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畏兀儿人可以说是蒙古人的最早的文化导师之一,另一文化导师是北方的汉人和汉化的契丹人。成吉思汗在进兵金朝时接触到这些人物,他们对蒙古文化也有启蒙作用,其中有降臣如耶律楚材(著《湛然居士集》)、赵珙(著《蒙鞑名录》)、丘处机(著《长春真人西游记》)。这些人替他写“诏敕”,改变了蒙古民族在文化上的蒙昧落后状态。
未尝不可这样说,假如不曾有这样的语言以及文字的共同性的出现,今天我们将不会看到历史悠久的蒙古民族文化。成吉思汗不啻把蒙古社会带进文明发展阶段,并与当时世界文化的最高峰——伟大的中原文明,日趋紧密地联系起来。
成吉思汗颁布大札撒(选自《成吉思汗陵》)
■法律:扎撒之前一律平等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针对蒙古社会流行的许多恶习、秩序混乱、破坏安定统一等情况,立即着手实行法治。建立了司法行政机构,任命严守法纪的失吉忽秃忽为最高断事官,要他惩治盗贼和欺骗者。
成吉思汗的令旨和训谕就是“扎撒”(法律),全蒙古都要以此来治理,每逢国有大事诸王那颜###,都把“扎撒”拿出来敬读。“扎撒”规定:“对于杀人、盗窃、通奸、鸡奸、巫蛊之术害人者,都要处以死刑。不论平民、贵族,还是‘黄金家族’成员,只要犯法都要受到制裁。”
他使教育和刑法并重,教育与惩办相结合。法治实施的结果是,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环境,道路安全,祸乱止息,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局面。这样,就给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稳固的战略大后方。
■生产力:农畜贸易全面提升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内部战争停止,社会秩序稳定,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对外的交换也更加安全和频繁了。
为促进对外交换,成吉思汗很注意交通安全,其后降西域,灭金朝,更大量地吸收这些地区的先进物质文化成果。“灭回回,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灭金朝,百工之事,于是大备。”他充分利用被征服地区的物产和工匠艺人,使蒙古建立了强大的冶金业、武器制造业及其它为战争服务的经济。其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敌方,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至于农业,对外征伐以后,农业在蒙古地区开始有较大的发展,有镇海屯田,并且漠北的汉人也迁徙到和林等地,开始农耕,开辟了大量的土地。都城和林不但是工匠和商业的集中地,更是农耕密集的地区。
畜牧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成吉思汗建国以后,把牧地扩大,东越耽罗(今朝鲜济州岛)、北逾火星秃马(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都有他的牧马场。其马群之多冠于世界,蒙古军所向无敌,靠的是举世无双的骑兵。战马的来源依赖于畜马业的发达,其生产力的提高,确保了蒙古大军的军事扩张。
■交通:打通东西交流管道
成吉思汗从动身西征起,便采用中原的交通制度。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站”,设置“驿骑”、“铺牛”和“邮人”,把中原旧有的驿站系统延伸到西域。西征时带去大批汉族技术人员,沿途辟山开路,修筑桥梁,改善东西交通条件。
为了保证道路上的安全,他还特别在交通大道上设置护路卫士,颁布保护来往商人安全的“扎撒”。“在伊朗和突兰(今中亚)之间的一切地方,享有这样一种安宁,头顶金盘,自东徂西,不会遭受任何人的侵犯。”(《突厥世系》)这样东西畅通无阻的时代,古代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成吉思汗更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把阻碍经济文化的壁垒削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距离开始缩短了。从此,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中国的创造发明如火药、纸币、驿站制度等输出到西域,西方的药物、织造品、天文历法等也输入中国。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4)
到了元朝,泉州和波斯的忽里漠子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真腊、暹逻、爪哇、印度等等)的使节和商人,在一定时期内几乎相拥于道。由于海上交通频繁,航海经验的积累,元代中国航海家除了指南针定向行船外,潮汛、风信、气象的规律也能有初步的掌握。
建军精神与战略战术
西征中的蒙古骑兵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发兵征服乃蛮、西夏、金朝后,遂率领蒙古大军大举西征,降畏兀儿、哈剌鲁,进西辽,灭花剌子模,平亚速、康里,伐钦察各部。占领了今中亚细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建立起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对此,俄国早期军事家柯列金,在其所著《铁木真帖木儿用兵论》中,对他有一段赞语:
通观世界历史,用很少的兵力(十万人),攻略欧亚广大土地(欧亚两大洲的大部分),统治众多的人口(六亿人口),除成吉思汗时代的鞑靼人和帖木儿时代的中亚细亚人之外,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
那么,成吉思汗为何能用很少的兵力、很短的时间,攻略广大土地,统治众多的人口?除了从上述五个方面来分析外,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成吉思汗的建军精神和战略战术,更可看出成吉思汗的成功绝非偶然。这里,同样要从五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1妥善处理战争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2利用下层群众和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争取广大奴隶和平民的支持。
3整治军队、巩固政权的全民皆兵制度。
4奖惩结合、赏罚严明的军队纪律。
5吸取时代精华,发展战略战术。
■宗教是统治与作战的手段
成吉思汗始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宗教一视同仁。他虽是萨满教徒,但不歧视迫害其他宗教信仰者,不限制其他宗教在其统治区的传播,同时也告诫部属对这一项政策严加执行。虽然在每次重大军事行动前后都向天祈祷,但绝不靠“腾格里”(天)的指点用占卜来决定行止,而是在周密调查和冷静分析敌对双方的客观情况后下定决心,指挥作战。
成吉思汗虽信仰萨满教,但当萨满教势力危及他的统治地位时,却敢于严厉处罚,以维护本身的政治统治。他更能利用敌方的矛盾,宣布宗教信仰自由,达到征服的目的。根据西辽国内穆斯林与其统治者古出鲁克汗之间尖锐对立的情况,派者别统兵两万向其进军,支持穆斯林的斗争,从而使回教徒反对古出鲁克汗的起义全面爆发,迅速地征服西辽。
■争取群众的高明策略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战争中,用人惟贤不分身份,收罗人才不遗余力,争取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支持。正是他在青少年时代的逆境遭遇,促使他广泛地接近和了解群众。在危难中,奴隶和平民的多次援救、同贵族统治者的矛盾斗争,使他懂得了借助奴隶和平民的力量同敌人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取得他们的支持,成吉思汗以解囊相助和广泛结交、给予升做“那可儿”(军官)的机会,做为争取群众的策略。
成吉思汗的部属有声名赫赫威震四方的“四狗”和“四杰”(木华黎、博儿术、赤老温、博尔忽),这些高级将领大多数都是奴隶和平民出身的“那可儿”。“四狗”之一的者别,本是仇敌的部将,成吉思汗在作战中曾遭他射伤,但不仅不杀,反而委以重任,日后果然立下汗马功劳。成吉思汗对仇敌所属的部将宽大为怀,使得感恩戴德前来归顺者不计其数。
耶律楚材像(《图说北京史》)
1215年,蒙古军攻金占领中都时,成吉思汗征召耶律楚材到漠北的行宫,因他掌握了高度汉族文化,出征时便跟在左右,献计献策,在推行政治、经济方面的革新措施上做过不少贡献。其他如征召汉人“长春真人”丘处机等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爱才不后人,才得以奠定成功的基础。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5)
成吉思汗及其将领对征服对象采取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政策,对仇敌塔塔儿部无情镇压,把妇女儿童均当作奴隶;对经常反叛的蔑儿乞部,斩杀其首领,把部众分配给各处;对不战而降的合儿鲁兀惕部、斡亦剌部给予优待,并下嫁女儿联姻。在对外扩张战争中,对自动来降的畏兀儿王、海押立王、阿里麻里王都以礼相待,给予恩宠。对不战即降的城镇和地区宽大为怀,对坚决抵抗造成伤亡的则严厉镇压。成吉思汗的这一政策收到了重大效果,许多地区、城镇、部落和国家不战而降,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上马战、下马屯的全民皆兵制
成吉思汗在建军初期,仅仅保有少数的部属,只不过八十人做宿卫、七十人做护卫和散班。在征服诸部的过程中,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起来。被拥戴为大汗以后,他的军队已发展到至少近十万人。但他这个人少精锐的军队,却是当时号称世界最进步的部队。因为成吉思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义务兵制、第一个参谋系统、第一个炮兵军团、第一个快速骑兵、第一个快速通讯兵、第一个后勤供给体制。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上马则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诚乃近代义务兵役制的渊源。成吉思汗军队的核心力量是“怯薛军”(禁卫军),从各“万户”、“千户”和“白身人”(平民)的子弟中,挑其“有技能,身材壮的”来充当。领导怯薛军的是一支强大的那可儿军团,“那可儿”的出身不问贵贱、不分部落、不分民族、不计个人思想,甚至有来自敌方或原来是敌人的,如“四狗”之一的者别。成吉思汗曾先后从敌营拣来4个儿童,由其母抚养做他的义弟,后来都成为他忠实的那可儿。他与他们肝胆相照,他们对他忠贞不渝。
“怯薛军”约有一万人,是蒙古最精锐的军队,平时分四班轮流宿卫,战时随大汗出征,官兵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并分别由四杰领头。第一怯薛称“也可怯薛”,“也可”者,天子之谓,本由博尔忽带领,他战死后,才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第二怯薛博儿朮领之;第三怯薛由木华黎领之;第四怯薛由赤老温领之。怯薛军指挥官的地位高于“千户那颜”,怯薛军的设置,加强了大汗的威力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怯薛军之外,另有“探马赤军”的设置,也是蒙古军的主要组成军团。
这两支强大的军团,更加使蒙古军威震四方,所向无敌。探马赤军的兵员,主要来自诸部族,尤其以札剌儿、弘吉剌、兀鲁、忙兀、亦乞烈思五部为主,因其子弟勇猛慓悍、英勇善战。探马赤军的出现,说明了蒙古军已经不仅仅是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而是以占领和统治为任务了。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所向无敌,被称为“蒙古旋风”,就因为有一支世界上第一流的强大快速骑兵,并且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参谋部”,协助统帅出谋划策,指挥军队。这个参谋部里有汉人、契丹人、畏兀儿人、阿拉伯人,还有耶律楚材那样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数学、宗教、医学和占卜者。日本著名军事家饭村稂称赞说:“这个参谋部比拿破仑参谋部还要早六百年。”
成吉思汗又组建一支“箭速传骑”,日行二百里,是世界上最好最快的通信兵。这支通信兵能及时地把大汗的命令传达到所有部队。《成吉思汗战史》的作者日本人仲小路彰说:“当时由里海前线到蒙古的克鲁伦河,只用了40天的时间。”说明了通信兵“箭速传骑”的神速。
成吉思汗还有一支工程兵,遇山开路,遇河架桥。1220年,征服花剌子模时,这支工程兵在锡尔河上架设了18座桥。1241年在匈牙利,一夜之间架通塞约河大桥,主力部队得以歼灭欧洲联军。另组建了世界第一个炮兵团,《成吉思汗战略战术》的作者布劳丁说:“这个炮兵团,比欧洲人别尔多尔所发明的炮火,还要早十年至百年。”此外,还有执行特殊任务的“快速纵队”。更有“羊马随行,以备军食”的后勤供给系统,保障了主力部队的快速行动。蒙古军不仅能打近仗,还能打远战,后勤补给制度的健全是最大的关键。
。。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6)
此外,他又非常重视武器的制造。除征用本国的冶炼、制造武器的能工巧匠外,战时每攻克一地,就选取技术娴熟的工匠,送往国内,令其制造武器。武器技术的水平,大大超过当时各国。蒙古军的武器特点,是轻便适用,便于进攻。尤其是集团使用的野战攻城器材,更达到相当的水平:石弹投石机、火焰投掷机、十人拉的大弩、二百人拉的大弩炮、火药、地雷罐、攻城车、破城车、火焰喷射器等都开发使用。据日本军事家饭村稂考证,“成吉思汗在八百年前,就已经使用凝固汽油弹”。
■明赏罚、严奖惩的军纪
成吉思汗对于有功将士不吝重赏,对于阵亡将士给予优厚的抚恤、抚孤。他不仅在生前,而且还嘱子孙在其身后对有功将士要“如我在一般,好生照顾,休叫怀怨,要把他们看成福神一般”。但对于违犯军令者则严惩不贷,“黄金家族”成员犯法与民同罪。即使义弟别勒古台泄密,也被处罚禁止参加一切重要会议,并给予降职处分。由于赏罚严明,所以蒙古军能成为一支严守纪律、奋勇作战的队伍。
他任人惟贤,用人公道,受到全军的信赖和拥戴。他还成功地处理了那颜和士卒的关系。他要求士兵敬上,忠实于将校,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要求那颜关心士卒的疲劳、饥渴,爱惜士兵的生命,不得无谓牺牲一个士卒。战场上不得遗弃伤员,不得对士卒滥施惩罚,更不得枉杀。因此,蒙军官兵关系比较和谐、融洽。
成吉思汗除了赏罚分明之外,更能鼓励进谏,倾听不同意见,择善而从,绝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战争前和战斗中,他随时同身边的将领商量决策,或者召开“呼日勒会议”,即使在平时有重大事项也随时召开。他总是把“四杰”带在身边,以随时商讨问题。他常说:“四杰赞助我做好事,劝阻我做坏事,我才能臻大位。”当部属对他的过错劝阻时,他不仅能听从,而且有时还给予奖励。善于纳谏,是成吉思汗较少失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仗剑以行的成吉思汗兵法
无论怎么说,成吉思汗最伟大的地方,乃在用兵如神。他有一套实践力行的活兵法,一套指导战争的“成吉思汗兵法”。兵法家万耀煌就曾说:中国的兵法,到孙子而集理论之大成,至成吉思汗而呈实践上之大观。此二人者,遥遥相距千年,一则援兵以言,一则仗剑以行,卒以造成历史上中国军威震撼欧亚之伟业。
成吉思汗兵法,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少胜多”的兵法,当时蒙古的人口只不过一百万,兵源有限,也不过十万。和金朝相比,约等于五十分之一,因为金朝人口有五千万。因此,在战略上,不得不采取“突然袭击”和“速战速决”的做法,利用骑兵快速轻便的优点,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过,夺取战果。并根据以小击大、以弱击强的战法,采用了“以敌制敌”的战略。尽量避免两线作战,而采用了“以聚攻散”的集中兵力原则。
成吉思汗的军队,由小而大,越战越强,主要的还是靠“以战养战”的伟大战略的指导。因此,“成吉思汗兵法”在战略上,便可以归纳为五个原则:
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选自《成吉思汗陵》)
(1)突然袭击;(2)速战速决;(3)以敌制敌;(4)以聚攻散;(5)以战养战。
在五个战略的指导下,战术上便以“歼灭战”作为重要的作战方针。掳俘过多,增加行军的负担,把敌人赶尽杀绝,可以不留后患。蒙古全军骑兵化,骑兵迅速、灵活、轻便、易动,所以是打“闪击战”最佳不过的兵种。
兵力不足的时候,就尽量避免打阵地战,而采取“运动战”的战法。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打“进攻战”的原则就是不能让敌人事先知道主力在何方。并且时时注意士兵的临战而怯,用打“背水战”的做法,带动全军勇敢向前。因此,“成吉思汗兵法”在战术上,也就可以归纳为五个原则: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7)
(1)歼尽灭绝;(2)乘虚闪击;(3)迂回旋避;(4)声东击西;(5)断后无留。
成吉思汗成功地处理了军事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在战争中成功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在战争准备上,则是运用和平斗争形式为其武装斗争的胜利铺平道路。
他在战争开始前,总要通过派使者、通商、安插坐探、武装侦察等各种途径,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掌握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形、道路等全面情况。比如他特别优待周游各国作买卖的回回商人,以透过他们了解各国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吉思汗如何重视情报,具体分析了这些情报,才会有成竹、水到渠成的“成吉思汗兵法”。
在21年里,仅用十万人的兵力,席卷欧亚两大陆,这绝不会是偶然的!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帝五、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帝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1)
顺治帝:不穿龙袍着袈裟之谜民间传说顺治帝是因哀悼董鄂氏之死,愤而出家的。顺治帝和贵妃董鄂氏的罗曼史,顺治皇帝朝服像就像温莎公爵的罗曼史一样,大大地带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色彩。
清王朝君临中华的第一任皇帝是七岁的小孩;两百余年后,清王朝的江山又是丢在小孩的手里,这一个末代皇帝也是六岁。顺治帝福临六岁即位为大清皇帝,翌年进关;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后的第三年也就把大清江山送给了中华民国。
破天荒的开国幼龄皇帝顺治皇帝之后,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号称“三世之春”,是清朝的全盛时代,这个清朝的黄金时代竟达138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安定时期。而建立这个安定基础的却是一位六岁即位的皇帝。光凭这一点就让人对这位幼皇帝提起兴趣。顺治福临在位18年,以二十四岁的弱冠撒手人寰。但民间传说是出家做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