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夺鼎1617-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便要断绝?!”

    “据在下的几位相与告知,在李某窃据的地域之内,无不是以重税病商!什么增值税、所得税,关税,便是运送货物的车辆船只,也要缴纳过路费、过桥费和养路费,列位想想。如此之多的苛捐杂税,若是在江南推行开来,我等的日子还如何过得下去?!”

    “还有,以李某与东奴连番血战的仇恨。若是被他知晓我等许多货物便是经过山西相与的手转卖给东奴。可还有我等的活路?少不得罚得倾家荡产还是小事,重则就是牢狱之灾!依照他制定的酷刑峻法。我等或是在矿山中采矿,或是在老林中伐木,或是修桥筑路度过余生。敢问在座诸位社友,可有谁愿意这样活下去的?”

    大明的商人。以所谓的晋商和徽商为代表,都是号称儒商。与读书士子基本上是一体两面,从小饱受圣贤书的熏陶。但显然的,在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面前,他们作出了选择。

    只考虑家族,不考虑国家,是他们的共性。以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为例。若没有江南徽商通过海上贸易大量走私硝石给丰臣秀吉幕府,只怕这个外号猴子的天下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朝鲜支持八年。到了明末各地富户宁愿死在流贼与鞑贼的刀下,也不愿从丰厚的家产中拿出些钱粮来,为国库作出贡献。

    而被无数人诟病的晋商与满清的交易主要经营粮食、茶叶、盐、步与铁器、生铁火药等各种军需物资。很多晋商的第一桶金就是通过早期与蒙古走私而获得。当在嘉靖年间开放边市后。辽东的建奴却又悄悄兴起,从建州女真到如今赫然称帝的大清国,晋商们便以张家口、杀虎口为基地,源源不断的与建奴展开贸易走私活动。

    但是,追根究底,山西并不出产建奴需要的各类物资,他们还是要在大明各地采购,特别是粮食。这些内幕,眼前的这些商人要是说不知道,那才真是见了鬼!但是,看在白花花银子的份上,他们都故作不知。只管任凭晋商从自己手中将大批货物买走,充当流通领域的商人。

    “那我们该怎么办?!连鞑子都被他打得大败,我们手中的钱财又远不及他多!难道要我等招集护院家丁商号护卫庄子里的佃户,去到海上跟他的水师拼命,来个葬身鱼腹?”

    一个身上有着举人功名的大茶商绝望的叫喊着。

    “吴年兄,稍安勿躁!”

    钱谦益示意这位茶商坐下,与同桌的几位长者交换了一下眼神,继续进行着他的演讲。

    “我江南众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有坚船利炮,我有公道人心!钱某不才,也曾经被阉党列为东林点将录上之人!如今我东林诸同仁虽然年老,然长江后浪推前浪,复社诸位才俊亦是一时人杰!”

    商人们似乎明白了钱谦益的意图,要利用东林、复社这张看不见摸不着的人际关系网络来对付李守汉的南粤军!

    “钱某因为薄有虚名,各处青年才俊便以师礼相待。诸多弟子之中,钱某最为看好的不过两人!”

    “钱侍郎,那两位才俊能够入得老兄的法眼?”

    “一位,便是当日在秦淮河上与钱某一道怒斥权奸的侯方域侯公子,此人大名,列位想来已经知晓。”

    “另一位,诸位便不太知道。”

    “那是何方神圣?”

    “此位小友,老实说,钱某也是只同他书信往还,神交已久。此人愿意拜在钱某门下,如今算是我的记名弟子之一。”

    “何人?”

    “福建南安,郑森。此子去岁便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如今算是贡生身份!”

    “咿!区区一个贡生?!当得了什么大用?!”

    “就是!这样的生员,只怕还没有秦淮河上的王八多!值得什么?”

    几个人对钱大才子对郑森的如此重视表示很是不屑。

    “慢来!慢来!”

    倒是那位赵姓茶商眼睛里满是喜悦兴奋的光芒,“钱兄说的可是福建总兵郑芝龙之子,南安郑森?”

    “不错!正是此子!”

    听得有人识货,钱谦益立刻面带傲然,用得意的眼神扫视了一番眼前这群只认得银子、婊子、园子、兔子的同社之人。

    “赵兄,莫非你与此人熟识?”

    “熟识倒是说不上,只不过,在下贩运茶叶,经常往来于八闽之地。耳边经常听得有人议论郑芝龙此人。此人原本是海上生涯,在熊文灿手中招抚之后。先后击破刘香,又与荷兰红毛夷人大战于料罗湾,后又剿灭福建各处反贼山匪甚多,屡次为朝廷立下大功。如今已经是福建总兵。麾下兵马船只甚多。声势浩大。”

    “据说,此人如今依旧以海上行商贩运所得养活麾下兵马船炮。所部兵士数万,船只数千。”

    “在下在浙江也曾经听人说起,郑氏船队往扶桑贸易获利之多,远非我等想象!”

    “可是。在下的几位山西相与也曾经提起过,郑氏与南中李家往来关系之密切,关系之融洽,远非我等能想象。单是每年郑氏从南中所购买之军器、精铁、粮食、油盐等物转手卖与山西商人所获之利,便至少有数百万银元之多!钱大人提起郑芝龙之子,莫非要请郑家出来代为说项?”

    在场众人一时间纷纷就郑森这个人和他身后的郑芝龙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花厅上热闹非凡。声音几乎压下去了对面几个旦角的唱腔。

    “莫要如此失态!且听牧斋讲!”

    长者中有人发声制止,顿时间令花厅上安静了下来。

    钱谦益心中一阵意得志满,仿佛当年争夺内阁首辅失败的缺憾今日这个场合弥补回来了,“若是办好此事。何愁不能起复,便是入阁拜相,也是意料之中之事!”

    明末的商人,其实就是官商,很多族中子弟做宫不说,又哪家没有大势力支持?商人家族出身的人,甚至有做到内阁首辅的。

    他们也向来骄横怪了,不论文官武将,想找他们麻烦的,小则只需一罢市,这些官将往往丢官弃爵,大则他们后台出动,弹劾如云,那些官将,一样是丢官弃爵。

    更何况,之前的东林、眼下的复社,便是他们用来左右政治格局的工具,若是能够令江南的这些商人、富豪家族们利益得到了维护和满足,区区一个入阁拜相,又有何难哉?!

    “列位前辈,各位社友、同年。在下仔细研讨李某这个官职差事,始终觉得其中有些蹊跷,但又一时间想不起其中关窍在何处。突然间想起,如今内阁杨大人也是在留都为官多年,江南各地颇多亲朋故旧,以杨阁部之品德,岂能不念旧?岂能不回护?”

    “想到了这点,在下边如拨云见日,顿时开朗!李某之官职、差使、爵位,无一处不是朝中大佬们为了羁縻他而设下的陷阱!”

    “牧斋公何出此言?”

    “在下愿闻其详!”

    “其一,此獠之爵位,宁远伯,以国朝制度,封宁远伯,宁远便是他的食邑所在。可是那里如今又是关宁军的重地,试问,他是去就封地呢,还是不去?不管他去还是不去,关宁军,前仇旧恨,早已经视他为眼中钉,恨不得早日去除而后快!”

    济南战役,守汉指挥所部击溃两白旗,将原关宁军组成的包衣牛录杀得干干净净的事情,虽然没有正式行文于邸报,但是早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而且还将祖家的重要将领祖宽军前正法,以关宁军和辽西将门那种心胸,如何能不恨李守汉?

    想到了此处,花厅上的气氛顿时欢乐了许多,原来这个家伙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仇人更多,若是我们将他的仇人都联合起来,何愁不能把他赶回南中老巢去?!

    “其二,便是他的这件统管闽粤南直隶海防兼理海上缉私的差事!各位,广东广西海面已经是他李守汉的禁脔,我们且不去管它!可是毗邻的福建海面呢?那里可是在下方才提起的郑芝龙的衣食军饷来源!可以这么说,福建最大的海商,便是郑芝龙这位福建总兵!列位想想看,一旦郑芝龙接到了李某以三省海防兼理缉私差使的名义发去的公文,令他不得再行海上私商之事,郑某如何养活他部下数万人马?郑某岂能善罢甘休?!”

    “以杨阁部对世事之洞明,给李某所定的爵位、差事,实际上是为他在南北两地各自寻了一个对头!”

    “牧斋兄,你就只管说,咱们这些人应该怎么办?”

    “就是!你可是阉党们定的咱们东林这些人中的天巧星浪子燕青!这出谋划策的事情,还要你多偏劳一下才是!”

    “在下这个法子,说起来很简单。便是令李某成为天下人眼中的独夫民贼!天下人共讨之!”

    江浙一带的东林一系麾下财团,虽然和那些晋商们有着竟争关系,但是因为北方需要的粮食,盐巴,铁料,茶叶等可以为晋商带来暴利的物资,需要从南方输入,所以那些晋商们,与许多江南,广东各处的财团们,互为竟争对手同时,又存在合作关系,可谓同气连枝,互为声援。在“与民争利”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只要稍加拨弄一下,李守汉立刻就是与全天下的利益集团作对!而且他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正文  第 379 章  南京风波(下)
    夫子庙院内一片慷慨激昂的声音:“商税之害,显皇帝时己尽显无疑,一货一人,税而又税,朘膏吸髓,夫民不堪其命也……”

    “万历朝时商税之祸,老夫是记忆犹新。干戈载道,祸流四海,非困商,乃困民也。圣人有言,夺民之财,非生财之道也。生财之道,生之,节之,两端而已。加派之害不过税计,商税之害却以日计。征收商税,乃为夺民之财,此举天怒人怨,大明暗无天日,江南元气何在啊?”

    “江南之地,虽素称富庶,然又岂能承此敲骨吸髓之盘剥?若当如此,定然商困人稀,民生凋零,万历之祸,就在眼前”

    说话的是一群书生打扮的人,俱都是一身儒衫,戴着四方平定巾,年纪长幼不一,既有须发皆白之人,也有上唇刚刚冒出黑黑的绒毛的少年郎。

    在场书生当中,几个我们当日在媚香楼前见过的面孔赫然在座,只不过,没有了当日的诗酒风流举止,而是代之一副忧国忧民的嘴脸。

    那一夜的事情,虽然也在夫子庙附近的士子之中流传,但是不论怎么说,侯方域是东林魁首之子,本身文采出众,在各地士子中还是很有号召力的。而钱谦益则更是文坛前辈,无数人以其为偶像。“我辈读书之人,便是举止有些失态之处,也是读书之人的疏狂潇洒,岂是他一个只会带兵打仗的粗鲁武人所能知晓的?”

    这是读书人对那日侯方域等人被李守汉严加训斥之后的反应。

    在场士人云集,除了在围绕着贡院、夫子庙这个区域内居住的读书士子外,还有城中别处的士子,甚至还有在城外栖霞山栖霞寺、宝华山的荣昌寺、城内鸡鸣寺等处寄寓的,集合了差不多有数百人。

    在场这许多读书人也是你一言我一语,言辞间皆痛心疾首。李守汉和刘孔昭签订江海联防条文。以及要在松江府设立三省海防衙门的事情已经在南京城内传播的尽人皆知。

    须知江南自万历以来,便不再以种植粮食为主要收入来源。当年的苏湖熟天下足,也悄悄的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从粮食产区变成了输入地区。种植的大多数是丝茶等经济作物。

    在场各士人学子。哪家没有开设店铺?江南各处商人,哪个没有和海上贸易有关系?就算是没有直接从事海上贸易的。那么,各种货物的采购制造运输这条庞大的产业链也是和他们有关的。

    终于,当众人说的有些疲累了之后,达成了一致意见。要效仿去岁先贤,发布留都防乱揭帖那样,将设立三省海防衙门这个天怒人怨,不得人心之举推翻!他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士人学人,朝廷的栋梁之才,有必要以实际行动向朝廷、向皇帝作出劝谏!

    此时,外面街道上已经是人迹不显。车马冷落。从早上开始,城内的店铺便有很多不曾开门,所有买卖全部停止。南京城内百姓惊慌失措之下,开始掀起了抢购粮米油盐的风潮。到了中午,城内的大多数店铺便已经上板关门,城内糙米的价格己经飙升到四千文一斗。

    市面一片萧条,百姓人心惶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但如此,各条街道上出现浩浩荡荡的请愿人潮。往南京各处衙门去,向各部、院的尚书、侍郎们哭诉,要求他们出来废除这病国害民的江海联防之举。

    到了午后,城内的气氛变得越发诡异。街头巷尾挤满了嚎哭的人群,各种匿名榜贴贴得到处都是。如果有官员的轿马经过,还遭到人群不断投掷的瓦砾垃圾攻击。

    面对着这种局面,南京留守的各个衙门却是纷纷装聋作哑,闭门不出,只管等着看担任南京守备的同安侯该如何处置。

    虽然守备衙门也在城内贴出了告示,告诫各处百姓商号不要为歹人所蛊惑,“务要各安生业才是!”

    告示一出,罢市联盟似乎有崩溃的趋势,各商贾和读书人们又聚集到一处议事,身后摇动羽毛扇和幕后东主也纷纷出来,一番打气鼓励之下,众人决意死争,坚持到底。

    一番密谋后,南京城内的风波仍在继续,而且有向周边城镇扩散的趋势。各家商人将手下大量的伙计,家奴,佃户四面散出,加上各处的读书人四处讲解,使得城内请愿的人潮更为浩荡。他们或遍街静听,或围在各官衙前哭诉,甚至有青皮地痞乘机而起,场面一片纷乱。

    但是,人总是用脚投票的,各处店铺都关门歇业,那些升斗小民该往何处去购买粮油?如何将一日辛劳换成养家糊口的食物?

    “兄弟们,这里有粮食!这群南蛮却囤积不卖!抢!”

    “对!抢!”

    几个头上裹着青布,被南京人称为老杆子的地痞混混,叫嚣着砸着一家粮店的门板。

    立时引起一阵赞许的狂叫声,街上顿时鸡飞狗跳,附近的很多市民百姓纷纷围观过来,有人手中还悄悄的拿着米袋箩筐等物。

    “轰!”米店坚实的门板终于抵挡不住粗大的木头连番撞击,被撞倒在地,露出了一个缺口。几个混混立刻一声欢呼,冲进去将米店的大门打开,将更多的同伙放进来。

    顿时,堆积在后面仓房之中的如同小山一样的大米晃得人们几乎睁不开眼睛,混混们快手快脚的将柜台内的银钱一把抢走,转身从疯狂的人群中挤出,逃之夭夭。而米店迅速成为被市民们打劫的目标所在,扛着整袋子米的,用箩筐将米倒进去挑着走的,用米袋胡乱盛了些米急匆匆逃走的,整个米店迅速成为风暴的中心,吸引了无数人朝这里涌来。

    白花花的米粒洒了半条街道。

    这家米店的遭遇,成为了城内风波的导火索。

    很快,有人便在街道上大声喧哗,“这里是南蛮的布店!抢啊!”

    “这是是珠宝行!抢一块宝石回去就够一辈子了!”

    。。。。。。

    很快。城内便是一片混乱狼藉。

    之前还在各处衙门前有板有眼的向官员们哭诉的奴仆家丁佃户们,听得有人大呼小叫着发财的声音,再也按捺不住。

    他们迅速和同行们一样,三五成群的在各条街道上砸开店铺。冲进去抢夺店内的商品财物。之后将店铺打砸的一团混乱。几处店铺内甚至还传出了女人痛苦的哭喊呻吟声,几处房屋上冒起了青烟。不知道是有人放火焚烧房屋,还是不小心打翻了香烛。城内大批的流氓光棍无赖,更是趁乱混水摸鱼,抢劫钱物。

    城内已经是乱成了一锅粥。急的守备衙门、操江衙门、五军都督府等南京卫戍职责部门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而之前还在自己衙门里装聋作哑如老僧入定对外界之事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六部衙门,则是如潮而来,尚书、侍郎们纷纷如丧考妣般登门指责,要求几位手握兵权的侯爷、伯爷们迅速弭平此乱。

    “大人!不好了,大股乱民往新街口等处去了!”

    那新街口是南京的繁华商业地段,无数的店铺都在那里。可谓是南京城商贸的精华之所在。

    “不好!”

    “侯爷!请速速发兵。弭平这次风波吧!”

    “守备大人!若是不能迅速堪平暴动,将为首暴徒和背后指使之人绳之以法,本官便是拼了这条性命不要,也要具本严参你!”

    一时间。哀求、威胁、谩骂,苦劝,各种形式只表达了一个核心,“尽快的将这次风波弭平,不要让我们的损失太大了。”

    看着这群平日里鼻孔朝天,见了自己只管趾高气扬的各部官员,刘孔昭、郭祚永、徐弘基们心中便如同三伏天吃了冰那么舒服。“原来你们也有求我们的时候啊!?”

    魏国公徐弘基更是表演的十分到位:“这群狗贼,天子脚下,留都之地,他们也敢放肆!来人!把老祖宗中山王的枪请出来!给本国公备马,待我披挂整齐之后便前去剿灭这群胆大妄为的家伙!”

    “魏国公,如今事态还不清楚,乱民势大,我们还需从长计议才是。眼下天色已晚,不如关闭城门,待天明之后之后再四城大索不迟。”

    听得郭祚永这样老成持重的意见,魏国公徐弘基连忙点头赞许。只恨得那许多六部尚书侍郎各院官员们,牙根儿痒痒的。但又无可奈何。

    城中 第 379 章 大藏经而著称。

    能够出资雕刻印刷一部大藏经,一直被佛教徒视作是至高无上、功德无量的盛事。

    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这一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在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