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后军花一段时间平定了东边的隐患,镇压了扬北众的野心,随即在春季进攻越中不克后,又在七月初发兵,攻打能登。水陆并进,使用了虚实结合、声东击西之策,有效分割了平手军。
结果,岛清兴虽然面临孤立无援,以寡敌众的情形,却以仅千人规模的守兵勉力支撑了一个半月之久,等到了河田长亲、本多忠胜凑出来的援兵,令入侵之敌无功而返。
这已经是上杉谦信连续三次西进未果,势头似乎开始渐渐衰弱。
另一方面,北条氏政对武田胜赖好像也很不以为然。
面对要求他也上洛朝见的邀请,迅速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一封措辞恭谨但又显露出高度自信的函书,被送到了京都,抬头处以显眼的字迹写着“关八州之主北条相模,敬呈近畿之主平手中纳言中将”。
显然,是将双方摆在大致对等的位子上。
然后还说“由于安房、下野、常陆等地盗贼丰起,事尚未毕,一时无法抽身来京参拜朝廷,还请见谅。”
只说“参拜朝廷”而不是“觐见中纳言”,其意昭然。
见此,武田胜赖表面上怒不可遏,连连呵斥北条家“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一叶障目形如夜郎”,实际乐开了花,赶紧偷偷做好征战的准备。
不过同时指望平手家出兵的大名还有很多,能先轮到谁可不一定。
别的不提,就说九州大友宗麟,表忠心的速度和程度其实是不亚于武田的,仅仅因为路途遥远才显得没那么突出。
人家是老家都快被打爆了,急切地需求援兵,比武田胜赖惨得多。
还有一个备前的宇喜多直家,也是陷入毛利和浅井,乃至丹波、丹后国人众的围剿之中。
按说平手家与他没有什么旧交情,是否援助没有定说的。
但宇喜多家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卡在整个关西地带的中枢咽喉,天然便是一颗好用的钉子,轻易放弃未免可惜。
另外,四国岛上,伊予北部的河野家,属于毛利的势力范围,一旦变为敌对状态,就会对平手家核心的濑户内海商业区造成战略压力,也是必须处理的。
……
到处都需要用兵,京都亦十分热闹。
最后一任的幕府执权细川藤孝,带领剩下的所有足利家臣,公开转仕了平手家,这几乎可以认作是宣告室町时代的结束。
以他的地位和能力当然有资格得到优待,当即被授予一万石知行,列入重臣名册,其他的幕臣则尽数算作其陪臣。
足利义昭留下的那个三岁孩子也由他教导。
细川藤孝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彻底清查山城国的土地所有权,力求让公卿们和寺社们的合法领地完璧归赵,物还原主。
此事终于兑现,加之武田臣服带来的冲击,朝廷的工作效率突然加快了。
六月二十六,进平手汎秀,由“正四位上,权中纳言,左近卫中将”为“从三位,权大纳言”。
七月十五,敕命“兼左近卫大将”。
七月二十七,又进“正三位,权大纳言兼左近卫大将如原”。
如此便追平了落跑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成为天下列国之中,官位最高的两名武士之一,足以分庭抗议。
之所以没有破例直接升到“从二位内大臣”上面去,不是朝廷不许——事实上有不少公卿觉得可行的,而是平手汎秀自己觉得没有那个必要。
他更重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
改元!
当今天子正亲町天皇,不惑之年才登基践祚,现在虽然已经接近花甲,身子倒还十分健朗,显然是难得的长寿之相。
但他在位二十年中,却已经用过了四个年号,全部是因为武家政权的更替造成的。特别是“弘治”与“永禄”的区分,一度是三好长庆与足利义辉争执不下的关键点,为此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足利义昭复位之后,就采用了“元龟”来记事,其中由于经费和凶吉等一些问题,幕府跟朝廷之间发生了持续的冲突,皇室与公卿们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年号。
现在,恰巧咱们公方大人主动跑出了京都,威望大跌,留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又不能理事,机会难得。
若说主动推行改元,以平手汎秀的声威可能还差了一丁点。
但顺应人心,趁势而为,却是正好。
没花多少功夫,京都就达成了“改元天正”的共识。
各种意义上的新时代,来临了。
第一章 王冠之重()
元龟九年,用南蛮人的话说,即是公元一千五百七十六年,八月一日正式改元,亦称之为,天正元年。
大部分的民众,不管是基层武士,小商贩,还是町人百姓,农人匠户等等,其实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出这件事情背后的政治因素,但所有人都公认,平手家这下子肯定是非常非常厉害了。
厉害到了一个大家都很难去类比的程度。
织田信长、三好长庆乃至更远一些的大内义兴、细川政元都似乎不够,再往前找的话,就不得不去提出足利义满、足利尊氏乃至源赖朝才行了。
那又似乎……不够谨慎。
总而言之,时代肯定是变了,只是一般人恐怕说不出变成了什么样子。
即便是平手氏的重臣大将,也未必敢说看懂了风向。
“正三位权大纳言兼左近卫大将”与“正四位上权中纳言兼左近卫中将”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仅仅上升了一两个台阶,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元更只是朝廷和皇室的事务所在,又与武家政权有何关系?
答案在每个人嘴里都是呼之欲出,昭然若揭,但同时大家好像有了上佳的默契,谁都不肯说出那个人尽皆知的语句。
即便是平手秀益那么喜欢开玩笑的人,几十年前就在吹牛皮的时候幻想过“我若成为一国之主该当如何如何”的屁事,到了现在这种关头也反常地拘谨起来。
河田长亲、岩成友通、中村一氏他们,就更别提了。
有人问,也只说,战事还没有停歇,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任务上,不要去好高骛远。
家臣们的骚动情绪随着九月开始的新征程而渐渐消散了——但某种程度上,也更加激化了。
因为讨伐的对象,乃是丹波国的诸豪族。
而落跑的征夷大将军,其人正好在丹波。
这次,平手汎秀并未打出什么“解救公方”“勤王护驾”之类的陈词滥调作借口,而是十分公开地宣布——
“足利中纳言弃天下于不顾,贸然抛弃御所,一心勾连匪类,置武家义理何地?今奉朝廷之命,出此义兵,意在缉捕归洛。”
言语中很有种“陛下何故谋反”的黑色幽默。
平手汎秀聚三万六千兵于京都郊外后,向西大举进发,三日即攻到八木城下。
丹波国东部各郡中,小畠、川胜、上林三方豪族纷纷投降归顺,而内藤、宇津两家为了独立地位,坚持抵抗,力战十余日,在炮火中化为灰烬。
不过足利义昭已经跑到了丹波的西部,受赤井、波多野的庇护。
平手军乘胜追击,由平手秀益、中村一氏各领一部,分别攻打八上、黑井二城,结果因道路崎岖,火器难以运达,久久未能攻破,反而遭到夜间逆袭,颇有折损,被迫退兵。
另外在丹波的侧面,丹后一色义道原本见内藤、宇津等人被灭,已经宣布降伏,看到战事有变之后,复又首鼠两端起来。
混乱局面,造成足利义昭不顾挽留,前往安艺国毛利家避难。
没有选择浅井,可能是因为旧怨。
同时,无双勇将“丹波赤鬼”赤井直正,据说染上疾病,死在阵中,也有传闻讲是流矢伤势造成。
为了挽回士气军心,加上这家伙也的确足够能打,足够有名,平手汎秀便对将士们说:“今虽未能取下西丹波半国,但致使‘赤鬼’殒命,亦可谓之得胜。他日卷土重来,就没有什么阻碍了。”
这片穷山恶水看起来一时没办法速取,然而靠京都这么近也实在令人不安。
于是做出安排,让二代目义光为帅,小西行长辅佐,领近江、山城、若狭诸兵,包括京极高吉、武田元明在内,加上东丹波新附众,以及旗本三千,在西丹波和丹后两国步步为营,耐心侵吞。
这是个难度不算太高,但需要好好磨练一番耐性的任务。
那么就是说,适合交给年轻人练手。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足利义昭去了安艺,再把重点放到丹波就显得不分轻重缓急了。
随着将军的去向,平手汎秀的目光不自觉转向了更西面。
根据一些深层次的情报和分析来看,毛利辉元与浅井长政合谋,瓜分宇喜多直家这件事情,早已有了端倪,如今只不过是用落跑公方的事情作为幌子罢了。
这是战国乱世的常见态势,地方武士们对中枢的忠诚心从来都高不到哪儿去。
备前的宇喜多直家显然是个顶级的聪明人,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平手,唾弃足利,给了毛利和浅井进攻的口实。
而且就算遭到围攻之后,他写到近畿来到的求援信,语气依然是十分平和冷静的,看不出有什么惊慌失措的意思。
显然这家伙心里有底。
浅井长政失去了黑田孝高又接受了播磨国人的合议制度之后,虽然还保持较强的军力与疆域,进取的锐气却失去了大半;毛利辉元则是在军政外交各方面一直就没有过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还要明里暗里受到两个叔叔的挟制。
相比起来,无论是决策能力还是执行能力,宇喜多直家都是压倒性的大优,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将来说不定能在两家的夹缝里生长成庞然大物。
平手汎秀介入关西的理由,并不是担心盟友被打死,而是担心盟友过于坐大,这一点除了他自己恐怕谁都难以理解。
十月份,他在淡路、赞岐多线布置军队,准备与浅井、毛利进行作战,结果尚未正式进军,内心的担忧居然得到了印证。
事情是这样的……
毛利、浅井抢在平手大军干涉前,两面夹击,取得大捷。
但接下里,浅井长政将新取得的备前东部二郡土地全部划分给谱代家臣与播磨国人,引得美作人大为不满,声称浴血奋战却没有受到公平对待,愤然带兵离去回到家乡,喊出了“浅井家处事,远不如宇喜多家公正服人”的牢骚。
同时,小早川隆景正要在备中乘胜扩张,却忽然收到了令他火速支援北九州的信件,也听到“平手氏会以高官厚禄收买两川”的谣言。君臣猜忌之下只得亲身前去解释。事后毛利辉元否认发出指令,便成了一团迷雾的悬案。
于是打了个大败仗的宇喜多直家没怎么损失,反而向平手汎秀表示“不知大纳言大人意欲先进攻毛利还是浅井,无论哪边,鄙人都愿自请为先锋”。
展现出他活力充沛,野心勃勃的姿态。
关西局势,依旧不乏令人操心之处。
而九州方面也出现了不算很严重但仍然值得头疼一下的事故。
原本,大友宗麟站出来支持平手的举动并没有改变他被一堆人围殴的局面,充其量,只是影响了长宗我部元亲作为“南海守护代”如何介入九州事务的方式方法而已。
联岛津打大友,变成联大友打岛津,算不上多大的修改,在战国时期是很常见的事情。
按道理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又得到一些援助,再撑几年不是问题。
谁能想到,急于收复失地的大友宗麟自认为得到四国援兵就可以尝试扭转局势了,居然鼓动长宗我部元亲跟他一起反击。
后者也同意了。
他们毕竟只是从属势力不是家臣,平手汎秀没法严令禁止,只能建议尽量谨慎。
可惜最后还是不够谨慎。
十月底在日向发生的一场大战当中,长宗我部元亲一万五千名四国兵,被名声尚不显的岛津家久以不到三千人牢牢拖住,寸步难进。
而大友家的三万军势,却是十足软柿子,面对岛津义久、义弘兄弟一万八千的兵力,不仅没有发挥出优势,反而被打得满地找牙,狼狈不堪,许多重臣宿将战死。
然后长宗我部元亲得到前线消息,也只能撤兵龟缩守城,不敢露头,同样免不了损兵折将。
更严重的是,事后大友宗麟、大友义统父子相互推卸责任,引发家臣团内部分裂成两派大相争执,立花道雪闻讯急匆匆从筑前赶来,才勉强控制住局面。
岛津则趁势扫荡日向国全境,几乎所有国人众都望风而降。
筑前也因为失去了立花道雪坐镇打了两场败仗,倒是债多不愁,没什么大关系。
九州反正是只能等着近畿大军救场了。
总而言之,平手汎秀面临的问题是——关西的敌人太不禁打,不能不介入,否则打着盟友旗号的势力要坐大;九州的敌人过于强大,也不能不介入,否则打着盟友旗号的势力要被吞并;丹波、丹后的敌人离京都太近,也不能不介入,否则公卿、僧侣、商贾、文人们会感到不安全。
更别说东边还有北条、上杉等着收拾呢。
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面临着多个方向用兵的局面。
满打满算,平手汎秀现在能拉出一万五千旗本常备兵,四万以上征召兵,从属势力还能提供五六万左右的军势,但依然觉得不太够用。
留了一部分防备上杉,一支偏师进攻丹波,剩下的人,投放到关西或九州任何一线依旧是决定性的力量,但同时兼顾两线还要控制住局面,是做不到的。
为何忽然如此捉襟见肘了呢?
天下列国的豪强依然是在打来打去,并不是说局势一下子恶化了很多。
变的是心态。
挟持足利义昭在手,代行幕府公仪之时,平手汎秀其实是只享受了权力,没怎么承担义务的。
反正最终战乱不休的锅可以丢到征夷大将军头上。
现在那家伙跑路了,等于是自己当家,心态就彻底不一样。见到任何违背中枢指定,擅自开战扩张的,好像都觉得是在打自己的脸了。
此时平手汎秀内心有些庆幸,没有急于接受“从二位内大臣”的官位,也没有立即索求“源氏长者”和“武家栋梁”的称号,是对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个看起来只是个段子的话,果真有几分道理在里面。
第二章 打破僵局()
平手汎秀摆出“天下人”的架势之后,确切感受到了这顶尊号带来的压力。
天下列国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看在眼里,所有不服王化的势力,一一安排进讨伐日程,略一思索就是极长的名单,全部写出来甚至足以凑够一两天的更新量了。
如此想来,纵然如今还不到四十,竟有些“只争朝夕”之感。
但也不仅仅只是压力。
总有些“仁人志士望风来投”的戏码令人开心一下的。
在关西大有名气的复国爱好者山中鹿之介幸盛,在得知平手与毛利的关系转为敌对之后,只身前来拜访,寻求支持。
他身后是新宫党遗孤尼子胜久,还有立原久纲、神西元通、龟井兹矩为首的一众家臣,以及但马水军奈佐日本助、隐岐国人隐岐为清等地方实力者。
十年来,这些人已经有四到五次伺机起复又被毛利家镇压下去的经验,失去了不知多少亲眷战友,依旧坚持不懈地隐藏起来等待下一次作战。单纯从成果来看他们并无什么值得一提的建树,但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无法不佩服。
恰逢战国乱世之时,天下间被仇敌攻灭的大名数不胜数,如此坚韧不拔的复国义士,却是不多。
若是今川氏真有这心性,大概也不至于要向仇人屈膝称臣才能回到骏府城了。
总之,作为团队主心骨和精神支柱的山中幸盛,是当之无愧的传奇人物。
历年的事迹已经证明了他的才能,之所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并非智勇和斗志有所不足,实乃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之由。
起初平手汎秀冲着情怀接见了此人,并没指望能起到什么关键作用。
毕竟尼子复兴军加起来就大猫小猫两三只,在山**牵制一下吉川元春已经是极限了。
然而,山中幸盛呈上来的礼物却令人惊喜。
“我们这些年,一直死死盯着毛利家的一举一动,寻找破绽。所以如今得知,三岛水军之中,村上通总素与村上武吉交恶,不甘居于其下。毛利船大将乃美宗胜之子盛胜,常与其父不睦。鄙人已与此二者略有亲交,倘若平手大纳言大人赐下名目,必能成功将两人调略策反,进而独掌濑户内海之事。”
这个提议令人心动。
关西宇喜多,九州大友的战事,对于平手汎秀来说,都是长远视角下的面子问题,而濑户内海的航行安全,却是眼前就得考虑的实际利益问题。
当即准许了山中幸盛,并且允诺:“若调略此二人,助我破毛利水军,他日当以出云一国还归尼子,以酬大功。”
于是行动开始。
平手汎秀这边则是调集了大部分水上力量,准备作战。
不出一个月,传回消息,两人皆同意了内应之事,约定好在战场上忽然易帜,反戈一击。
闻言平手汎秀大悦,点齐兵马,计有旗本水军战舰二百艘,淡路水军战舰二百艘,熊野水军战舰三百艘,德川援助战舰五十艘,荒木援助战舰八十艘,三好援助战舰一百艘……
分门别类,共南蛮大船八艘,安宅船二百艘,关船七百艘,水夫一万四千人,浩浩荡荡,自和泉向西进发,过淡路、小豆诸岛,直向安艺、伊予之地攻去。
毛利家早得了军情的,亦竭尽所能,调遣大小船只八百,水夫六千,前来迎战。毕竟他们长期盘踞此地,不愿轻易让出,虽然船只、人数、火器皆在下风,却自度可以依靠质量来扳回劣势。
结果村上通总出发前忽然宣布改变立场,投靠平手家,拒绝为毛利而出兵。
乃美宗胜之子盛胜意图囚禁老父夺权,行事不密反被诛杀,不过倒也造成了很大混乱。
为此毛利家措手不及,不仅失去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