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枫叶红了-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

  “我两个都爱。”

  “那可不行。”晓楠赶紧坐了起来,面对着佩华,严肃地说。

  “怎么不行啊?放心吧,我知道你心里有育萍。我的爱,一个是对哥哥的爱,一个是那种爱。”佩华认真地说。

  “那还差不多。我会让你满意地感到这个哥哥值得爱。”晓楠也很愿意有这么个好妹妹。

  “刘哥,那我可以对你亲热吗?”佩华提了个怪问题。

  “当然可以,兄妹之间,本应就是亲亲热……”

  还没等刘哥说完,佩华突然抱住晓楠的脖子,在他脸上使劲地亲了一下,又把头埋在他肩上,“嘻嘻”地笑着说:“刘哥,你真好。”

  刘晓楠笑着摇了摇头,用手梳理着她的头发,轻轻地说:“你啊,真是碰上个好哥哥了。女孩子不能随便对男生这样的。”

  “我知道,这不是对你吗?嘻嘻。”

第二十三章  我会照顾你的妹(6)
庐山是我国南方最能显现山地气候的的地方了。六月的天气,当你从山脚向上,一路登山,就会有由盛暑向春秋天,甚至初冬走去的感觉。或者说,从山脚到山顶的气候感觉,相当于从江南经中原再到东北的气候感觉。所以,南方的学生选择庐山进行地理学科实习,可以观察到气候带、植被带甚至土壤带的分布和变化。

  自然界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反映到庐山的植物种类构成和分布上。这使得在庐山这个方圆面积有限的山体内,竟然出现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绝大多数植物物种。所以,山上有个著名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建于一九三四年,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该园是中国植物学家创建的第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目的的大型正规化植物园,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所创建。该园占地4000多亩,迁地保育活植物3400余种,储藏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已形成以松柏类植物和杜鹃花科植物为主要特色的山地园林景观,在我国名列前茅。

  这些都是刘晓楠为这次实习进行知识准备时,从相关资料上了解到的。

  当上山的大客车开动时,汤先林说开了:“徐秀雪啊,你们注意了,等下我们上山是盘山公路围着庐山转圈的,要转四百个圈。你们记得数数啊。”

  “你怎么知道要转四百圈啊?”徐秀雪问道。

  “你没读过毛主席的诗《七律.登庐山》啊,里面有一句‘跃上葱茏四百旋’,就是四百个圈圈嘛。”汤先林像模像样地解释着。

  “哎呀,老汤啊,你不懂就不要乱说了,笑掉大牙嘞。”覃辅文不客气地指正汤先林。

  “你懂,你说说看。”汤先林不服气。

  “好,听我告诉你吧。第一,我先把毛主席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的《七律.登庐山》一字不漏背给你听听: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二,我告诉你,那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是什么意思。你问问司机师傅,他开车上山是围着庐山转圈吗?盘山公路不是转圈,是公路呈蛇形反复盘旋而上。庐山的盘山公路大约三十五公里,沿途有近四百处转弯。徐秀雪啊,这个转弯你倒是可以数一数。”

  “哈哈,汤先林啊,我们这一车人藏龙卧虎的,就你那点墨水还敢争风头啊。”安贻恒又逮着娱乐对象了,“我们老家农村有句俗话,说是瞎子找不到门,聋子会给人安名,文盲最会理解上级精神。”

  “这是什么意思啊?”徐秀雪听不懂他的话。

  安贻恒自顾自地接着讲:“那年*叛逃摔死,支部书记到村里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就讲了,*叛逃时擅自开走了一架三叉戟飞机。一个一字不识的老头听到这里非常气愤,说*这家伙真坏,要叛国了,还要偷走我们中国三只鸡。汤先林的四百圈和那老头的三只鸡是一个水平。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车厢里都笑开了。汤先林也只好跟着笑笑:“嘿嘿,嘿嘿。”

  刘晓楠向来不屑于赢别人的小面子,听了安贻恒的成功之作,只是觉得好笑地摇了摇头,竟自想自己的问题。

  覃辅文背的这首诗,倒让刘晓楠想到了两个方面。一是毛主席当年作这首诗时,兴致所源的庐山景观,按老人家在小序中所说,“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这次来庐山实习,正好领略一番这种登高望远,尽揽山河风光的气派。这次实习也是一次很好的地理风光旅游了。当然,这也是积累地理学科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二是毛主席作此诗时,正是在庐山上开*八届八中全会,诗中政治意义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这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的偏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甚至灾难,是非常巨大的。这些问题,现在基本上已有定论了。倒是庐山这个地方,在中国现代几十年历史中,一直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以前的蒋介石,在山上有常年别墅,他的那些所谓*的重大决定,有许多就是在庐山作出的。解放后,特别是由于毛主席写诗时的那次会议,也让庐山在*党史上有了特别的一笔。所以,实习期间一定得抽空去看看这些有特殊意义的地方,那个别墅,那个大会堂。看来,这次实习也是一次历史文化旅游的好机会啊。

  倒也怪了,刘晓楠想着这些事,这次坐汽车竟然没一点不适的感觉。这让坐在一旁一直担着心宋佩华,又奇怪又高兴。当然,她也不敢说出来,怕无意中引发了刘哥心理上对晕车的反应。

  当晚,刘晓楠向牯岭邮局门外那个邮筒里又投下了给育萍的信,告诉她,自己无意间找到了避免晕车的方法,就是坐汽车时不要注意周围的事,只管自己埋头想心事,把坐车这回事完全忘了。他还告诉她,往后实习的两个星期,他们会一直住在庐山中学,应该可以接到她的来信。

第二十三章  我会照顾你的妹(7)
土壤剖面采样实习的地点取在庐山西麓,那里距有名的东林寺不远。从位于牯岭街附近的庐山中学出发,车程约一百里路。老师说,一大早就乘车去,大约上午就可完成采样实习。下午,同学们可参观东林寺,然后从庐山西坡的小路回庐山中学,小路只二十多里路程。

  果然,中午十二点钟刚过,实习任务就完成了。同学们拿出备作中餐的馒头,一边啃着,就一边向东林寺奔去。

  庐山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至今已有近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开山祖师慧远大师,也是莲宗(净土宗)始祖。由于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的德风远播,吸引了当时社会名流、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前来朝拜。并携一百二十三位大德高贤不期而至缔结白莲社,专修念佛三昧,尅期取证,悉有往生瑞相。结社念佛之风也因此传播开来,形成了集修行、学术、研究、交流、翻译于一体的中国化佛教的大趋势。

  慧远大师对释、儒、道文化深谙其中,他将古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融会贯通,专弘净土,潜护诸宗,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领袖人物。远公创建的白莲社,使得念佛之风,很快的进入寻常百姓家,普渡广大众生。一时庐山东林寺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

  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代不乏人;诸如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佛陀跋陀罗尊者、孟浩然、智者大师、鉴真大师、韩愈、白居易、柳公权、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王安石、苏东坡、岳飞、陆游、范成大、王守仁、董其昌、王士祯、朱熹、康有为等等。

  寺内聪明泉,出木池,六朝松等,堪称文物级的景观点,值得一睹为快。

  自上庐山以来,面对满山美景和丰富的文化历史遗迹而屡屡出洋相的汤先林,一进东林寺又出了一次丑。他这天竟像神驱鬼使一样,一个人径直进入寺庙大殿,拿起那里的一个大锤,就敲响了大殿上的铜钟。这会儿,汤先林已经被寺里的执法僧带到方丈那里去认错,写检讨去了。

  同学们看着汤先林的窘态,嘻笑着四散参观去了。聪明泉的甘霖则正好为同学们送下了口里干得起渣的馒头。

  下午三点多返程。黄粤豫、成仲开他们一个冲锋,就在前头跑得不见了踪影。按他们那速度,不到五点,就可回到牯岭了。慢慢地,邵班长和诸洪强他们也走远了。再后来,覃辅文和李燕玲、徐秀雪一帮女同学也在前头走得看不见了。

  只有刘晓楠在后面,陪着全班体质最弱的小妹妹宋佩华,慢慢地在山坡上爬行。

  渐渐地,同路的行人游客越来越少了。最后,山坡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只有刘晓楠牵着佩华还在慢慢地爬行。太阳已向地平线坠去,在林子里,天色也开始暗下来了。

  “佩华,我们快点走吧。要不,等会要走夜路了。”晓楠牵紧小妹妹的小手,拉着她往前走。

  佩华不但不努力,反倒一屁股坐到一块石头上,“我不走了,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就要往石块上躺下去。

  晓楠赶快退回一步,在她身后蹲下来,让她靠在自己的臂弯里,帮她理了理额头上已经汗湿的头发,“不行,一到晚上,山上冷,动物也多,不安全的。我们还是赶紧走吧。”

  “刘哥,我实在走不动了。”她都带着哭腔了。

  “那怎么办呢?”晓楠也有点着急了。

  “我不管。你不是向黎哥担过保,背也要背着我吗?”她全赖上刘哥了。

  “还真要背啊?”晓楠担保时也没想到事情真会这样。

  “刘哥,你总不能把我丢在这里吧?”好家伙,她还有点胁迫口气了。

  “好吧,好吧。小祖宗。”晓楠说着,转过身来,把自己的大背让给了小妹妹。是要赶紧走,再耽搁,天就要黑了。

  “嘻嘻。”佩华嘻笑着,把自己已经瘫软的身子趴在了刘哥背上,双手紧紧搂着他的脖子,把脑袋歪在他的肩膀上,连眼睛都闭上了,什么都不管了,整个地把自己交给了刘哥。

  晓楠背着佩华站起身来,双手搂着她两条大腿,往上耸了耸她的身子,就迈开大步走起来了。佩华的身真轻,估计只有七八十斤重,晓楠背起来轻飘飘的,就像小时候背自己的妹妹一样,没觉得什么重量。

  走了一程,佩华在背上呼吸均匀,但没说一句话。

  “佩华。”晓楠叫了一声,没有回应。

  “睡着了?”晓楠心想。小时候背妹妹时,她也常常这样在哥的背上不声不响地睡着了。

  其实,佩华没睡着,她是沉静在一种特别的幸福享受里了。佩华没有兄姐,儿时,少年时从没享受过兄长的呵护。现在,这迟到的兄妹之情让她陶醉了。这时候要有人问佩华,如果爱情和兄妹之情只能取其一,你要取那一样?她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刘哥对自己的兄长之爱。这种纯真的,没有拘束,没有担忧的兄妹之情,是十八年来令她最幸福的感情。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三章  我会照顾你的妹(8)
实习期间住宿的庐山中学特地安排了一间教室,晚上开灯,给大学生们晚自习看书用。

  这天晚上,快十二点,教室里只有几个人了。宋佩华进来了,她走到刘晓楠的桌子旁,来督促他早点休息。实习出来前,育萍请佩华多关照刘哥的休息,说他学习起来从不看时间的。野外实习辛苦,不要累坏了身体。

  “刘哥,去睡吧。明天我们还要早起看日出嘞。”佩华提醒刘哥。晓楠这才想起白天和老邵他们约好的,明天一早去看庐山日出。

  人们都说,踏上匡庐之巅而不一睹庐山日出的壮景,将会抱撼不已。位于鄱阳湖滨一马平川的平原之中,突兀而起的庐山的确是江南观日出的绝佳胜地。

  根据介绍,庐山观日出,一是含鄱岭。当太阳出来时,与天相接的湖面上泛起一抹红晕,象是鄱湖仙子醒来时睁开的一丝笑脸。渐渐地,红晕漫展开来,仿佛是有人拉开绯红色的天幕。在远天,红日喷薄而出,染红了东方的苍穹,一片片云朵,被染织成一面面斑澜的彩旗。这时,天空中紫霞升腾,祥云飞舞;辽阔的水面上洒满金辉,闪射着蓝的、红的、黄的、绿的道道光焰。

  二是小天池。在小天池观日出,又是一番蔚为辉煌的景象。但见茫茫云海,翻卷着眩目的赤色波涛,高悬的红日,给滚动的云海镀上一层熠熠闪亮的金光,显得光怪陆离,五彩缤纷。

  因为含鄱岭那个景点,那天去植物园时已经看过了,这次看日出,同学们就选择了小天池。如今是六月天,庐山看日出的最佳时点应该是凌晨五点一刻左右。同学们约定四点半起床前往。

  第二天一早,早早的,还没四点钟,大伙儿就闹哄哄地全起来了。佩华迷迷糊糊地跟在刘哥身后,任由她牵着,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小天池去。

  到了小天池,时间还早着,天还是黑的,但凌晨的山风已经起来了。那凌厉的山风刮在人身上,有一种浸入肌肤的冷劲,让人全身发冷得直打颤。佩华竟然只穿了件短袖衣就跟着出来了,这会儿双手抱着臂膀,冷得上下牙齿磕碰得“的的”地响,被山风吹得冰凉的身子直往刘哥怀里钻。

  刘晓楠不声不响地脱下自己的外衣,将佩华包裹了起来,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问道:“好些了吗?”

  “嗯,嗯。”佩华冷得说不出话来了,只能嗯出个声来。

  突然,天色暗下来了,好像比刚才更黑了。

  “刘哥,是不是要下雨了?”佩华已经暖和些,可以从衣服包里探出头来说话了。

  “怎么会呢,那还看什么日出。这阵暗,是黎明前的黑暗。”晓楠解释说。

  “黎明前的黑暗就是这样的?没见过。”佩华说。

  “我也还没从日地关系上见过这方面的资料,以后找找看。不过我可以给你讲个故事。”

  “故事?这还有故事啊。”

  “有。你肯定喜欢听,明朝的故事。”晓楠就在她耳边轻轻地讲开了,只有他的小妹妹一个人听得见:

  “相传,当年朱元璋聚义起事,为以示庆祝,他就半夜里把自己为财主家放的牛杀了一头,又从财主家悄悄地拿来锅盆,在山上挖坑垒灶,拾柴燃火,炖了一大锅牛肉,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起誓造反。

  “吃喝得差不多了,正要清扫现场,东方已经开始泛白了。这可急坏了朱元璋,他还要把财主家的锅盆家伙悄悄送回去啊。要不,事还没起,就让人当作贼给抓起来了。一急之下,他口里就叨叨着,老天爷啊,你再黑一阵吧,让我把这些东西送回去啊。他这一说着,天色就真的一下又暗下去了。朱元璋他们赶紧利用这黎明前的一阵黑暗,把锅盆东西都送归了原位,没让人发现了。”

  “不对,他杀了那么大一头牛,人家肯定也会发现的。”看来佩华不冷了,脑袋还想事了。

  “是个问题。这个以后再说。”刘哥来了个下回分解,吊小妹妹的口味。

  正说着,已是日出时分了。

  东边的天际,从一抹红晕,一片红霞,一弯日牙,半轮红日,再到一轮朝阳,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七色的光华,普照大地。满山的青松变得更加生机勃发,山花变得更加妩媚娇娆,群山变得更加浑厚坚实,整个世界变得灿烂辉煌,欣欣向荣。

第二十三章  我会照顾你的妹(9)
刘晓楠的庐山历史文化游终归没能如愿。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同时也具有了极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如今都还不宜向公众开放。安贻恒和黄粤豫曾试图爬在窗口上看看那个别墅的内景,被那里看守的人赶得跑都跑不赢。就连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操办过的庐山地质博物馆,也不能让人过过眼。

  按李四光的研究,庐山由于地质史上冰川期的作用,留下大量冰川地貌。当年李四光就是以冰川这个主题操办庐山地质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庐山的冰川地貌痕迹,就是这次野外实习的一项主要任务。

  其实,庐山的这一地貌特征,在北宋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已有表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尤其是诗的第一句的“侧成峰”,庐山的山岭为什么不是周遭浑圆,而几乎在同一个侧向笔削成峰呢?这就是因为地质史上冰川的侵蚀作用所致。

  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不正是李四光先生跳出庐山的小范围,从地质史上冰川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庐山地貌成因的道理吗?

  当同学们站在五老峰一带,从不同侧面观察庐山的山岭时,对苏氏诗的意境,对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治学理念都有了新的理解。

  剩下的半天,同学们自由游览三叠泉。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