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抑,所以在职场上是屡战屡败,而这个性格已经是骨子里深刻了的,即便他后来再是注意,但只要导火索一出现,火药桶还是马上就能点燃。

就看王况现在,还是不喜欢受到约束,就是怕约束所以才不喜欢呆长安,而愿意躲在建安当土皇帝就知道,哪怕是又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还无法完全的改了。也幸亏王况运气好,是碰到李老2肚量不小,能容人,要是晚上个三四十年穿过来碰到武媚娘,王况注定又是一个悲催的解局。器:无广告、全文字、更

曹四门眼下就是如此,出了问题,自己失败了,就将过错全怪到别人头上,试想,他如果不去对付王况,又怎么会有眼下的失败呢,凡是有果就必有因。

曹老头万万没想到,就连阎立德也跳了出来,本来他参王况,就是抱着不打倒你也要让你惹一身伤的念头来的,自己所参的是实情没错,可他也不笨,如果皇帝要保王况,只要说一声黄大是奉了他的口诏出兵的,皇帝的口诏,皇帝说有那就是有,没法子去求证的。

但这么倒没什么,只要他参上一本,只要皇帝听到了,这就是他的目的了,哪怕是黄大毫发无损,只要在皇帝的心里留下了黄大是个不安分的主的印象就成,有这个印象,以后再慢慢的一点一点加深,最后来个雷霆一击,不怕你建安县伯不倒

现在好么,自家主子的泰山都跳了出来反对他,甚至于连反坐都提了出来,那么摆在他面前的出路就只有两个了,一个是彻底的扳倒王家二郎,另一个就是他自己要被反坐,背上他参黄大和王况的罪名。曹四门心里顿时是一阵的绝望,自己,真的穷途末路了么?老天不公,不公啊

然而还没完,就在李世民喝问的时候,紫宸殿外又是一声喧哗,随着声音越来越近,朝中大佬们也都听到了:“报东瀛再捷”

这下就连李靖也淡定不起来了,刚刚的大捷,那是昨晚就到长安了的,自己刻意的安排了他们今日报进宫来的,作为大唐军神,在时间上的算计自有他的独到之处,将所有事件全盘考虑之后,也能大概的推出有跳出来的人应该是大致什么时候跳出来,这个倒不难,换做是王况,如果也是在朝堂上一呆就是十几年,在摸清了皇帝的脾气和习惯,摸清了朝中各大臣的性格,也能推算出来,不过没李靖那样能拿捏到恰到好处而已。

这一次的捷报,李靖并不知道,可以说,这是个完全的刚刚新鲜出炉的捷报,刚到长安,就直接送进宫来了,兵部的官员也不是省油的灯,老尚书说要捷报什么时候报上去会有效果,他们记在心里,好么,又来一道,这连续两道的捷报,分量只能重不能轻所以,不用李靖去刻意交代,他们也知道这一道捷报上来,肯定是对自家尚书有利的,那还等什么,直接报上去

“……计有石见,长门,周仿,备前,备中,备后等二十三部族俯首称臣……”大佬们都已经麻木了,听来听去,只听清了有二十三个倭人部族俯首称臣这一句。王况呢,只听到石见二字,脑袋一阵的晕乎,石见这个名称这会就有了?

这个捷报非常的简练,是建州水军直接上报的,能统领水军,又是世家出身的王霖泊脑子也好用,知道琉求国主上贺表了,那么所有的对建州水军不利的因素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所以这个捷报他报得速度那是飞快,不再通过建安镇将府了,而是兵分三路的报,一路上报长安,一路上报建安,一路上报家里。该怎么做他心里有数,这时候,顾不得什么越级不越级,王县伯在长安,王县伯就是建州的灵魂,是建州水军之所以能成军的关键,所以,一切都要以将王县伯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这是王况出发后,建州上下一致的意见。

这些部族首领都在押解进京的路上,如故不出意外,在近江首领到长安后没几天,也该都到了。这时候的大唐和东瀛,那是敌对双方,你投降了也是俘虏,没什么好优待的,尤其是建安县伯恨了倭奴入骨去,那这一路上,这些个平日里养尊处优的部族首领就别想好受了。

如果说,前面的捷报让朝中上下差点当机,这一下,包括了李世民在内,那是全都彻底的当机了,有没搞错?五百兵,只出二百多,用倭奴为炮灰,就一举拿下二十三个部族?这个仗打得也太轻松了罢?

李靖是最早回过神来的,他清了清嗓子,借此平复心情,问那个呆呆的手拿捷报的黄门:“再念一遍,我建州水军伤亡多少?”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一个久经杀阵的兵士,比起一个没上过阵的将军还管用,如果能在这一仗后,保留最多的兵士,那么,以后就是大唐军队的宝贵财富,这样的一个兵士,你就是拿满满一车的银钱来和李靖换,他也是舍不得的。

“李相公,没,没伤亡,只有一个轻伤,据说还是站在他前面的兵士立功心切,拔刀太急,没注意看后面,所以,胳膊上被削了一下。”

只有一个轻伤?还是被自己人不小心误伤的?没人敢相信,都怀疑这个捷报是不是造了假的,尤其是曹老头,一听这话,仿佛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喊了起来:“假的,一定是假的。”

王况微微一笑,没作答,倭奴的战力如此的不堪,本就是在他的估计范围内,那些个遣唐使,到了大唐后说是家族武士,但王况却知道,他们穿得戴的,无不是集合了全族之力凑起来的,东瀛是产银产金没错,但除此而外,其他确实极度的贫乏,尤其是还处于半原始氏族社会的倭奴的生产力,依据王况估计,两三个成年倭奴所创造的社会物资价值,还不如一个建州孩童都不是没有可能。

“陛下,臣再请参曹四门谎报军情连坐”阎老头原本听了这个结果也是不大相信的,但他眼尖,回头扫视的时候看到了王况的微笑,王二朗笑了,这什么意思,这军情肯定是真的得,既然已经和曹四门撕破脸了,那就干脆彻底一点,于是,他又加了一句。

“你,你胡说,某并没参王县伯谎报军情……”曹四门这下一跳老高,连坐这个词在他耳朵里已经是个垩梦,一听就起了条件反射。一个谋逆不臣之心就足够他喝一壶的了,再加上这么一个谎报军情连坐,如果放在前朝,九族都诛好几遍了,本朝虽是轻易不动用诛连,但却是可以流徙千里,如果一切是真,自己曹门一族,从此就要去那蛮荒之地,再没崛起之日。

许多人也都在回过神后看到了王况的微笑,这时候对曹老头也纷纷的鄙视起来,还著作郎呢,敢说不敢当,算哪门子的大丈夫?于是就有人呼喊到:“陛下,臣可为阎工部为证。”有一个带头的,就有两个,三个跟着附和的,最后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咬定了,曹四门当着陛下的面说那捷报是假的,就是属于变相的参奏。

李世民也看到了王况的微笑,于是问王况:“王璃,卿可敢接?”这是问王况有没把握呢。鹅滴乖乖,陛下这是什么问话?难道说王况如果不敢接,那么就许他不接?陛下对建安县伯也太宠了罢?

没有人知道李世民的心思,帝王心思,猜不透只有王况大约摸出了一点,自己可以说是李老2看着成长起来的,李老2看着自己一步步的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白身到今日的成就,不难排除李老2自己未尝没有成就感,这感觉王况也有过,每次看着二子,也就是王冼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他心里的自豪感也会越来越强,所以,王冼就是他的逆鳞,谁也碰不得。难道自己在李老2心中,也如同王冼在自己心中一样的地位么?

这让王况有那么一刻有点感动,甚至羞愧,因为他现在还在打着要将武媚娘打倒的心思,如果是武媚娘倒也罢了,不管出发点如何,但从结果上来看,归根到底王况是为李家皇朝而打的,可关键是王况这时候脑海里竟然闪现出长孙皇后一弯腰时两团雪白的风情,那回头时的无奈和遗憾来,那无奈和遗憾,颇有一种“我生君未生,恨不逢君未嫁时”的感觉(原句改了改)。

甩了甩头,王况又揉了揉太阳xùe,将这些个不合当前场景的念头全甩出去,定下心来道:“回陛下,璃接了。”接了,那就是说,如果这个军情只要有一点点和事实上的大的出入,王况就得为黄大扛起谎报军情的罪来,那么他的县伯爵位可能就此不保,而如果没有什么出入,曹老头就要背上谎报军情的罪名。两个人,必须倒下一个了。

“好”程知节出人意料的喊了声,冲王况竖了竖大拇指,一个肯为下属承担的上官,那就是好上官,别人程知节或许了解的不多,但对黄大,他可是一直在关注的,甚至可以说,黄大的不得升迁里面,也有他的努力,他不想这么好的苗子因为快速的升迁而消磨了斗志,黄大毕竟是白身出来,突然富贵临身,很难做到那些世家子一样已经富贵惯了的不以为意来。不升黄大,也是对他的一种爱护。

黄大能做到无伤亡而轻取东瀛,老魔王和尉迟敬德这些对黄大加了很多关注的人是信的,而且,自家小子不也说了么,二郎说,那倭奴就像小蚂蚁一样,大唐甚至都不用派兵去,只消得派些稍加训练的青壮过去,只要带足了给养,配齐了刀兵,一样轻松捏死。这话他们是有一半信的,既然青壮都能做到,大唐军士就更能做到了,而且还有黄大这员猛将在

当下,老魔王一举笏板,尉迟敬德和秦琼向来和老魔王一起,三人基本上都是同进退,只有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才会留一人下来以做应变的。这时候的局势已经是很明朗了,二郎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只有那个曹老头,已经是方寸大乱,变蠢了看不出来。老魔王一举笏板,另外两个老家伙也举了笏板,齐声奏道:“陛下,吾等愿同建安县伯一道,接下这反坐了。”也就是说,他们要和王况一起,接下这个反坐,不过放到他们身上,如果王况有罪,就是连坐了他们。

三架马车一带头,其他的武官在李靖的默许下也纷纷表态愿意和建安县伯一起接了这反坐。甚至蒲熙亮也站了出,义正词严的接了下来,这下众臣对蒲熙亮是纷纷刮目相看,难得,蒲少匠竟然也有这分血性。

事已至此,局势已经彻底的倒向了王况这边,就连李靖袍袖里的琉求国主的贺表这时候上不上都已经无关大局了,那么多的官员为王况背书,已经让王况立于不败之地,哪怕是那军情真的是谎报了,所谓法不责众,李世民再有魄力,也是不能处罚一丝一毫的,顶多训斥几句了事。

“陛下,琉求国主奏。”直到此刻,李靖这才不慌不忙的将袍袖里笼得都温乎乎,熟得不能再熟的贺表掏了出来,递了上去。

老魔王盯了李靖一眼又看一眼王况,再和秦琼互相对视了一下,约略明白了些,暗道,某就说呢,你老小子怎么半天没个动静,原来埋伏了这么一手?既然是琉求国主请奏,那必定是对二郎而言是好事,对曹四门而言是坏事了,再看长孙无忌,竟然也是似乎松了那么口气,不由暗骂,老狐狸,定是事先得了消息了,不行,某回去要好好写封信去训一训自家小子了,同在建安,怎么人家长孙煜能做到的,你程处亮就做不到?再要这么浪荡下去,那就换人

第三九一章尘埃落定

第三九一章尘埃落定

事情进行到现在的地步,一折再折,拔高一个八度,眼看似乎就要转调了,没曾想又突然的再拔高,然后再转再拔,王况突然嘟哝了一句“阳关三叠”。15王况于文上那是平庸之极,但他在后世还有个喜好,那就是喜欢听古曲,十大名曲那是手机和电脑上必存的,无聊就调出来听听,虽然做不到哼出个完整来的地步,但也是能做到一听就接下去了。

“好一个三叠,王县伯这个譬喻恰如其分,正是一叠加一叠,只是这阳关又是何故?”王况声小,但架不住蒲熙亮耳朵灵,竟然被他听了去,王况这才想起来,《阳关三叠》还是太原王家出身的王维所做,被后人谱成曲,这时候这小子还没出来呢,这又何解?不成,绝对不能给自己再戴上个能文的帽子,自己的老本,自己知道。

“哦,是我师父上次去建安的时候吟的一曲,某觉得好听就记得牢了些。”反正画眉和尚已经是决定帮他背黑锅了,虱子多了不怕痒,以后这样的机会还会有的,就再背一次好了。听王况这么一说,蒲熙亮也就没再较真,王县伯的师父,那是多么牛的人的存在,就连孙神仙前些时呆长安的时候,说起王县伯的师父,那也是充满仰慕的,既然是建安县伯的师父所吟,那也是理所当然,可怎么建安县伯就没继承了白眉大德的文采呢,或许,人各有志罢,就如自己,要让自己读书,那还不如让自己下地干活舒服。

毫无疑义的,琉求国主的贺表狠狠的煽了曹老头一个耳光,黄大是应了琉求国主的要求出兵的,这完全符合程序,而且因为建州水军的勇武,使得琉求国主竟然跑到建安定居起来,着实的长了大唐的国威,所以,黄大不仅无过,反而有功,有大功。

事情就这么突然的因为琉求国主的荷表,从**一下掉了下来,曹老头当场被削官,念其这些年来教导魏王也是出了不少力的,所以,李世民倒没再追究后面的其他责任,只给曹家一门三代不得录用的惩罚了事。本章由为您提供'

不要说三代不得录用,人走茶都要凉,何况三代人呢?过了三代,还有谁能记得住你曹家曾经的风光?所以,这个惩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重,但却是釜底抽薪,曹家从此断了许多的路子,除非曹家后代争气,能出个大才子或者说是豪侠之流,否则就将从此没落了。

尘埃落定,李世民心中大是欢喜,一下就给了黄大升到了游击将军,这可是从五品下的官了,黄大经过东瀛一战,岂止是连升三极,这一跳就是十好几级,简直就是开创了大唐以来升官速度的先河,从不入品一下跨过那么多。

这时候是没人出言反对的,黄大这一仗打得,那是功劳明摆在那,二百多人,在东瀛简直是出入如无人之境,又给大唐夺下诺大的一个银矿来,谁要反对也行,那你有本事也去夺个这么大的银矿?几个国公都不反对,还有谁敢?

好吧,既然黄大都从五品下了,王况作为征东瀛的策划者,不升也说不过去,就这么地,辅国建安县伯变成了辅国建安县侯,正四品上,比起从三品的开国县侯低两级;奉议郎也给升到了朝议大夫,是个正五品下的位置,还是仪同各府司,还是没有说要王况搬到长安来。

王况是有点哭笑不得,好么,前面做那么大功劳,你就吝啬得很,升官是一点一点的升,这到后面,反而升得更快了,难道说升官也是有加速度的么?是不是官升得越高,人脉越丰厚,越往上阻力就越少?真真是叫个厚积薄发啊。

整个上午的朝会,剩下的时间就几乎都围绕着东瀛来进行,反而建东给人落在了脑后去,在时人看来,建东就那么点地,就那么点人,哪能和东瀛相比?更不用说东瀛又有个大银矿。

不过究竟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倒底是吞了东瀛,还是说只是教训教训,这一下就分成了两派,赞成吃下东瀛的理由是,有建东先例在,东瀛既然有一座银矿就难保没有第二座,不若就将东瀛改州的好。反对者的理由也很充分,说的是东瀛于大陆隔海相望,虽然说路途比建东还近,但建东人少,好控制,而东瀛人实在太多,不大好控制,发生个什么大事,朝廷想支援可能都来不及。

这是大事,自然不可能一日而决,所幸东瀛已经打下一半,还有一半,如是按今日的捷报看,也是早晚的事,刚打下来的地方,大唐军余威尚在,一两年内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也是不那么着急。

午前散朝的时候,王况又被留了下来,这会王况留下来是理所当然,谁都能猜到肯定是要问东瀛今后的事情,这也难怪,东瀛那是人家打下来的,怎么处置东瀛,人家更有发言权。

李世民吃得倒也简单,八菜一汤,凑个九九之数,只是一个流水。按王况来看,所谓圣宴,比起他王况日常饮食还要差上一个档次,由此可见李世民倒不是个奢靡的帝王,王况也不是第一次被留在宫里吃饭了,以前帮长孙皇后调理的时候,有时晚了,就留下来用餐,不过那时候的王况可没资格和李世民坐一起,而是和徐国绪他们一起吃的,现在看起来,李世民吃的和当初王况在宫里吃的差别不是那么的大,要知道,这些年过去,内府不光是年年结余在递增,长安的物资供应也是一年比一年丰富,但宫里的饮食还没多大的变化,可见李世民并不只是嘴上把黎民百姓挂着说些冠冕堂皇的话,而是实际行动也做了的。

因为王况的情况特殊,李世民还特地的把长孙皇后也叫了来一起用膳,王况也没拘束,如果不知道王况身份的人这时候进来,看见三人的坐姿和表情,还会以为这是一家子。

君子食不语,哪怕是王况再无羁,也是不敢说话的,只能闷头吃喝,这让习惯了一边吃着一边和家人谈论问题的王况很是有点小郁闷。

长孙皇后是看了出来王况的沉闷,就笑道:“二郎可是感到拘谨了?在这里,没有圣人,没有皇后,就当是在你建安就是了。”只要不是正式场合或者说问到比较严肃的问题,就连李世民也是二郎二郎的叫着王况的,所以,也盯着王况看他窘迫样而嘿嘿直乐的李世民并没注意到长孙皇后叫王况二郎的时候,脸有些个酡红。

圣人,便是皇帝的别称,李世民是禁止别人这么叫他,但长孙皇后却也是常这么叫的,整个大唐,唯独是她能这么叫。

王况应了一声,却依旧是不敢乱说话,要不是吃饭,他就没这么多的顾忌了,君王在他心里的地位,并不如时人那么的高,更何况现在的君臣关系远没以后那么的严肃,平等之风到了宋时,就连臣子都敢当了皇帝的面大骂皇帝,唾沫飞溅皇帝一脸也是没任何的罪过的。

气氛还是闷,王况直盼着早点结束这么沉闷的宴席,但又不敢三口两口的马虎应付了事,怎么,你是嫌弃宫里的饮食不如你家?

恰当时,从殿外跑进来一个少年,一边跑一边嚷嚷:“阿娘,阿娘,字儿又不吃东西了。”可能是一路匆忙,也没注意到殿中还有外人在,等冲到跟前,这才发现王况,于是啊的一声,捂住了嘴,在自己父母面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