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生活-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是武功。武功过去是岐山。再过去就是凤翔。这一段,直至凤翔,都是缺乏水源,缺乏树木。如果沿路栽树,再将渭河之水引来,那就太好了。此种事清朝时代没有人办,民国以来亦不能办,所做的都是一些破坏的事,要到哪年才能谈得上全国普遍的建设呢(听说现在武功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农学院,由王子源先生主其事。王吃苦耐劳,埋头实干,将来定有很大的成就。)?凤翔地方整洁,人民殷实。他们衣食丰足,因之文风也很兴盛,弦歌之声,遍地可闻。自我行军以来,像这样的偏僻之地,还很少见过。可是听说不久以后,这里即连年兵燹水旱,匪盗遍地,地方元气大丧。想来那样一个民康物阜的世外桃源,遭受到这样的厄运,也一定顿改旧观了。
  

第十八章汉中道上(4)
由宝鸡至凤县,经过历史上有名的秦岭。此为终南山脉,自甘肃入境,绵亘八百余里,有陈仓、太白、商山等高峰。韩愈的诗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之句,可见其地势的险峻。当天晚上,即在岭上搭帐篷住宿。上山的时候,穿的是夹衣;到了山顶,立刻感着寒冷难当,改穿棉衣还有些不支。“晚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真是这地方的特殊气候。从这里又过凤岭,上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字样,也是险峻之极的地方。距留坝约十余里,有一座紫柏山,留侯祠即在靠大路的边上。昔汉高祖定天下后,大封功臣,其中张良的功劳最大。汉高祖封他许多地方,皆不要,惟独要了这个留坝。这里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贫瘠之极,人都不懂何故。张良说:“我要了这地方,必无人与我相争。”我曾到那儿瞻仰了一番。那地方很僻静。四围都是高山,走到里边,一种幽古的感觉,蓦地袭上我的心胸。我觉着中国的寺院,委实别有一番恬淡闲静的幽趣,是别的任何场合所没有的。后来我每喜欢跑到偏僻的山林古寺里去,度我的读书生活,正是这种时候给我的印象所启导的。留侯祠正殿上塑有张良的泥像,神气非常生动,不晓得是出诸哪位名家之手。我在徘徊瞻望之余,不禁起了一种景仰之念,遂撰了一副对联用木头镂刻起来(几年后又换了石刻)。其文如下:“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芳,想那志士忠臣,千古犹留凭吊所;神山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正殿的左侧,有一股澄碧见底的泉水。听说冬夏长流,永无涸竭的时候。我站在泉边,一面看水中的游鱼,一面却想起两千年前的张良的身世。他本是为韩报仇,愤恨秦皇暴虐无道,才有博浪沙的壮举(今河南阳武县东南有故城,即秦时的阳武城,城南即博浪沙)。后来襄辅汉刘邦,伐秦灭楚,奠定天下。在汉室的功勋,他得算首屈一指。但成功之后,不料他竟然隐遁到深山大泽的地方,富贵荣禄,都弃如敝屣。他的心迹的清澈,实在值得人钦服。与他同国同时的韩信比起来,就另有一番风度了。复在祠的前后观玩一会儿,回到老道的客堂里,吃了一碗素面。临走的时候,给老道丢下三块大洋。老道很客气,送给了我一部《素书》。卷首有宋张商英的一篇序文,说黄石公在圯桥送张良的就是这部《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之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云云。书共六篇:多是一些格言式的处世哲学。张商英并在序文中举例说明,张良相汉高祖,那个策略就是用的书中的那句话。比如张良劝高祖封雍齿,就是用的书中“小怨不赦,大怨必生”一句。张良辞封三万户,而只要了留坝,就是用的书中“吉莫吉于知足”一句。虽不免牵强附会,但倒颇有趣味。这书流行的不广,所以顺便一述。
  过留坝前行,就是汉高祖入汉中后所焚烧的栈道。今此道已无,行旅都改走鸡头关,路极高峻难行。一面高临绝壁,一面下临深沟,从留坝到褒城,尽多这种险道。沿途烟山万重,壑水急流,真是说不尽的万千险阻。这条路上,人烟特别稀少,几乎可以说不见人迹。原因是从前每有军队从这儿经过,就把当地百姓都抓去抬伤兵,抬官长,连门板也搜个精光。弄到后来,百姓们一听说有兵来了,就赶忙向深山里躲避,以消极的坚壁清野的方法,同丘八爷对抗。这次我们的队伍从这里经过,他们闻讯,前两天早就已经远扬了。
  鸡头关石门附近有“玉盆”同“滚雪”两个古迹。玉盆是一湾清泉,水色深绿,中有石块,宛如玉盆一般,在石门上游的山谷中。滚雪,据说是曹操当年行军到此,正值大雪,一时不慎,失足从马上跌滚下去。石门穹里面,有隶书的石刻。拓本流行坊间,所谓《石门颂》的就是。
  队伍到了褒城,分驻褒城与沔县两个地方。褒城有褒姒庄,即周幽王的宠妃褒姒的故里。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火骗诸侯来,博了她的一笑。后来申侯和犬戎攻周,幽王举烽火,诸侯不至,遂因此亡了西周。褒城荒僻之地,竟出了这样一个一笑倾国的褒姒!褒城与沔县相距有六十里,其间有个地方叫黄沙。相传就是当年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的所在。我这一路来,想到当年诸葛亮相蜀伐魏,六出祁山,正就是走的这一条路。魏延屡次主张当由子午谷出长安,孔明都不听信。可见从前这一条栈道,一定比较宽敞平坦,不像子午谷的险峻难行。但年代久远,山川变换,情形已大不相同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八章汉中道上(5)
沔县附近有汉丞相武侯祠。我到沔县的那天下午,特地跑到那儿去观光。武侯祠巍峨壮伟,别有一种严肃气象。我到这儿,也撰了一副对联,表示我对他的仰慕。文云:“伊吕伯仲间,岂惟管乐自期,徒夸玉垒经编远;申商名法后,尽遣老韩同传,别觉黉宫俎豆长。”
  这里的祠堂和庙宇也有道士住守,满身污秽,头发尤其肮脏。和他们谈了一会儿,语言乏味,毫无知识,比起留侯祠的老道,相差远矣。他们倘若也能像留侯祠老道一样,将孔明的文章轶事,印些出来送送游客,那多有意思!我打听他们的出身,原来因为生活所迫,找不着吃饭的门路,都是到了三四十岁方半路出家的。这就无怪其然了。武侯祠南面耸立着青葱的山峦,重叠起伏,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定军山。定军山西是武侯的墓址。墓上有两株桂花树,高达六七丈,时当八月,桂花盛开,清风四溢,香达数里之外。武侯祠过去有马超墓,为石头垒成。上面盖土,四近满是正在怒放的金黄色的迎春花,一条有四五尺长,宛如条条彩带。我停足观玩许久,不禁感叹一番。当年曹阿瞒何等雄武,刘备对之俯首,孙权对之震服,不料竟被这位小将杀得割须弃袍,仅免一死!
  我们的队伍到了汉中,川变已经平息,原来的任务不成问题了。于是就加紧训练。
  那时汉中道道尹姓程,名柯,号叫仲虞,是一位精干而且勤劳的官吏。我去拜会他,从他的公署大门,一直走到后堂,大门外,大门内,每一室,每一房,以至厨房,厕所,都朴素干净。每天都由他监督着打扫。地段上连一根草梢也没有,这使我感到很大的钦敬。道尹本来是清闲的官职,然而他能勤于治事,不安于清闲。由此一点,即可见其精神。陕南镇守使兼第二师师长张钫,这时也驻在汉中。
  汉中的风气与长安迥乎不同。汉中的迷信空气,特别浓厚,迎神赶鬼一类的怪事,普遍的流行着。居民门口上十有九家贴着避邪的神符,大有百鬼临门的情势。有一个名叫菜园子的地方,迷信尤甚,差不多事事问卦、问卜,到了疯狂的程度。听说当年张鲁在此为吏,以鬼神为统治百姓的工具,想着永远过他的为非作歹、穷奢极欲的生活,而百姓不敢指摘反抗。这遗毒至今不灭,使得汉中的百姓,同鬼神结了不解之缘。这种迷信空气,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可以打破。
  汉中的农民不论是老是少,每至下田锄地的时候,必都穿着大褂,或是半新的,或是破旧的,但都是洗得干干净净,神态很是斯文,好像小学教员一样。这种风气,别地从未见过,不知是什么来历。汉中以西,以南,随地都是稻田,每年出产的稻米,除了供给本地以外,还可以大量的向外运销。汉中沔县一带出产的银耳,也是当地的大宗收入。这儿的银耳非常驰名,销路特别旺盛,普通都以人工种植。其法是把山上正在生长的圆径一二寸的树木砍下来,截成三尺或六尺长短的木橛,五根七根地架在山谷中间,日头暴晒,又经大雨淋漓,相当的期间之后,就长出银耳。稍加炮制,即以昂贵的价钱销行各地。
  汉中有两处富于历史意义的地方:一处是拜将台,一处是汉中王的纪念碑。拜将台,人们大概都晓得就是汉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刘邦将他封台拜将的地方。汉中王碑,是刘备即位汉中王的纪念碑,但可惜碑文早已残缺不全了。
  北京帝制的空气,这时已由酝酿而渐成事实。老袁手下的猴子猴孙,用尽了心机,怂恿他早即帝位,以便自己也得封妻荫子,加官晋爵。老袁本人,不消说皇帝瘾也早已发作,心里正想着一尝九五之尊的味儿。正在事机微妙的时候,有位美国人名叫古德诺的,发表了一篇中国不适宜于共和国体的妙文。这篇文章,当时的各大报章均经刊载。大意是说,中国的社会人情,极不适宜于共和政体。中国要想走上近代国家的道路,第一是先恢复君主制。并郑重声言,中国如没有大皇帝来管束人民,将会有无穷尽的祸乱出现,永远得不到平靖。不晓得这位面包先生,是在美国把自由空气呼吸得厌倦了呢,还是受了丧心病狂的中国官僚的卖弄,竟拿出这样的荒谬言论,来自欺欺人。这篇文章发表出来以后,中国不适宜于共和政体的声浪,高唱入云。一些帝制遗孽,便以此为借口,说外国人也主张帝制了,从而推波助澜。一时全国鼎沸,弄得老袁也兀自狐疑不决。平心而论,袁世凯本人,对于帝制这一着,一直是一面酷欲一尝,一面又戒惧审慎,怕着弄不出好来,反把到手的权位,轻轻断送。但自经这番唱和以后,筹安会应运而生;同时袁克定,段芝贵等又假造一份《顺天时报》,上面专刊一些鼓吹帝制的文章,每日送给老袁去看,说这就是国内的舆论。如此包围,闭塞老袁耳目,老袁信以为真,他的主意也就渐渐坚定了。
  

第十八章汉中道上(6)
筹安会的主要分子为杨度、孙毓筠、刘师培、胡瑛、李燮和、严几道六人。那时报章上常常有六君子之称。筹安会成立之后,花样越来越翻新了。北京市上居然有了所谓公民请愿团出现。每个自称为公民的,手里拿着旗帜,大声呼喊着,向总统府请愿,要求老袁俯顺民意,早日南面正位。连八大胡同的妓女,也组织了请愿团,推举代表,赴总统府请愿,老袁也公然派出代表予以接见。中国真是个奇怪的国家,光怪陆离,什么调儿都能弹出来。民意!民意!多少人都拿钱制造它,来欺害人民,为祸国家,结果自己也葬送了!袁世凯原是一个聪明干练的人,若是没有筹安会等一班利欲熏心的家伙,从旁帮同吹捧,他自己恐怕不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来的。但反过来说,若是老袁果然真正聪明有为,亦必不致被这些小人所包围。细想起来,老袁毕竟是个糊涂的人!
  不久,我在军中便接到段芝贵发下来的《孙文小史》、《黄兴小史》的小册子,里边尽力诋毁中山先生同克强先生。那时每一营发给一百本,每班可分五六本,每天要把它当成正式的功课讲读。我想这大概是北京的一批蠢货们,竭尽了心智想出来的办法。但他们的诡谋是失败的。当时许多官长接到这些小册子,都偷偷地把它烧毁了。虽然有将来考检的命令,但终亦无人理会。我接到了这种小册子之后,一面翻阅,一面不禁无名火起,切齿痛骂段芝贵等的卑劣无耻。他们这种伎俩,事实只有越发增加孙、黄的价值,丝毫不会损害孙、黄等在群众间的信仰。那天我特意召集官长目兵讲话。我说杨度、孙毓筠这些小子们,寡廉鲜耻,卑污下贱,在北京被钱收买,给袁世凯组织了筹安会,扶助他做大皇帝。他们这种办法,不久将要使国家有很严重的祸乱出现。好弟兄们,我们吃的是百姓的,喝的是百姓的,穿的是百姓的,住的是百姓的。我们决不能随波逐流,违反百姓利益。我们要认清是非,万不能受人家蒙骗。讲完了话,我又招集官长谈论这事。
  为提高士兵的精神与认识,以担当来日之大难,这时我特意编了一本《精神书》,作为军中训练的规范。这书共分三节,凡八十条。第一节为“道德精神”,偏重个人修养方面,如谨言慎行,努力为学等等。第二节为“爱国精神”,阐发牺牲小我,成仁取义的道理。第三节为“军纪精神”,阐发军纪的意义。当时我们军队中的新生命,都渐渐地自此培养出来。后来民国十五年又编“革命精神”一节冠其首,共为四节。
  我因为驻在陕南,对于外界的消息十分隔膜,当时的中国大势尚不能有全貌的认识,于是时时刻刻感到苦恼焦躁。这期间,国际的风云一天险恶一天,历时数年的世界大战,方在发动。中国在国际与国内的复杂情势之下,究竟将走向哪里去?不消说正是我苦思焦虑的中心问题。正在这时,震惊世界的“二十一条”,日本突然向中国提了出来,强迫袁世凯在四十八小时以内答复。这一消息传到了褒城,我周身的血液立刻沸腾。当时我虽欲尽力制止这种感情的冲动,但我二十余年来的军人生活,已造成我这样的个性,无论怎样,也平抑不下去,甚至几天连饭也不能下咽。甲午年我随我父亲到大沽口修筑炮台,那时一听见说日本人三个字,我心里就生出痛恨的感觉。庚子年我从保定府跑出来,亲眼看见过日本兵端着枪,拿中国同胞当靶子射击,以为笑乐。那时我恨不能一刀砍死几个,以泄发我胸中的激愤。现在日本帝国主义更进一步,使出了这样的毒辣的手段来,要整个的亡我国家,奴我民族,我怎能不悲痛欲绝?从此我决定了两个斗争的目标,时刻的努力不懈:一个就是要同国内恶势力奋斗,一个就是要同日本帝国主义奋斗。我那时所认定的,是中华民族若想求取生存,不能不打倒国内的恶势力,尤不能不打倒恶势力所赖以存在的日本帝国主义。多少年来的历史,已证实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存在,是绝对不能相容的。九·一八以后,我所以坚决的主张抗日,正是这种历史过程发展下来的必然的结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九章蜀道难(1)
(一) 自从古德诺发表了那篇鼓吹帝制的荒谬论文,段芝贵、袁克定以及筹安会等一批利欲熏心的官僚政客,用种种卑鄙龌龊的方法,从旁推波助澜,老袁迟疑不决的心,至此遂趋坚定。于是积极从各方面布置准备,以实现其帝制迷梦。当时全国各省之中,比较可虑的是西南方面——尤其是四川。“全国未乱蜀先乱,全国已治蜀未治”,四川政治的难以处理,盖由来已久,而此时在地理等方面,又很关重要。老袁有见及此,即派他的心腹陈二庵将军为川督,俾可远植其势力,并借以镇压西南。陈将军赴川接任,摇摇摆摆空手而去是不行的,必得有武力。因令统率三旅人同去。被指派的三旅:一是由第二镇及第五镇各抽一混成团合编而成的第一混成旅,李表臣统带,从湖北开去;二是由第二十镇第三十九协改编的第四混成旅,武祥征为旅长,自长沙开去;三即是我们的第十六混成旅,由陕南开往。
  我在陕南接到北京统帅办事处派令入川的命令,同时也接到陈将军从北京发的电报,说不日即到汉口,取道宜昌入川,指令我沿剑阁、昭化一条路线开赴川北。我接了命令,即筹备开拔。把饷项给养,子弹马匹,一一筹置好了,又因这一路尽是山道,行军至为困苦,乃按十八省地理历史歌谱编了一个“山地行军歌”,教给官兵们习唱。一则灌输他们山路行军的知识,二则“乐其形者忘其疲”,鼓舞他们的精神,使他们体会山路行军的乐趣,忘记身体的疲劳。歌词共五节,兹不赘录。
  到开拔时,集合官兵,讲了几次话,以二事相约:冻死不准入民宅一步,饿死不准取民间一粟。又亲自将这两点编了一个行军问答,分发各班熟记,并详为讲解阐发。
  我们这次出发,番号名为一旅,但实际上只开拔了第一混成团。何乃中所带的第二团,两营驻沔县,一营驻凤翔,骑兵一营驻长安,此时仍留原防,没有同行。
  我带着一团人,从沔县动身,经宁羌、校场坝、朝天关、广元、昭化、剑阁、梓潼,以达绵阳。出沔县,走了一天,就到五丁关。其地形势险峻,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我到关上游览,从几个老百姓的谈话里,知道这五丁关的名字是有来头的。据说战国时候,秦国准备伐蜀。但道路险阻,无法进攻。秦王想出一条诡计,派了使者入蜀,对蜀王说,秦有一头能产金子的牛,愿以奉献,但道路阻塞,不能运到,请速设法开路,以便献宝。蜀王为人糊涂,信以为真,乐得心花怒放,即日征发百姓动工修筑。左右力陈弊害谏阻,蜀王全不肯信,反把他们看成坏人。这条路一直修筑了好多年,全蜀百姓,被征服役,死亡殆尽,及到道路修成。只剩下五个壮丁。秦王即由此路从容进兵,灭了蜀国。而这个关,因即命名为五丁关,留下一个血腥的纪念。我听了这个故事,非常的感触。权力者为了私人的财利,弄得昏头昏脑,甚至不惜肆意迫害人民,以遂其迷妄之愿,结果祸及国家,而自己亦同归于尽。这种事例,自古及今,举不胜举,真叫人痛心。也许有人会笑蜀王,说他竟相信一头假金牛,未免太傻。其实一切置人民国家于不顾,只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的欲愿,哪一件不是像想得假金牛而为敌开路一样的愚妄!我觉得不必笑蜀王,还是笑自己的好。五丁关的故事,虽只是一个传说,但所含的教训,实在太大了。
  第十九章蜀道难(一)冯玉祥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