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统天命-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还不是爽歪歪?

    朱祁镇听了这话,连连点头:“说的是啊,这闽北若是定了,麓川那边,也能要一个结果出来了。”

    十全武功谁不想要?朱祁镇也想要啊!外胜强虏,内惩国贼,这是每一个皇帝都想做的事儿。

    现在来看,没被的矿贼明显就是国贼,只要把国贼平定了,麓川这个强虏就能名正言顺地去征讨了,到时候外朝再牛逼,还不得说一句“吾皇圣明”?

    然而金英听了这话,就决定含糊过去算了,因为征麓川这事儿吧,虽然实际上是皇帝鼓捣出来的,但是名义上呢,是王振号召的,算是他前任留下来的烂摊子,他这会儿恨不得把王振留下来的所有影响全都消除了,还能从这上面给自己找不自在?

    好在朱祁镇也就是顺嘴一提,话锋一转,直接就问道:“朕且问你,这丰城侯的军功,该如何赏赐?”

    金英眨巴眨巴眼睛,就开始算计了一下其中的得失,丰城侯明显是外朝的人,浙江臬司的轩輗是他提拔的,然而在前不久还给皇帝陛下上了眼药,惹得皇帝陛下很是不痛快,而且他镇守南京的时候,和魏国公之间的关系很不错,现在魏国公是杨尚荆那个小王八蛋的岳丈……

    纠结了一下,金英打定了主意,丰城侯不是不能赏,但是要赏也不能直接给个大实惠,也就是说,物质奖励肯定要有,但是不能太多,口头上的夸奖和精神奖励,给多少都行。

    所以金英恭声回答道:“回陛下,丰城侯已经位列侯爵,俸禄一千三百石,这爵位方面,算是赏无可赏了,不若荫其子嗣,下旨褒扬,如何?”

    朱祁镇本来自己的主意就不太多,否则也不会用着王振这把好刀的是,被王振牵着鼻子走,所以沉吟了一下,就从善如流了:“爱卿所言甚是啊,那便下旨褒扬丰城侯一番,赐其子李勇麒麟服,如何?”

    李勇现在是指挥佥事,正四品的武职,和杨尚荆一个品级,不过他没有杨尚荆的靠山,换句话说,就是京中的根基没有杨尚荆深厚,所以他也只配套一个麒麟服。

    这个赏赐也算是中规中矩,毕竟李贤这个做老子的,肯定是要提携自己的儿子的,既然带在了军中,报捷的奏疏上自然就要提上一句了,所以给李勇的封赏也算是正常的。

    而且李勇这个嫡长子,以后肯定是要继承爵位的,这会儿再给什么其他的封赏,也不过是画蛇添足不是?

    下旨褒扬,麒麟服,嗯,没什么太大的实惠,基本上就比口头夸奖强了那么一丢丢,还是不多的一丢丢,完美地符合了金英的预期,所以金英直接就把马屁拍了上去:“功赏过罚,陛下圣明。”

    很久没有这么爽过的朱祁镇连连点头,所谓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说的就是朱祁镇现在的心情。

    所以哪怕是往后翻着奏疏,看着陕西又开始闹粮荒,他也觉得没那么闹心了。

    “前日里听户部说过,如今河南存粮却是丰厚的紧,便调河南的粮秣,就近赈济陕西罢。”朱祁镇也不询问金英的意见了,自己直接拍板。

    老板心情好的时候,千万不要给老板添堵,尤其是老板做出的决定还算正确的时候。

    所以金英连连点头,将这一条记下了,又递上了一句不轻不重的马屁:“陛下博闻强记,心怀天下,实乃苍生之福。”

    朱祁镇哈哈一笑,连连摆手自谦:“朕登基日久,可是到底年幼,有些政务,还要多赖众卿帮扶,太祖高皇帝那般一言而决的境界,却也只能仰望罢了。”

    这话说的谦虚,可是金英听在耳朵里面,心里就直蹦哒,感情咱们这皇帝还想着运筹帷幄,和太祖那个狠人比一比?

    当然了,依照着做下人的本分,他还是没提醒皇帝陛下二道沟车站到了这么个残酷的事实,只是连连点头:“陛下智慧宏深,非老奴等可以揣摩,假以时日,复太祖高皇帝之威,效太宗文皇帝之能,横扫漠北,平定天下,收复交趾,指日可待矣。”

    金英就这几句话,说得朱祁镇是热血沸腾,不得不说,明朝开国的皇帝和靖难成功的皇帝实在太特么屌了,叼的没朋友,给后世子孙树立了两座难以逾越的丰碑,现在金英在他心气很高的情况下,直接拿着这两位和他比,简直就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面。

    这一瞬间,朱祁镇都想着直接给金英甩过去一套蟒袍玉带了。

第四八九章 迂回曲折() 
    第四八九章

    正如金英所料,正统皇帝给丰城侯李贤丢了个“精神嘉奖大礼包”过去,朝堂上并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高呼“陛下圣明”的,当真是不在少数。

    因为李贤他真的算是外朝的人了。

    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之中,朱祁镇似乎找到了自信一般,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赈灾之类的政务上,处理的就十分的得心应手了,就连杨溥、胡濙这种老成谋国的大佬,一时间竟然也挑不出什么错处来。

    当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所以哪怕是广西庆远有蛮人作乱这种事儿,都没有引起外朝上的什么大讨论,毕竟比起闽北的矿盗来,庆远的叛蛮都是傻叉一样的存在,直接发文给广西总兵官安远侯柳溥讨平也就是了。

    不过接下来的外朝的某些举动,就从里到外地透着一股子玄乎了,年轻的皇帝没什么感觉也就罢了,见多识广的金英可是从里面嗅出了一点点不同寻常的味道,然而那一点点味道,就如同天马行空之时的灵感一般,一闪而逝,却难以掌控。

    因为上到朝堂下至士林清议,都开始吹焦宏和李信了。

    大抵是因为浙江南部三府的倭寇,在杨尚荆手底下的巡防千户所的打击下,基本上是销声匿迹了,就连台州这么个倭寇的重灾区,这会儿都国泰民安了,这分明是当年户部侍郎焦宏妙计定海疆,备倭都司总兵李信用兵平倭寇嘛!

    金英闹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这一点。

    只要不是傻逼,都明白一点,靠着李信和他手底下那浙江沿海的十九个卫所,标准的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别说平定倭寇匪患了,就是保证沿海不再出点儿类似“倭陷大嵩所”的事儿,都不敢拍胸脯。

    沿海能够大定,说白了还是杨尚荆在东南的那一通儿骚操作,这一点外朝心里明白,内廷心里也是门清的。

    而现在杨尚荆的个头儿,说实话也不小了,不能说直接和户部右侍郎焦宏掰腕子,可是焦宏这个户部右侍郎也不敢直接去怼杨尚荆的,这种拿着杨尚荆的功劳往焦宏脑袋上扣,还没有激起杨尚荆一派人马不满的事儿,本身就透着诡异。

    哪怕金英只是个太监,他也明白一个道理,事出反常必定有妖啊。

    可是他哪儿知道,杨尚荆绝对不是不想要这个名头,然而焦宏焦克明他太牛逼了,这些年下来,也算是外朝的一块招牌了,直接正面起冲突,内阁、六部的大佬们直接帮他站台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做个和事佬基本上就是极限了。

    至于自己上……杨尚荆估摸着,自己的手腕再粗个三五圈儿,才能勉强和人家掰掰腕子,所以想要拿下备倭都司这么个浙江沿海的防倭体系,就不能和焦宏刚正面。

    要迂回。

    然后杨尚荆就琢磨了,反正备倭衙门和备倭都司之间有交叉重合的部分,而且是大部分,所以杨尚荆直接把自己的功劳往焦宏头上扣,朝野上下不会有丝毫的反对声音,只有让焦宏满意了,自己下面的步骤才不会被人掣肘。

    至于自己手下人的不满嘛……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不满的,毕竟能发出声儿的,如徐尚庸之辈,现在已经处于升无可升的境界了,就和他杨尚荆一样,除非再来一次藩王力推。

    然而藩王们又不是傻逼,干涉朝政的事儿做个一次两次的,叫“忠心耿耿,为国选贤”,干多了就成了“干涉朝政,心怀不轨”了,这得多傻缺才能冲上去抢这个名头?

    所以说,为了最终的胜利,不能去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要建立广泛的反对内廷的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乎,杨尚荆就闹出了这么一个迂回曲折的套路来,先发动手底下的人,去吹捧焦宏,直接把焦宏当年上书成立的备倭衙门捧到天上去,这样的话,等备倭衙门被裁撤的时候,就显得名正言顺了很多。

    最起码,焦宏不会被攻讦,被扣上“虚设衙门,空耗粮秣,识人不明”的大帽子,反而会得个“慧眼识人,运筹帷幄”的嘉奖。

    而李信那边,自然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被攻讦了,虽然到了最后,大家都知道这是杨尚荆和中枢斗法,迂回曲折出来的路线,可是谁也不会介意他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备倭都司吧?

    毕竟当年他出任备倭都司总兵的时候,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要安抚建文旧臣,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地头蛇,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当时设立备倭衙门的时候,随着太宗皇帝北上顺天府的那部分勋贵,想要重新在南方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因此和留守南直隶的勋贵产生了摩擦,双方都想着让自己的人上位,结果最终折衷出来了一个李信。

    所以,只要于名声无损,对李信而言,就已经不算是什么损失了。

    腊月二十六,老百姓家境稍微殷实一些的,都开始杀“肉食”割年肉的时候,内阁里面开始了对杨尚荆这段时间的动作的相关讨论。

    “这杨尚荆的计谋,倒也称得上是双赢。”最近朝堂上的事儿很顺心,杨溥都显得年轻了不少,说话也没有那么沧桑了,“焦克明那边,性和找个时间去和他谈谈罢。”

    如果杨尚荆直接就要刚正面,那是不识大体,外朝的大佬们绝对不会让他由着性子胡来,但是杨尚荆既然选择了一个迂回曲折的道路,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鼓捣出来一个双赢的局面,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而且杨尚荆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偿,封官加爵是不想了,这个年岁正四品,又不是什么皇帝宠臣,已经是极限了,不过粮饷啊、军权啊之类的实例,还是可以给一些的。

    马愉点点头,脸上全是笑意:“这是自然,这杨尚荆不过而立之年,便有如此谋划,先太师文敏在天之灵可安矣。”

第四九零章 一步,又一步() 
    第四九零章

    马愉说了要去和焦宏聊聊,这件事基本上就算是定下来了。

    还是那句话,杨尚荆抛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那么焦宏这种明眼人,势必不会在这个方面给他制造麻烦。

    毕竟面子里子都有了,还能追求个啥?

    眼瞅着这件事定了,杨溥转了转头,跟着就叹了口气:“公彝、世用今年便合该入阁参与机务,如今却是依旧蹉跎,老夫垂垂老矣,这内阁……”

    说到这里,杨溥摇了摇头,一时间就有点儿落寞,他现在已经老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不会因为有多少人给他拍马屁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最近朝堂上的局势有所缓和,而变得好起来。

    更何况,他杨溥给仁宗朱高炽做东宫旧臣的时候,可是被太宗皇帝扔进大狱里面住了很久,虽然当时有高宗的各种关照,但是同样有汉王的各种指使,在大狱之中的生活过的,并不是那么的舒服,这些经历除了给他了留下一个谨小慎微的性格之外,还留给了他一些隐疾。

    曹鼐沉默了一下,叹了口气:“外朝现在资历足以入阁的,也仅仅是公彝、世用二人,只不过如今这朝堂局势如此,陛下不放人入阁,我等也是无计可施。”

    公彝就是苗衷苗公彝,世用就是高谷高世用,都是有翰林背景的官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外朝的铁杆了,当年王振用事,想要往内阁里塞自己的人,被杨荣摆了一道的时候,其实直接提的就是高谷、苗衷、马愉、曹鼐四人入阁。

    不过当时王振实在太牛逼了,所以哪怕是被杨荣摆了一道,他依旧有反击的能力,所以杨荣提名的四个人里面,直接就被摁下去两个,也就是高谷和苗衷。

    而且论起资历、威望来,当时的高谷和苗衷是要高过马愉、曹鼐的,如果放任这两个人入阁,在杨荣病逝武林驿之后,外朝虽然还不可能正面刚得过王振,但是至少呢,日子会好过不少。

    就因为这个,高谷、苗衷两个人一直没有转入内阁,依旧是在翰林院里面打转转,今年十月的时候,杨溥本来是和皇帝提过的,结果因为金英横插了一手,正统皇帝就把这事儿给压下去了。

    毕竟外朝现在实力已经这么强了,再把高谷、苗衷两个人拉进内阁参与机务,内廷基本上就是摆设了,这对朱祁镇的集权行动极为不利,也对还占着司礼监太监的位置的金英十分不利。

    而内阁呢,归根结底也不过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虽然权威日盛,但是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的,内阁里面的老臣,便是如杨溥这样的大佬,也是以大学士身份行走的,至于什么礼部尚书、少保之类的,都是加衔。

    对于自己的秘书机构里面的人员配置,当然是皇帝一个人说的算了,所以曹鼐说无计可施,那是真的无计可施。

    杨溥叹了口气,点点头,又摇了摇头:“转过年,老夫再上疏陈说一番罢。”

    说完了话,杨溥伸手从桌上抓起一封奏疏,打开看了一眼,一双眉毛当即就竖了起来:“若是此事也是此子的手笔,老夫倒是仿佛看见了勉仁复生,性和,你且来看看这封奏疏。”

    “勉仁复生”四个字,着实是太过沉重了些,勉仁是杨荣的字,杨荣活过来,想想就觉得很美。

    三杨内阁之中,若是论起决断来,杨溥和杨士奇两个人加起来,大概都比不过杨荣一个人,放在现在这个内阁里面,一个杨荣基本能把整个内阁吊起来打,如果杨荣活过来,没有了王振这个圣眷隆重的怪物掣肘,基本上就没有司礼监什么事儿了,那帮阉人都可以发配到中都凤阳看守皇陵去了。

    所以被杨溥点了名的马愉,带着一脸的疑惑接过了奏疏,上上下下扫了一遍,脸上就露出了愕然的神色,稍稍一顿,又仔仔细细地再读了两遍,这才将奏疏传给了下首的曹鼐,脸色很是凝重:“诚如老师所说,若此事也是此子的手笔,便真是仿佛先太师文敏复生了一般!”

    奏疏是丰城侯李贤写的,言辞恳切,诉说闽北盗贼蜂拥的现实,顺带着说了说自己忠心耿耿的现实。

    “赖陛下天威,臣虽有胜绩,斩首逾千,然矿贼蜂拥,流民啸聚,除之难尽,臣夙夜忧叹,不敢懈怠,然年老力衰,又染风寒,恐难以为继。老臣身许国家,虽百死不足惜,只恐误了军国大事,使矿贼成势……

    “臣近日听闻,浙南倭寇已大多剿灭,便是倭寇啸聚之地如台州府,秋收之时,倭寇亦未敢现身劫掠,浙江备倭都司总兵李信之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老臣斗胆,奏请陛下遣李信南下,代臣之职,总剿匪之事……”

    言辞切切,很是突出了一个老侯爷的忠心,也侧面反映了闽北矿贼的狡诈,最后落笔处,则突出了李信的能力。

    这封奏疏的逻辑上毫无漏洞可言,但就像士林清议吹捧焦宏焦克明一样,事实摆错了,浙江南部剿倭得力的原因不是什么李信给力,而是因为杨尚荆。

    可是奏疏里面杨尚荆这个名字根本就没提,不知道前因后果的,可能不会觉得怎么样,但是全程围观了杨尚荆装逼的内阁大佬们,哪一个心里不是门清?

    这特么又是一招妙棋。

    李信这个备倭总兵,哪怕因为备倭都司被裁撤,丢了总兵的头衔,依旧在杭州府为所欲为,杨尚荆想要把自己的触手彻底伸进浙北,不说付出什么天大的代价吧,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李信这个被他坑了的人会答应么?

    当然……不会!

    所以杨尚荆直接沟通了丰城侯李贤,让李贤从闽北那个大泥潭里面抽身出来,直接把李信坑进去,这样他想要往浙江北部发展实力,谁还敢给他小脸子看不成?

    要知道,李信只是“暂代闽北剿贼之职”,浙江都司……是没有人和他抢的!

第四九一章 计较(上)() 
    这几天窝心事儿有点儿多,耽搁了更新不好意思啊,先防个盗,一个小时之后更正文……

    “大当家的,北边儿出事儿了。”

    一个穿着短打、身材短小、皮肤黝黑,却是浑身腱子肉,一脸杀气的汉子站在水寨的大堂上,大声说道。

    主位上坐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和寻常的海盗一样,常年跑海造就了一身黝黑的皮肤,健康得很,身高足有一米八,一身的肌肉感觉能破下面那喽啰俩,在海上混日子,除了威望之外,你还得能打。

    “慌慌张张的,出了什么事儿?”这大当家的皱了皱眉,一脸的不耐烦。

    “台州卫水军千户所,连同新设立的那个什么备倭衙门巡防千户所的兵丁,都出了海了,下面的人在永宁江入海口上看着他们进了大海的。”这汉子大声回答,“不过他们船快,下面的人不敢使劲儿追,这会儿也不知道去了哪儿。”

    大当家的当即就瞪了他一眼:“那衙门新建的,带头儿的又是个年轻的,鼓捣出来一点儿动静也是正常,你慌慌张张的做什么?你没看过他们那个练兵?简直就是他娘的胡闹嘛!”

    使劲儿地挥了挥手,这大当家的一脸的不耐烦:“滚滚滚,耽误了老子的酒兴。”

    下面这喽啰一脸的纠结,想了很久,这才大声说道:“会大当家的话,那备倭衙门的官儿,姓杨啊。咱们年前刚刚扣了杨家的一批货,谁知道是不是巡咱们的晦气来了?”

    大当家的愣了一下,举到了一半儿的就被就是一顿,旋即一杯酒泼出来,都倒在了这喽啰的脸上:“还找咱们晦气?他姓杨的几把刷子老子还不知道了?他能指挥的了水军千户所的那帮大爷?”

    顿了顿,这大当家的干脆就把就被都摔在了喽啰的脸上,砸了个血花四溅:“那姓周的平日里吃了家里多少的孝敬,要是真有什么事儿,还能不提前知会咱们一声?杞人……杞人啥来着?”

    旁边坐着的一个青布长衫的老头就笑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