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秀发拂过钢枪-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就这么闪电般地相恋了。宋小雅当天就把文凯带回了自己的家,介绍给父母。宋小雅的母亲一听文凯在那么遥远的地方当兵,坚决反对。有人说,上了年纪的人谈恋爱,就像老房子着了火。这话用在文凯、宋小雅这两个人身上也同样适合。他俩烧起的这场大火不是一个家长的极力反对就能阻止的。他们急不可耐地开始谈婚论嫁,在文凯归队一周前,又闪电般地结了婚,速度之快令所有认识他们的人为之咋舌。

第十五章  韩雪参军始末(1)
虽说都在训练基地,但由于不在一个大院里训练,开训动员后,韩雪和程阳再未碰过面,一直到元旦晚会。元旦晚会,程阳风头出尽,既是主持人,又是表演者。他表演的小提琴独奏《梁祝》引来官兵如潮的掌声,把新兵元旦晚会推向了高潮。对韩雪来说,与别的新兵并无不同,不过是一名观众而已,依然与程阳隔着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

  是什么原因让程阳离开北大这个令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选择军旅,是因为自己还是另有隐情,还是像自己一样迫不得已?她曾写信给父母,说她在新训队见到程阳了,旁敲侧击想从他们那里知道点什么,可父母的回信至字未提。她见不到程阳,几次曾提笔想问个究竟,可一次次又不知如何开口,只好颓然搁笔。她想,只要你不说,我就不问。如果真是因自己,她该如何担当?还是不知道为好,省得自己多一份心理负担。军营有句俗语:“老兵病多,新兵信多。”这话一点不假,韩雪几乎每天能收到信,朋友的、同学的、父母的,有时候一天能收到好几封,有时候她也希望能收到一封来自程阳的信,能给她解释点什么,她实在好奇的厉害,可程阳一直没寄来片言只语。

  说起来实在惭愧,韩雪并不是怀着报效祖国的宏伟壮志更不是从小就羡慕绿军装才走进军营的。穿上绿军装纯粹是为了逃避。说到逃避,也就自然牵扯到写作。

  小时候,韩雪写作的天分并不是很高,总是为应付每天的日记发愁。经常是今天写“星期天我帮妈妈干活,妈妈夸我是乖孩子”,明天写“上学的路上,我帮肓人叔叔过马路,叔叔说我是懂事的孩子”,后天又是“我在校园里捡到一只笔交给老师,老师夸我是好学生”之类。记得小学三年级,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并把他们带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归来后,韩雪写了句“啊,秋天”却再不如何下笔。直到上了高一,遇到实师老师蔡岳,韩雪的写作天份才开始显山露水。

  蔡岳是那种既帅气又有亲和力的老师,虽然还有一点校园学子的青涩,但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尤其是女同学,争奇斗艳想引起他的注意。韩雪不是那种容貌出众的女孩,韩雪就把别人花在穿着打扮上的时间全部用在作文上,希望能以此引起蔡岳老师对自己的注意。

  这一招果然奏效。蔡岳老师用他那充满磁性和激情的嗓音朗诵韩雪的作文,几乎成了写作课上的固定内容。

  半年后,蔡老师实习期满走了。分别时,同学们难过极了,女同学一个个哭得唏里哗啦,送别时一个劲地对蔡老师喊:“小蔡老师,不要忘了我们啊!”

  韩雪没喊也没掉眼泪。 。 想看书来

第十六章  韩雪参军始末(2)
蔡老师走后,韩雪的写作热情非但没减,反而与日俱增。韩雪开始背着老师同学偷偷地投稿。韩雪相信只要蔡老师能经常读到她的文章,就一定不会忘了自己。

  于是,每晚九点至十一点,呷着浓茶爬格子,成了韩雪夜生活的主要内容。后来,开始有作品频频亮相于报刊。慢慢地,写作的初衷日渐淡忘,对文学的热爱,却盘根错节留存在心中,无法拔出。

  随着发表作品数量的增多,韩雪的名声也越来越响,韩雪的照片被登在各种刊物上并授予“未来作家”、“明日之星”之类的头衔。顶着璀璨夺目的光环行走在校园里,还没清醒过来高考就呼啸而至。仓促上阵的她败得一塌 糊涂。

  从云端惨跌下来,韩雪躲在屋里整整两天没吃没喝。

  第三天韩雪走出屋子,一看到老爸身上的军装就说:“老爸,我要当兵。”

  老爸没有惊奇也没问为什么,而是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一个劲点头许诺:“行,行,只要你高兴,干什么都行。”

  其实,在走出房门之前,连韩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当兵。听见韩雪说想当兵,老爸像抓了根救命稻草,她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过去,韩雪一点都不后悔。那么充实快乐的每一天,即便有谁拿一张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与她兑换,韩雪 相信自己一定不肯。她敢打睹,同样是用功熬夜,没有谁能与自己沉浸其中的快乐相比。

  只是,一贯骄傲的她还真的不习惯于坦然面对失败面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堆满同情的表情。让韩雪去复读,对她无异于剥光了示众。

  韩雪走出房间只是不想让守候在屋外的父母过于担心。走出屋子看到老爸的军装,就看到了一条逃避难堪逃避尴尬的出路。

  父亲是穿军装的。绿军装给家里带来荣耀的同时,亦带来许多苦涩和沉重。对于这一点,韩雪从小就深有体会。

  小时候,父母长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有时几年也难得相聚一次。韩雪也经常闹整天念叨爸爸,见了爸爸却躲在妈妈身后叫叔叔的笑话。她清楚记得妈妈时常一个人半天一动不动地盯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看着看着就把相框扣在桌面上,把头埋在臂弯里,让韩雪看不到她的表情。有时候韩雪也想,母亲的表情之所以缺少阳光,跟父母长期两地分居不无关系。一个年轻女人,带着年幼的孩子独自撑家的艰辛,只有母亲自己知道。直到小学毕业韩雪和母亲随军后,才结束了父母分居的历史。

  可韩雪不计较什么路了,只要能够让她逃避。

  父亲在部队官至副师级,韩雪要穿军装,还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第十七章  姚远的“包袱”(1)
春节一过,新训工作也渐近尾声,队长文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自己中队物色了两个好苗子,一个不用说大家就能猜出是程阳。虽然他清楚把这个大学生放到他们那个偏远中队有些屈才,但带兵人都这样,碰到好苗子,就如同葛朗台看见金子,忍不住想据为己有。他物色的另一个人选,是姚远,这多少出乎大家的意料。姚远与程阳相比,太普通了,像他这样的,在新训队一抓一大把。直到新训结束,姚远的军事动作都没有叫他的小个子班长满意过,怎么看都觉得有些捌扭。而姚远的刻苦,是有目共睹的。事已至此,只能说明他不是个当兵的料。一个军人,如果军事动作不过硬,很难在部队扬眉吐气的。像姚远这样的,别人避之为恐不及,而文队长却把他当宝贝,这确实有悖常理。

  在文凯看来,姚远绝非天生不是当兵的料,问题的根源在于他太想训练好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不善言谈的新兵带着这样大的压力,从他的目光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有多苛责,什么事都想做好,尤其是军事训练。正因为他太想训练好了,让他永远处在高度紧张当中,不能够放松,加之用力过度,动作自然僵硬、走形。文凯曾找姚远谈过,但姚远却始终没能把思想上的包袱放下来,因此收效甚微。但文凯相信,只要姚远那一天能领悟到这些,放轻松一点,一切自会迎刃而解。还有,文凯曾无意中看到过姚远写过的东西,文笔确实不错,成了他心目中文书的不二人选。

  没有谁能够三言两语能让姚远放下包袱。他心里的压力有多大,只有他自己知道。许多次他从梦中惊醒,他真的太害怕太害怕再一次一无所获灰头土脸回到家乡回到母亲面前,可他又不知道如何才能阻挡住这样的脚步,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他。虽然刚入伍不久,可每过一天,都会让他心惊肉跳。

  十五岁那年暑假,年近华甲的父亲积劳成疾,突然撒手人寰。家里只剩下母亲、三姐和年幼的姚远,母亲可以跟哥哥去青岛,三姐父亲在世时已经帮她找了婆家,过一两年嫁过去就行了,可姚远怎么办?安葬完父亲,姚远何去何从,成了家人亲戚争论的焦点。姚远还没有从父亲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看到这些,心里一片悲凉。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似每个人都在关心我,为我的出路考虑。可真正有谁问过我一句,问我最想要干什么?我终于明白,自己俨然成了一块绊脚石,大家不过是想办法把我挪开,好各奔前程。我真的就要离开校园了吗?如果不能继续读书,那么干别的任何事于我何不同?像父亲一样,做一个终老黄土的农民也未尝不可!”这年,姚远刚考上高中,他脑海中尽是北大、清华,这时让他终止学业,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第十八章  姚远的“包袱”(2)
日记被哥哥家姚家树看到了,这倒不如说是姚远故意的。看了姚远的日记,哥哥经过一番激烈地思想斗争,最后决定调回家乡,照顾母亲,供弟弟完成学业。这个抉择,对姚家树来说何其艰难。当时,他全家已定居青岛,最重要的是他事业正如日中天。让他和妻子离开心爱的工作,全家从美丽的海滨城市调回大西北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县城,这该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可为了母亲和弟弟,他毅然决然地调了回来。

  很显然,姚远误解了家人,尤其是哥哥。先前哥哥之所以有让弟弟终止学业,学开车什么的,也是希望他既可以从事心爱的事业,还可以照顾好母亲,而且弟弟有一技之长好将来立足社会,没想到年幼的弟弟有自己的理想,不愿听从他的安排。

  父亲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小儿子家齐。姚家树赶来时,父亲已经走了,当他听说了父亲临终的遗言后,跪在父亲坟前声泪俱下地说:“大,您放心,我一定替您把弟弟拉扯成人。”

  长兄如父。父亲走了后,大哥姚家齐主动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为了一个前途未卜的弟弟,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这只有手足兄弟才能做到。

  弟弟姚远却没有象哥哥所期望的那样考上大学,高中三年连一粒聊以自慰的秕谷都没收到,灰头土脸地回到了父辈们几经耕耘的那片土地。但他又不甘心日复一日在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也许连火车都无缘目睹。加之一系列不顺心的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他终于逃离土地,抛下年迈的母亲,从军入伍,再一次离开了家乡。

  把一个风雨飘摇的家、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留给头发花白的母亲,每到夜深人静,想到母亲怀抱婴儿孤灯独对的情景,姚远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越发对自己的残酷无情恨得咬牙切齿。母亲坚决支持自己出来,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有出息,如果再一次灰头土脸地回到母亲面前,将对她是多大的打击,可如何才能够从这么多新兵中脱颖而出,他一片茫然。他清楚自己,他太平凡了,淹没在人海中看不出一点特别。他能做的,只有什么也不想,埋头刻苦训练。因动作不规范,被班长训斥,被别人嘲笑也不再乎,反而越是这样,心里越好受一些。 。 想看书来

第十九章  新训结束
文凯没有完全如愿,新训结结束后,他中意的两个新兵苗子,只带回来了姚远一人。程阳因为阳光帅气,高大挺拔,被总队机关警卫中队挑走了。

  程阳下连时没能跟队长文凯一块儿走,心里多少有点遗憾,还有姚远,他总觉得这个闷葫芦心里装着不少事情,可直到下连,虽然两人床挨着床,可他只字未对他吐露过什么。程阳多多少少能感觉出姚远对自己的敌意,可他却一直对姚远心存好感。许多人经过戈壁滩三个多月的风沙洗礼,均变黑了,可姚远的肤色一直是那种健康的麦色。姚远浓浓的剑眉下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眼,眼神里始终充满浓得化不开的忧郁。每次看到姚远的眼神,他的心弦就像被人轻轻拨动了一下,都会不由自己主地颤一下。他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活得如此沉重?他心里充满怜惜,恨不能伸手抹去他所有的不幸,可他又无能为力。

  起初接触,姚远并不起眼,相处久了,程阳觉得姚远非常耐看,而且有种诗人的气质。对,一个活得沉得而忧郁的诗人。程阳总是想,人是多么的不同,有的人,就像一口假山,初一见面,所有的美丽都堆砌在你面前,让你很快就能够喜欢上他,可这种人往往没有内涵,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有的人如一口深井,起初不显眼,可时间久了,你总能从这口井里打出甘甜的井水。他觉得,姚远就是后者。新训刚开始,许多人为了给班长留个好印象,争先恐后地干活,姚远常常被班长批评为没眼色,其实活他没少干,只是不会像别人那么会表现罢了。到了后来,班里的细小工作,几乎被他一个人包揽了,可由于他的军事动作不理想,班长从不表扬他,他也任劳任怨。新训结束,评嘉奖,除了程阳投给姚远,班里其余的人都把票给了程阳,这让程阳感到受之有愧,也觉得欠了姚远,可姚远一点也没计较,还是副不苟言笑的样子。

  不知从何时起,他从心里把姚远当成了自己的弟弟,总想保护他,虽然有时候他觉得姚远远比自己成熟,可一种想保护姚远的想法却根深蒂固地留在心中,摆脱不掉。没想到新训一结束,他们就天隔一方,让他心里极为难过。下连前一天,全班战友紧紧地围坐在一起,熄灯后,大家摸黑把手伸过来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大家天南地北聚在一起摸爬滚打,有过矛盾,也有过冲突,经过三个多月的磨合,关系日渐融洽,刚体会到“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份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情谊,转眼却又要各奔东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营就是这样,处处都是驿站,一挥手便是天涯。

  “快睡觉了!”小个子班长在催,可大家还粘在一起,最后,全班九个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热泪在每个人的脸上恣意流淌。他们多希望,时间,在这一刻停留。在那一刻,程阳也终于感受到了姚远内心一样充满了留恋和不舍。

  第二天,他们上路了。也许,有些人,这一辈子再也不会相见。新训一队像程阳一样分到总队机关的不多,大多数被分在了大漠戈壁。要不是想到韩雪也分到了省城,程阳心里一定会非常非常遗憾,因为有韩雪一路同行,他心中的遗憾才略为少了些。

第二十章  曾经的约定
下连后,韩雪被分到通信站,与程阳所在的警卫中队同在机关大院,才开始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子。

  当年分别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小学毕业后,他们一同考上了城关中学。上了初中,两人似乎一下地长大了不少也生疏了不少。上学放学,不再像上小学那样旁若无人肩并肩手牵手,叽叽喳喳一路闹个不停说个不停。上初中后,他俩是邻班。每天上学放学,程阳习惯性地等韩雪出来,然后又装做不认识似的走在前面或跟在后面,若即若离,从不主动拉呱。但两人心里清楚,他们的友情不曾减淡,默契也不曾稍离。

  有天放学后,韩雪主动等程阳。像以往一样两人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中途,韩雪等程阳与自己走齐后没头没脑地告诉他:“我们要走了。”程阳站定,盯着韩雪的脸问:“去哪儿?”“到爸爸那儿去。妈妈的调动手续办妥了。明天我们就离开。”韩雪一句一顿地说,似乎有点难以启齿。“明天?!”听了韩雪的话,程阳整个人一下地傻了,脸上那种奇怪复杂的表情,让韩雪一辈子都忘不了。然后,程阳扭头就走,走得很急很快。他很生气,但又不知生谁的气。他整个人都懵了,脑子一片空白。这一切来的太突然了,让他措手不及。他整个人失控了,他不知道怎么办,只是机械地大步流星地往前走,去哪儿去干什么,他不知道。只是急匆匆地往前走,像是拼命甩掉什么又像逃避什么。韩雪急急地跟在后面,第一次发现这个挺拔傲气的男孩的背影是如此单薄如此孤单,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

  他们就这样急急地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出城市的末稍走到夜幕的边缘,走到什么都看不清的时候,程阳才停下来。不知怎么开口,他俩就这么面对面站着,看不清彼此的表情。韩雪只听到程阳急促的气息。随着程阳的气息声慢慢地趋于平和的同时,韩雪也感觉到他心中汹涌的浪潮也慢慢退去逐渐趋于平和。

  “小雪,你最想上那所大学?”过了很久,程阳才突然问韩雪。

  “北大。”韩雪答道,语气充满疑惑。

  “那我们北大见!”程阳一把抓住韩雪的手,用急切但又不用置疑的口吻说。

  黑暗中,韩雪坚定地点了点头。然后,他们往回走,一路无语,手却一直没有松开。

  韩雪走后,程阳的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好长一断时间都飘飘悠悠,没有着落。他整天失魂落魄似的,时常盯着韩雪家紧闭的门扉出神。

  程阳的父母很开明,他能理解儿子的感受。韩雪走后,连他们都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不是个滋味,更何况是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可儿子久久地缓不过劲来,让他们又隐隐有些担心。有天,爸爸实在看不下去,就主动和程阳谈了一次心。那时程阳记事以来爸爸和他最严肃的一次谈话。

  爸爸说,你心里不好受,这我们知道。但人与人终是要分别的,哪怕是最好的朋友最爱的亲人。你早一天经历早一天懂得这些其实是好事,这样你会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见儿子埋着头不说话。他又问儿子,临别时,小雪给你说什么没有。

  许久,程阳才期期艾艾地说:“我们约定在北大见。”这不过是他情急之中抓得一根稻草。一听韩雪说要走,那刻他有种一无所有的恐慌,他急于想抓住什么才如此说的。现在想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听了儿子的话,爸爸用坚定的语气说:“你这样下去,失约的那个人肯定是你。”然后,头也不回地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