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憾的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往往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或某种心理疾病。我们必须为孤独正名。英国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为此写了一本书《孤独》,他在肯定人际交往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他指出:“独处能力与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有关,即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察觉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孤独交错着,他的智力范围将永远无法拓展。”他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孤独在生命中的价值,其中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
孤独的价值及其心理治疗作用是无需证明的,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固然很多成功需要与人合作,但更多的成功往往从独处开始。只不过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罢了。诗人和作家都有这种体检:自言自语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开始之一,并且在独处时他们才能真正创作。对于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独处能产生重要的灵感,它提供一个重新开始和反省的机会。画家、雕刻家和作曲家有大量的时间是一个人独处的,因为只有那样,他们才能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科学家更是如此,如果他们不能忍受孤独,肯定会一事无成。
印度有一句至理名言:“你只有在独处时才会成长起来。”在独处中,因为专注,我们对内心世界有意无意地整合,孕育、唤醒和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快乐兴奋,平时的郁闷情绪会一扫而光。所以,诗人和作家的独处写作拯救了他们,科学家们在独处时产生了科研的灵感,使他们走向成功。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经验是最奥妙的,对治疗心理疾病最有疗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调节到内在记忆中的恰当位置上。经过整合,储存在脑子里的外来刺激才能被自我所消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有无独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精神家园,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面世界的关系。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很容易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在环境,世界对于他仅是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满足他精神和自我的场所,这样的生命缺乏独立个性,往往被动消极。
现在很多年轻人,别看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吹捧个性独立,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没有良好的独处能力,他们孤独时除了上网看电视,就觉得很无聊没趣。他们追随时尚,赶时髦。本来,最好的时尚是高雅经典,如今变成了庸俗的大众化。很多人穿着经典的衣饰,并不显得高雅。为什么?因为举止言行不高雅,无论是气质还是品位都没法和衣饰相称。说得难听一些,人不高贵典雅,即使满身都是名牌,也是土包子一个。本来,最好的时髦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如今成了紧跟名牌走,从手机到汽车,大家只要有钱就一窝蜂地追随。从媒体到娱乐,从买房到出国留学,人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外界的暗示和操纵。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人很可能变得越来越缺乏常识,越来越虚荣,喜欢攀比,不会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不会问自己:这是不是我需要的?这是不是适合我?
每年有大量托福和GRE考高分甚至满分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但是,一到海外,寂寞就像虫子在啃咬这些中国学生的神经。现在,中国留学生普遍的最大弱点是不但社交能力差,独处能力更差。他们离开亲友身处异国时,这种生活的基本能力差便凸显出来,英语再流利也无济于事。社交能力差,表现在不主动参与和缺乏人格魅力。独处能力差,则表现在独处不快乐,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特长和兴趣来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
←虹←桥书←吧←。
第34节:18 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2)
在新东方受训后托福和GRE考高分、现在宾州某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赵磊这样描述自己:“我没事干时,就是上网或借DVD看电影。整整两年,我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有时,我恨不得立刻买机票飞回国去。太寂寞了!”像赵磊这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反之,美国人到中国留学,大多不会有这种情形,即便他们的中文很差,他们性格外向,很主动参与到中国人的圈子里。他们独处时也很会玩,自得其乐。美国人独自一人背着包到处玩很常见。
人没有良好的独处能力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我们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孤独,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此。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出现的系列谋杀犯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缺陷是他们无法平心静气地独处。正如系列谋杀犯丹尼斯?尼尔森被抓住后所说:“我一旦独处,没有任何快乐,就有冲动去杀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所有媒体都连续好几天追踪报道,大家都在询问缘由,连其家人都无法理解。我认为其中缘由之一,是凶手赵承熙无法平安独处,无法让自己快乐,即使同学愿意与他来往,他也拒绝,害怕别人会了解自己。
这里有一点教训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在独处时我们必须要有能力使自己快乐。否则,我们虽然不会去杀别人,但却可能自杀,特别是心理自杀,变得忧郁烦闷。5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是郁闷,原因之一是他们独处能力比社交能力更差,不懂得怎样自我调整;而是被动地依赖外界促使自己快乐。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比起前几代人不知好多少倍,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如今年轻人见多识广因而要求更高,其独处能力跟不上见识的增长,自然而然很容易郁闷。
何丽是一位80后广东女孩,高中毕业后到英国留学,在大学里英语补习班进修,打算第二年考入本科。她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CEO,母亲在银行做投资。因为太忙,父母雇了一位年轻保姆时时陪着她,照看她。在她7岁时,春节期间保姆回家过年,父母吵架,母亲气愤而外出,父亲追出去,留下何丽一人在家。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独处。她很害怕,父母吵架时凶相毕露的场面在她脑海里盘桓。她哭着哭着睡着了。等她被惊醒时,却发现一个小偷正在家里翻箱倒柜。原来,父母一时冲动跑出去,没有关门。路过的小偷看到屋里只有一个小女孩在睡觉,便放肆地偷起东西。何丽被吓得大叫起来。小偷用抹布堵住她的嘴,把她捆绑在床头上。正在这紧要关头,她父亲回来了。虽然小偷被抓了,家里也没有任何损失,然而何丽心理上的阴影却难以磨灭。那次经历使她以后很难一人独处安静地学习。她在国内没考上大学。父母无奈把她送到英国留学,同去的还有二十几位广东富豪的孩子。在英国,何丽也从没有独处过,同寝室的是另一位广东女孩。平常无论到哪里,她都是和这二十几位富豪孩子当中的几位在一起。第二年,何丽没有考上英国本科。父母犹豫着要不要把她接回中国,但是,何丽不愿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常常是快乐的、正面的,那么;成年后他会很乐意接受独处;相反,如果他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常常是伤心的、负面的,那么;他成年后独处时就变得很难过,要靠打电话聊天、看电视、吃东西等逃避独处,而且即使如此也无法排除郁闷的心情。美国系列谋杀案犯中,许多人童年时被父母忽略或被暴虐甚至性侵犯,他们在独处时感到恐惧悲哀而自卑,病态后就以杀人作为得胜而获得自信的手段。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有卓越领导才干的人往往是很会领导自己的人,即有出色的独处能力,知道如何消遣或工作,不会因为没有社交而苦恼,相反在他需要独处时会拒绝社交,给自己制造机会独处。
这些领导者中,很多人童年时家庭并不富裕。林肯10岁时母亲便病逝了,克林顿刚出世一个月父亲因车祸去世。但他们的童年都有共同之处:家庭富有爱心,教会他们自强,苦难造就了他们很强的独处能力,使他们独处时有积极自信的心理经验。林肯没上过大学,他把很多独处时间花在自学法律上,考上律师,最终成为总统。林肯有忧郁症,如果他不是独处能力很强,别说成为总统,要做一般的律师都够戗。克林顿的母亲是非常乐观的人。丈夫去世后,她非常坚强,她离家上大学拿到文凭。她顽强的独处能力对克林顿的心理影响很大。克林顿说过:“我从不在乎独处,相反我想独处的时间太少了。”
一个人有苦难的童年并不可怕,相反,现在那些童年条件优越的孩子,由于备受关注,缺少独处经验和能力。而如果一个人从小有很好的独处能力,他会很自信,他会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会明白独处和社交一样很宝贵。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成才,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得好。若一个人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即使他的社交能力不强,他一样可以成功。很多作家(比如严歌苓、林白、海岩)都很内向,但个性独立,有很强的独处能力,他们成功了。我绝不是说社交能力不重要。然而,一个人虽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却没有独处能力,在孤独时很难专注,很难独自承受困境,这个人可能会在大众面前一时显赫,却会在心理上出问题,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甚至自杀或者伤人。
▲虹▲桥▲书▲吧▲。
第35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1)
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
大学生毕业后在开始工作前,有经济条件的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孩子独自去远方或国外旅行几个月。让他(她)做出预算,每天只能花多少钱,住便宜的青年旅馆。这样,他(她)会碰到很多困难或问题,需要他(她)在陌生环境里独自解决。这对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很有用。我在国外旅行时,经常碰到这样独自旅行的大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自己打工或工作存够钱后辞职去独自旅行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年。
有些读者担心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就业机会,其实不然。你在面试时,告诉对方你为了挑战自己,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而特意选择了去旅行一段时间再工作,我相信有头脑的老板都会喜欢这样的人。我曾有一位朋友,辞职独自去周游世界一年,回来后再找工作面试时,人们非常敬佩她的勇气和挑战精神,结果她得到了一份在耶鲁大学当副院长的职位,比她辞职前在非营利机构的职位要高得多。
本书谈到的软能力,并不是我本人做得怎么好,相反,大多也是我的毛病,很有代表性,很普遍。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其他人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过,这一章所谈的独处能力,却是我从小到大的长处。独处让我坚强。我在这里简单地分享我的经历,或许对读者有所启发。父亲在我两岁那年被关进了监狱,发配到青海劳改。母亲一人养育6个孩子,我最小。家里非常贫困,大姐只好报考无须交学费还有饭钱的师范大学,二姐放弃大学梦进了护士学校。母亲忙着养家糊口,根本没空管我们读书,只盯着我们是否按时干完她从厂里带回来的加工手套的活,以便除了她的工资外还可以挣到一点钱来补贴家用。我从小在学习上非常自觉,学得很轻松,从来不用家人操心。除了一个姐姐年龄比我大3岁,哥哥姐姐们的年龄都比我大很多,根本不可能玩到一块儿,再加上我小时候极缺营养,非常瘦,脸上老是拖着鼻涕,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弟弟。在家里我几乎都是独处,自己看书、加工手套,独自玩。我喜欢读课外书就是小时候独处时养成的习惯。读者可能会担心,独处能力好,是否会不想社交了。以我童年经历来看,不可能。我正因为在家经常独处,一旦出去和小伙伴玩,我会玩得很疯,常常废寝忘食,需要母亲或哥哥姐姐扯着大嗓门儿叫我回去。人是社交动物,除非特别内向、没有自信或是不好意思,孩子都喜欢和同龄朋友玩。只要独处和社交能够平衡就行。
无论是独处还是社交,必须有某种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当时我们可能并没意识到。我小时候虽然体质太差,体育运动不行,但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跳过级,初中当过文艺宣传队队长,还是班里出墙报和黑板报的主力,高中当数学课代表,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有一篇作文还被选进书里出版。老师的表扬和同学对我的羡慕,给了我一种自信。
我16岁去农村插队,一人独居一室,自己做饭洗衣,照料自己,在壮族乡村里度过了极其艰苦的3年。回城后,考上南开大学,远离家乡。大学毕业后,一人在外地工作。考回南开读研究生,毕业后又是一人在北京生活。这对提高我的独处能力很有帮助。到美国的头两年,既有文化休克,又是单身汉,我没觉得什么苦。因为这种洋插队的苦,比起我童年和在农村插队时吃的苦,实在算不了什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时,我在纽约州精神病院每周工作20小时,又是全职学生,压力大得头发直掉,我都独处得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
※虹※桥书※吧※BOOK。※
第36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2)
到美国之前,我发表过社会心理学的文章,编过教材,但从未写过文学作品。留学后,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失去了原来老同学、老朋友和亲人的社会网络,人变得相对独立,有更多的时间独处,这让我更关注自己内心和精神上的独立。好像在世上活了好多年经历了很多人生曲折后,出家入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但不是一个从小在寺庙里读经长大的和尚,而是一位品味了世界后的回归者,故事不再仅仅是故事,而是亮光和生生不息的源泉。1992年夏天,我还是博士生,独自一人跑到西欧游玩,自由自在。没人交谈时,我就和自己聊天:写在日记本上,还写了14首诗。正是那次旅行之后,我从此走上了业余写作的道路,因为其中一首诗发表成了我的文学处女作,受到鼓舞而一发不可收拾。正是独处和精神上的独立,为我展开想象的翅膀。我除了写诗,也写散文随笔,甚至写了长篇小说。我到美国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位,也不是进入金融界做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属:写作。如果没有独处,我不可能发表300多篇文学作品。因为写作,我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这十几年来,独处的很多时间,都成了我写作的美好时光。经常有读者问我,你怎么会有空写作。说穿了,来自我独处的时候。只要是一个人,即使在火车里、在飞机上,我都可以写。这就是我以写作来“打发”独处的经验。我之所以给“打发”两字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不是被动无奈的,而是主动的,非常喜悦的。如果我们独处得好,又能善用零碎时间,我们能做的事一定会比别人多。大学生不妨早一点开始体会这一点,竞争力也会早一点开始提高。
哪里是心之所属的地方,哪里就是人的好去处。我们的家,在我们的心上。咱们中国人说四海为家,就是这个道理。不管在哪里,只要一个人心有所属,当他独处时,他内心也不会空虚无聊,就会有美丽的火花在寂静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我已习惯了给生命独处的机会。一个人去听音乐,看电影,读一些好书。我在曼哈顿上班,离现代艺术博物馆很近,有时下班独自一人去看画展或影展。在家我会静下来写作,真正享受独处。我妻子非常支持我这样做。这并不妨碍我们一家出去血拼,去旅游度假,也并不妨碍我和她两人外出浪漫一番,去欣赏艺术。只是有了孩子,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我们夫妻俩喜爱做的事。我想说的是,成家后,人仍需要让生命独处来挖掘自己的潜能。我绝大部分的写作和博士资格考试,都是在婚后和在美国正式工作之后。成家立业,让人有了安定感,独处时更从容,知道不想独处或需要调节时,有自己的家做避风港。
有了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再加上成年后的自身体会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把独处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培养他; 让他学会自己玩,自己动脑筋。
年轻家长必须明白:除了和父母共玩,孩子需要一些独玩的时间。孩子需要一些时间自主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游玩,规划自己的游玩,享受自己的游玩。孩子独玩,如同成人的独处时光。在这过程中,可轻松愉快地安排自己游玩的步调,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独玩时,小孩不需时时在意别人的眼光,而能体会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如同成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报、读书,不受到干扰,因为这是可以沉思的时刻。当孩子独玩时,他尽情且专注与玩物交谈、互动,与自己在一起。
当婴儿身心舒服时,他常能自己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玩弄着自己的手脚,尝试运动着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婴儿独玩的时刻。虽然大人无法确知婴儿在想些什么,但不难发现,孩子愉悦地享受着与自己玩。当婴儿学会爬,学会走,他的玩乐开始扩展到自身外的空间与物品,使尽所拥有的移动能力,摸弄他触及到的物品,专注探索着外物,直到他玩够了,他自主地移向下一个目标,继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且熟悉自身以外的世界,发出愉快的叫声。可惜,父母在孩子长大懂事后,却忘记了孩子婴儿期这种独处的本事,什么都要管,反而扼杀了他独处能力的提升。一个人自主创新能力差,很可能与小时候父母什么都要管有关。
→虹→桥→书→吧→。
第37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3)
独玩是培养孩子自主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如同独处对成人的意义,在独玩时,孩子感受自己,重整自我。独玩时,他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尝试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实践,这对培养其自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