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味使人之口爽, 
  (酸苦甘辛咸五味之享受,使人丧失了口感。爽:丧失,失去。〈国语…周语〉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字取乙本,帛书甲本原字左米右喜), 
  五音使人之耳聋。 
  (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享受,使人耳聋)。 
  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因此,圣人之治,是为吃饱肚皮,而不是为贪恋追逐“色声香味触”), 
  故去罢耳此。 
  (因此,要去掉“罢”。也就是去掉贪色,以免罢视;去掉贪声,以免罢听;去掉贪味,以免罢尝;等等。退后一步,仅为饱腹,何罢之有?罢:免去,解除。耳:通“佴”,退后,居次。〈庄子…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笔记】 
  一,本章核心:告诫不要贪恋红尘。依旧宣扬“不得”。 
  老子告戒人们贪恋“色声味争杀抢夺”这些“有”,是不好的。过分恋看色,会目盲;过分恋音声会耳聋,等等。目盲耳聋?至于吗?老子本意是告诉我们,心不应该恋色,不应该贪声,贪恋这些就会“有为”,忘记了“无为”才是大事。在老子看来,忘记无为,比盲更盲,比聋更聋。   
  二,通行本问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 帛书本“五色使人目盲”,使字,后人改写成令字,没有必要。 
  2 帛书本句子排列顺序被改动,还是追求骈文效果,这是错误的。 
  3 帛书本“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后人修改成“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可见后人不解“田腊”。使字改成令字,也没有必要。 
  4 帛书本“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后人不解方字,修改成妨字,并因此去掉之字,又是错误;使字改成令字,没有必要。 
  5 帛书本“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为了和前文一样,后人把使字都改成令字;为和“令人行妨”保持一样行文,也去掉之字。 
  6 帛书本“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后人为了通俗易懂,把声人修改成圣人;删掉而字,不如有而字起强调作用。 
  7 帛书本“故去罢耳此”,后人解释不通,修改成“故去彼取此”,又是错改,因为原文解释得通,只是修改者不解而已。                    
57(通行本第十三章):及吾无身,有何患? 
  〖经文——译文〗 
  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荷胃龙辱若惊? 
  (什么叫宠辱若惊?荷:通何。〈正韵〉何,同荷。龙:〈玉篇〉宠也)? 
  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人人都争宠。宠,对下施加宠爱,地位下者得到宠是惊,失去宠也即受辱,也是惊), 
  是胃龙辱若惊。 
  (这就叫做龙辱若惊。人人争宠,人人都不安生)。   
  何胃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就是问:什么叫“可贵的是大患遇到这样的身”?若:如此,这样。若身:这样的身,也就是下文中的“无身”。患:取乙本,帛书甲本字为上好像是人字下米字)? 
  吾所以有大患者, 
  (我所以会有大患), 
  为吾有身也; 
  (是我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 
  (待我修行达到无身,有什么患。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 
  (因此,把贵为身用于为天下上), 
  若可以橐天下矣; 
  (这样的人才可以装得下天下。橐:〈說文〉囊也。字取乙本,帛书甲本字模糊); 
  爱以身为天下, 
  (能把天下当作自己身去爱), 
  女何以寄天下。 
  (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你担负。女:汝。何:〈集韻〉〈正韻〉同荷。担也,负也。以:因)。   
  【笔记】 
  一,本章核心:身心之争,都是大患。宣扬不得之德。 
  1有这身,我们就患得患失。 
  生活在世间,有宠就有辱,二者相对存在。宠来时,得到的是惊喜;受辱时,得到的是惊恐。仔细思量,无论宠辱,自己又都是为下。宠,不曾为下,何来宠字?辱,不是为下,谁人敢辱?所以,生活中,人们追求上上,实际,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是下下,都是个惊,而不得安生。   
  2贵在无身。 
  “我达到无身境界,有什么患呢”?老子修行,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无身”的境界。所以,老子清楚,有身有我,才受尽红尘折磨,是一切苦痛的根源。因此,老子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达到“无身”境界,这是真正的贵。修行达到无身,才可能以天下为身;只有这样的人,才可回归大道。这是真正的贵。 
  无身,是修行之果,不是口头理论。修行到层次,自然分晓。不修行,只能把“无身”当作笑谈,当作胡说八道,这正是不修行的普通人可悲之处。   
  二,通行本问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 帛书本“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人把龙字改写成宠字,为了便于理解而已,龙与宠通。 
  2 帛书本“荷胃龙辱若惊”?后人把荷胃二字换成何谓,把龙换成宠,通俗化了,却牺牲了原文。 
  3 帛书本“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去掉之字,后人在断句上出了不少麻烦。 
  4 帛书本“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后人为了骈文化,删掉也字,加上个吾字,后面三句话就都是四个字了。真是荒唐。 
  5 帛书本“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意思很清楚的,后人为了通俗,为了骈文化,改写成“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含义是不一样的。 
  6 帛书本“女何以寄天下”,后人读不懂了,便改写成自己能读懂的“若可托天下”。实际上,原文尽管晦涩,也是可以读懂的。                    
58(通行本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经文——译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看它,同时又无此见,叫做微。微:字取乙本,甲本左米右厘);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听它,同时又无此闻,叫做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触摸,同时又无此得,叫做夷。搏:字取通行本。甲本左丝字边,右酷似上禾下云)。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修行到这三种境界,起心动念一扫而光,如处虚空,不可再来考察谋划。因此,混然而归一。至:〈玉篇〉來也。计:谋也,考察。混:字取通行本,甲本上草头,中此,下系却上一撇)。   
  一者, 
  (这一), 
  其上不谬, 
  (观其上没有谬之动。万物归于沉寂。谬:〈说文〉狂者之妄言也。字取乙本), 
  其下不昧。 
  (观其下没有昧之静。尚有明觉。昧:字取通行本)。 
  寻寻呵不可名也。 
  (寻寻觅觅啊不可表述出什么。寻:字取乙本。甲本左丝字边,右夸)。 
  复归于无物。 
  (这一,也就复归于无物,复归于空了)。 
  是胃无状之状, 
  (这就是所说的无状的那个状); 
  无物之象, 
  (也就是所说的无物的那个象。老子说“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注意,这象就是无,可见老子的一,就是无)。 
  是胃惚望。 
  (这就叫惚望。这是修行的高层次,惚中见望,清清静静无知无欲中得见了“无”,也即“可道”。惚:通忽,无也;望:有也。惚:见无,望;见有,有了无,惚:字取通行本。乙本惚字,上竹下代。望:字取第二十章望字。乙本字是左目右上突宝字头中六下而,这个字在第二十章甲本出现,乙本写成望)。 
  隋而不见其后, 
  (在后面看这一,不见尾。隋:古同“堕”,垂落), 
  迎而不见其首。 
  (在前面看这一,不见头)。   
  执今之道, 
  (执现下一所遵循的“道”。道:恒道。今:现在,指一,虚无), 
  以御今之有, 
  (用来驾御现在所得的“一”。今之有:指现下修出的一,也就是无,空。可见,这一,有个主人,那就是道); 
  以知古始, 
  (用来知晓这一,古从何处开始), 
  是胃道纪。 
  (这就是道纪。是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笔记】 
  一,本章核心:修行到高层次,万法归一。也即“不得”了。   
  老子的一,是无。   
  老子描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搏之而弗得。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这一,没有上下动静明暗之分,没有前后首尾之别,不可名说。无状是其状,无象是其象,归于无。显见,老子的一,是无,是浴,是朴。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揭示“无”的属性。这些都不是道,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把一当成道,是错解道德经。老子说,道恒,无名,强字之曰道。从来没说过强字之曰一,曰朴,曰无。相反,老子却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修行到达这个地步,一切都无,都一,都浴,都空,都死。但别以为真死,执着空为真,也是住相。由此还需上进,追溯到“不死之神”,也即“浴神不死”,那就是玄牝。玄牝,不死之神,乃是“心”,到此层次,尚在染地。由此玄牝,再上进,心归无染,此心就是归道。   
  二,道纪。 
  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从无,再往古追溯,悟到万古之始是道,就叫做道纪。也就是道的纲纪。知道道纪,才能“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修行中,才能不执著无,不执著一,不堕顽空。才能知道:道生一,也就是生无;一生二,也就是天地阴阳;二生三,也就是八卦万物。这就是大道的纲纪。懂得了道纪纲常,一切便都理顺了。   
  三,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修行就在当下。当下便不离道,用道驾御当下之有,即驾驭修行达到的一,无,便一切都通达理顺了。坚持下去就能归于大道。   
  四,通行本问题: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 帛书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后人改动,由九个字缩减成七个字;夷字和微字位置调换了。实际是不需要删减,也不需要换的。 
  2 帛书本“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后人加一此字,多余。计字改成诘字,是错改。修行人都知道,达到空的境界,是不可至计也即不可来谋划考察的了,不能起心动念的了。修改成致诘,成什么话了?这样修改,是没有修行层次所致。而把“一者”二字删掉,更是错误,使人误以为在说道字,实际在说一字,后人把一误解为道,与此大有干系。“道生一”,与此前后矛盾,都是后人修改了原文所致。 
  把谬字改成皦字,没必要,谬字可解。 
  3 帛书本“寻寻呵不可名也”。后人修改成“绳绳不可名”,也是做无用之功。把惚望改成恍惚,也可以理解,但容易让人误解。后人,大多数把明明白白的“惚望”,弄得“恍惚”其辞,弄成“不清楚”了。 
  4 帛书本“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修改者以为迎接应该在前,尾随应该在后,所以把这两句话调换了位置;而字换成之字,更是没用。 
  5 帛书本“执今之道”,修改者以为不对,把今字改成古字,大错。                    
59(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经文——译文〗 
  古之善为道者, 
  (古时善于求道修道者), 
  微眇玄达, 
  (微眇不可见闻之玄通达后。注意,玄是微眇也即不可见的), 
  深不可志。 
  (他们懂得玄深到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志:〈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裕А怪菊撸馑鶖M度也)。 
  夫唯不可志, 
  (正因为玄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 
  故强为之容曰: 
  (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他们修道整个过程中每一阶段对道的体悟说): 
  与呵,其若冬涉水。 
  (给予啊,也就是修行中的“施舍”“放下”。在道之行,最初就是施舍,就象寒冷冬天趟水过河一样,行他人所不愿行)。 
  猷呵,其若畏四邻。 
  (守法啊,也就是修行中的“持戒”“规矩”。在道之行,就是持戒,若畏惧四邻那样,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犯戒。猷:道,法则。〈诗·小雅〉秩秩大猷,圣人莫之。邻:字取通行本,甲本本字上竹下行)。 
  严呵,其若客。 
  (严格精进啊,其如同客人一样,不敢随意放松自己,看紧自己的一言一行,与主不犯)。 
  涣呵,其若冰泽。 
  (如此精进,达到离物离相这一修行高度时,心头万物如冰融化而成泽,归于沉寂。涣:〈说文〉涣,流散也。〈易…序卦传〉涣者离也。冰:字取通行本,甲本本字上草头下绚)。 
  沌呵,其若朴。 
  (到此境界,无知无欲了,如同还原到了最初。沌:〈集韻〉音頓。與忳同。愚貌。沌朴二字取字乙本。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混呵,其若浊。 
  (混大呵,像是浊水,没有可看清处,也就是没有了分别。混: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朋)。 
  旷呵,其若浴。 
  (一片明亮啊,道就象浴一样洁净空明。这是修行到心地空明境界。旷,明也。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丝字边右者字,者字右上角模糊)。   
  浊而静之,徐清; 
  (浊,不动而静下来,慢慢回归清净,这是回归道的。静:字取通行本本,甲本字左耳右止。徐:〈說文〉安行也。字取乙本,甲本上草头,下左耳右耳刀); 
  女以重之,徐生。 
  (女人使她怀孕,也就是清净通过动而使它浑浊,慢慢会生育。追求有,这是离道。重: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 
  葆此道,不欲盈。 
  (不离此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欲生。后世所说的无生法)。 
  夫唯不欲盈, 
  (只有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 
  (这样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无生,这就是在葆此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最重要的对修道过程的描述。   
  1道什么样?永恒道本身是不可识的,因此也就不可思议。能思到说到的都是意识心在起作用,所以,思到说出的都不是道。那些修道求道,也就是保此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对道有种种体会认识,说出来,这是勉强形容道是什么样子,不是永恒道本身。所以,只能通过强容,慢慢体会道。   
  2修行经历,及对道的感悟,顺序如下: 
  〈1 〉施舍。一味给予啊,就象寒冷冬天趟水过河一样,行他人所不愿行。 
  〈2 〉持戒。谨守修道之法则,其若畏惧四邻,小心翼翼,恐怕自己犯戒。 
  〈3 〉精进。严于律己,勤苦上进,如同客人一样不敢随意放松自己。 
  〈4〉达空。再上进,达到离物离相或说专气至柔的高度时,象冰凌融化成水一样,归于沉寂。这时,修行才达到空的高度。 
  〈5〉到此地步,无知无欲了啊,象还原到最初。这是万法归一的境界。也就是无,是空,是一。即便修行到这样高度,也不是道。需要注意,朴字,浴字,浊字,混字,沌字,是比喻修行过程中的境界,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不是道本身。把这当成道,这是“误道”,而非“悟道”。 
  〈6〉觉得混大啊,如同面对一片浊水,什么都分辨不清了,没了分别。 
  〈7〉一片光明啊,道象浴过那样洁净。这是心地空明,脱浴归神,归得玄牝。这就是玄同境界。到此地步,才知道一切都不可得了,才知道不得不是强迫自己不得,实际就是不得的,这就是诸法实相。进而与道合一。   
  二,葆此道,不欲盈。 
  怎样才能葆此道?答曰:不欲盈,也就是不欲生,和佛家的“无生”一样深刻。 
  浊,让它静下来,慢慢回归清。清净,让它浑浊,这是在生,在追求有,是离道。 
  想不离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生。只有不欲盈,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这就是在葆此道。   
  三,通行本问题: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 帛书本“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后人把道字改成士字,善为道者,乃是善于修道之人,改成士,如何能通? 
  眇字改成妙字,成了微妙一词,把微眇二字含义抹杀了。微字,老子在第十四章中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眇字,也是看不清之意。微妙玄,乃是不可见的玄。达字,乃是达到之意,用通字,是错解。志字改写成识字,也是错改的,修改者不解志字的含义所致。 
  2 帛书本“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