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帐前谋士如云,麾下猛将如雨,却没有几个是真正忠心、真正靠得住的人,这就是曹操感到迷茫、孤独和无助的原因。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如果没有做过CEO,是很难理解曹操的这种心情的。我们那些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就常有曹操这样的迷茫、孤独和无助感。
曹操的这首诗,让我想起南北朝时期的钟嵘。钟嵘写过一部《诗品》,其中对曹操的诗歌就有一番评论,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那么,钟嵘的这一番评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23、曹操的一生,虽然轰轰烈烈,可是个中的酸甜苦辣,却很少有人关注。
24、当我们理解曹操,才能理解管理学的出路。
现代学者以为,钟嵘的这句评论是在赞美曹操的文采,因此常常引用它。例如《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词典》中就说,钟嵘的“古直”二字,确是的评。的评,评价得真对,真是到位。有一位Y教授,在CCTV的《百家讲坛》说三国,也引用过这句话,以此证明“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
我们要知道,这部《诗品》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权威的地位。曹操的诗,如果能够得到《诗品》的赞美,当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钟嵘对曹操的评价并不高。钟嵘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所论及的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计有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在钟嵘的眼中,曹操的诗作仅属下品而已。
所以,钟嵘并不是在赞美曹操。在钟嵘的眼里,一个“甚有悲凉之句”的人,并不值得赞美,而是值得同情。但现代学者可不管那么多,要么就断章取义,说:“你们看吧,连钟嵘都在夸奖曹公古直呢!”要么就把钟嵘大骂一通,说:“你老人家也太不长眼了,像曹操这么伟大的诗人,怎么能够被贬为下品呢?”
不仅仅是那些学者在骂钟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中间,也有一些人对钟嵘的评价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有共鸣啊!当曹操在那里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时候,你有同感。当曹操在那里感叹“乌鹊南飞,无枝可依”的时候,你也有同感。所以,你觉得曹操真了不起,把你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我们就可以看到,凡是认同曹操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对人生感到迷茫、感到苦闷,有一种挣扎的感觉,以及心理上的暴力倾向等等。
我们要想一想,钟嵘为什么把曹操的诗列为下品呢?评价一件作品的文艺价值,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否真实;第二,是否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第三,在表达方式上是否具备某种令人愉悦的审美情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曹操的诗歌是否符合这三个标准呢?
钟嵘说:“曹公古直……”古直,就是古朴、直白,也就是直抒胸臆的意思。他认为,曹操的诗写得还是很真实的,符合“诗言志”这个标准。这是对曹操的肯定。真实是写作的第一标准,曹操做到了。
但是,钟嵘接着又说,曹操虽然古直,却“甚有悲凉之句”。真实很好,直抒胸臆很好,可是抒发出来的都是一些“悲凉之句”,这就有问题啦。一个悲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是没有办法热爱生活的。热爱生活是写作的第二个标准,曹操没有做到。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会用他的方式去歌唱生活、赞美生活。这样,他的作品——无论任何作品,写诗,唱歌,绘画,或者制作某种工艺品,哪怕是嘴角浮现出来的微笑——都会表现出某种令人愉悦的审美情趣。因为这种审美情趣,就出现了某种别致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例如写作上的修辞,音乐、绘画、或者工艺制作上的技巧,等等。审美情趣是写作的第三个标准,曹操做得也不是很好。
第三讲 赤壁之歌(4)
钟嵘说得很对,对于一个“甚有悲凉之句”的人,需要的并不是什么赞美,而是我们的同情心。就好象有一个人喝醉了酒,坐在那里哭,你跑过去说:“哎呀,你哭得再悲凉一些吧,越悲凉就越好听呀!”他保准会回过头来对你怒目相向,给你两个大耳刮子。赞美曹操的那些现代学者,其实并不理解曹操。曹操的一生,虽然轰轰烈烈,可是个中的酸甜苦辣,却很少有人关注。
曹操不值得我们赞美,但他值得我们同情。他是那样迷茫,那样痛苦,他的人生出路在哪里呢?我们有很多企业家也是这样,表面上企业做得很大,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和痛苦。他们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我们有很多人认为,可以从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中找到人生的出路。可是,当年的曹操和当今的富豪们都找过了,在物欲的世界里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25、当你的人生有了出路,你才可能给你的企业一个出路。
26、如果你的人生找不到出路,你的企业就会充满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致使企业的经营沦为一场赌博。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企业的组织文化。什么是企业的组织文化?这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了。从前,我们的国营企业把政治思想工作和群众娱乐活动称之为企业文化。后来,一些新兴企业又把企业的形象设计系统称之为企业文化。但是,那些都不是真实的企业文化。真实的企业文化,不是那些官样文章,不是那本VI手册,不是那些贴在厂房墙壁上的标语,不是那些产品的外包装,更不是那些在媒体上叫嚣的广告口号,而是企业内部的人们在私下里所抱持的价值观、以及在行为习惯上所奉行的潜规则。
例如,那些在高喊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事实上在不择手段地掠夺社会财富;那些在鼓吹职业道德的员工,暗地里却在用各种方式偷懒、以及用各种方式侵占公司的财物。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风气,就是真实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可能有许多原因。比方说,外部社会的影响。比方说,某些关键员工的影响。但从总体上讲,老板对企业负有主要责任。企业的问题,说到底是老板的问题。
所以,企业的组织文化说到底是老板的文化。再说具体一些,其实就是老板的人生观。他为什么创办这个企业呢?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原因?是为了给社会做贡献,还是为了牟取经济上的利益?他自己是最清楚的。而他的创业动机,他的管理行为,不仅和他的人生有关,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组织文化。
请记住我的话:企业文化说到底是老板的人生观。当你的人生有了出路,你才可能给你的企业一个出路。如果你的人生都找不到出路,你怎么能够管理好一个企业呢?
有些人说:“等我把企业做大做强了,人生才有出路。”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如果你的人生找不到出路,你的企业就会充满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之中,你的企业的确有可能做大做强,但你的所作所为,却把企业的经营就变成了一场吉凶难卜的赌博。
对于曹操而言,赤壁大战就是一场赌博。我们的企业家赌的是钱和时间,曹操赌的却是百万将士的性命。他以为他会赢,他也曾经赢过多次。他赢过吕布,赢过袁术,赢过张绣,赢过官渡之战的那场豪赌,甚至曾经不战而胜地赢得了刘表的荆州。但是,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关心的不是“能不能赢”的问题,而是“赢了又如何”的问题。
赢了又如何呢?曹操醉眼朦胧地看着天上的明月,心里却像迷雾一样黑暗,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乌鹊南飞,无枝可依”的感叹。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27、相比之下,曹操算得上是一个聪明的赌棍。但这样一个赌棍似的总经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令人悲观的灭顶之灾。
28、企业的经营不能沦为一场赌博,因为它关系到所有人的出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讲 赤壁之歌(5)
两军对峙,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曹操身为大军主帅,却在那里莫名地惆怅。你们想想,这场赌博还能赢吗?
有人说,不要紧,曹操有的是赌本。可是,赌博靠的是什么?除了赌本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根神经都在兴奋的那种意识,那种敏捷的判断能力,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运气。谁说有赌本就一定会赢呢?有多少富豪,不是照样输得倾家荡产吗?赌场上的不确定性,总是让人感到盲目而有风险、甚至于极度地悲观。
曹操在那里莫名惆怅,有一个人站起来警告他说:“大战在即,您老人家身为主帅,理应激励三军、鼓舞士气,为什么要吟唱这种不吉利的诗歌呢?”一下子就把曹操问呆了。
呆了半晌,曹操开口问道:“我的诗歌有什么不吉利吗?”这个人说:“您刚才吟唱:‘乌鹊南飞,无枝可依。’这就是不吉利的诗歌啊!”曹操听了大怒,骂道:“好小子,你竟敢败坏我的诗兴!”奋起一槊,血溅当场,把这个人杀死了。
这个人是谁呢?《三国演义》中说是扬州刺史刘馥,也有学者考证说不是刘馥。不管他是谁,总之,曹操在大战前夕却情绪低落,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在军事学上有一句名言,我忘了是谁说的,说:“决胜总在决战前。”所以,战争还没有爆发,胜负却已有先兆。
现在,我再来问你们,曹操还是一个伟大的CEO吗?如果你是他的员工,你愿意接受这样一个赌棍似的总经理吗?你的职业生涯,你的身家性命,所有人的职业生涯和身家性命,都可能被他输得一干二净——你愿意吗?
让我们看看吕布,看看袁绍,看看刘表,看看所有的三国英雄,相比之下,曹操真算得上是一个聪明的赌棍呢!可是,企业管理真的是一场赌博吗?如果企业中所有的人们,都在用赌博的方式经营自己的人生,那么,人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请听下一讲——管理学的出路。
第四讲 管理学的出路(1)
对于曹操而言,赤壁大战就好比是一场赌博。我们的企业家赌的是钱和时间,曹操赌的却是百万将士的性命。他以为他会赢,他也曾经赢过多次。他赢过吕布,赢过袁术,赢过张绣,甚至赢过官渡之战的那场豪赌。可是,在赌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富可敌国的豪门巨贾,也同样可能输得倾家荡产。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那种赌博似的管理模式呢?
渔夫的管理学往往具有赌博的特点。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效益,并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商场如赌场,职场亦如赌场,每个人都在追求所谓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客户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老板在追求效益最大化,员工也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我们就这样陷入了一场争名夺利的战争。
曹操算得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赌棍,但他却不可能每一把都赢。我们在前面说过,在渔夫的管理学里,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成功方程式:“成功=技巧+运气”。你的赌技可以训练得非常机巧,但你却无法保证你永远有好的运气。就像老渔夫圣地亚哥那样,有时候他打得到鱼,有时候却打不到鱼。你呢?有时候你会赢,有时候却会莫名其妙地输,甚至输得很惨,惨到身败名裂。
难道企业管理真的只能是一场赌博吗?难道我们只能用赌博的方式经营自己的人生吗?赌场上的不确定性,是如此让人感到迷茫而有风险、甚至于极度地悲观。
在讲述曹操的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别人的案例。案例中的这个人,是中国商业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企业家。他曾经在朝歌开办一家牛肉食品公司,后来又在孟津改行经营面粉,好象还开过酒店,贩卖过厨房用品……总之,有时候他的生意做得很大,有时候又亏损得厉害。如此这般地几经挫折,几度奋起,到了晚年再一次遭遇到无限凄凉的失败,甚至连老婆也跟他闹起了离婚。然后,他孤零零地一个人来到渭水河边,在那里痛心疾首地问:老天爷呀,我是如此努力进取,如此刻苦经营,可我为什么总是这样多灾多难呢?”
这个人是谁呢?他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他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呢?他就是姜子牙,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管理学专家。人们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姜太公,说的就是他。我相信,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29、中国的商业文明,其实起源于商朝,那时已经出现了现代管理学所谓的企业家。
30、姜子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企业家。他的故事将会带领我们走向另外一条路,那条路就是管理学的出路。
朝歌是商朝的首都,孟津也是商朝的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商人的这个“商”,商业的这个“商”,就起源于商朝的这个“商”字。要追述中国的商业文明,就必须从商朝说起。
商朝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兴旺,手工业也颇具规模。于是,从事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的商人也随之出现。到商朝后期,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以肉食品为例,从黄牛的养殖、贩运、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已经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姜子牙当年就在朝歌开办过一家牛肉食品公司,并且占据了全城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他还是商朝王室、贵族府第的供应商。我们看《大长今》,朝鲜王室就有许多供应商。当年姜子牙就是商朝王室的供应商。直到今天,在河南还有一种地方特产,就叫朝歌牛肉。
姜子牙的一生,和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极为相似。他做过很多种生意,除了牛肉食品之外,还贩卖过厨房用品、开过酒店,后来又到孟津经营过面粉……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但这些传说并非毫无依据。我们查阅古代的文献,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牙郎”的资料。所谓“牙郎”,不是牙科医生,而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商人”。商朝以前谓之“牙郎”,商朝以后谓之“商人”。姜子牙的名字,其实就表明了他的“商人”身份。
第四讲 管理学的出路(2)
有时候他的生意做得很好,有时候又亏得厉害。用我们今天话说,就是几经挫折,几度奋起。到了晚年再一次惨遭失败。老婆也跟他闹起了离婚,输得家徒四壁、妻子离散、一贫如洗。据说那一年他已经72岁了,也有人说他已是80岁的高龄,总而言之,他已经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还会有什么作为呢?
白发苍苍的姜子牙,像一个老乞丐似的到处流浪。这一天,他来到了渭水河边,失魂落魄地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发呆。他看见河水中有几个渔夫,在那里往来打鱼。他想起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渔夫?一辈子追名逐利,苦心经营,到头来却遭遇到“浪花淘尽英雄”的凄凉晚景。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已经风流云散,他的眼里充满了绝望,甚至有过投河自尽的念头。当然,如果他真的投河自尽了,中国的历史就很可能会改写成另一番模样。
就在那时,他的眼前忽然闪过一道灵光。在这道灵光的启示下,他制作了一副特别的渔具,坐在渭水河边,像渔夫一样在那里垂钓。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游戏。从此之后,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披着蓑衣坐在那里,去享受那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注意喔,他的“鱼钩”是直的!直的“鱼钩”怎么能称之为鱼钩呢?直的“鱼钩”怎么挂得上鱼饵呢?直的“鱼钩”怎么钓得上鱼呢?他究竟想干什么?
【学员问答。】
学员A: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所以,姜太公的钓鱼技巧是与众不同的。我想,他那时可能在反思什么。通过反思,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人生策略。
学员B:他好象在策划一件事。通过这个策划,他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后来,他当上了周文王的管理顾问。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俗话,大约是明朝人说的,距离姜太公钓鱼,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请你们想想看吧,有谁愿意上钩呢?无知的傻瓜才会上钩呢!
刚才那位学员说:他后来不是当上了周文王的管理顾问吗?所以,周文王就是他钓上来的一条大鱼。
按照这种说法,姜子牙似乎设计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鱼钩——他在策划一桩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人们在纷纷传说,看啊,这个疯老头,竟然用这种奇怪的方式钓鱼,这真是千古奇谈啊!于是,引起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评议。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不就惊动了周文王吗?由此看来,姜子牙之所以用直的“鱼钩”钓鱼,为的是用一种有创意的方式求职。
可是,这种说法对吗?想想看吧,姜子牙失败了一辈子,他有什么长处值得周文王垂顾呢?你们看看那些风云一时的企业家,昨天还在台上,西装革履,油头粉面,俨然一副成功者的模样——可是,今天他们在哪儿呢?因为有违法的记录,他们成了监狱里的罪犯;或者因为破产,他们成了让人笑话的穷光蛋。姜子牙也是一个失败者,也是一个笑话,周文王怎么会去聘请这样一个笑话呢?
更何况,他已经是如此的苍老,如果他还在钓鱼,只能说明他贼心不死。而这种哗众取宠的求职技巧,也只能让他显得更加荒唐。要知道,周文王是相当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被这种荒唐的把戏蒙蔽自己的双眼呢?
由此可见,姜子牙垂钓周文王的说法,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不过是一个事后的猜测,一种想当然的猜测。
可是,姜子牙后来的确成了周文王的管理顾问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事实呢?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周文王到来之前,姜子牙这个人有了某种革命性的变化。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自作聪明的姜子牙,而是一个大彻大悟的姜子牙。忽然之间,他拥有了一双洞明世事的慧眼。
那么,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31、没有了巧妙的鱼钩,没有了芳香的鱼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