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帝统天下-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锖茸抛蔷瞥了肌

    卫瓘朗声接令,然后颇为得意地看了一眼颇为失意的刘寔,内心冷笑不已。

    “只要魏主入长安,吾就有办法釜底抽薪,瓦解这可笑的残魏,还能将邓艾纳入晋廷,功劳之高,再有晋主的看重,位列三公亦无不可!”

    ……

第一百一十二章 以卒换粮() 
夏过秋至,所有的兵锋血光都逐渐隐没,但是这一年的战争,带来的影响依旧让很多人没缓过劲来。

    首先,在刘谌拿下襄阳第三日,吴国皇室下诏声讨刘谌乘机夺城之“恶行”,同时说要向汉国讨个说法,是否真的要就此为敌。

    面对这诏书,蜀汉的刘禅针锋相对地下诏,声讨当年吴国强夺荆州数郡的行为,并声称刘谌是正面夺城,若是要说法,需将当年的事先说清楚。

    这两诏一下,天下人都议论纷纷,一说是标志着蜀汉的崛起。

    而另外一些则说,这是魏国没落,晋朝势微的表现,预示着魏国独大的时代过去,现在是数强并立的局面。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没有太大波动,有残魏西迁,晋朝建立在前,已经没有多大事件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但是在两诏书发表之后,又一张诏书面世,像是一块巨石拍打在水面上,泛起层层风浪。

    而这诏书,就是卫瓘千方百计说服魏主,而得来的临都东迁之决议。

    诏书经过卫瓘的润色,写成了曹奂为曹魏天下,诛奸伐逆,不惜亲征长安,鼓舞士气,真乃是一代英主。

    诏书发出第二天,曹奂就兴冲冲地领着刘寔等重臣,并“御林军”两万,连夜移驾长安。

    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说其他,诏书发出不到一日,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就表文称颂魏主,言说交出兵权,助其复国之事,并且将驻地东移姑臧,积极准备整军。

    其后,在刘谌的授意下,蜀汉政权也承认曹魏才是正统。

    不久,盘踞幽州的公孙家族也承认曹魏才是正主,并遣使来拜见,并送上燕侯和高句丽国王的纳表。

    如此一来,天下文士傻眼了,他们搞不懂,一个偏安一隅的残魏,为何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不过,很多魏国旧臣也是乘机起事,打着迎回魏主的旗号四下攻略,或固守城池。

    虽这些小动静都被晋国大军及时扑灭,但也是动摇了晋国根本,朝局愈发飘摇。

    在半月后,地处司并两州北方的刘豹才发文,他可没那么客气,直言要助蜀汉覆灭晋朝。

    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当初刘豹在残魏立武功时公然发文讨伐晋朝,并开始整兵打算从并州雁门一带攻入并州,进取中原。

    但是当初曹操为了分化匈奴,将南匈奴按地域分布,分为前后左右中五部。

    虽刘豹名义上是五部单于,实际只是直属统领左部一支,其余四部各有统属。

    原本在刘豹起事是都并无问题,但是当他将兵马拉到雁门时,其他原本答应一起出兵的匈奴贤王,都故意拖拉在后,导致战机错失。

    后刘渊一番查探,才知道是晋朝在暗中搞鬼,许些小利就将其中三部拿下,刘豹的雄心在这分化中,也是沉湎消失。

    所以,刘豹才不对晋朝那么客气,至于是否承认曹魏政权,刘豹表现出一副遵从蜀汉意见的姿态。

    此时的刘谌,正和黄琛等人齐聚房陵,商讨善后工作。

    “主公,此次伐晋收大城四座,有襄阳,樊城,上庸,房陵,还有这些时间归附的十数周边县城,共计六十三万百姓,此时正是秋末,百姓收成已结束,是否开始征税?”

    黄琛将新攻下的郡县情况汇报一遍,才说到这个征税问题,毕竟自古税收是朝廷的唯一收入,蜀汉偏安益州,对此尤为看重。

    张翼闻言眼睛一亮,这段时间他也一直关注粮草问题,知道蜀中为此战已耗费巨大,若非这胜利堵住了悠悠之口,恐怕蜀中早已生乱。

    “王上,若是按咱们汉国战时税法,五税二的话,这六十多万百姓,创造的税收比汉国往年一般还多!”

    张翼的激动不是没有道理的,粮草充足了,就能支撑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蜀汉多次北伐,都是败在国力。

    听张翼这么一说,黄琛面上却是突然多了一丝疑虑,眼里也是有深深的担忧。

    刘谌和黄崇都是看出,刘谌不置可否,微微一笑道:

    “叔衡在此为官日久,本王初来,不解其中细处,还望叔衡教本王。”

    黄琛闻言,对刘谌投来感激的眼光,然后在刘谌的示意下才道:

    “启奏主公,各位将军,琛本魏官,混沌沉沦,幸得主公点醒,方有今日……”

    “诶!今日就事论事,过往之事就不要再提了,日后大家精诚团结,共为天下!”

    黄琛还没说完,就被刘谌打断,只因刘谌也看出黄琛对融入刘谌这个团体还有顾虑,所以刘谌才这般说。

    “是呀,为将者,上为国家,下为百姓,却是无须顾忌这些,以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

    张翼老辣,一下子看出刘谌意图,也是这般说道。

    如此,黄琛便没了顾虑,直言说道:

    “各位,曹氏统治荆北时,实行十税一,司马氏篡逆时,战时也只是五税一,若是咱们五税二,这……”

    这么一说,大家便明了,不管是曹魏还是晋国,都是幅员辽阔,地广民多,相比之下,独据益州的蜀汉则狭小了许多。

    若是一切按照蜀汉之前那般做,恐怕新攻下的郡县便会生乱,不利于汉国统治。

    更甚者,若是有人从中作梗,怕是拼尽国力拿下的这些地方,都将失去。

    张翼见此,眉头也是紧紧皱起,瞥了一眼默然的刘谌,迟疑道:

    “可是此番战争,已经将汉国打穷了,而且如今上庸房陵等地有逾两万降卒,汉国本有十余万大军,这粮草……”

    说到这里,刘谌一拍额头,不说降卒,他倒忘了一件事。

    “若非张老将军,本王险些误事耶!”

    刘谌这么一说,大家都是一愣,黄琛以为刘谌是听了张翼的话,有些失望,这征税怕是……

    见到黄琛这般,刘谌也不解释,开口道:

    “孰言粮草无继,本王已有计策矣!”

    听到这话,宁随黄崇均是来了兴致,急忙问道:

    “若无税收,该当若何?”

    刘谌神秘一笑,开口道:

    “既然降卒众多,浪费粮食,咱们养不起,会有人养的起的,只叫他拿粮食来换即可。”

    闻言,张翼顿时大惊,连忙道:

    “王上不可!此举不亚于以身饲敌,割肉肥狼,万万不可啊!”

    宁随几人没说,但大概意思也是这般,面露急色。

    刘谌自信一笑,转头看向黄崇,突然地问道:

    “仲康,可还记得本王当日所说之事?”

    这话将黄崇问得一愣,见到几人都是看向他,他只得急忙翻找记忆,寻找刘谌所说的话。

    “主公之意,意在司马昭?”

    黄崇不愧是黄崇,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说起来,当日之事,也就是黄崇诚心拜服的事。

    刘谌笑着点了点头,黄崇才对着一脸好奇的众人解释道:

    “主公旧年曾言,司马昭此人,命不久矣,不出两载,必将殒命。”

    嘶……

    众人一阵冷吸,看向刘谌的目光却多了敬畏,他们倒没有怀疑,毕竟司马昭病重,在他们这里已不是什么密事。

    重点是,去年尚是曹魏当权,刘谌也不过普通一虚名北地王,却能料到此中之事,可见刘谌之诡异神秘。

    见到大家如此,刘谌有意给大家留下一点神秘,开口道:

    “不错,当时本王推演,卦象确实如此,近来听闻司马昭晕厥多次,已不省人事,怕是命不久矣,至于吴主孙休……”

    这么一说,大家愈发觉得刘谌的神奇,黄琛也不禁有些庆幸,刘谌此人表面行事就很不一般,如今这么一看,简直惊若天人。

    “大汉有望,复国有望!”

    张翼激动之余,不禁老泪纵横,对于他这种从小跟在刘备身边,一生为蜀汉征战的人来说,恢复大汉昔日荣光,已成了他的执念。

    刘谌没有说话,只是对张翼诚挚一躬,表达内心对这位老将的崇敬。

    安抚好众人情绪,刘谌才道:

    “以卒易粮草,每士卒易三石粮草。当然不能全换,首先,善战勇士不换,其二,非荆襄地界的降卒不换。”

    宁随一听,神色莫名,犹豫道:

    “如此苛刻,晋国不是傻子,肯换嘛?”

    刘谌自信一笑,笃定道:

    “若是晋国想夺回长安,就一定会换的,不然本王就跟曹奂做这笔交易!”

    黄琛闻言,也是一笑,刘谌此语虽然有些强盗行迹,汝不跟吾交易,吾就联合汝之敌人攻汝。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办法多半会成功,毕竟晋国现在还没实力对付魏蜀吴加上南匈奴和燕侯的围攻。

    刘谌看了一眼黄琛,继续道:

    “当然价格可以讲,但是有一点,黄琛将军,苏愉将军等几位将军的家属必须要索要过来,否则免谈!”

    听到刘谌这话,众人顿时肃然起敬,尤其是黄琛,黄崇,起身对刘谌深鞠一躬,诚挚道:

    “主公恩情,琛无以为报,日后但有差遣,敢不从命!”

    刘谌将两人扶起,拍了拍黄琛肩膀,认真道:

    “叔衡诚心待本王,本王亦会记住汝之忠义,日后但有缺漏,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哈哈哈哈!

    顿时肃穆的大厅响起开怀的大笑,而张翼也被这种情怀感动,刘谌并没有将他排除在外,可见其信任。

    张翼没有急着表忠心,但是内心却是逐渐将刘谌,当成蜀汉的希望,兴复大汉的中兴之主。

    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宁随带着刘谌的王书北上,去洛都商讨这降卒之事。

    黄琛建议叫刘谌发文昭告天下,将此事传得酒肆林阁,大街小巷皆知,如此一来,倒不怕晋国或者杨骏从中作梗。

    果然,宁随的使节小队出房陵,东入樊城,北上新野,接到朝廷授意的杨骏急忙派大军护送。

    不过他自己却没有出面,想想也可以理解,杨骏接连在刘谌手上吃瘪,不刀兵相向就不错了。

    当然,刘谌也把议事纲要,和自己的想法打算全部写成书报,呈送给远在蜀中的刘禅。

    刘禅对刘谌的决定自然是全力支持,批复下面最后还写道:

    “既战事已毕,望吾皇儿早日回归,继承大统!”

    看来刘禅真的如他所言,这一段时间的劳累,只是为了让刘谌安心大战,他自己却无心权事。

    拿到这书信,刘谌却感觉万分沉重,一是刘禅的那种沉甸甸的父爱,还有就是,现在继承大统,恐怕不会一帆风顺。

    “现在回去,怕是有好戏看了,不过,本王最喜欢看戏了,不是吗?”

    ……

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都朝堂() 
秋风席卷中原大地,连绵细雨也是随行而至,将大地的最后一丝燥热,一丝血腥,都洗涤而去,留下一片苍黄。

    “大使阁下,这便是进入洛都的官道了,继续北行十里便是洛都所在,下官这就不便陪同了!”

    说话的是一个小将,他受杨骏之命负责护送宁随,北上洛都,如今洛都近在眼前,他也算是圆满完成任务。

    “有劳,告辞!”

    宁随一路走来,终于感受到了作为蜀汉将军,应该得到的尊敬,这是他以前从未享受到的。

    当然,虽然他知道此行并不一定会达成任务,但是人敬吾一尺,吾敬人一丈,所以也是郑重地一礼,表示感谢。

    当宁随和他的近百侍从护卫接近洛都时,那汉军特有的衣甲兵器顿时引起许多人的注意。

    “咦,这不是咱们大晋的军队啊,哪里来的,敢在洛都城外招摇过市?”

    一个路过的商贾眼见宁随一行,不禁好奇地停下,嘀咕出声。

    “看这装扮,怕是从襄阳来的蜀军吧!”

    一个颇有见识的苦行书生如是道,却是被一些人听在耳中,顿时炸开了锅。

    “什么?这就是那个来商议交换兵卒的那个,什么来着?”

    “宁随,宁将军!”

    周围议论纷纷,宁随心里颇为得意,因为以往魏国人最是看不起汉国,认为蜀汉是穷苦蛮国,而且将士战力低下。

    但是此时很多人看向他的目光,除了好奇就是敬畏,还急忙后退几步,让开道路。

    这样一来,宁随在洛都外几里就被城内的守卫探听到行踪,守将听了汇报,马不停蹄地上报。

    当宁随来到城门,守将领着众多守卫来列阵迎接,但是没有上面回复,他也不敢轻易放行。

    之后,由摄政的司马炎批复,命礼官领宁随并随从去驿馆,次日升朝议事。

    宁随也知道,这不过是晋国给宁随这个使者的冷遇而已,他早有预料,也不着急,就在驿馆安心等待。

    却说此时晋国皇宫,一个偏殿内,正在进行一次小型朝议,只不过气氛有些冷。

    “诸位爱卿,如今这蜀国使者已到,商谈换卒之事,大家怎么看?”

    司马炎坐在上首右下方的地方,在他左上首处是一个空位,那是晋帝司马昭的龙椅。

    司马炎锐利的目光向下一扫,看着裴秀,司马亮这些大臣都是皱眉不语,心里升起一股烦躁的感觉。

    “咳~”

    一声轻咳,从司马炎背后的帘幔内传出,下面的大臣都没听见,唯有司马炎听到。

    司马炎知道这是司马昭的声音,想到刚刚自己的躁动,顿时浑身一颤,急忙恭谨坐正。

    “启奏殿下,这刘谌摆明是吃准吾朝,却是偏不能让他如意,让他吃瘪!”

    说话的是司马亮,说起来他是司马炎的叔父,由他来开头,说错也没有什么。

    哪知司马亮这么一说,众人皆是一皱眉,其后的太尉何曾起身奏道:

    “殿下,太宰大人,曾以为,这换兵卒之路可行,吾晋国如今三面作战,尤缺兵将,若是能换回两万兵马,会减少很多练兵时间。”

    何曾一直忠诚于晋朝,朝中上下皆有闻言,所以司马亮虽然知道其有反驳自己之意,却无太多不忿。

    “确实,如今蜀军势大,对晋国南部形成威胁之势,若是不谈妥,难免会有意外发生。”

    司空裴秀也是支持何曾的观点,均是从晋国大局来看,将汉国当成了明面上的威胁。

    “只是,这刘谌颇为奸诈,巧夺襄阳便可见一般,怕是不好相与啊!”

    荀勖想起之前的传言,不禁有些恐惧,有些忌惮地道,回头见司马炎神色阴沉,才知道自己说错话,连忙噤声。

    众人思议一番,都觉得不能在这节骨眼上得罪刘谌,他们首要对手还是残魏,毕竟这才是生死仇敌。

    “好,既然大家都同意会谈,那大家说说孤当给出多少利益,才能拿回所有兵马?”

    ……

    次日,一早宁随就起来洗漱,整理蚕袍衣衫,那上阵的战甲则被他收起。

    “大使阁下,吾朝陛下您汝上殿议事!”

    果然,寅时三刻,就有宫中内侍带来司马昭的诏令,迎接宁随去参加朝议。

    宁随点了点头,准备好刘谌的王书等一切准备,才跟在其后坐着车驾进宫。

    此时的大殿上,司马昭稳坐奢华龙榻上,背后则是龙图幔帐。

    此时的司马昭没了月前那般的健朗,鬓发半百,皱纹横生,像是徒然老了几十岁一般。

    但是他却一脸平静,认真听取太子司马炎的诸多汇报,浑浊的眼睛不时闪过灵光,表明他此时依旧神智清醒。

    “报,蜀国使者觐见!”

    突然,侯立外面的侍卫高声宣报,然后声音层层传报,最后由内侍在朝堂上宣报。

    “宣他进来!”

    低沉而不失威严的声音,从司马昭口中飘出。

    “宣蜀国使者上殿!”

    宣报的声音又层层传出,百官都是将目光往门外一看,似乎都想看看蜀汉派了个什么样色的人来。

    但是许久也不见人影,司马昭面色一沉,司马炎见状,急忙示意自己的贴身内侍出去查探。

    不久,那内侍回来在司马炎耳边低语几声,却是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许多官员还低声耳语,猜测其中问题。

    “朝堂之上,何言不能正大光明,快快说来!”

    听到司马昭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威怒,内侍大惊,急忙跪地高声道:

    “启奏陛下,那使者说他是汉国使者,而非蜀国使者,所以没宣他上殿……”

    司马昭一听,不禁有些气怒,狠狠瞪了一眼司马炎,开口道:

    “重新再宣!”

    果然,宣报一下,不久宁随那颇为壮硕的身影就出现在百官眼前。

    “大汉国使者,宁随,见过晋国陛下!”

    宁随微微一躬身,语气不卑不亢,也不像山野草莽,让之前有诸多猜测之人都是一阵失望。

    确实,蜀汉在三国中是出了名的人才匮乏,立国至今算得上号的文武屈指可数。

    听闻刘谌派出一个籍籍无名的武将,众人还以为是一个莽夫,若真是如此,那就有机可乘。

    可是这宁随看起来也不似什么英睿智将,但是之前那一手,还有现在的表现,都说明此人不太好糊弄。

    “贵使免礼,赐座!”

    宁随在准备好的位置上跪坐下,才娓娓语道:

    “宁随不过一武将,得齐王重任,来与晋国陛下商谈这换卒之事,不知陛下可有决定?”

    宁随如此直言,倒是省了一些没必要的客套,司马昭人老成精,开口道:

    “汉晋互为友好邻邦,立国一来无冤无仇,如今齐王突然侵略大晋南部诸郡,侵占诸多城郡,还要拿粮换卒,贵使是否先给孤一个说法?”

    这个问题刘谌早有交代,宁随也是成竹在胸,闻言微微一笑道:

    “晋国陛下此言在理,然在齐王进入荆北前,魏国钟司马早就许诺,若是吾汉军进攻南阳,就许以荆北三郡,吾齐王不过是依约行事。

    魏晋两国之事,随不便言说,如此答复,陛下满意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