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江北去-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鸭、每一件农具、每一块土地、每一项利益的落实,都是天大的事情。
  从1966年3月作为县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岳文华随同他人护送第一批148万多移民到湖北荆门和大柴湖安家,到1976年第六批(也是最后一批)25万多移民在淅川境内的荒山上后靠完毕,在长达十年的淅川移民迁徙的艰难岁月中,岳文华以一颗虔敬之心,一丝不苟地诚待了24万多淅川移民:他一次次配合长办对库区淹没区实物指标进行调查登记、建档;对每一批外迁或后靠移民进行人口审核,填写分户建房户卡、档案;不断向上申报移民建房料物,为移民催要建房木材、钢材、铁钉以及建房用煤,先后多次到平顶山煤矿、省物总站、武钢等地找关系落实物资;帮助移民新村搞规划,组织检查移民新建房、人畜饮水、用电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和专业项目落实;在丹江口水库1973—1974年连续两年超水位蓄水抢险中,组织抢险物资,冬季组织劳力给倒房户新建房屋,使受灾倒房户入冬前住进新房,安全过冬……
  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努力作好自己能作好的一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淅川:古丹阳最后的告别(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以后,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跃进”、“文革”年代丹江口水库建设遗留下的大量问题开始被凸现、被重视,中央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库区移民房屋维修和改建、人畜饮水、交通运输、修建库区码头和生产路桥、扶持移民耕牛、机耕配套等实际问题。
  这个时期的岳文华,先后接待县内外新老移民3500多人次,查阅移民档案,对照新老移民政策规定,完善各种立案手续,由专人内查外调,提交移民指挥部集体研究审批。帮助解决移民房产遗留问题、人口遗留问题、超水位蓄水移民受灾问题等等。
  通过三年多处理移民遗留问题,解决了大批库区内外新老移民来信来访反映的实际困难和兑现发款。
  1984年3月至6月,河南省和南阳市移民办欠淅川县历批移民款达1000多万元,其中省欠660万元,市欠520万元,县委指派岳文华专职赴省市催要此项欠款。岳文华除向省市有关部门如实反映淅川库区移民受灾、房屋倒塌、灾民露天食宿、群众怨声载道等实情外,便是天天去给人家打扫卫生、打开水,以实际行动感动上级部门。历时90多天努力,终于感动了省市领导,省移民办一次性付清欠款,南阳市移民办也先后分两次付清欠款。
  同年7月29日,经县委组织部考核批准岳文华任淅川县移民办副主任。
  此后的年月,一直在这个副职岗位上的岳文华,为落实一项一项移民政策、为发展库区生产、为把每一元补助款发放到移民手里,为给移民打一眼水井、修一间房子、建一所学校、发一头耕牛、买一只渔船、养一箱网鱼、种一亩柑橘……他都事无巨细,鞠躬尽瘁。
  淅川移民没有人不知道一个叫“小岳”的人,从“小岳”叫到了“老岳”。岳文华说,我一辈子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为移民”。这是怎样的一件事啊!
  尤令我感动的是:1998年退居二线为副科级调研员的岳文华,又用4年时间整理、编写、修改、校核、出版了《淅川县移民志》。为编写好这部移民志,岳文华数次奔赴湖北钟祥、荆门走访了当年成千上万个移民,查阅了成千上万件资料。 425万字的《移民志》,体例的清晰、资料的翔实、文字的严谨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移民志书,这部志书是对淅川20多万移民奉献和牺牲的铭记,也是对当年中国最大一个水库建设史的铭记。
  2001年6月,淅川移民志出版后,岳文华又开始对移民迁安人口进行全面整理。经历了丹江口水库移民全部过程的岳文华,很清楚那个年代留下了多少遗憾和亏欠,外迁和内安、返迁和复迁长达20年,移民的漏登漏记、江水的无情淹没都将使一切变得模糊。岳文华决心将这片模糊变得澄明起来,他开始分批次、分年度地一个公社一个公社、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一家一户一人地进行造册登记。其中外迁移民79,546人一人一张卡片,按姓名、性别、年龄、迁出时间、地址、迁入时间、地址一一进行分户建档登记,他登记装订了五大册,每册都厚达三四百页;对10万多内安的移民他作了同样的整理,登记装订了12册!
  与此同时,他又选编了淅川县历批移民政策规定。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从1959年开始至1978年移民迁安工作任务结束;1979年至1999年处理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和恢复发展移民的生产生活,前后历时了40多年。丹江口水库移民动迁规模大、难度高、延续时间长,在国内已建水库中是绝无仅有的。
  淅川水库移民的历史是我国水库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淅川历次移民迁安人口、政策规定、动迁方案、主要领导讲话等历史档案资料不全,在有关文献中虽有反映,但支离破碎,缺乏系统完整的记述。为了完善移民系统资料档案,岳文华从2001年开始潜心查阅、收集,于2002年10月初,整理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资料,他把40年间历次移民政策规定、移民动迁方案、移民迁安人口及迁安情况进行了科学归纳,终于完成了一部《丹江口水库淅川县移民工作资料选编》,《选编》共分六个部分,117条文件规定,约22万多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淅川:古丹阳最后的告别(7)
这部《选编》,是—部移民工作的档案库、工具书,更是研究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和移民历史不可缺少的文件备忘;这是一部真实的铭记,它铭记着中国那段历史不能再更改的真貌!它对于做好淅川乃至全国移民工作、处理好移民遗留问题、乃至今天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郧县移民局范有良、均县移民局丁力先等全国许多优秀移民工作者一样,岳文华这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他只是默默地以其自身生命的本真作好了他应该做好的工作,这本真里包括一个真正的人的善与良知、责任与使命、品格与德性。由此,他弥补了那段历史太多的缺损,他补偿了那段岁月太多的亏欠。
  岳文华有一本2万多字的“参事摘要”,他说整理这本“参事摘要”是准备留给儿孙们的,告诉后代他这—生都做了什么。他把这一生的家事、政事都记载在那本“摘要”里,包括他的大女儿当年怎样因没房住而出生在马棚里;包括他家哪年盖房子,用了多少砖、多少水泥;包括他参加了什么会议,到哪里出差;包括到哪个村子为移民办了哪件事……一个一丝不苟的人用一丝不苟的一生铭记了几十万淅川移民,也铭记了他辛辛苦苦、光明磊落的人生。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1)
  移民大西北
  1
  丹江口水库跨汉水、丹江两条河流,淹没耕地676万亩,其中淹没河南淅川285万亩,其余39万余亩为湖北郧县、均县、郧西三县的良田好地。原本生活在这片秀美河川上的几十个繁华城镇、近两千个自然村落、6万多个家庭、近39万个体生命因此而改变了命运。
  从1961年丹江口大坝围堰壅水、淅川124米以下数万居民仓促离开家园,到1980年郧县第五批移民最后迁离库区,鄂豫两省四县人民一直处在长达近20年的故园大迁徙中。移民的迁徙随着库水位的不断上升而疲于奔波,而库水位却在不断变动:时而120米,时而134米,时而又145米、155米、157米、159米,每变动一次,几万个家庭就得扶老携幼走上艰难的迁徙之路。
  处在“大跃进”、“文革”那个灾难性的历史时期,鄂豫两省移民的方式也错综复杂,移民在简单、粗暴、无序或“以水撵人”中历经了太多的磨难,在人均只有几百元迁建费和10元(郧县只有5元)搬迁补助费中他们含泪走向异乡,即使这少得可怜的费用也是统一使用,并不发给移民本人。移民有投亲靠友的,有举家迁往外县外省的,有后靠到本地荒山野岭的。
  但无论哪种迁徙方式,他们都上演了中国水库移民史上最悲份的一幕。
  现在,我们来看淅川县当年移民青海的情况——
  据淅川移民局干部岳文华提供:早在1969年10月3日至11日,岳文华、魏焕云两人即去青海省移民安置农场外访过关于淅川移民的情况。1999年为编写移民志,岳文华又走访了原支边带队领导王海申、李纪奎、侯富润,岳文华整理了前后两次谈话纪录——
  1958年11月3日,南阳地区按照中央精神,支边任务主要分配在平源县,但为了安置丹江口水库移民,地区分配给淅川县8000人任务。1958年11月17日,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通知精神,制订了《动员支边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的意见》,决定从库区三官殿、埠口、宋湾、滔河、老城等五个区移民人口中去完成支边任务。经过个人自愿申请报名,最后审定8008人,其中男青年5565人,女青年2443人,一次性到达青海省西宁市,分三批到安置点。
  当时,支边青年每人配发大衣一件、棉衣一套、被褥各一条。棉鞋棉袜、手套由青年自备(个别有困难也可适当补助),每人带干粮二斤,小农具一至二件(指镢头、锨、铲、铡刀、锄等),菜籽、粮种等。
  第一批是1959年4月3日,从西宁由王海申带领淅川老城、马蹬、大石桥、仓房等4个公社3121人,与信阳汝南县支边青年2000人,合编为文都建设兵团,进住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第二批是1959年5月3日从西宁由李纪奎带领滔河、宋湾两个公社2765人进住青海省贵南县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军马场。
  第三批由张道善从西宁带领李官桥、埠口2122人于1959年5月13日进住青海省海南自治州都兰县农场落户。
  1960年3月,青海省组织慰问团到淅川县慰问,当年冬,淅川县又组织支边青年家属4909户14334人,迁往青海省安家落户。以上支边青年和家属共迁入22342人。
  经座谈回忆和记录日记,现留住在青海省只剩5930人。
  由于长途搬迁,气候、环境和生产、生活不适应,加之1959至1960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支边青年和家属年老、体弱、多病,在行途中伤亡病故,进入安置区又急于返迁,多数病死在途中,据不完全统计,死亡5400多人。
  关于这22万多淅川移民的命运,是我2005年6月到达淅川后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2005年6月5日,我采访到达淅川县城,主管移民的副县长姬丰臣对我说,你看了那个报告肯定会哭,我看一次哭一次……此后我看到了1961年中共淅川县委编号为204号的文件,这份文件是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报告名称为《关于支援边疆移民青海省返籍人员安排生产生活的紧急请示报告》——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2)
南阳地区、河南省委并请转报中南局、党中央:
  我县自1959年至1960年,先后两次支援边疆移民青海省22324人,其中,男12494人,女9830人;青壮年12793人,家属9535人。自1961年1月至8月中旬已返回11052人,而绝大部分是老年和小孩,在回归人员中又多系无依无着,大部分生活用具当在青海,他们体质都很瘦弱。据统计调查有轻重病员达6918人,占回归总人数的626%,其中干瘦、浮肿病3729人,占发病人的539%。因此从入夏以来,在回归途中不断发生死亡事故,据初步了解从西宁至淅川途中即死亡56人。
  据返籍回归人员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生活调剂不好,加之气候、水土不服,不仅疾病流行十分严重,而且死亡达30%左右。我县埠口区党子口大队支边迁往青海循化县文都农场76人,死亡36人。关防滩公社回归家属董智福说:“柴达木库伦县怀图塔拉青年农场原7000人,今春已死亡1200多人;该场第三站原700人,死亡将近300人。”王天顺反映:“黄南自治州同仁县甲五农场第三站170人,死亡60多人。”据我县城关区武洲大队调查原支边197人,在青海已死亡64人;李春法一家7口人,死于青海3人。
  2干部作风恶劣,违法乱纪相当严重。循化县文都农场第五站170余人,被连长刘某某强行捆绑吊打的90多人;支边人员连光辰严重浮肿,每天不能拾回80斤烧柴,被刘痛打至死;支边家属邓永福被扣1月口粮不发,而上吊自杀……武洲大队家属李喜芳、李喜全、王玉明等反映:“文都农场第七站规定每人每天开挖7分地,完不成任务不叫吃饭,王玉女因病未完成任务,被支书李某某和队长王某某用铁锨当场打死。”离青海省前,对家属普遍进行搜查,生产工具、生活炊具全被没收。据滔河、宋湾、埠口、三官殿四个区,五个生产大队的调查共支边163户、774人,带生产工具1337件,生活用具468件。目前已回归97户,303人,生产、生活工具没带回一件。7月18日返籍回归15户、41人,据统计,被没收镢头、锄、锨等生产工具23件,锅8口,水桶3担,其他用具35件。家属范中辰一个洗脸盆和一把锁也被同仁县第五分场王某某书记搜查拿走。7月23日返籍回归43人,没有带回一件生产工具。双河镇大队王天顺说:“上青海为了做活落户,把农具全部带去,回来时除一根麻绳没被收去外,锄、锨、镢头等6件工具全被甲五农场第三队支书收去。”因而返籍人员普遍的反映是:“支边的财产出腾一空,回来时吊蛋净光。”
  3返籍回归时不发路费,不准取存款,因而造成返籍人员途中严重病、死、丢掉子女要饭、卖衣服等事件发生。7月18日返籍回归41人,因同仁县甲五农场和循化县文都农场不发路费,途中卖掉被子7条,衣服48件,每人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粮票卖钱度日。41人因受途中折磨,身体十分瘦弱,害病的就有37人,其中严重浮肿、干瘦有性命危险的15人。马湾公社回归人员刘永贵,因缺路费又没粮票,妻子断奶将孩子饿死途中。杜黑林一家三口人,妻子死于兰州,孩子在西安车站掉车。王桂月丈夫去年10月死于同仁县,长子系劳动力,被留于青海,10岁的次子刘青州在许昌下车丢掉,只剩王孤独一人哭泣返籍。马蹬公社14岁的崔来狗7月初母亲死于兰州途中。城关区李家沟大队李春法离青海时带病上火车,因没钱治疗,加之途中吃不上饭,死于途中。
  4青壮年劳力留在青海,妇孺幼小和老弱疾病的人返回淅川。7月中旬返籍230人中没有一个劳动力。据回归人员穆国昌反映:“甲五农场有劳力的青壮年不叫回归,没劳力的老弱病小动员全部返籍。”因此,造成有的妻回淅川夫在青海,子回淅川父或母在青海,母回淅川子在青海。如返籍家属白小女,长子是个劳动力被留青海,他和两个小孩被甲五农场干部孙治华强逼返籍。7月21日回归的全玉才、王玉林等8人,均系严重浮肿未好,被逼出医院迫使返籍,由于病情严重,返回淅川从车上抬下来当即送入医院。滔河区罗山大队14岁的小孩刘国章父母死于青海,死去丈夫的刘改焕以及三个儿子全死于青海,小孩刘国章和孤老杨保聚在7月份都被动员返籍回归。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3)
在这种情况下,返籍人员回归后,不仅在生产上困难很大,且在生活上困难更多。前段在省、地委的大力帮助和社队对回归人员的安置后,已解决住房2094间,衣被3410件,生产工具2926件,生活炊具2500多件,并治愈各种病3220人,但由于他们支边前所有财产已全部处理,返籍时又是赤手空拳,加之在回归途中又因生活所迫,衣物大部卖掉,因而回乡后一无所有。同时我县又是在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袭击,今年麦秋又遇到了严重旱灾,灾荒已成定局,加之返籍人员陆续回归,因此在回归人员安置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住房问题:支边人员原居住的地方,系丹江水库的淹没内迁地区,房屋拆毁较多,因而返籍人员回归后无房可住。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回归人员缺房2200间,同时现在住房需整修的1800间。埠口区关防滩公社回归135户、275人,至今还是居住在亲、邻之家,而亲邻房屋也十分紧张。如关防滩大队回来的肖喜之两户9人,仅住房3间,还养一头牛(原养牛房),人、牛同居,锅、床相连。宋湾区马湾大队尚有子、侯继周等两户8人,回来后因没房,露宿村边。
  2缺衣需被。在回来的人员中是普遍的问题,全县统计,缺衣少裤的5596人,缺衣裤7346件,需布51022市尺。三官殿区沙楼大队18岁的姑娘沙连英,没衣没裤,仅用一块破布遮住下部。城关区陈岭大队回归社员刘九花,16岁,姐妹两人,因衣裤破烂遮不住羞丑,没法出门生产。埠口区石桥大队回归人员中26户、103人,因没穿的将被单子改为衣裤。这样就给今冬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3疾病治疗问题:回归人员患干瘦、浮肿等疾病6918人,其余4134 人体质都很瘦弱。滔河区罗山大队回归56人中有病的即达52人,占93%,其中浮肿病7人,干瘦病37人,其它病8人。且回来的人员中绝大部分在这时间内,因体质瘦弱不能从事生产,因而不仅生产、生活需国家照顾,疾病治疗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 既无生产工具,又无生活炊具:目前全县回归人员缺少小件农具14000多件,生活炊具17000多件。城关区渔池大队回来13户、44人,缺锄、锨等工具47件。宋湾区宋湾大队回来49人,农具无有一件,借也不好借;王岗大队回来29户、56人,因无炊具,所以有的做饭无有锅,吃饭没有碗,形成顿顿等邻居做好饭后再借锅做饭,尤其是天下雨和晚饭更加困难,甚至有的半夜才吃饭。
  根据上述情况,除发动群众开展互相和各社队尽可能的再进一步进行安置、帮助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从事生产外,尚需请示上级帮助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需棉布5万市尺,款40 万元,以解决回归人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