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45-1949:中国战和纪实-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叹道:“德公,你不是不知道,我们党国的事情,不管蒋先生是否在野,没有他的默许,总是行不通的……”李宗仁顿时语塞,刚才满腹的祥云烟消云散。他颓然地看了张治中一眼,转念一想,去去也好,于是苦笑道:“那就请文伯兄再辛苦一趟吧!”
  张治中颇有心计,在去溪口之前,托人向蒋介石建议,仍希望蒋介石早日出国。其理由是:一可避免攻讦目标;二可卸去和谈失败的责任;三可使一般将领减少依赖心;四可增长见闻。这可全是为蒋介石着想。但他3月29日到溪口时,蒋介石对他态度很冷淡,只邀他游览溪口附近的风景,闭口不谈和谈问题。张治中私下问蒋经国何故?蒋经国武断地回道:“我亚伯对你的建议很不满。我也认为你好像是为共产党借箸代筹,同时也是李宗仁及其左右所乐意的。但###对亚伯是否出洋,全不措意,你岂不是强加于人!”张治中心想事到如今,你父子愿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吧!当张治中主动地向蒋介石报告南京所定的和谈腹案之后,蒋介石冷冷地说:“你回南京可对他们说,我已经下野,和谈完全由李代总统和何院长主持。我个人没有什么意见。”当晚张治中又暗问蒋经国:“总裁对和谈到底有何看法?”蒋经国回道:“亚伯料定和谈不会成功。###决不会接受划江而治……”张治中心有同感,苦笑道:“为了党国的生存,不负众托,我愿到北平去试一试!”蒋经国闻言顿时忧虑交加,不由直言相告:“但愿中华民国别断送在张长官手里才好!”张治中一怔,反问:“这是什么意思?”蒋经国武断地说:“对共产党屈服,就是断送中华民国。”张治中淡淡一笑:“如果不向对方屈服,我们也不必去和谈,你以为如何?”蒋经国诡辩道:“我们不但不反对和谈,而且赞成和谈,拖它几月,这就成了!”张治中浩叹道:“你以为对方会同意吗?”蒋经国沉吟不语,过了一阵,无可奈何地摆了摆头,只好说:“我看是很难很难的!”
  张治中于3月30日回到南京,李宗仁特于3月31日下午4时,在总统府“子超楼”举行茶会招待留京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听取张治中溪口之行的报告,并商谈成立“和谈指导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问题。阎锡山、白崇禧相继发言,坚持“腹案”中所提“和谈开始之前,双方就地停战”的主张,最好先签订停战协定,然后再商谈和平条件。最后李宗仁提议,由他、何应钦、于右任、居正、张群、吴铁成、孙科、吴忠信、童冠贤、朱家骅、徐永昌为“和谈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以他为召集人。在座的一致同意。当即何应钦带着名单飞广州向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联席会议提出报告,请求批准,很快得到同意,电告南京。当晚,张治中又拜见李宗仁。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十字路口 9(3)
他忧心忡忡地说:“我想来想去,还是请求德公允许我不参加这次和谈吧!”李宗仁闻言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
  “我认为这是白费力气的事。”
  “请文伯兄把话说清楚。”
  “事实摆在面前,还用得着我说吗?”
  李宗仁急着向张治中表白:“你如果怕我不可靠,我可以文书具结,放在你身边,这样行了吧!”
  张治中苦笑道:“不是你的问题……”
  李宗仁明白指的是溪口,毅然地回道:“文伯,他是他,我是我,我现在是国民政府的负责人。我们大家要和,他没办法。他自己也不能不要和谈。总而言之,你非去北平不可!”
  张治中沉重地说:“今日之下耍花枪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们不得人心,共产党得了天下,这是事实!在这情况下,要我去和谈,老实说这件事的下文如何,不说也可以想得到的……”
  “文伯兄,你究竟有何想法?”
  “我认为一切只有根据他们的意思去做,否则,无法谈起!”
  李宗仁忙说:“我已经多次表示过一切以毛泽东宣布的八项条件为基础嘛!你只管放心去!”
  张治中深沉地说:“这就要涉及到一个古老的所谓忠贞问题。蒋先生只希望我们为他个人而死,国家放在其次。这一点本党不少要人都不否认,引以为憾。那么一旦和谈过程中,出现了使蒋先生不痛快的事件,你说该怎么办?如果有些问题牵涉到代总统,你对我和其他几位代表又怎么看呢?”
  李宗仁低头不语,沉吟许久,说:“文伯兄的顾虑是事实。不过我已不止一次说过,一切得从和谈解决……”
  张治中又问:“这会不会给人一种印象,说我们是在缓和空气,争取时间而谈判,真实意图不是‘和’恰好为‘战’,你说这又该怎么办呢?”
  “这个……”李宗仁迟疑一会,又表白起自己:“对于和谈至少我是有诚意的,有信心的。不过,话说到这里,我也不能不说我的心里话……”
  张治中忙问:“德公的意见是?”
  “争取能划江而治!”李宗仁脱口而出,“只要我们能有半壁河山,以后我们就有办法了!为能实现这种局面。我甚至可以同意江南两省三市与中共共管。但这一点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提出!”
  张治中苦笑道:“共产党会答应?他们会这样笨?”
  李宗仁毅然地说:“能战能和,能和方能对等。再说,我们还有实力,还有一百几十万军队,美国政府还会援助我们——司徒大使曾多次向我保证。我已叫敬之命令汤恩伯将所部主力从上海延伸到长江中游,与白崇禧的华中部队紧密联系,以示坚决保卫长江;还叫他与溪口联系,将央行移存台湾的金银外币运回一部分应急……”
  张治中一听此话,苦笑、摇头、叹息!
  但他拗不过李宗仁。
  第二天——4月1日上午,张治中怀着“以最大的诚意与中共进行商谈”的沉重而激动的心情,率领南京代表团全体代表及顾问、秘书、随员共十九人,在以李宗仁为首的文武大员盛情欢送下,登上“天王号”专机飞往北平。
  

第二章 十字路口 10(1)
当天深夜,远在长沙的程潜在省府办公室里又绕室徘徊起来了!
  他刚刚收听完中共新华社的广播。他觉得在播完南京代表团到达北平的消息后,接着广播傅作义的通电,把二者联系起来,中共领导人今天作了篇绝妙的文章。傅作义他是很了解的,他很称许傅作义的勇气和魄力。北平和平解决的工作圆满结束,确是实现全国和平的开端,其意义深远。特别是在眼下全国和平商谈之际,傅作义在通电中发表的那些认识和意见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傅作义说:“两年半的内战,就我个人内心和行动,是在极端矛盾中痛苦地斗争着……”而他程潜何尝不是如此!他与傅作义有同感:最大的错误,就是执行了反动的戡乱政策,但傅作义对戡乱政策的批判,比他的认识更加深刻,真是入木三分!傅作义认为:“我们在实行所谓戡乱的时候,每天说的虽是为人民,而事实上一切问题却是为了摧残人民和压迫人民……正因如此,所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后为人民抛弃!”作为缔造“中华民国”的###,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信徒的程潜,面临傅作义所说的如此结局,回忆既往,心情是非常沉痛的!
  突然,机要秘书匆匆送来电讯记录稿:“报告主席,南京出事了!”
  程潜不由一惊,忙一手接过记录稿。
  他万万没想到,为促成和平的实现,特意为和谈代表团北上送行的南京十一所大专院校六千多学生高呼“反对假和平”、“实行李代总统七项诺言”等口号,在示威游行途中,竟遭到血腥镇压,不由气急交加,把脚一跺,怒吼道:“李宗仁是怎么搞的!”他奔出办公室,直接与南京通话。
  他质问李宗仁:“这对和谈何益?”
  李宗仁难堪极了,在电话里一再表白:“决不是我的意思,决不是我的意思!我一定要张耀明妥善处理!”
  听命于溪口蒋介石的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在李宗仁的严令下,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下令控制电讯,并决定用“双方互殴”来掩盖事实真相,推脱罪责。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南京“四一惨案”的真相,第二天传遍了长沙城。素来天不怕、地不怕,负有强烈革命传统的长沙大中学生万余人,为声援南京惨案,在中共湖南工委发动下,于4月7日举行示威,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经过长沙各条大街,高呼“反对假和平,争取真正和平”、“拥护中共和谈八项条件,彻底消灭反动势力”等激动人心的口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等激昂的歌曲,十分壮烈!整个长沙城沸腾起来了!且不说万人空巷、拥向街头、争相抢阅传单的场面,单讲当游行学生沿途在墙壁上写“停止征兵、征粮”等标语时,市民主动帮学生搬梯子,并从家里调好石灰送给学生的情景就蛮动人了!更使人激奋的是,许多工人、市郊农民、小学教师和公务员,自动加入游行队伍,连国民党的警察有的也换上便衣,跟着学生高呼口号……
  虽然事前,湖南地下党通过程星龄向程潜打了招呼,而程潜早已宣布开放言论自由,但为防万一,他还是乔装打扮,带上随从,坐上小车,亲自巡视街头。他目睹如此情景,震惊得心扑腾乱跳,不由喃喃自语:“民心不可侮!”他几次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想下车向游行人们表白自己的心迹,但转念一想,只好作罢。这时,刚从南京飞返汉口的“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得到长沙举行游行示威的报告,大发雷霆,怒吼道:“程潜是怎样搞的,长沙简直赤化了!”
  他立即电召唐星到汉口,气势汹汹地质问道:“程潜的意向究竟如何?”唐星道:“程颂公对李代总统与白长官是唯命是从的。”
  白崇禧对唐星深信不疑。他以和缓语气说:“我总觉得长沙的气味不正。我早听说程潜身边的程星龄、肖作霖、邓介松等人大成问题!”
  唐星不由暗吃一惊,但他不慌不忙地遮掩道:“不瞒你说,颂公的左右确实复杂。刘嘉树、杨继荣是坚决###的;肖作霖、邓介松不过是投机分子;李默庵态度暧昧;程星龄与颂公虽有族谊,但颂公向来不喜欢他。社会上有人叫嚷自救,想搞局部和平,不免使颂公摇摇摆摆。好在有坚决###的陈子良掌握兵权,颂公起不了什么作用。”
   。。

第二章 十字路口 10(2)
白崇禧听罢唐星这番介绍,不由点了点头,放心地笑了。
  但不久,白以“华中军政长官”的职权,强迫邓介松辞去湖南省府秘书长的职务,以推荐为名,实是强派桂系人物杨绩荪继任,以此监视程潜。
  但他万万想不到,没过多久,就在杨绩荪的眼皮下,中共地下党员余志宏向程星龄传达了中共湖南工委的意见,希望程潜、陈明仁向中共中央递送一份备忘录,表示起义态度。程潜得知,欣然同意,即嘱程星龄起草。备忘录表明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关于国共和谈的八项条件,决心脱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程潜校阅亲笔签名,但密送陈明仁签名时,却被陈拒绝,理由是怕泄露。备忘录由程星龄转送中共湖南工委。
  恰李达潜赴北平,程潜得知后,即赠旅费五百元由方叔章转交,并委托李达向毛泽东汇报他起义的决心。李达经香港到达北平,在香山会见毛泽东时,如实汇报了程潜密谋起义的情况,毛泽东很高兴。
  

第二章 十字路口 11(1)
正当程潜在长沙密谋起义的时候,早在4月3日上午,中共和谈首席代表周恩来在北平六和饭店单独接见李宗仁驻北平的联络官黄启汉。
  当天下午6时,黄启汉乘机回到南京。李宗仁忙把他接到傅厚岗官邸。
  黄启汉向李宗仁报告:“今天上午周恩来接见我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较量,蒋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歼灭殆尽,剩下的不过是打扫战场而已,为了尽快地收拾残局,早日进行和平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在毛主席提出的八项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我们还是欢迎的。本来我们对蒋介石及其死党,就不存在任何幻想,倒是希望那些错跟蒋介石的人,应该认清形势,猛醒回头了。”
  李宗仁闻之默然。
  “周恩来要我向代总统转达几条具体意见。”
  “什么意见?”李宗仁忙问道。
  “第一,在和谈期间,人民解放军可以暂不渡过长江。但和谈以后,谈成,解放军要渡江,谈不成,解放军也要渡江。”
  李宗仁一听此话,顿时两眼发呆,有如五雷轰顶,他与白崇禧“划江而治”的美梦,像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第二,白崇禧在武汉指挥的国民党部队,应先撤退到花园以南一线。”李宗仁两眼凝视着黄启汉。
  “第三,希望代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南京,能够争取更多的军政大员留在南京更好。考虑到代总统的安全,希望调桂系部队一个师进驻南京以防万一,如蒋一旦攻击,只要代总统守住一天,解放军就可开进南京……”
  李宗仁这一夜又失眠了……
  翌日,程思远向他报告:“北平广播了重要社评,题目是《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什么内容?”李宗仁很焦急,“谈判没破裂吧?”
  “那倒没有。北平广播说,有两条路摆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面前,一条是向蒋介石和美国政府靠拢,另一条是向人民靠拢。前一条路是继续与人民为敌与蒋介石同归于尽;后一条路与蒋、美决裂……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李宗仁默然,绕室徘徊。
  当晚,担任南京和谈代表团交通联络工作的刘仲华由北平打来长途电话给程思远,请于次日派飞机到北平接人。李宗仁闻之满怀希望,以为代表团要派人南归报告情况了。可是5日下午4时,程思远到明故宫机场去接人,接到的却是“民革”的中委朱蕴山、李民欣和一个不明身份的刘子衡,他们由刘仲容陪同前来。刘仲容乃湖南益阳人,长期在李宗仁左右任参议,与中共有联系。早在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即致电毛泽东,要求人民解放军停止过江,举行和平谈判时,毛泽东为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和谈意图,便抓住时机亲自对李宗仁、白崇禧进行策反,并提出要刘仲容担当和谈联系人。3月下旬刘仲容受白崇禧之托北上试探和议。他到北平会见了周恩来,随后毛泽东接见了他,并作了指示:关于李宗仁的政治地位,可以暂时不动,还当他的总统。如果谈判成功,欢迎李、白到北平来,也欢迎何应钦来;关于桂系部队,只要不出击,我们也不动它,等到将来再具体商谈,至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是这样,如果他们不阻碍人民解放军渡江,暂时也可以保留他们的番号,听候协商处理;关于国家的统一问题,国共双方正式商谈时,如果李宗仁出席,那么我对等,我也出席,如果李不愿来,由何应钦或白崇禧当代表也可以,我们则派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参加,来个对等。双方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之后,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那么南京政府的牌子就不要挂了。在对待白崇禧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你白先生喜欢带兵,将来国防部成立了,给你带五六十万人,做个大统帅好不好?”为了争取白崇禧转向人民,周恩来特地命令释放被俘的白崇禧一位亲戚——桂军师长海竞祥,并用飞机送到南京。这次刘仲容一行数人南来,一下专机,就避见新闻记者,所以当时被上海、南京报纸称之为“神秘客”。但他们并没有给李宗仁带来什么好消息,而是代表李济深以第三者资格劝告李宗仁、白崇禧完全接受八项条件。
  

第二章 十字路口 11(2)
李宗仁对此默然不语。
  白崇禧却暴跳如雷:“只要中共坚持渡江便不能接纳和议!”
  当晚司徒雷登密访李宗仁。
  李宗仁叹道:“我在南京出任代总统已近三月,本想为不可收拾的残局尽最后一点努力,期望息兵,达到和平,解民于倒悬。古人云,尽人事而后听天命,但是现在……难呀,难呀……”
  司徒雷登笑道:“贵总统不必太悲观吧,据我所知,贵国国防部已经向政府保证,长江天堑至少可守半年;而京沪线作战,有把握打三个月到六个月。如果贵总统决心把这副担子挑起来,我想大家不会眼巴巴看中国闹笑话吧?!”
  李宗仁见司徒雷登有所暗示,不由有了些把死马当活马医的信心。送走司徒雷登,急召智囊团谋划策略……
  4月7日下午7时,李宗仁在傅厚岗官邸设宴招待朱蕴山、李民欣等,饭后谈到战犯问题,李宗仁说,他可以一身受之而不辞,而要求豁免蒋介石等发动“戡乱”战争的责任,以免和谈受到溪口方面的破坏。那位不明身份的刘子衡建议可由李去电毛泽东主席提出此项意见。
  当晚11时,李宗仁致电毛泽东。
  次日,李宗仁即接到北平的复电:“……战犯问题……总以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推进,是否有利于用和平方法解决问题为标准。在此标准下,我们准备采取宽大的政策……”
  李宗仁召开国民党和谈指导委员会会议,研究磋商……
  4月9日,根据国民党中常会的决议由何应钦出面给张治中去电,要张治中坚持以下各点:“一、为表示谋和诚意,昭信国人,在和谈开始进行时,双方应即下令停战,部队各守原防。###在和谈进行期间,如实行渡江,即表示其无谋和诚意,政府应即召回代表,并宣布和谈破裂之责任属于共方。
  “二、为保卫国家独立自主之精神,以践履联合国宪章所赋予之责任,对于向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之外交政策,应予维持。
  “三、为切实维护人民之自由生活方式,应停止施行暴力之政策,对人民之自由权利及其生命财产,应依法予以保障。
  “四、双方军队应在平等条件之下,各就防区自行整编,其整编方案,必须有双方互相尊重同时实行之保证。
  “五、政府之组织形式及其构成分子以确能保证上述第二、三、四各项原则实施为条件。”
  

第二章 十字路口 12(1)
北平,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谈判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