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业学大庆始末-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村”。接着,第三批也来了。两批共计18人。人多了,队伍也正规了起来。迟翠英被任命为队长,邵香荣任技术员。为了能适时种上地,在队长的带领下,她们开始用人拉犁翻地。犁是借来的,开始大家都不会用,干起活来,不是你挤我,就是我踩你。扶犁杖的也是忽深忽浅。为了让大家都能学会这套农活,技术员邵香荣到附近农村向老农请教,并将老农讲的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带着大家边学边练。就这样坚持了几天,终于学会了用木犁开荒,而且越干越熟练。几天时间,她们在“八一新村”附近种了16亩地,到秋天,收了1750公斤粮食。
  随后的事情就比较顺畅了。到1963年,家属垦荒队伍扩大到71人,种地92亩,收粮食万多公斤。每人分粮食200多公斤,菜300公斤。不但自己改善了生活,支援职工食堂2000多公斤蔬菜,还响应党的号召,卖给国家3000多公斤余粮。这一年秋收以后,队伍又扩大到142人。
  上级领导充分肯定了薛桂芳等家属垦荒队取得的成绩,石油部奖给她们一面“发扬穷棒子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的锦旗,鼓励她们坚持发扬“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不断前进。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大庆职工家属参加农业、副业生产劳动蔚然成风,五把铁锹发展为万把铁锹。到1965年年底,大庆已有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职工家属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单是1965年一年,大庆家属就生产了2000多万公斤粮食,1500多万公斤蔬菜,万公斤禽蛋肉食品。家属们还同矿区职工一起利用农闲和工余时间建设矿区,从大庆石油会战至1965年,她们和大庆职工先后建设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住宅。由家属们举办的各种作坊、食堂、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店等服务部门,遍及矿区各个居民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缝补厂精神”(1)
1960年冬,是大庆会战最艰难的时候,几万人一下子来到了千里冰封的大草原,不要说找油打井,就是衣食住行也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拼命抢夺大油田。他们没黑没白地奋战在油田,衣服破了顾不上补,脏了也顾不得洗,手套磨得露了手指头,还照样在冰天雪地里劳动。看到这种情况,后勤工人和职工家属,响应上级党组织的号召,千方百计为一线职工分忧愁,解决困难。在会战党委的支持下,共产党员鄢长松等3名转业战士和5名职工家属,在两栋破牛棚里,办起了大庆油田的第一个缝补组。
  大庆缝补组刚办起来的时候,真可谓是千难万难,白手起家。他们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没有设备,就找来两口大锅,一口烧热水,一口煮油工服;没有洗衣盆,就用喂牛的木槽子代替;没有针线剪刀,就从家里拿;缺少补丁布,就背着麻袋去拣破烂。寒冬腊月,他们的手被冻得裂出一道道血口子,又整天泡在碱水里洗衣服。裂口疼得钻心,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就是凭着这股子劲,他们在第一年里就拆洗缝补了一万多件劳保用品。
  对于后勤工人和职工家属创办的这个缝补厂,大庆油田的各级党政部门都很重视。当时主管这项工作的生活办公室多方努力,陆续给他们增加了人员,还添置了几十台缝纫机,使他们由一个“小打小闹”的缝补组办成了正式的缝补厂。
  缝补厂起初的主要业务是为油田工人加工“两旧一新”棉工服。所谓“两旧一新”,就是把已经实在不能穿的旧工服收回来,拆洗干净,用旧布拼里子,把旧棉花弹好絮上,再配上新布面。照这个办法,原来只能加工一套棉衣的新布就能够做两套了,使有限的物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缝补厂的工作看起来不像勘探打井那样有声有色,但同样充满了艰辛。比如说搞“两旧一新”棉工服,单靠手工洗衣,自然晾干显然远远满足不了批量生产的需要。缝补厂党支部带领全厂职工靠“两论”起家,自力更生,装备自己。他们先是和泥托坯,把东倒西歪的牛棚改建成流水作业的生产车间。又拣来废砖头,盖起了简易的锅炉房和洗衣房,并用木板制作了土洗衣机和其他必需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号召职工以“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神,开展了群众性的岗位技术大练兵,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配成一件“两旧一新”棉工服的里子,要经过拆、洗、烘干和拼缝等四道工序。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和拆洗一般的旧衣服不一样。一件棉大衣,发出去的时候只有公斤重,可收回来的却要重得多了。缝补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王凤允回忆说:“有次,我亲手称了一件,竟足有公斤!那真是一摸一手油,一抖一阵灰。加上油田上的工作服又绗了四五十道线,被油浸透了,变得死巴巴的,拆起来既费劲,又容易把布撕破。”
  遇到困难,缝补厂的职工就集体想办法,在工作中摸索。拆旧组的曾阳春、冯淑贤等人用废钢丝磨成锥子,一针一针地挑,然后再细心地把棉花和布分开。刚拆下来的布上挂满了线头,刷子刷不干净,他们就用手一根一根地摘下来。拆旧工服的房子很小,又没有什么工作台,大家就坐在地上工作。衣服脏,工人们干得猛,弄得满屋子都是灰尘,戴上两层口罩吐出来的痰仍是黑乎乎的。
  拆衣服不容易,洗衣服更加不容易。拆下来的油污布必须先放在碱水里煮过才能洗净。原来的小锅煮不下,他们就用拣来的废砖头砌了个大池子。水开以后,池水中浮上一层油泥,味道特别难闻。为了把每一块布都洗干净,职工们谁也不在乎油脏和气味难闻。他们全都站在池子边,上下不停地翻弄油污布。等水晾凉了,他们又争着脱下鞋,挽起裤腿跳进池子里踩踏。有的工人身体不适应,皮肤过敏,有人腿上的皮肤都烂了,但他们仍坚持工作。
  从拆旧衣服开始,缝补厂的工人们不仅认真仔细地把布拆好、理好,还要把旧衣服上的纽扣和领、裤钩收集起来。纽扣脏了,用碱水刷洗干净;领、裤钩生了锈,用砂纸打磨一下再用。有时谁干活时纽扣或领、裤钩崩丢了,下了班就主动留下来,一直到把东西找到了再回家。
  拼里子和裁剪更是一件细心的活。工人们本着“废材利用,缺材代用,小材大用,好材精用”的原则,把大块布用来拼袄里,小块用来补洞眼。剪裁的时候剪刀靠边走,剪下的布条用来包袖口。剩下一些不结实的“麻花布”也不轻易丢掉,或者衬在棉衣领子里做领芯,或者收集起来送给生产单位擦机器。这样拼成的一套棉工服里子,少的有一百多块,多的还有达到二百多块的。为了力争把“两旧一新”棉工服做得既结实又美观大方些,工人们还注意把大块拼的、颜色又相同的旧布用在上衣的前襟后背,小块或颜色杂的用在袖子和棉裤里。
  裁剪车间为了节约费用,先是把画样子用的新蜡笔加温搓细,延长使用时间,后来又将剩下的蜡笔头攒起来,熔化后做成新蜡笔用。
  加工车间的工作是把前道工序准备好的半成品做成衣服,工人们也处处精打细算。机工们算了一笔细账:棉工服每套上面要跑54道杠,需要出现52根连接线头。如果每根线头少留一寸,每件棉服就能少用米棉线。厂里每年加工两三万套棉工服,就可以省万米线。这样一个由小变大的数字,使机工们看清了点滴节约的重要性,生产中都尽量避免留长线头。就是偶然出现了长线头,也要主动揪下来收好,转交给钉纽扣的工人用。车间里还加强了对机油的管理。保养机器时,对准油嘴,防止跑冒。油壶里没用完的底子,也有人主动收集起来。
  

第三章 “缝补厂精神”(2)
修理厂的技术工人,除了坚持做到机器坏了自己修,配件断了自己焊,积极主动保养好设备外,还处处当节约挖潜的有心人。他们经常从“合理的消耗”中发现不合理的浪费。在加工服装的车间里,缝纫机皮带钩易损易坏,虽然每个只值5厘钱,但节约起来仍可积少成多。修理工陈维汉主动放弃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到处去拣废钢丝,做了两千多个皮带钩。厂里加工好的棉工服,每道线缝里都要沾着一缕缕棉绒。打包出厂前,一般都被用条帚沾水扫掉了。老工人陈志训和张祝三等人看后很心疼。他们说:“每一缕棉花都是国家的财产,用不到生产上就是一种浪费!”他们找来废料,研究制造了一台土扫棉机,在提高工效的同时,每天还能扫下3两多棉花。
  缝补厂不仅缝补回收旧棉衣,还千方百计为一线工人缝补衣服。他们先是采取“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上前线”的办法,不定期地组织工人抬上缝纫机,背上旧布和修鞋、洗衣工具,到附近的井队和施工现场,为工人拆洗缝补。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加和条件的改善,厂里又专门成立了相对稳定的缝补小分队,定人、定车、定期到边远生产单位去服务。关于这方面的情况,王凤允回忆说:“记得1963年入冬后的一天,我和家属工胡文玉、郝大嫂等十多个同志一清早就上了路。走着走着,天上又飘起了雪花,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得脸生疼。可是大家背的背、扛的扛,等赶到井队驻地就都满身是汗了。我向值班的干部说明了来意,他说钻井工人的衣服太脏太破,不好意思拿来。可是女工和家属大嫂们没等他说完,就从各个帐篷里拿出脏被褥和衣服等,洗的洗、缝的缝,忙活开了。为了不影响倒班工人休息,钉鞋和补衣服的同志把空着的一间帐篷让给洗衣服的同志,自己在外面摆开了摊子。没干多久,有的人手脚冻麻木了,有的人手上被针扎出了血……”
  随着油田开发面积的不断扩大,小分队的战线也不断延伸。一次,他们看见有个井架工,在上二层平台之前把皮大衣脱掉了。他们便分析:平台有20多米高,上面的风更硬,为啥反倒不穿皮大衣呢?经过了解,原来是工人嫌皮大衣又厚又重,蹬高不得劲。为此,大家想来想去,决定把回收的破皮帽子进一步利用起来,像加工“两旧一新”棉工服一样,把拆下来的碎皮子一块块拼好,絮上旧棉花,配上新布面,做成了既轻便又暖和的皮背心,很受钻井工人喜爱。他们发现不少工人劳动强度大,整天在油里泥水里蹚来蹚去,发的工鞋很容易破损。他们便成立了专业修鞋小组,把修复后的旧工鞋送给这些工人替换着穿。
  缝补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一线工人服务的精神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1963年8月,石油部长余秋里亲临缝补厂检查指导工作。他热情地勉励职工说:有人说缝补厂是个破烂摊。依我看,这是个联系实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他还亲自组织油田会战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的人到该厂学习。同年11月17日,在全油田代表参加的总结庆功大会上,缝补厂被授予“勤俭办厂模范单位”的称号,党支部书记王凤允和厂长阎勇一起上台,接受了会战工委颁发的锦旗。1964年,在余秋里亲自主持的一次祝捷大会上,缝补厂又被石油部授予“勤俭办厂的模范”的光荣称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工农结合,城乡结合(1)
大庆会战初期,有些热心人提出要建设一座石油城市,并忙着要搞规划蓝图。他们设想,在原来安达市附近建设一座石油城,在那里建设职工住宅和生活设施。职工上下班用汽车接送,或往返乘坐火车。这种设想反映到石油部以后,余秋里等人认为不现实。一是当时油田正处在勘探过程中,地下有没有油,油田规模有多大,还未搞清楚;二是缺乏资金,缺乏材料,缺乏施工力量。必须“有钢用在刀刃上”,把国家给拨付的建设资金集中用来生产石油。
  1960年,为了迅速甩开钻探,尽快拿下大油田,开辟生产试验区,进行原油试生产,以解决国家缺油的燃眉之急,会战领导小组在以主要的建筑施工队伍建设正规的管线、泵站、油库、厂房等生产设施的同时,在油田生产设施附近,就地取材,大家动手,分片盖起“干打垒”,度过了第一个严冬。随后,他们又在已有分片“干打垒”区的基础上,适当连片、集中,增加一些生活设施,新增一些商业网点,逐步按单位形成了若干个大小居民点。
  1962年,大庆总结前两年的实践,进一步在生产岗位固定的采油队和油水泵站等生产设施附近建设居民点,相近的几个居民点,逐步建成一个中心村和若干卫星村。对流动生产和施工的钻井队、井下作业队和基本建设单位,就在油田边缘地区建设居民点、中心村,作为职工的后方生活基地。家属们则在油田外围开荒种地。
  周恩来视察大庆时,对大庆矿区建设十分关心,对大庆结合实际情况,分散建设居民点、工农村很赞赏。后来周恩来又提出,大庆这样的矿区,不搞集中的大城市,分散建设居民点,家属组织起来参加农副业生产,可以做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对生产、生活都有好处。1963年10月25日,周恩来讲到伊春林区矿区政权建设问题时说:“我看今后林区、油区没有其他工业的,就不要搞大城市。我看就是萨尔图这个办法,他们有四句话,叫做工业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这样就是可以缩小城乡差别。” 根据这一方针,大庆石油会战工委确定,每个居民点都要把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统一管理起来,实行工农业紧密结合,做到工、农、商、学四位一体,人人生活在组织之中。到1963年底,大庆已初步建成了萨尔图生产管理中心、让胡路科研中心和龙凤石油化工中心三个较大的居民镇,以及分散建立的10个中心村和40多个居民点,一个新型的石油矿区崛起在松嫩平原上。
  在油田的矿区建设上,大庆人根据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坚持做到两条:一条是,生产设施、科研设施和医疗教育设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力求达到现代化的第一流水平。对于钻井工程、油水泵站、原油集输、注水管线、油库、变电站所以及机修等生产厂房,都根据生产需要,正式设计,正规施工,保证高质量、高水平。另一条是,在生活设施上,实行低标准,坚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职工住宅、宿舍一律建“干打垒”。办公一律住简易房子,不盖办公大楼。
  分散建设居民点,职工住宅离矿井近,便于组织职工家属种地,既有利于工业生产,又发展了农业生产。到1965年,大庆工矿区生产的粮食,解决了几万名家属的口粮,改善了职工生活,减轻了国家的商品粮负担。根据《人民日报》记者对大庆一个管理站的统计,1962年该站粮食产量每个劳动力平均500公斤,1964年已提高到1500公斤左右。
  分散建设居民点,还有利于降低建筑标准,市政设施可以适当简化。大庆居民点的用水、用电、道路等大部分是和生产设施结合使用的;污水、粪便就近用作肥料,因此不必建设很多专用的市政设施。根据人民日报记者在当时所作的典型调查,大庆每个居民平均的住宅和市政建设投资约合400多元,比一般新建城市大致低一半,既节约了国家投资,又较快地解决了广大职工的需要,也节省了职工的生活开支。
  居民点的布置,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一个中心居民点和三五个一般居民点围绕组成一个生活基地。工人在“前方”生产,家属在“后方”种地。集中生产的工厂,也突破了过去工厂福利区集中建设的框框,根据周围的耕地条件,把居住区分成几片,将单身和双职工宿舍建在厂前,家属住宅分布在厂周围不很远的几个居民点上,便于家属参加农业生产。
  居民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在两公里左右。中心居民点是生活基地内社会活动的中心,居民点里设有基地管理委员会,把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统一起来。这里的生活福利设施比较齐全,有医院、半工半读的中学、商店、邮局、理发室、浴池等各种设施十七八项;还有一套农业生产设施,如拖拉机站、技术研究站、畜力运输队等。中心食堂可以开会,也可以演戏、放电影。一般居民点也设有小学、托儿所、杂货店等七八项设施,在一些不适宜建立固定设施的地方,就以流动巡回的方式来解决,例如有巡回大夫、串村理发员、登门送粮员等等。这些设施适应了广大职工和家属需要,基本上做到不出基地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居民点内有电灯,有自来水,有的还能就近用上天然气。点与点之间都通公路,有交通车。
  

第三章 工农结合,城乡结合(2)
大庆这样的布置,职工上下班和家属种地都比较近,适合油田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买东西、看病、孩子上学等也不太远,又基本满足了城市生活的要求;既像城市,又像农村,两者的优点都有,是一个新的创造。
  在学大庆运动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成为舆论宣传最多的内容之一。在当时的舆论宣传中,对于大庆油田分散建居民点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四章 为“大庆”命名
“大庆”是随着油田的勘探开发而产生的新名称,在油田勘探开发之前,黑龙江省的地图上本没有大庆这个地方。
  1959年9月,松基3井喷油以后,松辽石油勘探局黑龙江大队立即向黑龙江省委报捷。当时,省委正在107会议室开常委会。省委听取了松基3井出油的情况汇报后,第一书记欧阳钦、第二书记、省长李范五和其他领导人仔细观看了送来的原油样品,并详细询问了石油的勘探和生产过程。欧阳钦高兴地说:“找出天然石油是一件大事,由于我省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生产的石油能够很快地用于工业、农业机械化的需要。这对于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兢兢业业,作好石油勘探工作。”同月,省委在风景如画的太阳岛极乐村召开第365次常委会。会议讨论了黑龙江省对石油勘探工作中的修路、建房、动力设备、党群干部及勘探队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