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不屈是你战胜挫折的有利法宝。生命的潜能永远大于我们对它的估价!
所谓潜能通常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可能性。根据人的生长
规律,由于在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以及遗传基因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各种潜能。潜能
开发的本质是把你天生的智慧潜能循循诱导出来,激活你已拥有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
能力。
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
“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加拿大病态心理学家汉斯·塞耶尔在《梦中的发现》一书
里做出了一个十分惊人也极其迷人的估计:人的大脑所包容智力的能量,犹如原子核的
物理能量一样巨大。从理论上说,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二)、小山美真子的速度
1、案例
在日本札幌,一位4 岁的小男孩不慎从8 楼掉了下来,小男孩的妈妈小山美真子当
时正在楼下,看到这一情景时立即飞奔过去,赶在小男孩落地之前,把孩子抱在了怀里。
这一消息经刊出之后,引起法籍田径教练布雷默的质疑,因为他发现,要接住从25.6
米高的地方落下的孩子,这位站在20 米外的妈妈,必须跑出每秒9.65 米的速度。在
当时的日本,这一速度就是成绩最好的田径运动员都难以达到。而小山美真子只是一个
身高不足1.6 米,体格纤弱瘦小的少妇。从这件事中,布雷默得出一个结论:人的潜
力是没有限度的——只要你拥有一个足够强烈的动机。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潜力已经用尽,潜力的发挥也是无止境的,挖掘潜力的方法也
是千姿百态因人而异的。关键是你自己要有足够强烈的动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
做,而是不敢想。试一试破釜沉舟,让你的潜力充分地发挥一下。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摩西奶奶效应
1、案例
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75 岁开始学画,80 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至暮年才发现自己
有惊人的艺术天才。通常把发现并挖掘出自己潜在能力的现象称为“摩西奶奶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及早发现并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对你的一生都
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没有必要等到象摩西奶奶那样老才去发现和挖掘它。有的同学在学
习中稍遇困难,就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了,甚至怀疑智力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样的同学
容易片面消极地评价自己,从而出现自卑倾向,这与某些性格类型相关,检测并调整性
格的某些方面将会使你象摩西奶奶一样顽强。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充
分挖掘自己的无限发展潜力,坦然地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尽早产生“摩西奶奶效应”。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四)、想象中练习投篮
1、案例
这是一个中学篮球队的故事。他们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在一个月内,
让第一组停止投篮练习,让第二组每天下午到体育馆投篮练习一小时,第三组每天由自
己想象投篮练习一个小时。结果,第一组投篮平均水平下降2 个百分点,第二组投篮平
均水平上升2 个百分点,第三组投篮平均水平上升个百分点。真是很神奇!想象中
练习投篮怎么会比在体育馆中练习投篮提高得更快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的想象
中,我们投出去的球都是投中了的。成功者就是这样,他们想象成功,并随时随地不断
地锻炼着自己,创造或模拟他们想要获得的成功,最后他们也获得了成功。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自我修养的作用往往是巨大的。成功者不断鼓励自己反复地去实践,从来不半途而
废直到成功。学习亦是如此,为了成功我们就得反复练习,在睡觉前,在醒来后,在运
动中,让成功成为你的习惯吧!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十一、预习和复习
(一)、迁移效应
1、案例
通常把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存在三种方式:先前学习促
进了后继学习;先前学习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无任何影响。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正向迁移效应产生好效果,比如,让会英语的人突击学习法
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一般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不注意迁移条件则会发生不必要的
困难,比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会发生困难,这是因为日本的交通规则是“车左人
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这一心理效应主要有:(1)当两种学习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会产生迁移效应。(2)
学习者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高迁移效应大,反之就小。(3)学习中
的定势。(4)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和原理的相似相通之处。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
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要广泛地积
累、尝试和改进各方面的学习经验。四是要注意防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避
免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发生。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二)、易感效应结构
1、案例
预习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学过的材料时,就会更容易觉察出材
料中包含的潜在意义和微小差别。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易感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易感效应”常用于预习和复习之中,当先前获得的认知还比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
在记忆结构中时,再一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学习者会更易觉察其精细的意义和微
小差别,事先进行预习和事后及早进行复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绩效。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首因效应
1、案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个学生做30 道同样的题,告诉甲学生做对15 道题并
尽量安排在前面,告诉乙学生做对15 道题并尽量安排在后面,然后,让另外一些人对
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甲学生更聪明。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
息形成的印象,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也称为“第一印象”。
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实验证明,第一印象
是难以改变的,其作用力最强,持续时间也长,主要是第一次接触形成的印象,起到了
先入为主的作用。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记忆的保持和复现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
趣的强度。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落后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教材首次学习
得不够好。可见如何取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对提高学习质量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
首次感知的程度与学习时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果子,如若“不用
跳就摘到”,甚至于顺手就可捡落地果吃,印象就不会深刻。当然“拼命跳摘不到”,
又会挫伤学习积极性。最好是“跳一跳果子到”,让同学对所学内容即不感到高不可攀,
但又不是轻而易举,非经一番思索,动一番脑筋不可。让同学尝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在
克服困难中增强思维的深度,提高学习效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科学认为,学习过程贯穿着一条疑问链:生疑——质疑
——释疑——生疑。运用好这根“链条”就可以强化首次效应。通过巧设疑难,形成思
维上的悬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活其潜能,通过想解决而又难于解决问题的心理设
疑,就会产生迫不及待地释疑的渴望。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四)、近因效应
1、案例
对于一个长期接触的人,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会占优势,最后一次交往会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从而掩盖了对该人的一贯了解。通常把
这一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对于多年不见的同学,留在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同学
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两个同学本来相处得很好,
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都是近因
效应的表现。比如某个学习成绩一直都较好的同学,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人们一般
不是客观地去帮助分析查找原因,而会武断地认定这个同学成绩下滑是因为不好好学
习,不是受到严厉批评就是受到讥讽挖苦,搞得这个同学抬不起头,让其心理背上难以
承受的思想包袱,这有可能会影响今后学习成绩的提高,个别同学的成绩可能从此一落
千丈。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后一句话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批评之后说一
句:“我可能说得重了一点,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给人的感觉会是虽然严厉了一
点,但都是对我好。而平时批评之后常会说的:“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给人的感
觉可能会是一个可恶的印象。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就应注意语言的选择和先
后顺序。
某个同学成绩平时就不太好,某天又和同学打起了架,在没有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的
情况下,便武断地认为这个同学本来就不是一个好孩子,这个同学可能会因为感到委屈
而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真的成为一个坏孩子。
对陌生人而言,第一印象具有更大的作用。
学习中我们也会常常只看到错题中的第一个现实因素,而往往忽视了其后更深层次
的原因,比如,知识结构、解题技巧、&;#8943;&;#8943;。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五)、空白效应
1、案例
在演讲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提高其效果的现象。
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空白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针对某些问题,应先不急着说出自己的观点,待独立思考和判断后,再发表自己的
看法,逐步培养提高其分析能力;在学习时要积极休息,消除心理和生理疲劳,较少前
摄抑制的影响,提高记忆效率;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留出一些空白,将
一些知识的要点或者解题的思路及关键步骤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正式学习和复习时,据
此充分回忆,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看看自己能掌握多少。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六)、心理饱和现象
1、案例
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他问道:“买一顶
多少钱?”对方回答:“10 元。”“我买100 顶同样的草帽,批发价是多少呢?”“每顶
20 元。”“为什么买得多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新鲜,做10 顶我们要耐着性子,
做100 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得强忍着性子!”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当心理承受
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通常称为“心理饱和现象”。
2、对(你、我、他)的启示
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或行为,将使人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
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它活
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单一,常会出现心理饱和现象,从而出现
学习疲惫、效果不佳的结果。尤其是高三阶段,最初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正确率高、
学习效率很好,可是到后来,随着心理饱和现象的逐渐加深,学习速度开始减慢,正确
率开始下降,厌烦情绪也开始出现。他们确实已经做腻了。
紧张复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减少心理饱和现象。要合理安排各项复习任务,运用
学习策略,不断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消除重复性的长时间学习带来的饱和
心理。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在出现厌烦情绪时,不妨先放下学习,活动活动身子,极
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减少心理饱和带来的
精神压力。平时也应有积极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为最终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比如,有效的锻炼既能增强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活跃思维,调整心态,提高效率。
再比如,做典型试题并尝试举一反三练习,将各章节、各科知识点交叉归纳分析,并尽
量运用于生活,你会发现原来一盘散沙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将逐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喔。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七)、免疫效应
1、案例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遗忘了的学习内容,就会激发起复习的动机,不再把复
习看成是多余的事,在复习中也会加强注意。此外,还能发现造成遗忘的原因:是对学
过的知识模糊不清,还是未能充分消化,或是学得不稳固等等,于是就会在复习时想方
设法加强薄弱的部分。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遗忘的免疫效应”。
2、对(你、我、他)的启示
这种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晚复习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的现象。因此,要激发复习的
动机,就要按照各自的特点,灵活地安排复习策略。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八)、舌尖现象
1、案例
在平时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明明知道试题的答
案,但一时又想不起来,答案在嘴边徘徊可就是写不出来,事后却又一下子想起来了。
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产生“舌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紧张造成的暂时性记忆障
碍,或是记忆不牢固而引起信息提取失败。
2、对(你、我、他)的启示
大多数人都遇到过舌尖现象,主要是缘于回忆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遗忘,舌尖现象
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和信心。
关键是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加强系统复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
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
复习的积极性,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
无论平时学习多么认真,总会有些地方学得不是很扎实,特别是处在紧张的考试环
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舌尖现象,这时要保持冷静放松,可以想一想与之相关的学习内
容。如果过一段时间还不能想出答案来,就要努力回忆面临的问题与已往所学的哪些课
程、所记的哪些笔记及练习题有关,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线索。
如果还是不能记起来,就应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题目上,以免耽
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它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
塞顿开。
复习过程应尽量扎实,避免舌尖现象。
3、你给自己的建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九)、去南海
1、案例
有一个和尚他有一个信念:我要到南海去。于是他沿途化缘一步步向着南海走去。
在一个村庄化缘时,一个有钱人问:“你化缘干什么?”和尚回答:“我要去南海”,
有钱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我想到南海的念头已经有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准备充分。
像你这样恐怕还没到南海就会死掉,不如找个寺庙安稳度日吧。”和尚不为所动,几年
以后当和尚返回,又到这个有钱人家化缘时,这个富人还在准备他的南海之行。
2、对(你、我、他)的启示
有志者事竟成,许多人一生都在梦想、计划、等待和准备之中,蹉跎了无数岁月却
没有任何行动,缺乏动力的人只是一个可怜的空想家,他也许永远不可能准备得更充分
更好,却又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命运的安排。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缺乏动力就难以采取行动。学习永远不能等待。否则就
会象寒号鸟那样,春天不垒窝,夏天不垒窝,秋天不垒窝,最后结果是冬天被冻死。
3、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