元。每个捐款人捐出一美元,政府就补助一美元,最高可达二百五十美元。而拿了补贴的候选人则允诺遵守一个花钱的上限。这项立法的目的,是减少竞选人的募捐压力,也减少财力雄厚的集团影响选举的力量。不过,竞选人如果资金雄厚,也可以不要政府这笔补贴,同时也不受花钱上限的限制。在1996年的大选中,《福布斯》的老板就没有要政府的钱。到2000年,小布什在初选期间财大气粗,没有要政府的钱。过后,04年的克里以及08年的希拉里、奥巴马、朱利安尼、罗姆尼在初选中也这样做,目的正是为了避免受限制。
所有参加过竞选的人都承认,募捐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在准备参选之前,竞选人就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餐会、演讲、募捐信件等等方式,一点点去开始募捐的工作。最初的这笔钱是最难募到的。有了这笔钱之后,竞选人才可以组成一个班子,搜集可能的支持者的名单,往外发出宣传材料,或者通过互联网,开展大规模的募捐活动。
募了这么多钱来做什么用呢?这就是我们在下面两章里面要涉及的话题:选举动员和竞选广告。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利益集团和公民助选(1)
“战争”这个字眼经常被用来形容美国的选举。的确,就其紧张程度、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程度、不少选民的情感投入程度,都会让人觉得有点“硝烟弥漫”的气氛。这选举战的方法总的来说归为两大类,亦即新闻媒体中常常会说到的所谓“地面战争”和“空中战争”。“地面战争”指的是利益集团和公民在地方上或者全国性的助选活动,“空中战争”指的是以电视广告为主的竞选广告战。
助选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候选人能够发动越多的公民前来助选,他/她的竞选运动的声势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获得胜利。
这些助选活动是由候选人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分别来组织的。
先看看候选人自己组织的竞选活动。竞选总统的人除非不打算赢,否则首先就要有自己的地方组织和人脉。美国的政党虽然在各个地方都有分部,但是松散得很,并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在非选举的期间,地方上只有极少数非常热心政治活动的人才会定期聚会,谈谈政治或者选举的事情。绝大多数与政治有关的讨论和活动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同仁组织或者利益集团组织之内来进行的。有心参选的人,无论是竞选地方上还是联邦一级的职位在选举活动远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要不断地与地方上的活跃人士联系,特别是地方上那些比较有号召力、组织力、募捐能力的人更是被重视的对象。他们中间有很多本来就已经是正在担任或者曾经担任过选举公职的人,在地方上自然也就有基础,组织选举也有经验,并且掌握着一批募捐对象的名单。这些人组成的网络,通常会被称作该党的“机器”。所以,参选人的第一步,就是在这个网络中试试水深水浅,看看有多少人会表示支持。
在这最初的一步中,现任总统、副总统,或者得到他们支持的候选人就有明显的优势。以2008年参选的希拉里为例,她的丈夫克林顿总统在任八年,地方上自然人头稔熟。当年他曾经提拔过、帮助过的大批人如今还在很有影响的位置上。这些欠了前总统情的人都会出来帮点忙,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种关系有时候也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反作用。克林顿在台上也难免得罪不少人。希拉里出来竞选,有很多人还记着当年的旧账,为此给她找麻烦的大有人在。
通常来说,在选举之前一年多,各位参选人就开始了在底下的活动。这时候出现最频繁的,是以募捐为目的的小规模聚会。这时候募来的钱,就是未来竞选的种子经费。
说到这点,不能不提起一个名叫“艾米莉的名单”(Emily’s List)的组织。这个组织目前有十万会员,是美国最大的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影响力非常大。1985年,二十五位妇女在一个朋友家里聚会。这家的女主人的父亲是IBM的创始人之一。她们决定,要创建一个组织去专门支持自由派的妇女候选人。她们管这个组织叫“艾米莉”。这听上去是一位女子的名字,其实是一句话的缩写:“Early money is like yeast”(早来的钱就像酵母),因为那会使得面团发酵。这个组织迄今已经募集了超过两亿四千万美元,帮助数百位民主党的女性走上了政治舞台。在2008年的选举中,她们全力支持希拉里,帮助她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女性候选人。
早期的小型聚会和演讲会一方面帮助参选人募捐,另一方面是放出试探性气球,看看外界的反应如何。如果反应比较积极的话,参选人就会开始行动。当然,也有些人参选纯粹是为了打知名度或者是找个机会在公众面前就某些问题表态。这样的人自有他们的作用,可是在我们这个题目中可以不计在内。
有了一定的财力之后,参选人便要开始组织起竞选班子。班子里会有一小批竞选专业人士,包括进行战略设计以及民意测验的专家,但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重要的州里面建立助选的队伍。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这些基层的助选队伍都有大批年轻人。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许多大学里的学生就加入了助选的队伍,不拿或者拿着非常低的工资去为自己的候选人工作。各地的竞选总部都是一幅寒酸相,工作的条件往往很差,而且工作时间又长又辛苦。通常来说,候选人哪怕有钱也不敢在竞选的时候摆阔,否则捐款的人就不肯来了。到外地去助选的年轻人往往租不起房子,住在当地热心收留他们的支持者家里。
第六章 利益集团和公民助选(2)
助选活动是培养美国政治家的摇篮。许多政坛要人都是这样开始的。比如1972年,正在耶鲁读法学院的克林顿就在暑假期间到德克萨斯州为民主党的候选人麦戈文助选。当时年纪轻轻的他被麦戈文的班子派去组织整个德克萨斯的竞选工作。在那个保守的州里面,麦戈文当时获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后来保守派的人嘲笑他说,到德克萨斯给麦戈文助选,可见他“天性乐观”。但是就在助选期间,克林顿认识了达拉斯市未来的市长、德克萨斯未来的州长,以及未来的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参加这次助选是克林顿竞选政治生涯的开始。仅仅六年之后,他在1978年成功地竞选当上了阿肯色州州长。
竞选者正式宣布参选之后,就会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成立竞选总部。像爱荷华、新罕布什尔这两个先行初选的州,竞选总部会一早就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