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的宽恕。伊丽莎白听到这里把脸转向了墙壁,打断他说:“大人,在位已久,戴在我头上的王冠已经使我在活着的时候产生了相当大的虚荣心,请别在我快死的时候再增加我的虚荣心。”说完,女王就陷入了昏迷,随即离开了人世。
女王去世后,人们没有依照惯例将她的尸体解剖和进行防腐处理。这位“未婚女王”把自己的秘密带进了坟墓。身边的人只是默默地从她手上取下了那枚象征着嫁给英国的结婚戒指。自此,女王终身未嫁的内情也如同她本人一样,留给了后人无限想象和感慨的空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俄罗斯之父:彼得大帝
身份:俄国政治家、军事家
死于:1725年1月28日(终年53岁)
死因:尿毒症
地点:圣彼得堡
评价: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彼得大帝的健康状况本来相当好,但他那超出常人的活动,夜以继日的工作,过度的贪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晚年的彼得,心力交瘁,变得不爱与人来往而且容易动怒。他常常一个人几个小时凝然不动地呆坐,也许是在考虑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该交给谁吧。
1724年3月,彼得大帝为皇后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女皇加冕仪式。此后,他回到圣彼得堡,忍住病痛,强打精神,起草和审定各种敕令和指示。就在他逝世的前3个星期还拟定了任命维图斯·白令为堪察加考察队队长的命令。这支考察队在他病逝后启程并最终发现了亚洲与美洲的界线。
在彼得逝世前几天,病痛折磨得他不停地叫喊,老远都能听见。后来他连喊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重重地呻吟。1月27日早上,彼得忍住剧痛,虔诚地祈祷说:“我希望上帝宽恕我的诸多罪孽,因为我是在力图为我的人民做好事。”此后他便沉沉地昏睡过去,并于次日早晨6时去世。叶卡捷琳娜在这天正式宣布即女皇位,并下旨将彼得的遗体停放40天,自己每天为他哭灵两次,以示哀悼。当时的宫廷侍从都感到奇怪:女皇从哪里来的这么多眼泪?
3月8日,女皇在圣彼得堡保罗大教堂为彼得举行了葬礼。下葬时,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悼词:“啊,俄罗斯人啊!这是怎么啦?我们遭逢到什么?我们眼下看到的是什么?我们眼下干的是什么?我们正在殡葬彼得大帝!”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用简练的语言对彼得的政绩作了总结。他说:“他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已不再是乞丐和贫儿,我们有了无尽的力量和光荣。他把我们俄国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它便永远是什么样子;他为善良的人们把俄国变成了可爱的国家,它便永远是可爱的国家;他使敌人对俄国胆战心惊,敌人便永远对它胆战心惊;他在全世界赢得了光荣,光荣便永放光辉。他留给我们的是精神、民政和军事方面的变革。”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可腐蚀者:罗伯斯比尔
身份:法国政治家
死于:1794年7月28日(终年36岁)
死因:被送上断头台
地点:巴黎革命广场(今协和广场)
评价:罗伯斯比尔在领导法国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对外打退了欧洲联军的进攻,对内严厉镇压了反革命分子的活动,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其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却成为他失败的致命原因。
自1793年6月雅各宾派执政以来,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可是到了7月27日这一天,形势起了根本性变化。这天,国民议会在下午召开,众多的反对派在会上发言大肆诬蔑雅各宾派及罗伯斯比尔。罗伯斯比尔及其他雅各宾派代表怒不可遏,先后站起来要求发言反驳,但得到的却是议长一次又一次阻止他们发言的铃声。“逮捕罗伯斯比尔!”反对派狂喊起来。“杀人凶手议长,你能不能最后让我发一次言?”罗伯斯比尔气愤地说,但换来的依然是议长的铃声。“逮捕罗伯斯比尔!”会场又冒出一片狂喊声。“现在表决……好,通过!”议长的话还没说完,一群宪兵就冲了进来,将罗伯斯比尔及其他几名雅各宾派领袖逮捕。这一天在当时法国的“共和历”是共和二年热月9号,因此这被称为“热月政变”。
政变后不到一小时,革命群众从四面八方冲进监狱,将罗伯斯比尔及其他被捕的雅各宾派领袖接到市政厅。市政厅的广场上聚集着许多武装群众,如果这时罗伯斯比尔发动武装起义,胜利可以说易如反掌。但他犹豫了,到了午夜12点半,他还没做出决定。群众纷纷回家,罗伯斯比尔坐失良机。反革命力量很快组织起来了。半夜时分,议长带领着武装力量将市政厅包围。一名宪兵首先冲了进去,一枪打中了罗伯斯比尔的下颌。满脸鲜血的罗伯斯比尔同其他雅各宾派领袖又被押进了监狱。
次日上午10点左右,罗伯斯比尔躺在担架上,被人押送到审讯厅。“把他包好了,一定要让他能够接受处罚!”一个反对派吼道。两位外科医生把一个扳手轻轻放进他嘴里,取出被打碎的下颌的骨头和牙齿的碎片,然后用绷带把他的头缠了起来。随后,他被带到法庭上。法庭没有拖延,简单地确认完身份,就宣布了立即执行死刑的判决。
由于罗伯斯比尔是“有名人物”,反对派决定先处决其他死刑犯人,最后再把他送上断头台。但是他们刚处决完库东及其伙伴奥古斯坦,罗伯斯比尔便失去了知觉。反对派担心他受不到惩办就死去,就又把他排到了前面。刽子手把他吊到木板上,并极其残忍地扯去包在他头上的浸透鲜血的绷带,“于是下颌骨掉了下来,喷出一股股鲜血”,接着,随着一声号叫,罗伯斯比尔身首异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就此夭折了。
美国国父:华盛顿(1)
身份:美国第一任总统
死于:1799年12月14日(终年67岁)
死因:肺炎
地点:弗吉尼亚州的芒特弗农
评价:华盛顿是美利坚众合国奠基人,第一任总统。他开始只有几支枪,几支游击队,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军,凭借大无畏的精神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独立后,他坚持以法治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制定了联邦宪法,从而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美人民的反殖民统治斗争。
美国独立后,部下怂恿华盛顿利用手中的军权和声望称王,遭到他的严厉斥责。他还拒绝了有些人试图加在他身上的“自由保护者”等桂冠。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4年后,他再次当选。经过两届总统任期,华盛顿决定隐退。此举确立了美国总统最多连任两届的先例。1797年3月,在参加完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就职典礼后,华盛顿悄悄地回到了久别的弗农山庄,重新开始了田园生活,“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荫下”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
从当大陆军总司令算起,华盛顿离开弗农整整16年了,真该好好安享天年了。然而回乡没有几个月,美法关系便出现了危机。起因是法国巡洋舰劫持美国商船,美国派出代表团赴法谈判,但对方态度强硬,拒绝正式接见。双方战争一触即发。新上任的总统亚当斯乃一介学者,对付战争实在一筹莫展。他向华盛顿写信求助:“我不能不时常征求您的意见。我们不能不借重您的盛名,只要您允许我们这么做。您的威名胜过千军万马。”在这紧急关头,全国恳请华盛顿再次担任全军的统帅。华盛顿立即复信,表示“如果敌人真的入侵我国,只要祖国要求我为击退入侵而效力,我决不会把年龄和退休当作借口予以推辞”。
1798年11月,华盛顿和秘书利尔带着4个仆从,冒着严寒,乘坐马车,去费城和汉密尔顿、平克尼将军共商备战大事。当时大陆军已经解散,保留下的很少的常备军根本无力保卫国防,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他们花费了整整5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一份书面方案交给陆军部长。后来,法国政府因内外交困,又得知美国已经有所准备,知难而退,故战争最终没有爆发。虽然虚惊一场,但华盛顿不顾年老体衰,响应祖国召唤重新出山的壮举,得到了人们的敬仰。此后,华盛顿回到他的山庄过起了安宁的生活。
1799年2月,在度过67岁生日后,又有人来山庄充当说客,动员华盛顿出山再次竞选总统。原来,由于换届选举时间快到了,联邦党内部分歧严重,声望下降,他们才想出了这个法子。华盛顿一口回绝了这一提议,仍然认真地经营他的庄园,而且每天都兴高采烈地骑马到处巡视。7月初,华盛顿在亲手写好的23页之多的遗嘱上签了字,此后一如既往平静地管理着农场事务。
12月12日早晨,天空阴霾。10点左右,华盛顿仍像往常一样骑马出去巡视。下午1点钟左右,突然下起了暴风雪。华盛顿只穿了一件外衣,不顾天寒继续策马前行,回到家时已经3点多钟了。秘书利尔担心他受凉,他却说没事。不过,晚餐后他感觉很疲劳,便早早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早晨,他感到嗓子很痛,起初没有在意。到了夜里,他浑身寒战,呼吸困难,喉痛加剧。14日凌晨两三点钟,他把夫人玛莎唤醒。玛莎要起来去叫女仆,但是华盛顿怕她着凉,不让她起床。天亮时女仆进来生火,华盛顿才让她去叫利尔秘书。利尔发现华盛顿已呼吸困难,言语含混不清。华盛顿希望去请克雷克大夫,在大夫来之前,先把一位监工罗林斯请来。利尔依照民间药方,用糖、醋加黄油配制成水剂给他含漱治疗嗓子痛。但每次含漱都引起咽喉痉挛、猛烈咳嗽,他几乎喘不动了。华盛顿伸出手臂要罗林斯给他放血,罗林斯有些胆怯,但华盛顿说:“不要怕……切口还不够大。再放点……再放点!”这一次放血足足放了280毫升,但丝毫没有减轻病痛。大约8点多钟,克雷克大夫来了,还带来两位内科医师。他们立即采用各种治疗方法,但仍不奏效。
。。
美国国父:华盛顿(2)
华盛顿的黑人老仆克里斯托弗一直没有离开他,尽管主人一再让他坐下,他就是不肯,始终站在屋角。整整一天,医生们用尽了种种治疗方法,都不见任何效果。华盛顿对大家说:“你们太累了,感谢你们照应我。但是我希望你们不要再替我操心了,让我安静地去吧!”晚上10点左右,华盛顿说话已非常困难。他向秘书交代说:“临终这段时间我虽然很痛苦,但是我并不怕死。”他却害怕被活埋,因此一再叮嘱说,他希望在证明他确实死了后的第三天再把他安葬。秘书答应一定照他说的办。“那就好。”他说。他终于放下心来。大约10点到11点之间,美国之父华盛顿平静地停止了呼吸。
铁血宰相:俾斯麦
身份:德国政治家
死于:1898年7月30日(终年83岁)
死因:昏厥
地点:德国弗里德里希斯鲁城堡
评价:俾斯麦担任首相长达20年之久,领导了德国的统一大业,使德国结束了500多年的封建割据局面,同时,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巧妙地调整列强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德国过早地卷入列强殖民争端的漩涡,为德国争得了20年的和平发展时间,使德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中欧强大的工业国,史称“俾斯麦时期”。
1888年3月9日,德皇威廉一世病逝,年仅29岁的威廉二世登基。年轻的皇帝刚愎自用,狂热追求名位权势,虚荣心强而又很专横。俾斯麦功高盖世,为威廉二世所不容。
1889年5月至6月,鲁尔15万煤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很快蔓延到德国所有产煤地区,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骚乱。威廉二世亲自干预,他决定摒弃俾斯麦的大棒政策,按怀柔政策行事。俾斯麦却固执己见,决心坚持他一贯的暴力政策,镇压罢工工人。帝国议会拒绝了俾斯麦的提议。这样一来,俾斯麦就失去了帝国议会中多数派的支持,成了孤家寡人。在皇帝处处作对、自己日显孤立的情势下,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愤然提交辞呈,结果3月20日就被皇帝批准了。
下台后的俾斯麦回到了先皇赐给他的庄园里,百无聊赖地生活着。后来他开始写回忆录,并经常发表文章批评威廉二世,两人的矛盾异常尖锐。威廉二世虽说缺少政治嗅觉,但也十分注意公共舆论,就想缓和一下与俾斯麦的矛盾,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他邀请俾斯麦于1894年1月26日自己生日前夕来柏林做客。在车站,俾斯麦受到了盛大的欢迎,普鲁士海因里希亲王像对待国王那样迎接前首相;一队近卫军一直护送他到皇宫。但俾斯麦与皇帝的谈话却平淡无奇,流于形式,不触及政治,两人的和解只是表面现象。俾斯麦80寿辰前夕,威廉二世也来到了弗里德里希斯鲁。这一次他带来一列骑兵中队,令他们挥舞佩刀,以隆重的仪式向前陆军大元帅致敬。老人再次穿上军装,但由于身体条件不允许,不得不放弃骑马的念头,只得支着结实的手杖向皇帝的卫队致意。他身边的大黑狗就像皇帝的卫士一样直挺挺地恭顺地蹲在那里,俾斯麦喜欢这条狗甚于每一位客人。
1897年12月,俾斯麦在庄园里最后一次接待威廉二世。皇帝的随行人员感到俾斯麦似乎有什么需严肃对待的事情要谈,但每当他把话题转向正事时,都被威廉转移了话题,这伤了他的感情。“真讨厌。”他轻声地对旁边的人说。最后,俾斯麦决计不让皇帝把话题岔开。“陛下,”他说,“只要您掌握了军官团,您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情况不如此,那么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是俾斯麦最后提出的警告。他所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了,现在他几乎已经离不开轮椅,借助于深度的眼镜才能看到自己庄园的田地和森林。
俾斯麦对于死亡并不感到害怕,不过一想到死后将得待在密不透风的棺材里,被埋葬于一堆潮湿的泥土里,他就感到浑身不舒服。“在森林中间,在自由的空间里,我要找到这样的地方休息,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清风的吹拂。”因此,他渴望把他装进一个大口袋内,然后高悬在一棵大树上,在轻风中似婴儿的摇篮,在风暴中似抗争的大船,在阳光中成为棕褐色,如同古日耳曼人的尸体。此时的俾斯麦,还陷入一种痛苦的悔过中。他这样写道:“我给伟大的国民建造了幸福,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同时也制造了许多不幸!如果当时没有我,也许3次战争不会发生,8万人的生命不会被夺走,不会使父老兄弟姐妹们穿上丧服。”“现在我对这种结果,不能不在神的面前有所检讨。”
1898年7月28日,俾斯麦仍像往常一样,喝着香槟酒,用每天必用的5个烟嘴轮流抽着他的烟,并对建议他卧床休息的保健医生大发雷霆。第二天,他要求举行领圣体仪式,在一口喝完圣餐杯里的圣水时,他喊道:“前进!”30日晚,他说:“晚上,每当想到我用石头一块一块堆造起的这个小丘时,我就难以入睡,它们将会把我的身体弄成碎屑。”夜间,他开始昏厥,并伴有谵语,谵语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是“俄罗斯”和“德国”。近11点钟,俾斯麦忽然高声说道:“是德国吗?可惜呀,德国……”接着,他突然从床上坐起,两手捂眼,仿佛要避免看到一幅可怕的图像,旋即仰身倒下,去世了。
圣雄:甘地
身份:印度政治家
死于:1948年1月30日(终年79岁)
死因:被暗杀
地点:德里
评价: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是印度现代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出身望族,却极富平民主义思想;他时常赤裸上身,淡食素餐,不惜用绝食来节制自己的生理要求,大半生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力图兼收并蓄各种宗教的真谛,俨然像一个圣徒,但又不是宗教改革家;他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却又认为过错并不在其制度本身。就是这样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领导着印度人民,通过非暴力、不合作,抵制英国统治,最终使印度获得了独立。
在印度民众心中,甘地被尊称为圣雄,然而殖民统治者却称他为狂徒、伪君子、神秘主义者;安坐在宫中的印度土王和大君则认为他是荒谬的煽动者;努力寻求自治的印度政客认为他是蛊惑民心的骗子;伦敦的国会议员称他为“骑尿布(指他的缠腰布)的捣乱分子”。他穿梭于拥挤的城市和贫穷的乡村之间,主张用一种革命性武器——和平的不服从——进行斗争。他早年从《圣经》中读到“……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去由他打……”多年以后他仍然记得:“这些话深入我心。”他没有办事处,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正式权力,可是他的一句话能使整个印度瘫痪。成千上万的他的信徒欢迎被捕,因为他说:“监狱是监禁盗贼的,对我来说监狱是天堂。”他的绝招是绝食。正如丘吉尔所说,要是这个“煽动叛乱的印度教托钵僧”饿死了,整个印度会发生什么事就难说了。德里的殖民地总督和英国国会的议员们想到这点就不禁忧心如焚。对于这样一个人,他们无可奈何。
1947年8月15日,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然而就在这天,在极端分子的挑拨下,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发生了大冲突,死亡数以百万计。甘地大受打击,宣布若不停止流血争斗,他便绝食到底。暴力冲突结束后,正统的印度教徒听到圣雄号召他们去爱那些“可恶”的回教徒,不但不能理解、接受,反而大为愤慨。1948年1月20日下午,甘地主持黄昏祈祷会时,有人向平台上投掷了炸弹,甘地侥幸逃过一劫。投掷炸弹的凶手当场被警察抓获。从刺客口中,警察局得知了幕后操纵者及活动计划,但却没能将所有的阴谋分子一网打尽。此后,警方加强了对甘地的安全保障,在举行祈祷会时要搜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