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胞的扩散使得他无法进食。
塞蒙顿医生告诉这位患者,自己将会全力为他诊治,帮助他对抗恶疾。同时,每天将治疗进度详细地告诉他,并清楚讲述医疗小组治疗的情形,及他体内对治疗的反应,使病人对病情得以充分了解,并缓解不安的情绪努力与医护人员合作。
结果治疗情形好得出奇。塞蒙顿医生认为这名患者实在是个理想的病人,因为他对医生的嘱咐完全配合,使得治疗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塞蒙顿医生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想象他体内的白血球大军如何与顽固的癌细胞对抗,并最后战胜癌细胞的情景。结果两个星期之后,医疗小组果然抑制了癌细胞的破坏性,成功地战胜了癌症。对这个杰出的治疗成果,就连塞蒙顿医生也感到十分惊讶。
其实塞蒙顿医生是因为运用了心理疗法来治疗这名癌症病人,才获得了如此成功的疗效。他对患者说:“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权,即使是像癌症这么难缠的恶疾,也能在你的掌握中。”他继续说:“事实上,你可以运用这种心灵的力量,来决定你的生或死。甚至,如果你选择活下去,你还可以决定要什么样的生命品质。”
我们一向主张,当你设定一个目标时,必须先在心里想象自己实现目标时的情境,描绘出一幅成功的景象,并随时将那幅景象摆在脑海中。如此,总有一天你的愿望就会变成现实。
有这样一幅海报,给人的印象极深。海报上面分别画着一个蚕茧、一条毛毛虫和一只蝴蝶。底下则是一行文字,写着:
选择——同样是一生,你愿意当哪一种?一条虫,一个茧,还是飞上枝头的蝴蝶?只要你想做,你就能做到!——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情绪的反应身体知道
20世纪初,一位名叫布拉茨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在今天看来既令人不可思议,又非常不道德的实验:布拉茨告诉志愿者说,他们要参加的一项实验目的很简单,就是研究一下人在15分钟内的心率变化。
每个志愿者都被蒙上双眼,并被绑在一把椅子上,用电线接上可监测脉搏、呼吸和皮肤感应电系数的仪器,而后让他们独自一人待上15分钟。在此期间,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仍然这样。在这期间,一些志愿者甚至睡着了。但在第四次的某个时候,布拉茨按动一个开关,使椅子突然向后倒下,直到倾斜60度时才被专门安放在椅子后面的机关给挡住。
结果,志愿者均表现出突然的快速和不规则心跳,甚至出现陡然的呼吸停止和急喘,同时皮肤释放出感应电流。所有人在报告中均称,他们体验到了什么叫惊恐和害怕。
这个实验验证了詹姆斯…朗格理论。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某项事实激发某个情绪,并因此产生出身体变化。比如,我们突然遭遇到猛兽会发抖,并由于发抖而感到害怕。也就是说,情绪反应发生在生理变化之后。
在许多年里,詹姆斯…朗格理论一直广为人们所接受。到20世纪20年代,新的生理测量方法终于问世,研究者得以更客观地测量詹姆斯仅凭主观臆断所得出的身体变化,旨在观察血压、脉博、出汗等受到自律神经系统(ANS)——大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系统——制约的具体变化是如何与受试者所体验到的情绪发生关系的。
另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兰迪斯为了研究人们在严重的情绪混乱时的生理现象,竟然成功地劝说三位志愿者连续48小时不吃任何东西,并在最后连续36小时不睡觉。
他们被连接在监测血压和胸部扩张的仪器上,并吞进一只与小橡胶管连在一起的小气球以测量胃的收缩量。兰迪斯还将一个类似的装置插进志愿者的直肠里,然后对着一个可测量二氧化碳输出的仪器吹气或吸气,以确定代谢指标——在此期间,还要对他们进行一次电击,电击的强度以他们的忍受度为准,忍受极限是做出手势。
结果,电击使志愿者出现暂时性休克,血压上冲,脉搏加快,情绪紊乱,并使直肠停止收缩(胃收缩的数据前后不一致)。然而,虽然志愿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敬佩,但这次实验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
尽管三位志愿者均说他们感觉到愤怒,但对相关的或可能引起这些变化的具体生理变化则没有或很少给予注意。兰迪斯所能发现的唯一生理反应是惊讶,而这是主观状态所经常拥有的反应。眼睛的眨动,复杂的面部…身体反应均发生于情绪意识之前,因此也符合詹姆斯…朗格理论。
然而,杰出的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却认为詹姆斯…朗格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并于1927年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彻底否定了詹姆斯…朗格理论。在该文中,他提出了五种反驳詹姆斯…朗格理论的证据,其中三种颇令人信服:
□情绪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比内脏变化的时间更短,因此,它们应该发生于生理变化之前(尽管该结论基于实验室的证据,但我们只有在事故差点发生之后才会感到害怕,共同的经验是,心跳加快,感到无力,嘴里产生奇怪的味道等。)
□与不同情绪关联的内脏反应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区别只是微乎其微。
□坎农和英国生理学家C。S。谢林顿不约而同地做了同样的一个实验:通过外科手术将动物的内脏与交感神经系统切断,使所有与来自心脏、肺、胃、大肠或詹姆斯视之为情绪来源的其他内脏信息均与大脑中断联系。结果这些令人极度不安的手术对动物的情绪反应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在谢林顿那只实验狗身上,它受到挑衅时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敌视、厌恶及害怕程度跟以前毫无二致;在切除了交感神经的猫身上,当遇到一只汪汪叫的狗时,所有正常的愤怒情绪都表露无疑,如尖声吼叫、耳朵直竖、龇牙裂嘴、举爪前扑等。
然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詹姆斯…朗格理论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正确的——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我这样认为所以我那样生气
1962年,心理学家斯坦利·沙切特和杰罗姆·辛格进行了一项最令人难忘的认知对情绪影响的实验,这项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既出人意料和标新立异,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整整主宰心理学界的情绪研究二十多年。
沙切特在对詹姆斯…朗格理论、坎农…巴德学说,以及支持和反对它们的证据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研究之后表示,情绪、心情和感觉状态的种类完全不能与内脏的种类相提并论。
与其他大多数心理学家一样,他认为,认知因素也许是情绪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怎么样找到情绪呢?他和辛格提出假说,认为情绪不能从所体验到的人类生理症状里找到,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依靠外部的提示。即是说,人类的情绪反应,事实上是外部提示的结果。思维通过这些提示将身体所体验到的东西归纳为愤怒、生气、高兴、喜悦、害怕、畏惧,等等。
为检验这一假说,沙切特和辛格从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了一批志愿者,并欺骗志愿者说,他们将要被注射的苏普诺欣是一种维他命制剂,目的是为了检测这种药物对视力的影响。事实上,他们被注射的药物为类上腺素阻断剂,可引起心跳加速、面孔潮红、双手震颤等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沙切特在事先告诉一部分志愿者,说苏普诺欣有上述副作用,但对另一部分志愿者则守口如瓶。
志愿者服过药之后,立即被带入一个宽敞的大房子,在这之前,另一个假装的志愿者(事实上是沙切特的同谋人)已经来到了房间。在志愿者感到药效发作之前,他们被要求填写一份冗长的问卷。
此时,同谋人开始上场表演了。当着其他志愿者的面,他表现得很轻狂、幼稚、愚钝和兴奋,他不停地跳来跳去,嘴里哼着小曲,不时地胡言乱语,在纸上乱涂乱画,又随手把废纸揉成纸团扔向他人。“我飞起来了,我飞起来了”,他举起纸做的飞机,用力抛向空中,“我飞到云彩里了,我飞到云彩里了”。
突然,他又生气起来,满腹都是怨气,说这种问卷实在是无聊之极,里面的问题让他烦死了(这些问题问得越来越接近个人隐私,越问越具有侮辱性,最后的问题是:“你母亲与多少男人有过情人关系?”——对这个问题,多重选择答案中最少的选择次数是“4次及以下”)。最后,他义愤填膺,一把将问卷撕了个粉碎,纸屑扔得满地都是,大骂着冲出了房间。
沙切特和辛格通过单面透镜观察房间里志愿者的行为,根据他们的反应程度或如何反应评定分数,之后请志愿者填写一份表格,表明他们愤怒、气愤、讨厌或相反感觉的程度。
结果非常令人惊奇。那些被蒙在鼓里的志愿者,看到同谋人兴奋、冒傻气、近乎癫狂或生气、愤怒、歇斯底里时,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表现,声称自己的确感觉到了同样的情绪。而事先被告知该药有生理副作用的志愿者看着同谋人的表演,就像一个真正的旁观者,没有任何类似的反应。
于是,沙切特和辛格对这种现象作出了历史性的总结:
假如事先对某种生理激励状态不加以解释,当事人会自动地给这种状态“找到”解释,并以他所熟知的认知术语来描述他的感觉。在情绪状态取决于认知因素的条件下,我们应能预测的是,正好相同的生理激励状态可为“喜悦”、“愤怒”、“嫉妒”,或任何能叫得出名字的情绪标签,具体什么情绪则取决于当时的形势。
情绪激励的认知学说一炮打响,它不仅肯定了认知的重要性,而且赋予过去一系列惊人发现以新的现实意义——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掌握心理操纵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朋友的多少和内心的安全感…
20世纪30年代在印度发现的“狼孩”,是人在脱离人类社会后所造成的后果。为了研究合群倾向,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经对一些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环境中的人进行过研究。他发现,这些曾经经历了长期孤独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说,时时袭上心头的恐惧感伴随他们度过了那段孤独的时光。
孤独会使人体验到恐惧?沙赫特由此联想到:既然孤独会使人体验到恐惧,那么人在恐惧的状况下是不是就会产生要和他人在一起的合群倾向呢?
为了检验自己的假设,沙赫特聘请了一些女大学生来参加实验。沙赫特身穿一身白色的实验服,周围摆满了各种电器设备,并自我介绍是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博士,本次实验是有关电击作用问题的。
为了使被试者产生大小不同的恐惧,沙赫特把被试者分为两组,给两组被试者分别不同的实验用语。对第一组被试者,沙赫特想唤起她们高度的恐惧感,于是便告诉她们:“这种电击会使你感到很痛苦,甚至可能使你遭受伤害,但我向你保证不会是永久的伤害。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生命的内容,因此,对你电击强烈一些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如此说明,使被试者感到自己将要经受的是一次很吓人和痛苦的体验。
对第二组被试者,沙赫特只想唤起她们较小的恐惧,因此沙赫特这样告诉被试者:“我向你保证,你将受到的电击电流很小,感觉只是有点发痒或震颤,只有一点点不舒服感。”
这样,尽管两组被试者都被告诉在实验中自己将要遭受电击,但第一组被试者等待的似乎是一种恐怖的体验,而第二组被试者则似乎是一种轻松、无害的体验。沙赫特通过对被试者的测量发现,不同的用语的确引发了被试者不同程度的恐惧:第一组被唤起了高恐惧感,第二组被唤起了低恐惧感。
在测量了恐惧唤起的程度后,沙赫特假装着调试设备,告诉被试者说:“实验要推迟10分钟,你可以到旁边的房间等候,那儿已经有先到的被试者在等待了,你可以和她们在一起等待实验;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在旁边等待一会儿。那么,你是要和其他人一起等,还是一个人等,或者无所谓呢?”
实验的结果果然如沙赫特所预料的那样,高度恐惧的被试者比低度恐惧的被试者更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等待实验的开始,即更加合群,而且,被试者的恐惧越深,合群倾向就越强。由此可以证明,恐惧是引起人们的合群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恐惧的人更倾向于合群呢?心理学家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减小恐惧的感觉,二是为了进行社会对比。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认为,合群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即人不用思维的、天生就具有的行为。在原始社会,在作为个体的人的体能极其有限,连一般的野兽都没有能力一对一抗击的情况下,要从自然界直接掠取食物,只有和大家在一起,才更有可能把猛兽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因此,个体生存的本能就带来了原始祖先的合群倾向。
另外,一个物种要繁衍和维持下去,只有达到一定的个体数量才可以,因此,种群的生存本能也导致了原始祖先的合群倾向。虽然人类经过了漫长的进化,但这种要和其他人在一起的合群倾向,早已经内化为人的原始本能,使我们生来就有了要融入社会,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愿望。
心理学家还认为,人之所以具有天生的合群倾向,还因为与动物的婴儿相比,人类婴儿的生长期极为漫长。在这漫长的生长期里,婴儿不但不能自我捕食,连自理能力都没有,即使有母亲呵护,也难挡群兽的攻击。
因此,如果不与庞大的族群生活在一起,根本就不可能长大成人。正是人类婴儿的这种生物因素的制约性,使得人类的孩子在其生命的早期总是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依靠其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一成长的经历使孩子们懂得了,我只要和其他人在一起,就一定能得到满足。随着不断地从他人那儿得到满足,和他人在一起的倾向逐渐根深蒂固。成年以后,尽管不需要依靠他人也可以生存,但我们已经养成了和他人在一起的生活习惯,并无意识地保持了这种倾向。
人们常说患难之中见真情,实质上应该说是患难之中见真性。人们在苦难面前,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心境,不免会生出同病相怜之心,自然而然地会走到一起,共同携手,共渡难关。
人们以“糟糠之妻不下堂,患难兄弟不言离”来形容在患难之时结下的爱情和友情,认为这种爱情和友情是最纯真、最高尚的。因为在极度落魄和苦难时,人除了内心的真情之外,别的一无所有。我们在患难时不携手就不能生存下去,而到了平安时,恐惧消除了,我们合群的倾向也就小了,情感就会渐渐淡下去。患难中的夫妻最后分道扬镳,生死与共的朋友反目成仇,其中,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渴望社会对比也会使恐惧的人产生合群行为。因为他们想通过了解其他人的恐惧程度和应对措施,并以此决定自己应该如何行事。上述实验中,在被试者们选择和其他人一起等后,沙赫特对这些被试者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不许谈论和本实验有关的任何话题。结果,许多被试者立即表示放弃和其他人在一起等待。
为什么会这样呢?沙赫特认为,这是因为被试者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可以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从而确定自己的感受是不是正常,进而达到缓解恐惧的目的。但是,沙赫特不允许被试者和其他人在一起讨论本实验内容,那么被试者就失去了与其他人比较的机会,因此,他们觉得与不与他人待在一起也就无所谓了。
沙赫特在研究中还发现,兄弟姐妹的排行也是影响一个人合群倾向强烈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在害怕时比非长子长女有一种更强烈的合群趋势。其深层原因在于:长子长女或独生子女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年轻的爸爸妈妈初为人父母,对孩子倾注的关爱特别多。孩子们也从这种特别的爱之中体会到了,不论遇到恐惧、悲伤还是饥饿,只要找爸爸妈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渐渐地,他了解到:“他人可以给我带来舒适,减小我的恐惧。”
等第二个孩子出生了,父母没有了初为人父母的那份新鲜感,并且有两个孩子要照顾,没有更多的时间专门关注第二个孩子的痛苦和需要,因此,第二个孩子需要他人关怀的动机没有第一个孩子强烈,合群倾向也就较小。以后其他的孩子出生了,父母更没有专门的时间照顾他们,父母对养育儿女也更为镇定和有经验,因此,以后的孩子的合群倾向就更小了。
人的个性也决定着合群倾向的强弱程度。一般来讲,外向型的人更易合群,具有领袖欲的人更易合群,期望通过与他人交往来体现自己价值的人也更易合群。
另外,人类的合群倾向也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人类的实践证明,合群的人不仅会受到群体的保护,还会从群体中得到他所期望的东西。而不合群的人,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失败者。于是,一个人从儿时起,就被父母老师灌输要与他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道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师长也时时在引导着孩子学习从与他人的爱与被爱中体验快乐。渐渐地这种学习就形成了合群的行为习惯,并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尽管合群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这种合群行为并不是不加选择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常选择那些志同道合或意气相投的人交往。“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自己的周围都是一些猥琐小人,那么我们宁愿选择孤独。楚国大诗人屈原感叹“天下混浊,唯我独清”,不甘心与小人为伍,投汨罗江而死。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这种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