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节课只是前奏,之后的考试才是高潮。如今每天考试已是各中学惯例,他们知道考试这词难听,便纷纷以“统练”之类的词代之,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它了。传说北京的“统练”是由那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附中发明的,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力。倒真是发掘潜力,我都佩服自己能六年天天考没给考死。考试的威力不在于考的过程,而在于通过天天排队,它能让你肾上腺素如尿崩般分泌,并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老师也很会利用这点,考试完不仅要对分儿高的公开表扬,还会公布个平均分,瞪一瞪成绩差的,或是把成绩单公之于众,让差生颜面扫地。而每天一发卷子,左邻右舍三五成群地就开始比谁分儿高,只见那成绩好的顿时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恨不得围教室跑一圈振臂欢呼,而成绩低的则垂头丧气无颜面对周围同窗。统练决定着学生每一天的存在价值,它也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于是围绕它发生的奇特场景如肥皂剧般一遍遍上演……
场景四?数学统练一结束,班里就炸开了锅,嗡嗡嗡地乍一听还以为收音机坏了呢,仔细一听,全是这种对话:“这道题选C。”“对。”“这道A。”“A,对对对……”“这道也A。”“啊?扯淡呢!你想,这个斜率是1……”你像往常一样去讨要数学最牛那位同学的卷子,“选择题我看看……嗯,都一样。后面大题呢?”“第一题3。”“对,3。”“第二题……” “……”“最后一题2x+1。”“对2x+1。牛B,我全对!”你立刻高兴得跟离了婚的人似的喜气洋洋,看着周围一边儿对题一边儿叹气的同学更感到格外愉悦,回家路上也美滋滋地,边乐边跟自己说:“长这么大终于有机会数学拿100了!自打巴萨5比0赢了皇马以后我还没这么爽过……”
到了学校,你便要在繁忙之余抽出时间复习统练。统练时间临近,看到老师拿卷子进来班里一片慌乱,翻笔记的,抄小抄的,对天祈祷的,请同桌吃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考试时自然是一边奋笔疾书一边伸长脖子,而考完后大家惊魂甫定就开始成群结队对题,不时发出欢呼声哀嚎声,场景甚为混乱,气息甚是荒诞。统练决定每天价值,月考、期中期末考则决定了你这学期的价值。于是每每大考临近,学校的气氛凝重得都能拿把刀从中间劈开。考试结果以全校大排名的方式呈现,排得高了有压人一头的爽快感,排得低了没脸见人不说,一通“惩罚”是少不了了。到这会儿,“找老师谈话”只能团购,加罚也是买一送一,单独辅导追加作业,从来不会缺斤少两。这还只是在学校,回到家更是变本加厉,场景之惨烈想想都可怕,此处不忍述评。
扯远了扯远了,这要文综论述必然没分儿。统练后马上回家(也有去上数理化晚间直通车的),路上心里也不踏实,遂拿出本练习册做做。在家又是一番惊悚场面,本来好好吃饭呢,家长一句“数学考多少分啊”顿时让你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支支吾吾应付过去。然后爸妈便开始轮番进行思想教育,大意为“要踏踏实实认真学习别让其他事分散精力”,吓得你饭噎在嗓子眼儿里,大气不敢喘一声。吃完饭便要马不停蹄写作业。每天老师留丰富多彩的作业不说,自己还总怕不够吃追加两本练习册,真应了王尔德说的:“节制毫无用处,过度才是王道。”学生跟这儿吭哧吭哧做作业吧,有家长还要跟包工头子似的盯着。于是就在重重压力下,大家都开足了马力,一会儿趴桌上做题,一会儿摇头晃脑背书,直到午夜。还没资格拿驾照呢我们已然对开夜车轻车熟路,你必须清醒着,因为天都快亮了,数学题还没做完呢。那在冰冷月光映照着的漆黑的夜色下,一个人托着下巴,抵着困意背书时的怨恨的苦涩只能咽到肚子里;那在刺骨的寒冬,揉着干涩的眼睛,看着时钟指向12点,然后喝口咖啡便埋头写作业的悲凉也无处倾诉……
场景五?上了中学晚上一两点睡觉再正常不过了。倘若哪天你决定1点睡,却不慎因疲劳过度而提前抱着书睡着,第二天早上醒来定会有股罪恶感从心底油然而生,随即捶胸顿足,哀叹自己未能利用大好时间学习,暗暗保证今晚一定加倍补回来,以后再也不敢了。
中学生大抵都是活脱脱的隐士,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平日隐于学校,周末假期则隐于校外校。每逢周末假期,课外班便像达利画展时卖眼罩和呕吐袋的店,门庭若市人满为患。从巨人学校到新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家教上门拜访。这些班能轻轻松松把周末占满,再加上作业溜溜缝儿,保你撑得直打嗝。学生们倒是乐此不疲,像打了鸡血似的还总互相打听:“你周末报什么班儿啊?咱俩一块上吧……”大家一窝蜂报课外班,结果到那儿后发现周围怎么都是熟脸。学校老师一见此景,非常贴心地直接把假期也安排上课,省得你们费劲巴拉到外面报班儿了。
这小日子过得已经够悲催的了,无时无刻不学习,没日没夜没假期,就这样儿老师还嫌不过瘾,要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管制。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属“早恋”了。在其他国家根本没这说法的,异性相吸(或同性)乃人之常情,何来的“早”呢?先不说外国,我特意查了下我国《学生行为守则》和《婚姻法》,均未发现相关条款,咋老师就编造出这么个罪行。然而爱情之所以是爱情,就是因为它让人不能自己,于是学生们该谈的谈、该吹的吹、该干啥干啥。这下可忙坏了老师,在课余时间还要兼职狗仔队,一旦察觉到有谁和谁擦出了爱情火花,她就会拉响红色警戒,上课下课无时不盯着梢,就差拍张照片儿发给《娱乐周刊》了。倘若掌握了二人亲密的证据,老师如狗仔队发现猎物一般喜出望外,立即把当事人叫到办公室,义正言辞地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希望你们把握好……不要因为一时糊涂毁了自己的前途……”倘若情节严重,更会请双方家长,搞得轰轰烈烈。
其实防早恋不单单是逼你学习,它就跟过去禁止男女青年亲密接触一样,能够防止你思想情感过度自由。而同样并列成为中国学生“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校服之功能亦是如此。好好的花季少年,干嘛给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啊?还都奇丑无比,给芙蓉姐姐都不配。废话,不丑就不给你穿了,它就是要给你披上同样的丑来抑制你们独特的美,不给你们显露个性任何可乘之机。而学生对校服也是厌恶至极,但没办法,嫌它恶心你也还得让它在身上。当年小生高考完可谓是在第一时间扔掉了那校服—直接把它搁考场了没拿出来。等后来才听说有的学校更甚,连鞋都要统一,据说还是飞跃,够潮的。
脖子往下已经都管了,上面又怎能漏掉?中学对于学生发型的管制和清政府有一拼。作为一个在老师看来发型不大规矩的人,小生对此可谓深有体会,此处不妨吐槽以记之。小生上中学的六年,完全可以归结为无休止地同老师为头发长度作斗争的六年。这六年的每学期开头检查“仪容仪表”我都要给班集体抹黑,每换一个班主任,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回去把你脑袋剪一剪”,吓得小生毛骨悚然。高三一模节骨眼儿上,老师看我脑袋太不顺眼,想在离别前把此事做个了结,便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你不理发下星期就别来上学!”
然后我给他优惠了一下,买一送一,俩星期没去上学。
等我毕业了才知道,这位老师算相当人性化了,有的学校居然要求女生必须剪短发。虽说短发女人也可以性感和可爱,但这要求也忒变态了,你是不是想让所有人都留板寸儿啊?干脆直接做手术得了,把女的都做成男的,不仅有益于发型统一,更免除了早恋之扰。
从头到脚都管完之后,老师们还要严防学生兴趣爱好的滋生。现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据我经验,这素质教育意为你把主科学好即可。我们在学校要是听会儿歌看会儿闲书,那感觉就跟在蒙古狼宴会上当调酒师的羊似的心惊肝颤,老师时不时地就要在教室溜一圈,发现有谁不务正业便会带着鄙夷的目光训话:“你看×××,一直在做题,你就跟那儿看闲书!”而一旦有正当的理由,定会将其器具没收。于是老师办公室里抽屉里经常塞满了学生的宝贝,从MP3到PSP,上至杜拉斯的小说下至郭敬明的杂志,应有尽有。
老师往往不会一个人战斗,而是和家长勾结起来一同监控学生。刚才说错了,“找老师谈话”的严酷程度只能屈居第二,拔得头筹的必须是“请家长”。不过这招轻易不用,用了就是必杀。一旦有哪位可怜的学生被“请家长”,他便立刻抓狂,恨不得六亲不认,此时看热闹的同学们则会不嫌事儿大奔走相告:“哎!×××家长在办公室呢!……”请家长八成都是请他妈,而但凡女人说起话来,肯定是没完没了,于是老师家长二位往往从近期考试分数出发,先谈孩子学习状态,再说说他有什么问题,然后分析一下近期可能有啥分心的事儿,无话不谈。最后俩人相视一笑,看得孩子都快哭了。而第二天此人来学校时肯定面色蜡黄,显然是昨晚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若说“请家长”是老师打出一张“杀”,那家长会则是“万箭齐发”。每听说要开家长会,学校楼道里便立刻哀鸿遍野如丧考妣,或者说恨不得如丧考妣。开家长会这天是一年中最紧张最刺激的日子,随着爹妈们的到来,同学们纷纷聚在后门透过小玻璃框向班里张望,心中充满不祥的预感。只见一开始,老师就会居心叵测地发给家长一张印着分数排名的小票子,这时光看家长脸色就能知道这孩子成绩如何,而趴在后门的我们眼瞅着平日的谎言被揭穿却无能为力。家长会绝对是中国各类大会小会中最讲实际、最有内容、最积极参与的会。老师都要跟股票分析师似的系统分析近期班级学习状况、出现的问题、成绩的波动等等大大小小事件,还要逐一宣读表扬排名靠前同学的名字。此时,这些同学的家长立刻觉得有了面儿。其实这家长会利用的就是爹妈们爱面子的心理,尤其是当妈的,一开家长会拿了成绩单就争风吃醋,和别的家长比,一瞅自己孩子分最高立刻面露喜色挺直了腰板,并交流“虐待”孩子经验。尤其是哪个孩子得了第一受了表扬,家长恨不得跳起来喊“我就是他妈!!!”反观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则一声不吭,闷头装作发短信状,实则气得咬牙切齿,心中怒骂“臭孩子,你把我脸都丢光了!”家长们各异的神态,老师看了非常欣慰,想这次家长会没白开,后门外窥视的同学看着那叫一个揪心。一场会开下来我们已是两腿发软大汗淋漓。更可怕的是后面还有双方单独交流。看到谁的家长会后没有离开的意向,这位学生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近期必有“重刑”伺候,而其严酷程度往往与单独交流的时间成正比。家长会第二天上学大家面色都是蜡黄,家长最后走的那孩子当然脸最黄。
场景六?家长会后回到家,家中气氛顿时凝重。晚上,爹妈拿着成绩单正襟危坐,肃穆而略带忧伤地说:“这次咱闺女排班里三十多,比上次还降了两位。按学校划的分数线,就这分儿,上一本都悬。我今儿问老师了,老师说觉得你最近状态不好,上课啊老走神,考试也特马虎,总算错数……”听得你头皮直发麻,泛起一阵心绞痛,应付两句之后赶紧逃窜到自己屋里。你瘫坐在椅子上,叹口气:“哎,怎么我就这么笨捏,为啥别人都能轻轻松松考高分,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行……”
中学最给力的就是全天候陪伴在你身边的对心灵的摧残。天天考试天天排队,看见周围人都比你分儿高就已经够伤自尊的了,再加上老师上课瞟一眼瞪一眼,下课叫去办公室谈话,一股凉气便会倒吸上来。回了家爸妈还添油加醋问这问那,问得你就跟穿着Cheap Monday 看AV一样憋屈。等你晚上做梦,梦到的都是家长老师叉着腰拿着卷子呵斥你的景象……这种心灵摧残持续不断一浪接一浪,不给你任何喘息之机,即使在休息的时候它也如影随形。你一想到自己在玩儿而别人在好好学习,便会立刻受到良心的谴责,有种强烈的罪恶感,焦虑无比,随即转身去学习以赎罪。你看体育课,本来就时常被主科挤点,即使偶尔守住阵地,那些热爱学习的女生也会守在教室里做题,其他人见此景就想了:“啊,她在做题,我又有什么资格上体育课?”于是大家纷纷回去做题,最后体育课就蜕变成了自习课。
到了初高三,你更是要持续一年被高强度地蹂躏。一开始大家还能故作淡定,装出一副不用功无所谓吊儿郎当的样儿,表示哥已看破红尘不与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但随着时间推移,一边是考试分数排名,一边是老师家长催命,一边是中高考倒计时,三位一体的压力跟积木似的往上堆,总有让你绷不住塌掉的一天。此时,你想心理健康,那就像说贝卢斯科尼出家了,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儿。
恐惧、自我怀疑、自卑,这些病态的情绪就如恶之花盛开在
场景七?到一模了,想想这半年,你觉得自己已经是超乎寻常的努力,又是请家教又是定学习计划又是吃赛鲨力,上三路下三路都使了,哪有考不好的理呢?于是便信心满满想来个大跃进。然而一模成绩下来一盆凉水泼脸上,自己竟然还是原地踏步。再看看旁边那同学,每科都比自己高十几分!他怎么学的啊!怎么我就比不过他?想到这儿你越来越觉得委屈,鼻梁一阵泛酸,便忍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你我心中。初高三之殇就如同婚姻一样—它让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幸和悲哀。这一年完全就是在挑战人的心理极限,而每逢中高考前都是心理疾病多发期。此时的心理诊所就跟光头党俱乐部旁边儿的理发店一样火爆,咨询师们为各位考生忙得不亦乐乎(在此建议心理诊所开在中学旁边,保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人可能是因为看病难,懒得花钱排队了,便直接跳楼了。19世纪意大利一位研究自杀的学者说过:“自杀是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让身心不大健全的那些人自然淘汰的一种手段。”所以在中学自杀也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受不起这罪的只能一跳了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逼得走投无路,那咱只好想辙“越狱”。如今最潮的逃离手法是出国,在中国实在呆不下去了,到了国外不说能混多出色,至少可以混成个人样儿(出国绝对是明智选择,在此建议大家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果断走人,趁你的青春还没被完全浪费,否则以后只能感叹风萧萧兮易水寒,青春一去兮不复还)。而大多数想跳楼不敢跳想出国出不了的只能留在这里挣扎。这种挣扎一般分两步:首先是非暴力不合作,此时的学生往往拒绝跟家长老师交流,而且看谁都不顺眼,但在内心中,他既把成绩看得无比重要,又不相信自己,十分纠结。之后纠结到一定程度物极必反你就会一下儿豁然开朗,进入破罐儿破摔时期:反正就这么着了,爱咋地咋地吧。学生到这份儿上,往往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任你怎么训斥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种人通常都遁形于网吧,所以你看学校旁边的网吧常年人满为患。更自暴自弃的就寄所托于放浪形骸之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天逃课叼着烟拿着酒瓶混迹于游戏厅酒吧。也有豁达的,给自己设定个底限:学习可以,但不能侵占我的闲暇时间,不能耽误我听歌看闲书,至于分数不想那么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小生高三就逃过课,哎哟那感觉真是帅呆了。原来那么多年只天天关教室里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今日骤然置身于蓝天白云下,晨光弥漫在你身上,就像鲍勃?迪伦唱的,“在钻石般的天空下手舞足蹈” ,浪漫极了……现在想起来脑中还有余香……
可惜没爽多长时间,老师就一电话过来:“钟道然!!!你干嘛去了!!!”
这抗争好比掉入沼泽,越挣扎越痛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剧烈的束缚。学校德育处干嘛的,就是管你这样叛逆学生的,一旦发觉谁有抗争的苗头,立刻就是各种老师谈话,纠正你思想上的错误。实在不行把家长叫来,再派上一队老师,一人一句“你这样不行啊”,“你也得为你将来想想”,不信治不好你这毛病。
而且就算治不好也没事儿。你不是逃课吗,逃呗,看你能撑到啥时候。一开始就跟你讲清楚了,你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非得自寻出路,最后只能是自寻死路。这就叫不自量力不识时务,不高考你以后混什么啊。所以抗争的同学无非两种下场,一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争着争着便接受了现实,乖乖回来好好学习(小生就属于这样的,那课只逃了半天)。另一种是一意孤行一抗到底,就跟你死磕了。最后这样的人大概都沦落天涯生死未卜不知去向。至于韩寒,纯属意外。
所以大多数人都看透了,伸脖子也一刀缩脖子也一刀,还不如抹干净脖子,试一试让青春受迫害,被缚也比抗争来得爽快。而且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麻木了,不觉得疼,反倒觉得这样挺好。你看同学们不都憋着一股劲儿,勤奋刻苦努力奋斗,一心一意谋分数嘛?
场景八?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热忱可谓是体现在各个方面。随便看一个人的课桌你都能瞧见激情四溢的本本们:笔记本里画的那是十个男人看五个女人洗澡—五光十色,大家都把记笔记看做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儿,越是好好学习的同学,本本上颜色就越多,版式也越工整;再看夹子里,细心堆叠着的是各科浩浩荡荡的卷子;还专门有个错题本,各种错题被整洁地剪裁并精致地粘于其上,还用彩色笔画了花边儿,真了不起;教科书上同样是花花绿绿看的人直眼晕,想必这位同学光买笔就花了不少钱。在学校大家纷纷追在老师屁股后面问问题,且要端出一副谄媚卑微的姿态,还要时不时把本本们拿出来,表示自己可努力了。同学们往往崇拜各种强人,“人家怎么学习那么好啊,真是佩服”,然后还要向她请教学习方法。中学就是一没有硝烟的战场,别看大家你说我笑称兄道弟貌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