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夜潮上涨的整个夜晚,
  我都躺在我的爱人,我的爱人,
  我的生命和我的新娘身边,
  她的坟就在那海畔,
  她的墓就在那奔腾歌唱着的海畔。
  1849年9月29日,爱伦·坡来到了巴尔的摩,他发现全城正沉浸在选举的热潮中,人们正在投票参加国会选举。一些由各政党雇用的帮派,穿梭于大街小巷中,寻找公民,先是请他们大喝一顿,然后便带他们去投票。常年的酗酒,使爱伦·坡的身体抵挡不住哪怕一杯酒,不过他还是被卷入这股人流之中,喝得烂醉如泥。10月3日,人们见到他时,他人已经虚脱,穿了件衬衫,戴了顶撕裂的棕榈叶帽,身上沾着粪便,倒在酒店的一把椅子上。人们把他送到送到华盛顿慈善收容所,他在那里待了几天。当主治医生鼓励他,说他很快又能回到朋友身边时,爱伦·坡对他说:“我最好的朋友为我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拿一颗子弹射穿我的脑袋。”
  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爱伦·坡仍然坐在酒馆里,头发乱蓬蓬,神情恍惚,脏兮兮的,整个外表令人生厌。当他正常时,那高高的额头、传神的眼睛曾经是他的显著特征。此刻,那对眼睛黯淡无光,遮在一只破帽子底下,帽子几乎连帽檐都没有了。他身上穿着一件薄布外衣,许多地方挂破了,裤子也破得已不像条裤子,衬衫皱巴巴的,全身上下脏得不像样。第二天,也即10月7日黎明,爱伦·坡去世了。他临终前喃喃地说了句:“但愿上帝来帮助我这个可怜的灵魂。”便结束了自己才华横溢却又短暂凄美的一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俄国文坛盟主:果戈理
身份:俄国作家
  死于:1852年2月21日(终年43岁)
  死因:体虚
  地点:莫斯科
  评价:果戈理的主要作品有《钦差大臣》《外套》《死魂灵》(第一部)等,他以“极度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笑中含泪的讽刺手段,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丑恶与黑暗。他的创作和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1852年1月,《死魂灵》的第二部已用工整的字迹清清楚楚地誊写,就等着通过检查后送去付印。然而此时,果戈理在精神上已完全为向他施加不良影响的马蒂厄神父所控制。马蒂厄神父是他的牧师,他一遍又一遍地以上帝的旨意劝说果戈理放弃文学,献身上帝。在马蒂厄神父的鼓吹和控制下,果戈理的世界观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赎罪思想、神秘主义和害怕革命变革的情绪迅速膨胀起来。他竟然要回到宗教迷信和宗法制度中去拯救自己的灵魂,并对过去发表的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表示了公开的忏悔。更令人吃惊的是,他改变了出书的主意,对自己多年来的成果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在他看来,他已写完的第二部竟是一部未完成的、相当糟糕的作品。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确信,当我尽到自己的职责和完成了我所承担的工作之时,我就会死去的。而如果我让不成熟的作品问世,或者我只能向世人提供一点微小的东西,那么,我就会死在完成我来到人间所承担的责任之前。”这时,他强烈地感觉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来到人间所承担的责任。
  2月11日夜间,在马蒂厄神父的授意下,果戈理用火点燃了《死魂灵》第二部的手稿,将多年来的劳动,以及为这一劳动所付出的心血和对生活的希望,付之一炬。就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在火焰的跳动下化为乌有。此后,果戈理便进行守斋,每天只吃几汤匙燕麦糊和一片面包。夜里,为了不让自己做梦,他努力克制自己不睡觉。守斋的恶果接踵而至,他终于大病一场。
  生病期间,他非但没有放弃苦修,反而变本加厉。他整天穿着睡袍,既不洗刷也不剃须,拒不饮食也不服药。他脸朝墙壁,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来临。医生不得已试图对他进行强制性治疗:在他身上喷洒冷水;给他洗温水浴;在他鼻孔里放蚂蟥。他双手被捆绑,嘴里尖声大叫,要别人放开他,让他清静:“看在上帝的分上,请你们别折磨我!”
  2月20日夜间11点,果戈理已生命垂危。他从枕头上微微抬起头,清清楚楚地说了句:“梯子,快搬梯子来!”这句没头绪的话很难理解,后来人们在他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一架梯子从天而降,已为我们准备就绪,一只手向我们伸来,帮助我们向上攀登。”果戈理浑身冰冷,家人用热的大面包敷在他骨瘦如柴的身体上。他开始低声谵语:“快走,拿走,给磨坊上料。”第二天上午8时,果戈理停止了呼吸。
   txt小说上传分享

残缺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
身份:英国作家、剧作家
  死于:1900年11月30日(终年44岁)
  死因:病逝
  地点:巴黎美术街
  评价: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唯美主义和颓废派作家,自小性格颇为内向,经常沉默寡言。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接受唯美主义思想。毕业后回到伦敦,到处鼓吹唯美主义思想,而且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王尔德自小喜爱文学,精通各种文学样式,尤以剧本《少奶奶的扇子》和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著称于世。
  奥斯卡·王尔德出身名门世家,又拥有杰出的文学才华,所以自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名誉和金钱源源不断地向他涌来,他也乐得尽情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他生活态度随便,行为散漫狂妄。另外,他还有同性恋倾向。据说,王尔德出生时,其父母曾希望是一个女孩,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男孩了。于是他的母亲便从小就把王尔德当女孩看待,给他穿漂亮的女孩衣服。也许这是造成他后来有同性恋倾向的直接原因。据说王尔德结婚时,不理新娘子,独自一人徜徉于巴黎的贫民区。他看着患了病的醉汉犹如死尸般横七竖八躺在街头的情景,说道:“犯罪阶级最能引起我的兴趣。”到了1895年,王尔德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但他的同性恋倾向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突出了。他与当时未成年的道格拉斯(后来成为作家)发生了同性恋性行为。道格拉斯的父亲知道此事后,盛怒之下,将王尔德告到了法庭。结果王尔德以同性恋的罪名被判处了两年徒刑。
  红极一时的名作家锒铛入狱,社会把王尔德从高高的云端一把扯了下来,无情地抛入最黑暗的底层。过去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已不复存在。朋友们争先恐后地离他而去,书籍被烧毁,妻子在痛苦中咽了气,子女的监护权也被剥夺。从此,贫困与苦难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一直到死他也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在监狱里,王尔德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社会的不公平。经受了压制,体验了屈辱,王尔德凝聚起最后的力量,发出了凄惨的呼声。他呼唤公正,向压制自己的英国社会呐喊,就像冲它的脸上啐出一口带血的黏痰。这些愤怒和呐喊激励他写成了《雷丁监狱之歌》。
  1897年5月,王尔德一出狱便离开了英国,隐居在巴黎美术街一所简朴的小旅馆内。此时,王尔德曾想重掂笔杆,但两年的牢狱生活极大地摧残了他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再加上穷困潦倒,没有生活保障,社会舆论也对他极为不利,他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从事文学创作了。他曾说:“只能到一部意大利伪经所说的神界之域中去,那里至少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一切纷扰和恐怖,也可以暂时地摆脱我们在世上遭到的悲惨命运。”
  可怕的牢狱生活还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王尔德患了严重的偏头痛。1900年10月初他做了脑手术,手术非但没能减轻他的病痛,反而使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眼看着自己已病入膏肓,王尔德流露出想皈依天主教的愿望,因为他认为“天主教会是唯一能使我得以善终之地”。因此当11月29日,医生告诉他已经无能为力时,尽管已经说不出话来,但他还是用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他的朋友请来了一个牧师,为他行了圣事。第二天咽气时,只有旅馆房东陪伴在他身边。送葬时,也只有几个人跟在送葬行列后面,而且还没有跟到底。棺材旁边放了些鲜花和花圈,送来的唯一一条铭旌是旅馆房东写的:献给我的房客。
  王尔德在狱中写成的《最深处》中写道:“20世纪要是在我有生之年开始的话,英国人将怎么也无法忍受吧!”他留下这番话,终于在20世纪即将到来之前永远地离去了。
  

困在城堡里的思想者:卡夫卡
身份:捷克文学家
  死于:1924年6月3日(终年41岁)
  死因:肺结核
  地点:布拉格
  评价:文学是寂寞者的事业,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生前的寂寞与身后的光辉反差如此巨大的莫过于卡夫卡了。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等。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把总体的荒诞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的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以芒诺式的悖论思维为基础的,把生活非现实化和把梦境现实化的辩谬文体。卡夫卡的小说从未偏离过小人物的立场,他的作品整体含义令人费解,虽然他以简短而明确的语言做了现实的描述。可以说,卡夫卡的作品是他个人困惑的写照。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有着极为坚强的性格,而且,对儿子他也一直使用家长制作风,这对卡夫卡忧郁、悲观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卡夫卡一生身体虚弱,患有严重的肺病,到1924年,已经发展成了肺结核。医生们对他的病无能为力,除了为他往喉头神经上注射酒精外别无他法。
  5月初,卡夫卡的病情曾有所好转,他兴奋地向一直守护着他的朵拉狄曼特求婚。卡夫卡一生中曾先后3次恋爱,但都没有成功,这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可是他最后的愿望再一次落空,因为姑娘的父亲不赞成这桩婚姻。
  6月3日凌晨,卡夫卡的呼吸变得相当困难。朵拉狄曼特赶紧请来医生。医生给他注射了樟脑精,并在他脖子上放了冰袋。但这一切都不能减轻卡夫卡的病痛。他低声地呻吟着,要求医生给他注射吗啡。“杀死我,要不然您就是凶手。”注射了一针吗啡后,卡夫卡渐渐失去了知觉。当他再次醒来时,已不能辨认面前的人了。可他并没有完全丧失神志,趁医生不注意,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身上输液的橡皮管扯掉,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不愿苟延残喘的作家,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卡夫卡虽然挚爱文学创作,而且将它当作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但他并不想成名,也没怎么发表过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作品都不满意。所以,在逝世前,他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大学时期就认识的好友马克斯·布洛德,让他把自己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所幸的是,布洛德没有遵守朋友的遗愿,而是把他的所有作品予以整理出版,为我们这个世界保留了一位文学巨人。
  卡夫卡的一生是孤独和寂寞的一生,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卡夫卡“作为犹太人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而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他也并非作家,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族方面。而他又说‘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正是如此痛苦的一生,玉成了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之成为在现代文学的巨人。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诗人(1)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身份:苏联诗人
  死于:1930年4月14日(终年37岁)
  死因:自杀
  地点:莫斯科
  评价:天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20世纪50年代过来的人最熟悉的苏联诗人。他置身于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大量的革命经验和深入的体验、实践,是他诗歌创作最直接的源泉。他的诗歌,除了早期有极小一部分未来主义诗作以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战斗的,为着人民美好的事业呐喊。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同时又极端负责任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他短暂而光辉的创作,和高尔基一起,坚实地站在了苏维埃文学奠基人的位置上。代表作有长诗《列宁》《好!》等。
  在马雅可夫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与他一样有才华的诗人很多,有些并不亚于他,甚至高于他,如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叶赛宁和稍后一些的特瓦尔多夫斯基等。马雅可夫斯基的成名在于“莉丽娅的努力争取和斯大林###的需要”。莉丽娅上书斯大林说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是最强有力的革命武器”,马雅可夫斯基随即被树为“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在树马雅可夫斯基为“最革命的诗人”之后,得到最多的是莉丽娅,她在物质和精神上占尽了便宜。
  马雅可夫斯基爱上莉丽娅之时,正值陷入失败的初恋带给他的沉重的打击之中。对马雅可夫斯基来说,这是他一生最刻骨铭心的爱情,持续了15年之久。在势利父母的威逼下,心上人被迫嫁与别人。世俗的铜臭,玷污了姑娘纯洁的爱情,也使年轻的诗人领略了世事的浑浊。此后,莉丽娅成了他的诗歌唯一的女主人和第一个读者,他还把许多重要的作品献给了莉丽娅,把献词印在卷首,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对她深厚的感情。马雅可夫斯基在自杀前的绝命书中,仍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莉丽娅,爱我吧!”可见对她用情之深。
  但莉丽娅却是一个颇有心计而且居心叵测的女人,可以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死与她有直接关系。她数次阻挠和破坏马雅可夫斯基与其他女人发展关系,而自己又不肯嫁给他。莉丽娅早已结婚而且很爱自己的丈夫,马雅可夫斯基不过是他们夫妇的摇钱树和挡箭牌。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之后,成为了“定格”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更变成了他们夫妇永久不变的“保值品”了。他们吃了马雅可夫斯基一辈子。
  在莉丽娅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对女性的爱转移到新结识的波伦斯卡雅身上。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爱,也是他尝试组建家庭的最后一次失败。马雅可夫斯基是在心情最坏、最需要慰藉时与波伦斯卡雅相爱的。和莉丽娅一样,波伦斯卡雅也是个有夫之妇。1930年初,马雅可夫斯基向波伦斯卡雅提出结婚要求,并要求她同丈夫扬申离婚,同时离开剧院。对此,波伦斯卡雅回答说,她会成为他的妻子的,这一点她决心已定,不过她“需要好好想一想,怎样更好更妥当地对扬申说”。至于离开剧院,她办不到,她热爱自己的事业,认为“如果辞掉工作,那么我的生活便会变得空虚,这将是无法弥补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人经常发生争吵,有时和解,有时抱怨,有时甚至态度粗暴,互不相让。与此同时,文艺界对马雅可夫斯基的围攻日益加剧。诗人的神经是敏感而脆弱的,但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支持。
  1930年3月下旬起,这位长期持续疲劳的钢铁汉子患了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在病中,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过去的一些朋友,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纷纷疏远了他。痛苦折磨着他的肉体,腐蚀着他的灵魂。他需要亲情的慰藉,然而生活给予他的实在太少了。4月7日,他抱病参加了一次诗歌朗诵会。当时,有些怀有敌意的青年故意捣乱并辱骂他。他悲愤至极,在会上甚至讲到了死。他说:“当我死了的时候,你们会流着感动的眼泪读我的诗……”后来,他走下讲台,坐在讲台的台阶上,闭着眼睛,把头抵在墙上……此刻,心力交瘁的诗人已经绝望。他以为人民已经不再需要他的诗歌,而这对以人民的艺术为生命依托的诗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诗人(2)
精神濒于崩溃的诗人想在爱情中获得拯救,像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真正的爱情又是那么不易获得。4月14日早晨,马雅可夫斯基约波伦斯卡雅到鲁北扬卡谈话。他的心情特别不好,在波伦斯卡雅进门后就把门锁上了,不让她出这间屋子,并急不可耐地要求她立刻离开剧院,让她“从现在起,在对扬申不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就住在这里,住在这间屋子里”。那天上午,剧院要排练《我们的青春》,波伦斯卡雅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导演一向要求严格,她认为自己必须于10点30分以前赶回剧院。于是,二人争执不下。马雅可夫斯基时而怒不可遏,时而失声痛哭,几乎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波伦斯卡雅并不了解马雅可夫斯基此刻的心情,在勉强使他安静下来后,便匆忙地赶着去剧院了。然而,当她刚跨出房门,屋里就传来了一声枪响,诗人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仅37岁的生命。
  巨星陨落,英才早逝,世人恸哭。“我还没有活完我人间的岁月,在人间我还没有爱够可爱的东西。”诗人的呼唤分明还在我们耳边回荡,然而,他走了,永远地走了。临终前,他留下了绝命书《致所有的人》。其中明确写道:“关于我的死别赖任何人,也请别造谣生事。”他说明自己的死因是“爱的小舟在生活的暗礁上撞碎。我跟生命已交割清楚,何必再提彼此的痛苦、不幸和怨怼”。而且绝望地说“我没有出路”。看来,私生活的不如意,确实是导致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绝命书中,马雅可夫斯基还将莉丽娅和波伦斯卡雅列为家属,并要求苏联政府为她们解决生活问题。对给他带来无限幸福与欢乐,激励他产生耀眼的灵感火花,同时又使他陷入无尽的苦恼和悲哀之中的两个女人,马雅可夫斯基真可谓用心良苦。
  

无冕影后:阮玲玉(1)
身份:中国电影演员
  死于:1935年3月8日(终年25岁)
  死因:自杀
  地点:上海
  评价:阮玲玉曾主演过《挂名夫妇》《故都春梦》《野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