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话还没说完,王鹤便摆了摆手道“不急,不急。”

    待他走后,使者四周的陪同立刻上前,义愤填膺道“王上!切莫相信宋人之言,一旦失去兵权,我于阗宛如刀俎之鱼肉矣!”

    所谓的使者其实就是于阗国主尉迟临风,他也是没有办法才亲自前往大宋求援的,但没曾想却是眼下这种结果,他思虑再三之后,最终决定按大宋说的来办。

    因为他已经没有选择。

    眼下的状况对于于阗来说很不利,黑汗对于阗的侵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于阗不灭,黑汗之心便不死,而大宋是于阗唯一的助力,就像是一个快渴死的人遇到一杯毒酒,喝了会死,不喝也会死。

    相对于被灭族来说,成为大宋的臣属,允许大宋驻兵,自己保留自治的政权,这已经是最好的接过,若是宋人信守承诺,若是大宋皇帝遵守诺言,那这件事对于于阗国来说也不算坏,至少自己不用担心用兵的问题。

    最终尉迟临风还是决定把于阗国和大宋捆绑在一起,他自认为自己就是华夏的一部分,成为大宋的附属也没什么,失去原本的兵权也没什么,他相信赵祯,相信赵祯会信守承诺…………因为除此之外他别无办法。

    最少他能保留于阗的称号,也不会被邪恶的黑汗人所屠杀,与黑汗相比大宋实在是好的太多。

    于是他便在第二天,在宋军的白虎节堂之中,在赵祯以及众人目瞪口呆之下,递出了于阗国国主玺印,之上乃是“大宝于阗国王”。

    。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辽挣西域() 
“大宝于阗国”的称号乃是因为后晋皇帝石敬瑭所赐予的,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于阗国的称号。

    赵祯看着手中历经沧桑的玺印久久不语,这块玺印是于阗国的国鼎证明,也是这个西域一角小国对华夏的证明,证明他是属于华夏的一部分,也证明了他的正统。

    看着眼前眼神充满决绝的尉迟临风,赵祯微微一笑:“你倒是好胆量好气魄,朕是大宋天子,说出去的话自然是金口玉言出口成宪,尔之于阗依旧是尔之于阗,朕不会干涉你的内政,并且只认定你尉迟氏一族的正统,至于驻兵乃是必须,此乃大宋对于阗的统治地位,保证大宋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你尉迟氏一族的利益,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会做。”

    尉迟临风在听了赵祯的话后,心中的忐忑终于落了地,但他的惊喜还没有结束,赵祯说过要给他一个保证,那就必须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好听的话谁不会说?

    要想获得尉迟临风的信任和忠诚就必须拿出诚意,赵祯望着他思虑再三道:“朕知道你的担忧,如何让这一国策延续千百代,朕打算在收复于阗故土之后,与尔之国都处立下永世石碑,上书大宋律法,并把于阗之自治写入律法之中,非万急之时,不得改变!”

    白虎节堂中的曹康和王圭并不明白官家的意思,但王鹤却万分惊讶,说实话他以为这也是官家收编于阗的缓兵之计,但没想到这次官家却是要来真的了!

    一旦把于阗自治写入大宋的律法之中,那就意味着极难改变,并且会成为祖宗之法,后世子孙非万不得已不得改变,即便是要改变也不会做出太大的调整。

    赵祯这么做自然有原因,竖立永世石碑,象征的意义大于实际,只不过上面的大宋律法却是为了向世人说明于阗的自治以及大宋对这片土地所拥有的主权。

    王鹤知道,官家对律法的支持和保护是前所未有的,即便是身为君王,他也不会违反自己制定下的律法,这是在向世人证明,律法的崇高,律法的神圣,律法的不可动摇。

    即便是帝王要修改律法,也要从《皇宋宪法》开始,也要得到朝臣的们的支持,否则谁也没有权利擅自篡改这个大宋的基石。

    当王鹤小声的向尉迟临风解释之后,这个西域小国的国主才明白赵祯是什么意思……激动了半天的他最终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的向赵祯大礼参拜。

    赵祯伸手扶起他微笑着说道:“莫要如此激动,若是有一天,你的后人不安居一隅,最终也会酿成大祸,朕不希望见到于阗和大宋之间刀兵相向的一天。”

    “陛下放心,我于阗国效忠大宋之心万世不移,小王可把此言写入尉迟氏之祖训一同镌刻于永世石碑之上!”

    这便是于阗国的表态了,赵祯非常满意,这个尉迟临风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若不是黑汗国有***世界的援兵支持,他不会在消耗完国力之后战败。

    赵祯看好了于阗国的地理优势,同样也是把这里打造成防御***世界对中原入侵的屏障,***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狂热的宗教分子,他们的排外性很强,极难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

    即便是入了华夏他们也极难改变,赵祯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中出现一股独立的宗教信仰,更不希望这种宗教对皇权产生影响。

    在赵祯看来,援助于阗国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在单一利益上所做的考量。

    有了于阗国的支持和归附,大宋在西域的麻烦也只有西州回鹘这一方势力,至于黄头回鹘,赵祯并不在意,他们在遭到于阗国的进入后已经自顾不暇,没有能力联合西州回鹘和大宋对抗。

    西州回鹘和辽人的勾结,赵祯并没有意外,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之所以率领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就是为了在西域和辽人一决高低。

    不能再让辽人从西方世界获得更多的利益了,这对大宋来说非常不利,辽朝的国力越是强大,想要彻底征服便愈发的困难。

    赵祯的棋局越下越大,当年他的计划是直接消灭辽朝,但现在的局势却是大宋在不断的围剿和蚕食辽朝,可见想要灭亡一个强大的政权,依旧需要时间和冗长的战争。

    辽人在西域同大宋的对抗,在一定程度上是赵祯最为希望的事情,原本大宋吞并了西夏之后,版图就已经开始逐渐把辽朝包围起来,如今再往西,待大宋拿下西域之后,辽朝的整个上京道几乎都在大宋包围之下。

    若是从舆图上看,现在的辽朝已经支离破碎,大宋就像一把大钳子,不断的挤压发力对辽朝施以打击,辽东的大片土地是大宋的黑水都护府,辽朝的东京道苟延残喘,朝不保夕。

    西面的西夏对辽朝上京道的草原构成了威胁,若是加上西域,整个上京道便成为大开的门户,大宋兵甲可随时挥兵北进,辽人同样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萧挞里打算在西域同赵祯一绝高下。

    赵祯相信,西域的归属无论是对大宋还是对辽朝都将是一场至关重要一战。

    所以赵祯必须要赢!但同样的,辽朝也必须要赢,这场战争对大宋来说是获取西域安全的通道,是重开丝绸之路的门户,但对于辽朝来说却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西域已经成为辽朝的经济命脉,成为辽朝在大宋重压之下生存的唯一通道。

    大宋在这个时候把这条命脉掐死,无异于把辽朝最后的希望掐死,辽人岂能善罢甘休?

    这一战无法避免,而萧挞里更是看重,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这个关键时刻,她亲自率领上京道的空闲兵力以及青壮前往西域,既然大宋皇帝御驾亲征以保万全,那她就不能落于人后!

    萧挞里的这个决定使得辽朝上下大惊,但也获得了辽朝朝臣的支持,眼下是辽朝的唯一的机会了,既然太后要扭转乾坤,那眼下御驾亲征便是最好的方法。

    但在时间上实在是成问题,从上京城赶往西域路途遥远,基本上穿越了整个上京道,但因为草原和全数起兵的缘故,舍弃辎重的契丹铁骑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并且上京道的萧满蕙已经率领八万大军前往支援,拖延时间已经不成问题。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战争来了() 
战争的爆发有的时候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有的时候却因人的意志而进行,赵祯的意志便是大宋的意志,便是伊州所在西域都护府的意志。

    十六万大军出动,不光有大宋的十万禁军,还有西域都护府曹康率领的六万边军,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对于西域诸国来说,十万大军是他们当中任何一个无论如何也拿不出,并且这十万大军还是武装到了牙齿,精锐中的精锐。

    十六万大军兵分三路,以曹康的六万边军为先锋,王圭的五万捧日军为后军,五万神卫军在中,十六万大军由赵祯亲自指挥,这是赵祯难得亲自指挥军队的作战,自从燕云之战后,他已许久没上战场。

    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带来了半个参谋军事……

    这是赵祯的一次大胆尝试,完全由参谋军事院的人出谋划策由帝王亲自指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对军权的掌握。

    大宋的皇帝自太祖太宗之后便开始逐渐的偏向文人气质,赵祯知道,若不是自己穿越了,到了仁宗皇帝更为偏文,之后的历代大宋君王,在文学和艺术上的造诣一定会超越他们作为帝王的能力。

    赵祯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虽然小人做不了皇帝,但君子也做不得!

    这次带着赵旭赵昀前来,就是要在他们心中扎下一根名叫铁血的东西,让他们知道战争也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也是帝王之道的一部分…………

    赵旭需要经历战争的洗礼,赵昀同样需要,这个孩子没有他兄长的命好,但才智过人的他却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到。

    赵祯希望他在这场亲历的战争中明白一个道理,想获得胜利必须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以及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不是希望他参与皇位的争夺,恰恰相反而是告诉他没有这个实力。

    战争开始的时候赵旭是兴奋的,赵祯看到了这个孩子在不断的从四书五经以及文人描绘的礼法世界中挣扎出来,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现实和热血在不断的啃噬着环绕在他四周由文人努力编制的茧。

    赵祯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如何选择自己未来道路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的挣扎,是延续历史做一个仁宗皇帝,还是开疆拓土的中兴之君,赵祯自己选择的后者。

    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文人气质的君王,这样对大宋现在的发展并没有益处,大宋不单单需要一个守成之君,更是需要一个敢于作战的君主。

    这不是赵祯所决定的事情,而是大宋在发展的本身自己所决定。

    未来大宋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利益纷争,即便是没有了辽朝,即便是没有了西域,世界上的其他势力还有很多,大宋周边的不安定因素还有很多,这些都会促使皇帝做出改变。

    虽然赵旭可以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守成之君,但他却也要有敢战,善战的雄心和能力。

    看着赵旭兴奋的发红的脸庞,赵祯非常满意,一个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怎么能不接受军旅的洗礼?只要上过一次战场,便会种下一颗勇敢的心。

    相比赵旭,赵昀更加熟悉火器营的一切,他在火器营中泡着的时间比在资善堂中的还长,朝中的文臣对这一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首先他们知道火器营绝对忠于官家,谁做了皇帝便忠于谁,不会终于大宋的某一个皇子。

    其次,一个并非储君的皇子喜欢格物,这个爱好实在是太好了,尤其是格物这东西还费脑子费精力,这样一来算是彻底把时间用在了别的地方,而不会去关注储君之位,自然是皆大欢喜,朝臣乐见。

    赵旭还好一点在中军比较听话,并不乱动走,他知道自己现在该干什么,学习如何指挥才是他的要务。

    而赵昀这小子早已消失在了神卫军中,他和李酒两人正在钻研如何使火枪和长枪配合的天衣无缝。

    赵祯给出的搭配让这小子改变了很多,尤其是在战法阵形上,虽然还是沿用火枪手和长枪手,可除了这两样其他的便被改的面目全非,当然其中还是有些地方适合大宋的,比如火枪手并不是排列在大军的后侧而是直接站在军阵的最前方。

    赵昀给出的结论非常现实,火枪手的火枪最擅长的就是对远处的敌人发起连续的攻击,与其让他们在后面,不如顶在队伍的最前面,当敌军扑面而来的时候,以强大而连续的火力迎头痛击敌人,这效果绝对要比把他们安置在后方要划算的多。

    长枪手安排在火枪手阵地的四个角上,一旦敌军接近到足以威胁火枪手的距离,身着重甲的长枪手便要发动进攻,以此掩护前军的火枪手。

    并且火枪手要在这个时候换上刺刀进行冲锋,以免误杀友军,长枪手的长枪完全能组成一道枪林阻止地方骑兵或是步兵,而这个时候冲锋而来的火枪手便可用手中的刺刀进行屠戮。

    火枪上装备刺刀之后,长度和威力与短枪相同,最合适与长枪手高低搭配,冲锋带来的加速度完全能让他们成为短距离冲杀的王者。

    面对李酒佩服的眼神,赵祯是哑口无言,不得不承认赵昀这小子确实继承了自己的灵活思维,从不拘于保守的思想。

    至于灵儿,现在已经成为军中的医官,大宋的南丁格尔,她换上了白色的救助服,带着面纱犹如军中的守护女神,整日带着侍女和军中的护兵医官进行消毒和医治病患。

    一路走来多少会有人发生疾病和水土不服的症状,这对战斗力和气势都是一种极大的削减,而有了医官和护兵,便有了一定的保障。

    最少灵儿身为一国公主的高贵身份帮助厮杀汉们的军帐进行消毒,多少让军中将士触动良多,纷纷夸赞她的仁慈和贤惠,当然赵祯知道灵儿这么做多少有点为自己的未来小家捞取名声的目的在里面,但这已经是她一个女子能做的最好的了,谁让她是天家的女儿?

    赵祯带着三个孩子出来,也有一些私心,为太子赵旭竖立一个更加高大巩固的形象,为赵昀找一个好出路,为灵儿某一个好名声,这些都是一个身为皇帝的父亲能做到的最好程度。

    再多他也没办法给予这帮孩子,剩下的却要靠他们自己去获得。

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战争前的第一个牺牲品() 
大宋的军队从伊州出发的时候,西域人也没有停下,西域其实就是西州回鹘,他们看似是数个城池建立起的国家,其实却是一体的,一旦遭遇了外敌的入侵往往同心协力的对抗。

    唇亡齿寒他们深谙其道。

    就像当初唐灭高昌之战,并非只有高昌一国参与,还有龟兹,焉耆等等小国,有些甚至是地方上的较大势力,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在为西域出力,而不是归顺大唐。

    原因很简单,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土地被外来的人所控制,原本的西域各国自己玩自己的,偶尔有所摩擦也能很快解决,毕竟大家的力量都不是太强大,达到了一种弱国平衡,这时候一个强大外力的干预定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也就是说,西域再穷,再贫困也是西域自己的事情,关起门来大家一起穷,要富一起富,就是不能让一个强大的王朝来干预这里原本就存在的环境。

    强汉征服过这片土地,设立西域都护府,盛唐为了丝绸之路的安定,也为了在西域之地获得利益出兵灭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而大宋同样为之,只不过赵祯做的更早,在西域之乱前便在伊州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现在看来他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然也有历史的教训。

    这片土地虽然弱小,但他们的排外性很强,一旦遇到对外的战事往往会团结起来,这也许就是西域人的生存之道吧!

    但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排外性,都将被中原王朝所征服,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朝代,例如唐朝和大宋,现在的大宋,商业已经成为他它的主要税收,一旦打开世界性的市场,西域的重要性便成为赵祯首要保障的地方。

    在经过开始的慌乱之后,整个西西域便开始了一种默契的配合,大宋的军队经过了古城益都,经过了纳职,一路上都没有遭受西域人的反抗和袭击,反倒是安静的不像话。

    这两座小城距离大宋的伊州实在太近了,算是西域人拱手奉上,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自己反抗也没什么用,强大的大宋瞬间就会碾压他们。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老实的接受大宋的管理,成为一方顺民。

    居住在这里的西域人用另一种方式反击,不断的在城内进行破坏,最让大宋将士恶心的地方在于这两处的西域人表面上对大宋恭敬有加,但转过脸去就会袭击大宋的辎重补给,或是在水中投放毒药。

    虽然事情不大,可连续出现总是会影响行军速度以及精力,将士们整天绷着神经自然会觉得更累,何况就算大军离开,城中也会留下守军以保障供给线的正常。

    矛盾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大,直到第一个牺牲品的出现。

    她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女孩,因为听信了大人的指派,从一个狭小的通道里爬进大宋的粮仓纵火,火情很快被大宋扑灭,但那个无辜的小女孩最终在离开时被烟熏死。

    她进入的通道在地面以上,是一条长长的管子,是作为通风之用,狭小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的烟大量的从管中排除,根本不是她这个小孩能承受的。

    赵祯不会在意西域人的反抗,毕竟是侵略,你都打到人家的土地上了,难道还不允许别人反抗?

    但当这个小小的尸体被从狭小的通道中掏出来的时候,现场的所有人震惊了,她还是保持咳嗽的姿势,但整个人已经被黑烟熏黑,呛人的烟味从她的身上散发出来。

    唯一可见皮肤的颜色是她胸口的地方,不过已经被抓烂,可见当初她遭受了怎样的折磨。

    但赵祯觉得可悲的是没有瞧见她的父母上前接走孩子的尸首,即便是大宋将士也瞧不起这种人,尤其是在王鹤宣布并不追究的时候,甚至为了让她的家人把她接走埋葬故意差遣所有宋军离开。

    那孩子的尸体就那般在城中的小广场上躺着,静静地躺着,没有人前来认领,仿佛一个被遗弃的工具…………

    用王鹤的话说,这些人死不足惜;曹康觉得应当把他们发配为奴;王圭这个暴躁的王铁鞭则是建议屠城,以绝后患,以防万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