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动计划,但却没能将所有的阴谋分子一网打尽。此后,警方加强了对甘地的安全保障,在举行祈祷会时要搜查与会者,但甘地却不答应,他告诉警察不必为他的安全担心。他说:“我要是非死不可,就死在祈祷会中吧!”
一语成谶。1948年1月30日,甘地去参加了一个500多人参加的祈祷大会。那天,他心情愉快,还就午餐时用的“牲畜吃的食物”开起了玩笑。然而就在甘地在别人的扶持下走向通往祈祷会场的草坪,即将迈上平台之时,一个信徒模样的人跑到他的面前,先向他鞠躬行礼,说了声“圣父,你好!”然后猛然从口袋中掏出手枪,顶住他的胸膛连开数枪。甘地身穿的洁白衣服立刻被殷红的鲜血染红。他双手合十,似乎想迈出最后一步,口中喃喃念道“神啊——”,徐徐倒地。这位终身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宗教领袖就这样结束了他那伟大的一生。
刺客是印度教徒——一个狂热分子,痛恨甘地亲回教的做法和他的“基督教”作风,并责怪他导致印度分裂。在法庭上,刺客辩白说,自己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甘地行刺的,因为他认为甘地“没尽到一个印度父亲的责任”。
甘地遇刺后,印度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体被安放在比拉尔寓所一楼的平台上,上面洒满玫瑰和茉莉花瓣,5盏油灯环绕四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他的寓所,悼念他们的救星。圣雄的骨灰被仔细地分成一份份,送到各省,全印度的每条河流都洒进了一点点。他的弟子、指定继承人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我们生命中的明灯已熄,到处一片黑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埃娃(1)
身份:阿根廷政治家
死于:1952年7月13日(终年30岁)
死因:子宫癌
地点:布宜诺斯艾利斯
评价:自出任“第一夫人”后,埃娃以她个人的魅力,对外扮演“第一大使”的角色,出访欧洲,争取经济与道义的援助;对内充当劳工阶级的领袖和贴心人,为妇女权益大声疾呼,为卫生、教育事业前后奔走,使民间与官方发言人的双重身份在自己身上达到完美结合。埃娃以自己短暂而非凡的一生,确立了她在阿根廷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这是一位让世界大吃一惊的女杰。
庇隆被寡头统治者关押在监狱的那段日子里,埃娃使出浑身解数,在全国各地宣传演讲,为他争取民众支持。她面对劳苦大众,毫不避讳自己黑暗的过去。她最著名的一段演讲就是:“你们的苦楚,我尝试过;你们的贫困,我经历过;庇隆救过我,也会救你们;庇隆会支持穷人,爱护穷人。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会对我宠爱有加?!”埃娃充满深情的话语打动了阿根廷的平民。在她的鼓舞带动下,阿根廷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当局被迫释放庇隆。庇隆出狱后,面对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紧紧地拥住了埃娃,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埃维塔(埃娃的爱称)!感谢人民!”在那一刻,庇隆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瘦弱女人身上的无穷力量,他深信不疑埃娃当初的那句话:“我是最适合你的女人,我的好会令你吃惊。”1946年,在埃娃的策划和帮助下,庇隆当选为总统,他是数十年来阿根廷政治乱局中产生的第一位民选总统。
1951年8月,埃娃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并且得到工会的强有力的支持。作为她丈夫的竞选伙伴,这是她所梦寐以求的。但是军官们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不能容忍这样一个极端仇视寡头政治势力的女人来做他们的副总统。他们更不能想象,一旦总统不能履行职务,这个副总统将代行总统权力,到那时,这个在军队看来极难对付的女人岂不成了他们的总司令?在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埃娃不得不放弃竞选,她提出的公开理由是,她的年龄还达不到竞选副总统的资格。
埃娃的身体本来就虚弱,这次失败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她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951年10月,埃娃·庇隆的著作《我生活的目的》问世,在书中,她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歌颂了庇隆。埃娃知道,她在“无衫汉”中的威望远远超过丈夫。她出身贫寒,非常了解人民的苦难,因此同“无衫汉”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她比丈夫更善于做“无衫汉”们的工作。她也非常喜欢“无衫汉”们亲切地称她为“埃维塔”。写这部书时,埃娃已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很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想把“无衫汉”们对她的爱转移到庇隆身上,以巩固他的统治。
1951年12月,埃娃被确诊为子宫癌。但她仍然拖着羸弱的病体顽强工作,除了接待“无衫汉”们的来访外,还处理成千上万封来自他们的信件。埃娃与“无衫汉”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在1952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上。在这次###中,她向他们发表了自己的遗言:“支持你们的庇隆,我们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真正能代表阿根廷的是我们!”
1952年6月4日,病入膏肓的埃娃坚持要出席丈夫第二任期的就职典礼。为了能站直身体,她让人制作了一个金属网结构的甲胄,藏在连衣裙的下面。这时的埃娃已经疲惫到了极点。7月26日晚8点25分,埃娃无限遗憾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无奈地说:“我这一生,只有生病时才会流泪。”就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埃娃眼含泪水,凝望着自己心爱的男人,充满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她轻轻地对庇隆说:“我走了。”这一年,她只有30岁。
消息传开,举国悲痛。在她葬礼的那天,900万民众在大雨倾盆的街头排队等着瞻仰她的遗容。人们疯狂地呼喊着埃娃的名字,有的痛不欲生,扑上去吻她的玻璃棺,两千多人在混乱中受伤,政府不得不出动大批军警维持秩序。别为我哭泣,阿根廷啊/真相是我从未放弃/我曾受过的伤/我曾遇到的艰难/走上那条荆棘路/永不回返……/别为我哭泣,阿根廷啊/我是阿根廷人/我属于你们/永远,永远……著名歌星麦当娜歌唱埃娃的歌声成为了阿根廷人心中永远的震颤。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埃娃(2)
阿根廷政府花了3万美元从美国进口了水晶灵柩,以长期保存埃娃的遗体。深受她关怀的劳苦大众经常怀着思念来瞻仰她的遗容。然而,反动派认为,埃娃遗体的存在对他们的利益是个威胁。1955年,庇隆政权被推翻后,继任的总统、寡头势力的代表人物阿兰布鲁将军下令将她的遗体偷运到意大利的米兰。直到1971年9月,阿根廷政府才把埃娃的遗体送还给当时在西班牙流亡的庇隆。马德里《非常报》报道了医学验尸报告,埃娃的遗体受到了亵渎:右颧颊有割痕;鼻梁已骨折,并且明显变形;额头被击过4下;胸腔有开口的创伤;膝盖骨折;右手大拇指骨缺损;右耳被割去一块。
庇隆于1973年重掌政权,并于第二年逝世。庇隆的第三任夫人伊萨贝尔继任总统后,为了赢得“无衫汉”的人心,将埃娃的遗体运回阿根廷,葬于热科尔塔公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瑞典人民爱戴的好首相:帕尔梅
身份:瑞典首相
死于:1986年2月28日(终年59岁)
死因:被暗杀
地点:斯德哥尔摩
评价:帕尔梅才华出众,36岁即出任运输大臣、交通大臣。1969年10月,他成为首相,年仅42岁。此后他连任3届。1982年他再度出任首相,1985年又获连任。在任期内,他为发展瑞典经济、加强国防和提高瑞典在国际上的地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人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同时他还是一位为和平事业而奋斗的先锋战士,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1986年2月28日深夜,瑞典首相帕尔梅和夫人莉斯贝特一道看完格兰德电影院上映的新影片《莫扎特兄弟》,与瑞典白领工会领导人罗森格夫妇道别。首相的儿子马尔腾和他的女友同父母互道晚安后也走了。首相夫妇跟往常一样没带保镖,也没有乘车,更没有大批记者前呼后拥,手挽手漫步朝家走去。在瑞典,这是相当平常的事。国家小,又崇尚平民化,就常会发生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比如说,你在郊外散步时会偶遇国王,这时,微笑地向他打个招呼即可;一位女副首相常自己开车去托儿所接孩子,等等。在多年的平等思想的熏陶下,帕尔梅形成了一种对平常人生活的爱好。认识帕尔梅的人很多,路上迎面相碰,互行注目礼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就在这个阴冷的夜晚,却发生了令所有瑞典人惊愕而痛心的事。当首相夫妇穿过几个街区,踏上首都最大最繁华的街道斯韦亚瓦根大街时,突然从黑暗处闪出一个人影,在几米远的地方,“砰!砰!”连开了两枪。首相夫妇随即倒地,凶手立即消失在夜色之中。
这时,一辆出租车刚好路过这里,司机听到枪声,立即停车。他发现首相倒在人行道的雪地里,周围浸透了鲜血。他立即向警方报案,并向医院要了救护车。不久,首相夫妇被送进附近的萨巴茨贝里医院。经检查,首相的胸部和下腹部两处中弹,他的夫人也受了伤。首相被一颗子弹穿透胸膛,心脏边上的一根主动脉被打断,经抢救无效,30分钟后停止了呼吸。
首相遇刺身亡,使瑞典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首相寓所门前,人们排起长队,表达深切的哀悼。在首相被刺的现场,人们献上一束束鲜花,有的献上一盏长明灯,有的则围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悼念活动持续了半个多月,至3月15日举行葬礼时达到高潮。瑞典国王打破惯例,参加了本国首相的葬礼,并发表了沉痛的讲话,他说,瑞典失去了“一个大家都听从的声音,一个坚决地公开反对暴力和压迫的声音”。
13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帕尔梅的葬礼。其中有法国总统密特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印度总理拉·甘地等。在灵柩移往弗雷德里克教堂时,灵车通过的道路两旁聚集了数万市民,他们忘记了严寒,手持小白花,泪流满面地为他们爱戴的首相送葬。夜间,成千上万的市民穿着黑衣,顶着寒风,络绎不绝地来到弗雷德里克教堂墓地,表达无尽的哀思。
帕尔梅死了,瑞典人民从此开始了缉拿凶手的漫长历程。然而时至今日,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帕尔梅的死,也许永远都将成为一个难解的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身份:古希腊哲学家
死于:公元前399年(终年69岁)
死因:喝毒酒而死
地点:雅典
评价:苏格拉底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雄辩家之一,他善于进行深奥的哲理争辩,并把这种通过争辩发现逻辑矛盾从而追求真理的本意的方法称为“辩证法”。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离开雅典,他的学术活动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而是在街头巷尾进行的,只要遇到愿意同他交谈的人,他就认真地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驳倒对方。他最富传奇色彩的两套对话方法是“助产术”和“苏格拉底讽刺”。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由于擅长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人驳得目瞪口呆,因此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这引起了保守派贵族的恐惧,他们于是在公元前399年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当众审判,处以死刑。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毒酒一杯,而犯人在处死前一个月的关押期间,可以会见任何人。当时有许多青年天天到狱中探视,其中有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什么遗言要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别无他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于心。你们务必要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做,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临死的那天晚上,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然后去和他的学生们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接着他洗了澡。洗完后,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这是上面的命令,我必须要执行。你是他们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希望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地走了。苏格拉底望着他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的吩咐去做。”然后他又回转身,对学生们说:“他真是个好人,我入狱后,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同我说话,态度和蔼可亲。现在又为我流泪,真是难得的好人呀!克利托,你去看看毒酒是否已准备好,如果准备好了马上叫人取来,如果没有的话催促一下快点调配。”克利托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是千方百计地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急,还有时间呢!”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很对。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死亡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的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接过盛满毒酒的杯子,脸色平静,面带微笑,一饮而下。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哭起来,苏格拉底劝慰他们道:“你们这又何必?我亲爱的朋友,我之所以送走女人,就是不想看到她们流泪,一个人应当死得平静与安详。”接下来苏格拉底在室内踱了一会儿步,说自己两腿发麻。行刑人劝他躺下,于是他就仰面躺下来。这时,行刑人走到苏拉格底跟前,先是不时仔细地看看他的腿和脚,然后使劲抓住他的脚,问他有没有感觉。苏格拉底回答说没有。行刑人随后又抓住他的脚,高举起来,让在场的人看已经变凉、变硬的身体。接着他再一次摸了摸说:“等到心脏一变凉,苏格拉底也就离开了我们。”
“克利托,我们曾向克雷庇乌斯借过一只鸡,别忘了付钱给他。”
“会还上的。”克利托回答说,“但是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事要告诉我们……”
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位伟大的圣哲已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死亡不过是由白天步入黑夜的门径,正义的死即生,耻辱的生即死。恰如佛陀所言:“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莫尔
身份:英国思想家
死于:1535年7月6日(终年57岁)
死因:被斩首
地点:伦敦议会大厦
评价:莫尔是一名律师,由于主持公道,廉洁奉公,在伦敦很有名望。他26岁即当选国会议员,152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1529年被任命为###官,可谓官运亨通。莫尔于1516年写成《乌托邦》一书,对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种种罪恶予以揭露和批判,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乌托邦——进行了描绘。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莫尔的思想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最高权力法案》,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宗教领袖。莫尔站出来公开反对,他拒绝承认英王的宗教领袖地位,声称国会无权宣布教会的最高领袖。他因此遭到迫害,被逮捕关进了伦敦塔。莫尔在伦敦塔中被关押了一年多,被剥夺了许多权利,受到了恶劣的待遇和迫使他反悔的巨大压力,但这丝毫不能改变他的主张。
1535年,英国皇家高等法院对莫尔进行了宣判。法庭内寂静无声,只听见法官高声宣判道:“前###官托马斯·莫尔,公然对抗国会于1534年通过的最高权力法案,三次拒绝宣誓承认国王陛下是英国的宗教领袖,甚至声称国会无权宣布教会的最高领袖,犯了叛国罪。经法庭特别委员会议决,应判处死刑!”已年近六旬的莫尔泰然自若地听着判决。法官看了他一眼后,继续说道:“将用最严厉的方式来执行他的死刑:在地上把他拖过伦敦城到行刑场,在场上把他吊起来;断气前解开绳索,挖出他的肚肠,撕下他的心肺,放在火上烧;然后肢解他,把他的四肢分别钉在城门上,头颅挂在伦敦桥上。本判决经国王陛下批准后立即执行!”莫尔听完判决后,神情自若,微微一笑,似乎这早已在他意料之中。
临刑前几天,他的夫人恳求他保全性命,莫尔打断了她的话,并问她自己还能活多少年。“20年。”他的妻子答道。“噢,我的妻子,你想用我的来世换取20年!”莫尔说道。亨利八世终于失去了耐心,颁诏处决自己昔日的朋友。不过,他总算格外开恩,将绞刑改为斩首。
1535年7月6日,莫尔安详地来到了刑场。由于身体极度虚弱,他在刽子手的一名助手的扶持下才走上了断头台。“等会儿下断头台时,我自己会想办法的。”莫尔不无幽默地说道。走上断头台后,他对下面的群众说:“我死也要效忠于上帝和国王,但首先应是上帝。”然后他吟诵了一首《圣经》里的诗篇,又拥抱了刽子手,对他说:“勇敢点,我的朋友,别害怕!不过,我的脖子太短,要好好瞄准,不要出丑!否则会影响你的荣誉!”说完,他自己用头巾蒙住眼睛,将头枕在了木砧上。他发现自己的长须在下巴下缠在了一起,便梳理了一下胡须说道:“砍我的头,不过别碰我的胡子,因为它们没有犯叛国罪!”
在关押期间,莫尔拒绝将胡须刮掉。他解释道:“我与国王有很大分歧,但必须弄明白,他是要我的头,还是仍把它留给我。既然它已经不属于我,我也就随便它去。”
英王的屠刀,最终砍下了这位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著名思想家的头颅。莫尔的女儿玛格丽特后来从刽子手手中买回了他的头颅,恭敬地保存了一生。
。 想看书来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身份: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
死于:1650年2月11日(终年54岁)
死因:肺炎
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
评价:笛卡儿最大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