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浊,唯我独清”,不甘心与小人为伍,投汨罗江而死。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这种隐士生活是多么惬意,难道是他天生喜欢孤独吗?不是的,是他认为与某些人同流合污比孤独更可怕!
那么,有没有喜欢孤独的人呢?自闭症患者就是这样的人。自闭症患者表现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冷漠,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他人接触,没有眼神与语言的交流。早期人们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引起的,这使得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心中充满自责。但随着生物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自闭症的根本原因是先天的生物学因素。但究竟为什么自闭症病人不喜欢与人接触,而只愿独处,现在仍然是个谜——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做勤杂工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气力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他对自己说放弃吧。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小孩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之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小孩,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船长问:“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孩子回答:“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而他人在绝望时想起和相信你会给予拯救,对你而言,更是一种幸福——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识别谎言只能用“测谎仪”吗?
问:你愿意诚实地回答任何问题吗?
答:是的。
问:你的名字是叫×××吗?
答:是的。
问:你结婚了吗?
答:是的。
问:是你杀了被害人吗?
答:不是。
问:垃圾桶里的刀子是你的吗?
答:不是。
问:今天你一整天不在家吗?
答:是的。
以上这一段对话,也许大家觉得很奇怪,其实这里只是模拟了几道测谎中可能出现的测谎试题。有一年,我国江阴市某地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某张姓女子被发现倒在自家柴房里,从现场勘查来看是被勒毙而亡。警方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女子的丈夫柴某言辞闪烁,且疑点颇多,有最大的嫌疑,但一时却又找不到证据,于是江阴市公安局决定向无锡市公安局求助。第二天下午,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携带新引进的测谎仪赶到,并由专家制定了科学的测谎方案。傍晚6时许,经过了几轮紧张的问答攻防之后,尽管柴某竭力保持镇定,绞尽脑汁自圆其说,依然被测谎仪当场拆穿,心理防线被攻破后,只能低头认罪。整件事情发生在30日下午,夫妇两人因生活琐事起了争执,一气之下,柴某捡起了一根绳子套住妻子的脖子猛勒,谁知就这样把她勒死了,本来他还想借着凌乱的现场与谎话蒙混过关的,可惜在现代化的侦测手段面前,最终原形毕露。
以上是测谎技术在中国运用的一个实例。在国外,测谎技术已经非常普及,像过去几件轰动美国的大案,如辛普森案、李文和案,均多次进行过测谎甄别。中国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行测谎技术。除了刑事侦查中使用这种技术外,全国检察机关还在昆明举办了首期测谎技术培训班,专家们为参加培训的多名反贪部门人员讲授了测谎技术专业课程,为打击贪污、惩办贪官准备了新式武器。
“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Detector)演化而来,而“测谎仪”的学名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道记录仪”,字根poly,意为“多”,而字尾graph,意为“书写、描绘、记录”等,所以它的本意是指一种记录人体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测谎仪可以在犯罪调查中协助侦讯,通过了解受询问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与案件有关。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及案件而说谎,故一般形象地称之为“测谎仪”。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试“谎言”本身,而是测被试者在面对刺激时生理参量发生的变化。因此在科学上,“测谎”应该叫做“多参量心理测试”,而“测谎仪”也应叫做“多参量心理测试仪”才对。
测谎仪工作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当一个人说谎时,情绪的变化会引起某些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皮肤电剧烈波动等,这些变化由人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一般不易通过大脑意识加以控制,因此纵然被试者在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通过多参量心理测试仪所记录的数据也可以轻易窥破他内心的秘密。测谎通常从三个方面测定一个人的生理指标,分别是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当测试时,被试者背对测谎仪而坐,把三个感应器分别缚在被试者的右手手腕、前胸以及左手食指与中指上,测谎仪会把一系列的反应图谱忠实记录下来。测谎仪上一般还会有一组红绿灯,当情绪平稳时绿灯闪烁,而一旦情绪出现异常,红灯就会闪亮,这也是参考的重要指标。另外,测验前后与被试者的交谈也很重要,专家能够从被测者的面部表情、声音、形体语言中搜集许多信息,这些也将作为重要的资料纳入到最后的决断中。
当然,测谎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测谎仪测量的只是主观的反应,而这些反应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本质上,测谎仪测试的不是谎言,而是恐惧,如果人们害怕机器会暴露其撒谎的真相,那么就会有反应;反之,如果他们不担心,那么测谎仪也就无用武之地。而且诸如心率、血压这类自主性的反应也并不是绝对无法控制的,心理学家米勒等人曾开发出一种叫做“生物反馈”的心理技术,能够指导人们学会控制心跳、血压,甚至脑电波的变化,而一个普通人经过适当的强化训练,在测谎仪前,无论他说的是否是事实,也有很大的机会顺利通过。
据最新消息,韩国人新近还发明了一款便携式测谎仪,可以装置于电话或手机的听筒上,判断对方说的是否是实话。其原理是当人们说谎时,潜在的精神压力会使声带的供血受到影响,从而令声音发生变化。据说此项技术最初是由以色列军方开发的,此次研制的便携式测谎仪正是通过测量嗓音的震动情况来考察被测者是否在撒谎。
值得一提的是,测谎的提问也大有讲究,它需要专家事前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灵活地编制。最常用的几种测试方法有犯罪情节测试法、紧张峰测试法、准绳测试法等。犯罪情节测试法是指,在问题中编制一些作案时间、作案工具、作案方法等细节特征,以此窥探被试者的反应。准绳测试法则是先问被试者一个他肯定要说谎的问题,紧接着问一个与案情相关的问题,然后比较两者的反应,得出结论。面对提问时,被试者只需回答“是”或“否”,或者缄默,这些回答本身没什么意义,重要的是通过仪器所记录下的生理反应。
用生理变化推测人的心理,或在测谎中利用心理学,也不算是新鲜事。从前希腊有个王子得了一种怪病,许多医生都治不好,后来国王从奥地利请来一位名医,医生边号脉边与王子聊天,当聊到王子的继母——年轻美丽的王后时,王子的心跳突然加快,反复几次均是如此,从而让医生了解了王子的心病所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苏州知府况钟是一个能干的官员,在一次审案中,由于案情复杂,久久无法破案,于是他宣布将向神明祈求答案。当地的神庙中有一座大钟,据说相当灵验,只要有人说谎时碰到它,便会钟声大作。况钟把所有的疑犯召集到神庙前,大钟被放在一座黑屋子中,然后命令疑犯们一个个进入屋子,摸着大钟发誓自己是无辜的,然后凭钟声断案。可是直到最后,钟声也没有响起。最后况钟要求每个疑犯把手掌摊开,结果除了一个人之外,其他人的手掌全是黑的。原来况钟早已命人把大钟涂上了墨汁,那个犯人因为心虚,不敢触摸大钟,而暴露了真相。这样一个精彩的案例,被蒲松龄改编后,写入了《聊斋志异》中。
在心理学领域,词汇联想测验可以说是测谎仪的先声。精神分析学派是20世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人的心理除了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更为重要的潜意识,里面储存着一些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压抑的经验,从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情结”。当某种情结占主导时,个体就会陷身其中无力自拔,有点像上了“瘾”一样。词汇联想测验是一种探测情结的好方法。测验时,测试者会出示一张写有100个单词的词汇表,要求被测试者在听到和理解了刺激词后,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回忆出他所想到的第一个词,然后记录下被测试者对单词的反应时间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所有的单词全念完之后,也可以再来一次,让被测试者重复他以前的回答。这些单词像炮弹一样,会穿透人格的甲胄而击中那些隐匿在心底暗层的情结,比如一个对“购买”、“金钱”、“储蓄”过敏的人,很可能是具有“金钱情结”的人。一般认为,在测试中,出现了以下一些情况,便可以推断某个情结的存在,它们是:对某个刺激词的反应时间比平均反应时间长;重复刺激词;一时无法作出反应,用语气词搪塞;口吃,或有其他肢体语言(扭捏、坐立不安等);无意义的反应,像生造某个词或用外语;不遵从指示,反应多于一个词,有回避反应,心跳、呼吸加速,等等。
所有这些反应不受意志的控制,它展现的是心理的真实面。例如在一次测试中,有四个词出现了干扰反应,分别是“矛”、“殴打”、“尖锐”、“瓶”,结果被试者坦白在国外时,曾因酒醉与人发生争执,拔刀刺伤了对方,并被判一年监禁。这是被试者心中巨大的心理阴影,通过测试被发掘了出来。事实上,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很早就把词汇联想测试运用到刑事调查中,并且成绩斐然。
以上是对测谎技术的简单介绍,最后要补充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批示,在中国,测谎所得出的鉴定结论目前还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在办案过程中,可以使用测谎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研究表明,测谎比单纯的猜测,效果要好64%,然而还无法达到100%准确的程度,因此高检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囚犯二难”游戏……谁都赢不了
一位心理学家叫来两个大学生志愿者,要求他们做一个叫做“囚犯二难”的游戏:
两名嫌犯被扣留起来,分开羁押。地方检察官确信他们犯下一桩罪案,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起诉他们。他对两个人中的每一个说,如果没有人招认,他就从轻判决,每人服刑一年;如果一个招认,另一个不招认,招认方将得到特别处理(只判半年),另一方则从重判罚,肯定不少于20年监禁;如果两个人同时招认,他就会请求宽大处理,各判8年。
由于1号囚犯不能与2号囚犯共同讨论方案,他只能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想象。如果他招认,2号不招认,则他(1号)只服刑半年,这是所能得到的最好待遇,而2号则被判20年,这是他所能得到的最坏结果。但1号知道,这样做非常冒险。如果他和2号都招了,那么每个人都要服刑8年。因而,最好的结果就是不招认。如果他不招,2号也不招,则每人只服刑一年,结果不算太坏。但是,如果他不招,2号却招了——则2号只判半年,他却得服刑20年!
显然,理性思维无法帮助两名囚犯,除非他们彼此信任对方,相信他会做出对两人都有利的选择。如果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基于害怕或贪心而做出选择,则双方都将失败。但是,除非两人都确信另一方将做出同样的选择,否则,在双方均有利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将毫无意义。志愿者就这样进行选择,结果的数字根据条件和研究者的指令随意更变。(有利于双方的结局只是偶然出现。)
三十多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囚犯二难”选择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试验,以研究信任、合作及产生这些东西的条件和相反条件。
另一位心理学家先后对20多对志愿者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两个都招认的,5对;一个招认,另一个不招认的,5对;两个都不招认的,10对。经过测算,这40个志愿者共获刑期202。5年,人均刑期5。06年。本来,只要他们采取信任、合作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只需服满一年的刑期即可。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每个人竟平均获得5年多的刑期。这个结果反映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与合作,不愿意作出起码的一点点牺牲。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两个同时都不招认的只有一半。另外20人事后坦言,他们把各种可能的结果事先都想得很清楚,就是因为想得很清楚,才做出如此选择:因为对双方最好的结果是不招认,他们均以为对方会为稳妥起见,选择不招认,所以就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招认,以使自己的刑期更短。正是双方均怀这种阴暗心理,结果反而加长刑期了。
现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已经开始利用“囚犯二难”游戏招聘人才,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考察被引进人员是否具有起码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个游戏也给了我们宝贵的人生启示:当我们个人的命运和他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出抉择?——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双赢”游戏……谁都不会输
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默顿·多伊奇教授,受“囚犯二难”游戏启发,开始研究人们在“混合动机情形”下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如劳资争议或裁军谈判等。
在这些情形下,当事的一方总是寻求从对方的代价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但又存在着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因而并不想毁灭对方,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竞争与合作的互信机制。于是,他在“囚犯二难”游戏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多伊奇游戏”,期望通过参与这个游戏,对竞争双方有所启迪。
和“囚犯二难”游戏类似,在多伊奇式游戏里,每个玩家都想在两种选择中胜出,成为最大的赢家,但是,其结果还要取决于另外一个玩家的选择:玩家1可选择X1或Y1,玩家2可选择X2或Y2。在一方决定做什么时,都不知道对方准备做什么,可双方都知道,他们所做选择的任何组合——X1X2,X1Y2,Y1X2,Y1Y2——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比如,玩家1想:“如果我选X1,而他选X2,我们都可得到8美元,但如果他选Y2,我就会输10美元,他就会得到10美元。如果我选Y1,而他选X2,我就会赢10美元,他则输10美元,但如果他选Y2,我们两人则各输8美元。”玩家2也面临同样的两难选择。
假如完全靠猜谜一样地揣摩对方的心思来押宝,与赌博毫无二致,你可能赢上一轮两轮,但谁也不可能成为永远的赢家。只有当两个玩家彼此相信对方会选择最有利于双方的步骤时,他们才可能实现互利和双赢,即分别选择X1和X2,同时各赢8美元。每次都这样做,双方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任何一方若不信任对方,或一心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则他可能这次赢回10美元,对方输掉10美元,但也存在自己输掉10美元而让对方赢取10美元,或与对方一起输掉8美元的可能。100轮,1000轮过后,结果会怎样?!
多伊奇为了向他预设的目的引导,提醒部分志愿者要学会“换位思考”:“你们得考虑自己是合作者。你们对伙伴的好处和对自己的好处同样关心。”
有时,多伊奇会让第一个玩家选择,然后将他的选择传递给第二个玩家,第二个玩家再根据对方的选择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有时,他会让一个或两个玩家在听说对方的选择后适当改变自己的选择。有时,双方甚至可以相互传递纸条,告诉对方自己的意图,比如:“我会合作,也希望你合作。这样的话,我们便可双赢。”
正如多伊奇所假定的,当玩家们倾向于考虑对方的利益时,他们就会以彼此信任的方式分别选择X1和X2。但当其考虑尽量多赢并胜过对方时,大家通常的假定是另一方也想以同样的方式赢他,因而所做的选择通常是只考虑自己而致对方于死地,结果绝大多数都比选择合作的方式赢得少。
令多伊奇感到欣慰的是,他所设计的这套游戏在社会心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并引发出数以百计的类似研究——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掌握心理操纵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