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另一个问题是更重要的,即智商是否代表了人的智力水平?许多心理学家对此仍有疑问,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反思也持续在进行。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其他如技能、创造力、个性、动机等因素相配合,所谓“智力天才”只是一句空话。这不啻为每一个智力测验热衷者敲响了警钟——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灵魂真的存在吗?
“灵魂”是什么东西?“灵魂”到底存不存在?假如“灵魂”存在的话,它是从人的躯体中生长出来的,还是仅仅把人的身体作为临时寄寓的躯壳?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人有灵魂深信不疑!小孩被吓着了,家长晚上会打着灯笼为小孩招魂;人死了,在殡殓的某个时辰即使是亲人也要远远地避开尸首,让死者出魂。即是说,人死后尸体入葬,但灵魂却要到天国或地狱报到。如果亲人不离开尸首,灵魂无法出窍,死者是不得安息的。
在文艺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段,把灵魂人格化,如《三国演义》里,大将关羽死后灵魂不散,多次显灵暗中帮助刘备和他的后辈;《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前世的姻缘,秦可卿死时灵魂会托梦给王熙凤。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做梦等心理现象,便认为是灵魂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灵魂只是暂时寄寓在人的躯体里,是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当人大白天处于清醒状态时,灵魂和肉体同在;当人在黑夜里睡着时,灵魂便悄悄离开肉体随处游荡,所以,千万不要猛一下叫醒熟睡的人,以免离开人体太远的灵魂来不及回到躯体里面而致死;人死,就是因为四处游荡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寓所而飘零他乡的缘故。
至今,在非洲的某些部落,仍然认为灵魂是人的影子,所以,那些部落里的人除非不得已才会到河边去,因为他们生怕影子即人的灵魂投射到河里后,被鳄鱼吃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神创造了世界和万物,人的肉体可以消灭,但灵魂不死,并且可以从死去的躯壳出来,进入另一个鲜活的躯体。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种,分别主管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和道德完善。
由于这些著名人物的思想有利于宗教统治,所以一直被教会奉为真理。在黑暗的中世纪,思想的禁锢主义非常严苛,主张无神论的人士受到了残酷迫害。如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利用泛神论思想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结果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受火刑而死。
在我国古代,佛教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转世”,叫“三世轮回”。生前做好事的人,来生托生到富贵之家;生前作恶多端的人,则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来生托生为畜生。道家则认为,人经过修炼以后,可以羽化成仙,长生不死。
这些宣扬的都是灵魂不灭论。而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应该是先有身体而后有精神,精神依附于身体而存在,人的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如战国时期的荀子就说过:“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存焉。”魏晋南北朝的范缜进一步指出:“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就是说物质的身体是精神的根本,而精神(灵魂)只不过是身体的功能罢了。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虽然认为灵魂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与身体有联系,但却说不清楚它是由什么具体的物质器官产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人一直把心脏当做产生思想的地方,于是,凡是和思想有关的字和词,都带上了具有“心”字的偏旁。如“思”、“想”、“念”、“恋”、“悲”、“怒”、“恶”、“意”、“愿”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真正影响思想的是人的大脑,而不是心脏。所谓灵魂不死、灵魂不灭,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1848年,发生在美国铁路工地上的一件奇事,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大脑机能的认识。1848年9月13日下午,在美国佛蒙特州的铁路工地上,有一名叫盖奇的工人,当他用一根长约1米、重约6千克的铁钎子去杵实岩石炮眼中的火药时,火药爆炸了。盖奇手中的铁钎被炸药震飞,铁钎穿过盖奇的大脑,又飞出去约46米远。盖奇轰然倒地,血流满面,浑身抽搐,不省人事。
人们都以为盖奇完了。没想到,几分钟后,奇迹发生了,盖奇一骨碌爬了起来,居然神志清醒,说话自如。工人们赶紧把他抬到一辆牛车上,送到离工地750米远一个小镇的医院里。到医院时,盖奇自己从车上走下来,并通过一段长长的楼梯走进病房。医生检查盖奇的伤口时,被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致命的伤口,盖奇居然还活着!晚上10点了,盖奇的伤口还在不停地流血,可他却很清醒地要朋友们回去,说他没问题,过几天就可以回家了。
几天后,盖奇因伤口感染陷入昏迷,经过医生的抢救才开始慢慢好转。3个星期后,他恢复了意识,想要起床。到了11月中旬,他又回到了小镇,并开始计划他的将来。奇怪的是,他的性格和脾气全变了。受伤以前,盖奇是一位和善、随和的人。伤愈后他却变得性情粗暴,蛮横无礼,根本听不得任何不同的意见,而且喜怒无常、优柔寡断。这个病例充分说明,大脑受伤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1861年,一个“失语症”病人到处寻医,求助无门,绝望之中找到了法国医生布洛卡。布洛卡对这位病人的大脑进行了研究:病人的发音器官没有问题,这说明病人不能讲话是其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受损的缘故,从而证明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语言能力有关。
1863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在人脑中央前回皮层发现了大型锥形细胞,并且证明这种大型锥形细胞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细胞,人们称之为“贝兹细胞”。这些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对大脑机能的认识。
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人的思想不能脱离物质的肉体而存在,它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大脑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控制的。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或称为神经细胞。神经元和其他细胞一样,也有利用氧气、产生能量等生命过程。但神经元和其他细胞的一个差别是它不能增殖,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全部大约100亿个神经元,但以后却只死不生。
人的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身体机能和行为的整合中枢,这部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控制中心;周围神经系统包括所有把肌肉、腺体及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连接起来的神经,它只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信息或接收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的信息。
机体的一切器官在脑部都有自己的投射区域,换句话说,都有自己的代表部位。感觉器官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区,肌肉是在运动区,即分别是感觉投射区和运动投射区。感觉技射区接受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运动投射区是最后向肌肉发送命令的脑区。
美国有一部电影,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在一次车祸中因为头部受伤,从此失去了记忆。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他在极度困惑中,糊里糊涂地来到另一个城市,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的妻子满世界地找,几年过去了,丈夫杳无音讯。功夫不负苦心人,后来,她终于找到了失踪多年的丈夫。
然而,她的丈夫已经不认识她了,曾经相依为命的夫妻,这时却形同陌路。她灵机一动,应聘做了他公司的一名职员。男主人公一直觉得这个女子很亲切,但就是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几年后,男主人公出差回到他原先生活的城市,无意识地沿着熟悉的路行走,恍若隔世。突然,他恢复了记忆,“灵魂”又回来了。
按照今天科学的解释,这位男子是因脑部受撞击后脑内出血,与记忆有关的脑的相应部位受到压迫,脑功能受损而引起失忆。后来,脓血渐渐被吸收,脑功能就恢复正常了。
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灵魂其实就是人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机能正常,人的行为就正常;人脑机能受损,人的行为就会失常;人脑死亡,人的行为停止。所谓的灵魂不死、借尸还魂都是不可能的——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人的行为是被性欲驱使的………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里夫(PhilipRieff)于1959年发表言论说:“这个人的伟大之处毋容置疑,从而使他的思想更趋伟大”,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然而,几年之后,著名学者兼人文学教授艾里克·海勒(ErichHeller)在《时代文艺副刊》中撰文宣称,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个时代被吹捧得太过的人物之一。同时,诺贝尔桂冠得主,彼德·梅达沃爵士(SirPeterMedawar),也将心理分析理论视为“本世纪最瞠目结舌的知识欺诈”。
政治科学家保尔·娄森(PaulRoazen)反过来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神学家保尔·蒂利希(PaulTillich)也认为,他是“所有精神分析学家中最有深度的一位”。同时,一位名叫索顿(E。M。Thornton)的英国学者却搜集到一些证据,照她自己的话说,它们足以证明“(弗洛伊德的)重要假说,即‘潜意识’并不存在,他的理论不仅毫无根据,而且荒唐可笑”,并说他的理论体系有可能是在可卡因的毒力影响下编造出来的,因而判定他是一个“虚伪且不忠诚的预言家”。
弗洛伊德的崇拜者,包括其最近的传记作者、历史学家彼德·盖依(PeterGay)在内,都将他视为一个大无畏的人,称他是真理的勇敢卫士。而恶意毁谤他的人却视他为精神病患者和野心勃勃者,称他通过发表耸人听闻的理论以哗众取宠。不过,出语不凡的学者杰弗瑞·麦森(JeffreyMoussaieffMasson)却宣称,弗洛伊德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没有直说出来,因为他一旦说出来,就将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损害。这个发现是,精神病是成年人(通常是父亲)对孩子进行性虐待后所造成的恶果。
心理学史学家大多把一长串富有影响的发现归功于弗洛伊德,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动力无意识。科学史学家弗兰克·索罗维(FrankSulloway)却颇有见地地指出,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存在于神经学和生物学当中的思想的“创造性转述”,学者亨利·埃伦伯格(HenryEllenberger)也颇费心机地提出,弗洛伊德对动力无意识的发现,只不过是将其前辈或同时代人早已提出的概念明确化,并赋予其一个清晰的外型而已。
弗洛伊德则认为(他的大部分传记作者也这么认为)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一个在维也纳被隔离开来的犹太人,一个一生都在勇敢地与保守医学做斗争,并希望自己的发现能够造福于人类的犹太人。贬低他的人却宣称,他通过夸大自己周围的反闪族氛围,企图使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勇敢战斗的英雄,而且,无论怎么说,他的许多思想皆来自他的朋友威尔汉姆·弗莱亚斯(WilhelmFliess),只是他全部将之据为已有。
真可谓众说纷纭,我们该信哪一说呢?
换言之,我们对一个自身原本就矛盾百出的人又能说些什么呢?他就人性所阐发的理论异常激烈,他是一位强硬的无神论者,而且,除早年之外,在政治上他一直是一位保守派。在性欲问题上他一直采取极为自由的学术态度,但自身却是礼仪与节欲的模范。他宣称自己已通过有名的自我精神分析而解除了精神烦恼,可终其一生他都在遭受着疾病的蹂躏,其中包括偏头疼、尿道炎及大肠疾病等。他对电话有着几乎病态的厌烦,在经历极度紧张的个性压抑时,他总是感到自己要晕倒似的。而且,他对雪茄着迷得近乎病态(一天抽20支,即使在上腭因此而患癌之后)。他不喜欢维也纳,从未加入当地随处可见的咖啡族,可又下不定决心离开这个地方。直到1938年纳粹占领奥地利之后,他才不得不搬到伦敦。
有时,他是个不顾一切的自我主义者,自比哥白尼和达尔文,并对一位赞扬其晚期作品的人士说:“这是我写得最糟糕的书,一个老朽的书。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个了不起的人。”而在另一些时候,他又显得极其谦逊。在其晚年的《自传性研究》一文中,他写道:
回顾一生中所做的这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的是,我只不过做了许多个开端,也提出过许多个建议。将来有一天,它们中有可能衍生出什么,不过,我自己无法确定衍生出的这个什么是多还是少。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条通道,我们的知识将长驱直入。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周围尽是忠实的信徒,但在许多年中,他都在与几个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追随者进行争斗。在古稀之年里,他悲哀地写道:
我并不指望许多人的爱。我没有逗他们高兴,没有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也没有给他们以熏陶。我也没有在意这些。我只想探索、解开一些谜团,只想揭示一点儿真相。
照片中的弗洛伊德总是一本正经,表情凝重——穿戴得无可挑剔,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深思的表情上见不到一丝微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及熟悉他的人所写的回忆录却证明,他是一个极其机智的人,喜欢讲好笑的故事,并在故事里不时地穿插一些他的心理学观点。下例选自他对幽默的研究,《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医生)如果询问一个年轻病人,说他是否曾经手淫,得到的回答一定是“O,na,nie!”(德语:“呵,不,绝对没有这回事”——可在德语中,Onanie的意思原本就是“手淫”。)
还有一个长一点儿的幽默,弗洛伊德很喜欢讲,讲得也很不错:
沙申(犹太媒人)站在他推荐的姑娘一边,替她平息那位年轻男子的不满——
“我不喜欢岳母那个人,”后者说,“她是个不逗人喜欢的蠢货。”——
“但不管怎么说,你并不是去娶岳母,你要娶的是她的女儿。”——
“是啊,可她已不再年轻了,而且严格来说,她长得也并不美。”——
“没有关系的。如果她既不年轻,也不美,那就正好属于对您忠实的那一类。”——
“再说她也没有多少钱。”——
“谁在谈钱的话?你是不是要跟钱结婚?你要娶的毕竟是个老婆啊。”——
“可她还是个驼背。”——
“哎呀,你到底想要什么?难道她连一点儿缺点都不能有吗?”
显然,至少来说,真实的弗洛伊德绝不是那么简单——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变对自己的认识的心理学 “印刻”现象……童年对你一生…
一只母鹅伏在一堆鹅蛋上,正在专心致志地孵小鹅。当鹅蛋快要破壳时,人们将母鹅强行抱走。小鹅们一个个地破壳而出了,它们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个新奇的世界。这时,一位动物学家走来,向小鹅们招了招手,小鹅们就像见到了母亲一样,立即追随动物学家而去。几天后,人们将那只母鹅送了回来。母鹅看到孩子们正在高兴地玩耍,“咯咯”地欢叫着奔了过去。没想到,小鹅们一见母鹅,竟吓得四散奔逃,直到那位动物学家出现,它们才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后,终于受到母亲保护的孩子那样安静了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以上故事的主角、奥地利动物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洛伦兹的理论是,动物出生后的本能是跟着活动的物体走,洛伦兹设法使自己成为小鹅出生后头几天里所能看到的唯一活物,因此,小鹅只能跟着他走。在成熟的“关键时期”过后,被跟随物体的图像会在小鹅的神经系统里固化。当小鹅学到这一步后,即使看见母鹅也视若无睹了。
美国人埃克哈德·赫斯制作了一只可移动、能呱呱叫的假野鸭,然后将一群小鸭放在它的周围。如果在小鸭刚孵化时就把假鸭子放在它们面前,有半数的小鸭子会跟着假鸭跑。小鸭孵化过后13~16个小时,如果再将其放在假鸭子跟前,则有80%的小鸭子跟在假鸭后面走。
这种现象将类似本能的东西进一步复杂化了:小鸭子的神经系统肯定能对一些移动的物体做出反应,但只有在成熟过程的某个特定时间点上,它们才最能将特定目标“刻印”下来。
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小鹅、小鸭身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身上都会发生,洛伦兹把它称之为“印刻”现象。
印刻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一般发生在生命诞生的最初时期,不同的动物,其时间有所区别。人的印刻期最长,一般为1~3年;狗的印刻期为3~7周;猫的印刻期为10~15天;老鼠的印刻期为7~10天;小鹅的印刻期为10~20小时。
这些发现的结果使20世纪70年代的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科医师慢慢相信,出生后的几个小时是母子联结关系最终形成的特定时间点。因而,他们规劝母亲们,在孩子刚出生后不要马上抱到医院育婴室里清洗,而应抱着婴儿,让他紧贴着自己。
后来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在这么做之后,母子的联结的确更为牢固,但得到最大程度联结的并不是婴儿,而是母亲本人。其他研究证明,婴儿对母亲的联结(或父亲或其他主要看护人)是在长达4~5个月的时间内发育而成的,其间充满着数不尽的看护和情感表现。
有一个寓言故事:猎人打猎时遇到一只因受伤而掉队的狼。猎人的三只猎狗紧追不舍,在山脚下的小溪旁终于抓到了这只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