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可以让牟掌柜试试,还是颖芝心细不过这北地养鱼,却是要从头开始,气候不同,水质不同,前面很是容易亏了本的,估计这第一年,能少亏就不错了,想要收效,怕是没个两三年的摸索也是不成,还是要想个其他的法子的”这才是王况最头疼的问题,李世民在问王况有没有让那些农户们有活干的时候,王况第一个就想到了这点,也正是考虑到时间要长,所以当初只是一闪就过了,时候再也没细想
但现在林颖芝又提了出来,倒是让王况也想开了,对呀,当初自己也跟李世民说过,仅建州就花了自己十年的时间,那么想要惠及天下,可就不是十年这么简单了,李世民又没规定自己的时间,还是自己钻了牛角尖了
!#
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四三二章用皇庄做试验(上)
e^看e^看第四三二章用皇庄做试验
既然时间这道坎想要迈过去是无比的困难,王况也就不再愁苦这个问题,总的来说,他已经做了许多,光是耕种法和番薯的补充,已经提前了至少几十年让天下百姓填饱了肚子,不必再每日为了吃而奔波忙碌请牢记
人心都是不足的,尽管那些和知足常乐这个意思相近的警语是常被人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随着目标一步步的完成,人们往往又会给自己提出一个高的目标,这是好事,社会的发展,正是由这些不足推动的,如果真的能够人人做到后世理解的“知足常乐”,那么人类离灭亡也不远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在王况看来,这个“足”指的应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满足,也就是说,认清了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如果目标达到了或者接近了这个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那么就可以满足了,如果达不到,就应该去争取,知足常乐是提倡人们量力而为,而不是后世被人曲解了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阿q心态而这个“足”的标准应该是随着自身能力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着的,是告诫人们你只能吃两碗饭的量,千万不要硬撑着吃下四碗饭,那是要被撑死的
认清了这一点,那么只需要朝廷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内加以正确的引导,社会的发展度肯定是飞快的,社会的发展有个摩尔定律,具体内容王况不知道,只知道大意是发展度是有个加度的,而这个加度的值是一直在变大的,前提,当然是在没有负面影响之下
当不能吃饱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渴望的就是,要能吃一顿饱饭,那就满足了而当肚子问题不愁了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要吃能穿的暖和了就满足了,而当温饱都解决了,那么住的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而等住的问题解决了,就又会开始考虑到要吃得好的问题和精神层面的问题,然后是穿得好,然后是住得好,然后是行得好,然后是……,如此往复循环,要求越来越多,也就是需求越来越多,那么就会促使人们不自觉的往有所需的方面去从事生产
摸清规律就好办事,王况心中已经隐隐有了计划,所缺的就是吃螃蟹的人和能吃的螃蟹,只要这两个都有,跟风的人保证不会少
再有几天,王凌就要回建安赴任,早在王况到长安后的第二天,长孙皇后就让人捎了话来,说是让陈丫儿及林颖芝她们带着小一辈的进宫去一趟,尤其是点了小王晟的名只是王况忙着带王凌去认门,然后又忙着接待回访的客人,林颖芝她们自然就要接待女眷,也就一直拖延着没去,现在是要进宫了,好在只是林颖芝这些女人们带孩子进宫去,不需要王况陪着,这让王况舒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
让家人先和宫里确定了进宫的时间后,建安侯府就忙碌了起来,进宫不比去其他大佬家串门,着装打扮都有讲究的,林颖芝好办,她本来就有一个长孙皇后送的凤冠,只要在衣服上下工夫就好了,而陈丫儿则是王凌晋司马,在建安也找不到好匠人来做一身行头,也就没做,按制,陈丫儿姐妹因为是平妻,不论大小,只论姐妹的,她们都随王凌的品级而有诰命在身,所不同的是,林颖芝的诰命是经过正式册封的,而陈丫儿姐妹的则是按制随夫的,所以在穿戴上会有所体现
进宫其实没花多少时间,毕竟长孙皇后做为一国之母,能抽时间来见一见,已经是不错的恩典了,几个孩子都得了赏,尤其是小王晟,因感于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将好东西送给长辈和还没影的弟弟或妹妹,长孙皇后又特地的多赏他了两件,把个小家伙乐得直嚷嚷姨姨真好
也不知道这小王晟是哪里学来的,王况兄弟三个绝对不会这么教他,陈丫儿他们也不会,但这个小家伙的嘴巴就是甜,见到和自己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就叫姑或者叫姨,见到年纪和自己阿婆差不多的就叫阿婆,见到年纪和三丫头差不多的就叫姐姐,当然,只是针对女人,若是面对的是男子,那就叫得中规中矩了得亏是长孙皇后,要是武媚娘现在就掌握了权柄,王晟还这么叫她的话,这个后果就不知道是福还是祸了
让王况诧异的是,林颖芝她们回来还没一个时辰,皇庄的廖小四就找上了门来,说是皇后吩咐了,以后但凡是有农林之事需要做试验的,皇庄全力配合,要人给人,要地给地,至于花费,也不用建安侯出,就从内府拨付,花费多少,收益多少,都会一笔笔的详细记录
这个支持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是用皇家的信誉来给王况背书,如果一旦试验成功,这个影响比起找牟掌柜他们这些人来试验的效果要好过太多,而且保密性强,完全可以在试验成功了之后再公布出来,消除前期实验亏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平常人可做不到
也就是说,这个皇庄里面,王况想怎么折腾都可以,哪怕是他搞十样,只成功了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也就只会是成功的那一样,至于试验多少次,亏了多少,这些都不会透露出来,既然是试验成功了,后面肯定也就是有赚无赔了,只要将最后一次的成功所花费用公布出来,自然就会有人来跟着做
对世家豪门来说,皇家的威严还远没有普通百姓心中神圣,而王况最需要的,也是最能帮上王况忙的,恰恰就是皇家在普通百姓心中的份量
既然如此,那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王况在廖小四的目瞪口呆中,一连罗列了许多试验,要养鱼,要大量的养鸭养鸡,要养牛,要养豚猪,要种石榴,要种百叠子等等
鸡鸭鹅大唐民间不是没养的,豚猪也都是有养的,但养法和王况要做的不同,这时候的人家,一般只养那么一两种,而且大多是散养,散养的的肉质鲜美这个不用说,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尤其是豚猪,大家都是晚上才赶到猪圈里去,白天都是放出来任其游荡,这样一来能省下不少的饲料成本,可那粪便也就满地都是了,故这个时候还存在着一种延续了千年的职业,那就是拾粪人,这个职业可是一直延续到后世的七八十年代还能在不少农村看到的
在建安,这些家禽家畜早已经实现了半散养状态,就是给它们圈一块地方,用栅栏围起来不到处乱跑,每日定时投放饲料,开始的时候接受的人不多,但随着最先尝试的人发现这样定时投食看起来是多花钱了,但成长周期却是快了许多,真正总的算起来,还是赚一点,尤其是资金的流所带来的效益,那就不用说了,于是跟风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这种饲养法已经蔓延了十几个州了,但这个度在王况看来还是不够
王况这次要皇庄配合的不是简单的圈养,他准备做的是立体农庄,半散养的豚猪和牛的粪便会生蛆,鸡鸭就有啄食的地方,而鸡鸭的啄食不停的翻动着,又能让这些粪便充分的发酵,一年后就是上好的肥料,这些肥料再投放到田里去或菜地里去,菜地里的那些菜生长过程中老叶子又可以投放到池塘里给鱼当饲料,只要定期的再补充些草料就行了,而池塘的塘泥也是上好的肥料,并且,发酵后的豚猪粪还可以喂鱼,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链条
这样一个立体农庄,所花费其实并不很高,但比起只养一两样来又要高出许多,不是这时候的百姓们敢去尝试的,谁敢一口气就将所有的家当投了进去?除非说这个法子是确定能赚钱的才行皇庄既然被划为试验场地,自然就不会有这个顾虑
养牛是要养肉牛,而不是耕牛,现在大唐境内养的牛都是耕牛,百姓们能吃到的牛肉,都是老牛或者病牛或者伤了无法耕种的牛也只有像长安或者是洛阳这样靠近北边的大城市,才会有胡人赶了他们养的牛来卖,现在王况就想改变这个局面,如果有肉牛,那么私宰耕牛的现象不敢说杜绝,至少也能降低九成以上,而且,肉牛的成本比耕牛可低多了,一般农家,对耕牛那基本都是看做是家人的,有多大的能力,就会给耕牛吃多好的饲料,有的农家甚至在耕牛上花的钱比在自己及儿女身上花的钱还多,为的就是要保住自家的生产力
肉牛犊的获得并不难,只要肯出钱,胡人一定一窝蜂的送来,只要养的数量多,然后通过人工选汰,大概在几年之后,就可以选出相对生长度快,肉质好的种牛来,然后就可以大量的繁殖对外推广,同时,皇庄这里继续优选,等到出现明显提升一个档次的稳定的品种后,再向外推出,如此慢慢的提升品种质量
豚猪和鸡鸭也是如此的做法,王况记得自己在食品站工作的阿哥说过一句话,如今市场上的猪,基本都是洋种的猪,中华本地猪,只能在很少的地方见到了,没错,后世的白色的猪基本上都是外来的物种,而中华本地猪是黑猪相对来说,黑猪的肉质是好一些,但其难以推广的地方就是生长周期长,而且体型小,不易长大,白猪则不同,后世最重的一头白猪竟然达到千斤,王况自己就见识过自己姨妈家养的一头大白猪重达七百多斤,只养了两年,这个生长度是非常惊人的
说到这里,要给大家补充几句常识,口蹄疫并不是近年才传入国内的,这个病在七八十年代,还有另一个名字,五号病,这是全国各地谈之色变的大病,灰雀小时候就见到过两次,两次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上下的各级食品公司如临大敌,疫区内所有的存栏猪,不管是有病没病,全杀了埋掉,灰雀家的菜地里,如果深挖下去,绝对能挖出不下百具完整的猪骸骨另外灰雀还想竖起中指冲前几年在媒体上叫嚣说生猪出栏期限个月所以造成生猪供应跟不上的某高官比划两下,十八个月,就是按农村的土法养猪,也能养两拨出来了
所以,王况想培育出本地高产肉美的肉牛和豚猪来,或许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所谓民族心理作怪,猪肉和牛肉之所以能一直长期霸占着人类餐桌上的最主要肉食的地位,就是因为其高产且营养价值高这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同后世,尽管土豆的高产量早在几百年前就得到认可,全世界也都有种土豆,但土豆的营养和大米及小麦根本没法比,所以,土豆无论怎么发展,也替代不了小麦和大米的主食地位营养是一方面,同时在计算方重的标准差异也是一方面,计算稻谷和小麦的重量时是干重,而在计算土豆和番薯的重量时,是湿重这两个方法的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百叠子,也就是棉花,这个可是解决温的问题的关键,王况不会懂得如何给棉花脱籽,但这并不影响棉花的使用,王况记得自己小时候见到的棉花,可都是没脱籽的,一样暖和,所不同的是,脱籽棉花的使用寿命会比不脱籽的长许多而已,王况要棉花,只是用来做棉被以替代葛麻被,并没想到要用来纺布做衣服,所以,脱籽不脱籽的关系不大;不外就是使用寿命短些;棉籽里的油脂容易招来霉变而已;这个只要扩大百叠子的种植范围;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也能解决问题
而棉花听说在高昌早已经是广泛种植,这次侯君集出兵,应该能替自己找来不少懂得种植的高昌人,王况还记得自己曾经给侯君集暗示的时候,那个家伙可是也用暗示做了保证的
!#
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四三三章用皇庄做试验(下)
3∴35686688鸭绒被建安早已经出了,程处默他们也在长安搞了个作坊来做,虽然比棉被要暖和也要轻巧得多,尤其是老年人,胸口受不得压,最好还是用轻的被子来盖,但是由于鸭绒鹅绒的供应量是有限的,所以作坊的产出也是有限,甚至市面上都买不到,每一床出来,早早就被人预定了,还是不够供应,一年,也就不到一百床的样子,赚不了多少钱,这样也就将鸭绒被局限在只能是有钱人家能用得起的范围内,但天下最多的还是一般家庭,他们可负担不起这样的开销,所以比鸭绒被重但比葛麻被轻的棉被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况罗列给廖小四的单子上是长长的一串,凡是王况暂时能想到的现在的产量和后世的产量相去甚远的作物或者家禽家畜全都有份,王况是每想一样,廖小四就赶快的记下来一样,这样从中午一直忙到傍晚,王况还在苦思苦想,廖小四可就受不了啦,垮了一张脸对王况道“建安侯,这么多,一时也没那么多人手呀,就是人手够,怕是将整个皇庄都腾出来也不够用的”
王况这时候才醒过来,看了看廖小四那写得满满的一张纸,上面足足有百种之多,也暗暗咋舌,这不知不觉的就想了这么多?
接过单子看了看,王况提笔顺手就划了一下“那就以这条线为准,线上面的先干,下面的等有机会再来”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桩一桩做,这是个绝对的真理,真要一百多种全同时干,王况估计就是将自己砍成十瓣也不够用的,而且,自己还有事要做,对王况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房陵那里,其次是筹备中的建西,然后才会是皇庄这边,不要因为贪多而让次要的占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
本来按王况的意思,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干脆就将整个皇庄改造成农林研究院,专门从事种植办法和物种改良的试验,试验成功了后再推广,这可比自己在建州推行的试验效果要好上百倍不止
廖小四,也就是以前总被徐国绪呼来喝去的小四管事,他也算是帮着王况和王冼照料了毛人母子那么长的时间,也是最早和王况打交道的人之一,在王况还没当官之前就给王况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却一直还是个皇庄的管事,所以他心里也是有期盼的,这次被派来协助以前的王二郎,现在的建安侯做事,让他看到了希望,不管怎么说,自己可从来没有得罪过建安侯,还提供那么多的便利,连蒲熙亮那样得罪过建安候的人如今都当上了将作少匠,自己怎么地,也要在这一次好好的表现,争取建安侯也送几个功劳过来
哪曾想,王况一百多项一下就把他吓倒了,这要是一百多项全都失败了,功劳是想都别想,还不若专心的做几样为稳妥些,所以他才有那么一说,但也正是他的提醒,才让王况醒悟了过来,可以说两人的目的不同,但要求的结果是相同的,也算是一种殊途同归了
等划完了线,也说完了后,王况也就想到了廖小四的顾虑,心中不禁有些愧疚,细说起来,廖小四给自己提供的帮助可不小,要不是他的关照,给了王冼常去皇庄看毛人的便利,可能王况到现在都无法想到要去房陵找答案,自己应该是亏欠他的
“好好做,做好了,少匠某不敢保证,但至少一个监丞某是可以做到的”心中不忍,王况破天荒的第一次给人许了官
看了看王况划的那道线,线条之上的还有十几样,心中衡量了一下,廖小四不由的咽了一下口水,还是难呀,这十来样,都是大头,豚猪要养百头,牛也要百头,鸡鸭各千,光这些就已经够皇庄里的人忙个半死了,还有后面的小麦,稻谷,辣椒,百叠子等等,人手不够哇,皇庄里做事的才十来个仆役,还要看顾了庄里的其他产物,这怎么分?
“人手的事,你去找徐监丞,让他给你安排就是,而且,若是某所估不差的话,不用多久,就会有专门种百叠子的人来了,其他方面的人手,你都要安排懂的人来做,专门人负责专门的一样,因为在皇庄,不仅仅是种出东西养出东西这么简单,这些,到时候你就明白了,如果可能,最好你能每样都懂一些,这样调派人手也好调派些”皇庄有多少人,王况心里有个大概,也看出了廖小四的难处,人手问题,并不难解决,难解决的是要专精于某一样的人才难找,现在看来,只能是先找好手,然后自己再慢慢培养了
“不仅是种出东西这么简单?”廖小四不解,不是为了种出东西,养出东西来这么简单,那要做什么?
“这么说,比如说这牛,假设我们现在能得到的牛是要两年才成年可以宰杀的,那么皇庄的任务就不仅仅是繁殖出牛犊来,而是要时时观察,哪个牛犊长得快,哪个牛犊体格高大,然后用这些最好的来配种,如此往复,最终,某希望得到的是一年半甚至短的时间内就能成年而且所费少的品种,豚猪也是如此”看出廖小四的迷惑,王况心想,既然连官都许出去了,这个目的也不妨告诉他,让他心中有杆标尺,什么是要紧的,什么是次要的
至于说保*密,这不是王况要考虑的,长孙皇后既然发话了,必定也是李世民的意思,皇庄里的人在没得到朝廷的同意,是不敢乱嚼舌头的,保*密这个头痛的问题,对王况是难题,对皇庄,那是小菜一碟
“那小麦和稻谷也是如此?皇庄要做的就是每年挑选那颗粒饱满,亩产量高的做种子,然后加以培育,一直到有高产量的稳定种子出来?”毕竟也是做过皇庄管事多年的,王况一说,廖小四心里就明白了,说话的声音也颤抖了起来,天呀,这是多大的事呀,不要说这一百多项,只要能完成一项,那就是天大的功劳
一个水车就让蒲熙亮当上了将作少匠,一个亩产翻番就让当年还只是个小散官的建安侯封了爵,如果自己能在这个亩产翻番的基础上,再将产量提高哪怕是两三成,那功劳也不小,再要是将牛和豚猪的成长期缩短,将养殖成本降低,低到以后,势必会出现天下百姓,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肉,这是泼天的大功劳呀虽然这个功劳的大头肯定是建安侯的,但是自己只要尽心去做了,最差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监丞还不是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