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象征
古长城
长城——当阿波罗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在外太空那无边无尽的黑暗中凝眸回望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借助仪器他们发现了地球上一条蜿蜒的线——那是所能看到的人类唯一的活动痕迹——长城!中国人的长城!
有位有心人把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身躯画出来,在东端再把山海关的地理区划标上,他惊奇的发现:这真是一条蜿蜒蛰伏的巨龙的形象。婉蜒于中国北部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群山在淡淡的晨雾中肃立着,太阳如一个赤红的琉璃花球,射出斑斓的光。黑山静静地卧着它巨兽般的身躯,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象征。
古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国防工程,初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据考证目前的长城是明代在原来基础上修复的。中国人喜欢建墙。一个家庭,修墙围起来,这叫庭院。一个家族用围墙围起来,这叫寨子。一个城市用墙围起来,这叫城池。皇上住的地方用墙围起来,这叫皇宫,整个国家的叫长城。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着防的意识,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无。长城抗战!最初在军事上叫长城布防。布:布置,防:防守。词典是这么解释。全文应该说:在长城布置防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关于长城
蜿蜒如卧龙的长城
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余里。长城西半部是土结构,东段都是砖石结构,以巨大石条为地基,上面用城砖砌成。去过八达岭的人都见到过,城墙建筑在高山峻岭最险要之处,宽处有10余米,高有七八米,要紧之处有箭楼、烽火台等。就是在现代战争中也不愧为良好的防御阵地。
长城东段的关口,从东面算起,有山海关、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独石口等。每个关口都是要塞,在长城抗战中都经历了残酷的血肉厮杀。每个关口死伤壮士都以数千人计。
从秦始皇到明英宗修这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落后的游牧民族。齐国修长城最初是为了和鲁国明确分野。亮兵台就是当初齐鲁会盟,展现军队英姿的地方。据专家考察,该台长八百米,分为两段。一段长500米,一段长300米。中间的低凹处为“将台”,也就是会盟时首领的所在地。以前社科院的郑振铎先生在考证研究齐长城时,所用的资料照片就是博山区内的凤凰山遗址,那时“亮兵台”遗址还没有发现。
后来鲁为楚灭,齐更是大修其城,绵延千里,“宣王乘山岭筑长城,西起齐州,东至海,以备楚”(《齐纪》)。当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五霸之首的伟业时,他怎么就没有考虑过“备楚”的事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想的是拓疆而不是守业。
以后齐、楚,包括那尽出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都被秦国铁骑冲走了,长城静静地留在了那里,像一道永不弥合的伤口。
再以后,那位统寰宇,扫六合,书写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的始皇帝竟然也想到了筑长城(当然,在这之前,燕赵等国都筑了长城,目的也是为了拒胡)。引的太史公惶惶然的写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宁藩篱,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当时就想,凭着秦国猛将如云,兵翼垂天,正是盛威赫赫,藐视天下的时代,蒙恬曾将十万之众,把胡人打了个落花流水。就算没有长城,胡人岂敢南下牧马么?这种单纯的防御性工事除了能明确一条疆域外,还有多大作用呢,真正威慑敌人的并不在于此。也许始皇帝那雄性的热血凉了,一往无前的心态变了。
对于汉来说,我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串击匈奴破胡虏的将军、节士的名字,李广、卫青、霍去病、班超以及那通西域的张骞和出使19年的苏武。这是一个角智角力的时代。大汉雄风和边塞奇景给了后来的热血文人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留下了许多彪炳千古的不朽佳作。究其实,这是我们的感情使然。汉对剽悍的胡人向来是阴阳手,一打一拉的政治伎俩玩了几百年,期间就出了一个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美人王昭君。这时的长城又恢复了它政区分野的作用。看看孝文帝的遗匈奴书吧:“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每次,只要单于反脸就入塞侵扰,杀人掠货,施行强盗的勾当,从来不把长城屏障和汉人皇帝的脸面当回事。每一个将军的去世或离任都是一段灾难的开始。长城,它没有挡住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也没有挡住纵横奔突的八旗雄师。如果真要是说作用的话,倒是帮了戚继光将军不少忙,使他带领“戚家军”抗击了那三分倭人七分奸民组成的倭寇许久。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30年代,长城防御的不再是落后民族,而是现代化装备的日本帝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窥伺了关内很长的时间后,向内阁发了一份请求入侵关内的报告。在列举了许多的理由之后,特别著明一点,说中国自从宋朝以后,就丧失了“侠”的精神,没有了武士的魂魄。言下之意,中国人就是弱民。这真是莫大的侮辱,利益驱使下的强盗逻辑。它忘记了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着侠的遗传基因,忘记了“弃身锋刃端,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千年前就“扬声沙漠垂”了。只不过是普受道德礼仪教化的国人还没有认为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3年初,日本攻占山海关、热河之后,又进一步向长城沿各军事要口发起进攻。又一次,长城眼睁睁看着侵略者的铁蹄漫过了自己古老的身躯。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是燕山山脉的长城各关口及附近的制高点,因此这次作战被称为“长城抗战”。因南京政府态度消极,守军难抵日军凶猛攻势,他们唯一可依赖的是千百年前古人留给他们的城墙,此役尽管以失败告终,但爱国官兵们长城抗战壮举是一个军队为民族、为个人争生存的信念的体现,是古老的长城精神再一次显现,也为此后的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和他们的英名!
野心由来已久
1933年长城抗战中,中国的增援部队走过长城。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把灭亡中国、统治亚洲、争霸世界作为国策。在1894年7月25日偷袭清朝海军,接着进攻驻朝鲜的清朝陆军部队,8月1日,清朝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占领了朝鲜和辽东半岛的大片领土,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与其它列强一起组成八国联军侵华,以镇压义和团运动,并乘机瓜分中国。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英国军队从海上进攻山海关,火烧了老龙头附近的澄海楼,把宁海城做了兵营,现在那儿还留着一门大炮,就是英军留下来的。随后 法国、德国、日本、俄国军队都在山海关驻军。在1901年9月7日,强迫清朝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在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山海关完全失去了防御能力。1902年日本开始在平、津至山海关驻军。此后,日本与沙皇俄国激烈争夺我国的东北,甚至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辛亥革命以后,在外国的支持下,中国开始了军阀混战,公元1922年、1924年,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和英国、美国支持的直系军阀在山海关大战。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了“东方会议”以后,在向7月25日日本天皇提交的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奏折中就称“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倘###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它小国如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显然,灭亡中国的国策已提到具体实施的日程。
打开华北的大门
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占领全中国,进而占领全亚洲是日本的既定方针,而占领东北则是其侵占全中国的首要步骤。1931年6月日本军部制定的《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中明确了有关侵略中国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并确定将“采取军事行动”。此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就不断在我国东北制造挑衅事件,以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虽然,我国驻东北的部队执行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忍让”、“不抵抗”的命令,但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仍然不宣而战,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南京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下,中国军队毫无准备,沈阳一夜之间陷于日军手中。此时,蒋介石和南京政府还完全寄希望于国际联盟能主持“公理”进行公正的“裁决”,仍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命令我国东北驻军撤至山海关以内。但是,国际联盟不仅默许而且公开袒护日本的侵略行径; 日本侵略者利用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国际联盟的绥靖政策,于10月又进犯黑龙江省。至1932年2月,日军占领了哈尔滨,仅4个多月的时间,日本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并在1932年3月1日成立了伪“满洲国”。
1932年5月15日,日本国一批少壮派军人发动政变,袭击了首相相官邸及警视厅等国家重要机关,杀死了首相犬养毅,组成了斋藤实新内阁。新内阁以确立所谓“国防国家体制”为宗旨,将日本政体的法西斯化推进了一步。在此情况下,日本关东军决定“调头把圣战指向热河省”。1932年底,随着日本完成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占领,热河、冀东又成为其窥伺的目标。热河省地处辽宁、察哈尔两省之间,南与河北为邻,长城横贯其南境。日本人认为据有热河省便将东三省与关内地区隔绝,可以此巩固其对东三省的占领并为全面入侵华北以至全中国打开方便之门。
要占领华北,就必须攻破包括自古就修建在中国北方战略要地上的防线──万里长城经过的热河(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共22个县)、察哈尔省(今张家口地区及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南部与河北省接壤地区)一带。热河省(1956年撤销)位于长城以北,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日军如占领该省,既可随时进窥内蒙和华北,又可切断关内和东北义勇军的联系,巩固它在伪满的统治。早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两个月后,关东军就已在《满蒙自由国设立方案大纲》中将热河划入预定建立的伪满洲国版图。1932年2月,关东军炮制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其所谓的《独立宣言》中说:“热河省与旧东北三省有不可分割之关系。”1933年1月,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在议会发表演说,称:“满蒙与中国系以长城为境界者,由历史而观,亦无议论之余地。尤以热河省之属于满洲国之一部者,征诸该国建国之经纬,当可明了。”因此,在日本组建伪满洲国的各种方案中,没有一个不把热河与辽、吉、黑三省并列,划入伪满洲国的“行政区划”之中。在1932年3月“满洲国”成立时,伪政府成员名单中就包括了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并委其为“参议府副议长兼热河省长”,企图以高官厚禄把汤引诱出去,使日本不战而得热河省。此时,日本人一面设法拉拢汤玉麟,一面开始筹划直接以军事行动夺取热河。力图先占领长城外侧广大地域,然后再夺取长城防线上的各战略要地,以形成南威逼华北,北占领内蒙古、进攻外蒙古进而侵犯苏联的战略态势。
此时,蒋介石还是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坐镇江西,将军队的主力用于对南方各省红军的“围剿”作战上。但在北方,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在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的支持下制止汤玉麟降日,采取增兵热河和暗中接济义勇军等措施,以遏制日军的侵略活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军力对比30比5
东北边防第七旅旅部被日军占领
当时,长城沿线国民党军队,按编制看还算强大,除何柱国新编59军,商震的32军,庞炳勋40军,宋哲元的29军,徐廷瑶的中央第17军4个正规军以外,还有从关外退下来的王以哲军、缪澂流师、汤玉麟部,以及驻多伦的孙殿英部等。共有中央军11个师,东北军12个师,西北军、晋军13个师,号称30万大军。
尽管人数不少,但实力很弱。如,编制庞杂,有很多属于义勇军、保安队等。就算正规部队也参差不齐,有的是刚刚由旅升格为师,有的被打残人员不齐。有的本来就编制不满员,像宋哲元的第29军,只有2.2万人,其中7000人留守山西阳泉附近,真正开到长城前线的只有1.5万人。每个师仅有约5000人的编制。从武器上看,装备最差的是29军。轻重武器装备比较齐全的是徐廷瑶的中央军。东北军装备也不差,可是千里溃退,武器丢失损坏严重。
日军向长城沿线进攻的部队约两个师团兵力,其中包括西羲第8师团,坂本正右门第6师团、中村第33旅团、铃木旅团、服部旅团、黑夺旅团、落合所部等。日军编制每师团万人,也就是说,日军一个师团的编制从人数上看,和宋哲元的29军不相上下。看上去日军阵容强大,实则只有5万余人。重要的是日军武器精良,有重炮、飞机等。重炮轰击,气势夺人,轰开缺口,为步兵铺平道路。而飞机,国民党军过去打仗,还没遇着过。飞机远处轰地一响,当兵的就慌了神,忙于东躲西藏,谈何战斗。
可见,长城抗战军力对比,敌我双方各有优势,中国的优势是古长城和人数多,日本的优势是武器和武士道精神。
战争阴云
溥仪、婉容与日本驻天津军司令官小泉六一中将(右二)合影
张学良等料知日本早晚必图热河,乃于1932年10月组织了以北平分会参事柏桂林及工兵人员组成的阵地构筑委员会,指导热河境内的阵地构筑。其阵地编成:第一线由赤峰经建昌营、建乎,叶柏寿、大城子至界岭口内,线上共有6个据点,每个据点有2个支撑点;第二线由赤峰经楼子店、西桥头、三十家子至喜峰口,再于大城子、三十家子间筑成斜交阵地。但由于天寒地冻、土质坚硬,开掘困难,且材料器具缺乏,工事构筑进展十分缓慢。
热河省主席汤玉麟虽心怀二志,曾派代表参加伪满洲国建国会议,但畏于全国人民的义愤,不敢公开降敌。关东军见诱降不成,乃决心以武力占领热河省。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及其正、副参谋长00和冈村宁次等,为了将华北方面中国军队的主力牵制于冀东地区,以使其进攻热河容易,并保障其进攻部队之侧背安全,从1932年夏季开始,不断在山海关和辽宁与热河交界处制造事端。10月,发生了伪满警察非法进入山海关城与东北军士兵冲突的第一次“山海关事件”;12月8日,又发生了日军装甲列车炮击山海关的第二次“山海关事件”。
一切迹象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开向关内的战争机器已经启动,我长城沿线各关口笼罩着战争的阴云,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城抗战中国军队战斗序列
南天门中国守军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
张学良、何应钦
第一方面军 张学良
第1军团总指挥于学忠 第51军 于学忠(兼)
第57军 何柱国
第105师 刘多荃
第2军团总指挥商震 第32军 商震(兼)
第40军 鹿炳勋
笫3军团总指挥宋哲元 第29军 宋哲元(兼)
第37师 冯治安
第38师 张自忠
第143师 刘汝明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作相
第4军团总指挥万福麟 第53军 万福麟(兼)
第108师 杨正治
第116师 缪澄流
第119师 孙德荃
第129师 周福成
第130师 朱鸿勋
炮兵第7旅 乔 方
第5军团总指挥汤玉麟
第55军 汤玉麟(兼)
第36师 杨玉麟(兼)
第111旅 刘香九
第22旅 富 春
第17旅 崔新五
第19旅 石文华
第6军团总指挥张作相
第41军 孙殿英
第112师 张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