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3)
城之外,山围水绕,城之内,城楼高耸,市肆喧阗,红墙深宫,民风淳朴。有诗赞曰:“三面江兴抱城廓,四面山势绕烟霞。龙山塔上浑如锦,望岳楼前半是花。”其风水格局至善至美。
净乐宫位于均州城北,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全宫占地面积12余万平方米。净乐宫始建于1419年(永乐十七年)。明代嘉靖年间,已扩建到520间。明、清名人游记中,把净乐宫描绘成皇帝居所,气魄近似故宫。净乐宫是武当山古建筑著名的八宫之首。宫门正对南城门,迎向高耸人云的武当山天柱峰。宫门外矗立着高大的石雕三门石牌坊和一对栩栩如生的巨型铁狮。宫门东侧设有文习馆,西侧设有武习馆。宫内分三层,宽一米、高四米的红围墙,均用每块25斤重的大青砖砌成,内建有祖师殿、圣公殿、圣母殿、东宫、西宫以及龟驮御碑等大型建筑单元。龟驮御碑高8米多,重102吨(为国内首重)。其一切大型单元建筑,一色绿砖碧瓦,青石栏杆。青石板路面和庭院,落落大方,雅致幽静。
出净乐宫南门,经老均州城南门,放眼远眺,30公里外的武当山金顶尽收眼帘。沿这条中轴线布置的古建筑,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1959年,因建丹江口水库,将宫里的800多件文物(仅为部分石构件——笔者注)迁到丹江口金岗水库北坡,整个均州古城,包括净乐宫全部没人江底。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武当山天柱峰,天柱峰主要古建筑有金顶和紫金城两处。金顶也叫金殿,是全国现有10座金殿中最为完美的一座,为永乐年间原物。该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高55米,面宽58米,进深42米,全为铜铸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建筑,总重达80余万斤!
金殿内神像、几案、供器等皆铜铸镏金。其工艺之精致,形式之优美,体现了明初工匠高超的铸造、装配和馏金技术,反映了15世纪我国铸造工艺和金属建筑的辉煌成就。全部构件在北京铸成后,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至汉口,再经汉水抵均州,然后运往武当山组装而成。
明成祖朱棣非常重视太和宫金殿的铸造和运输,《均州志》记,“大岳太和宫……皇上独重其事,冶铜为殿,饰以黄金。”永乐十四年九月初九,为运送金殿,明成祖朱棣还专门对都督何睿下有圣旨:“今命尔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清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注意清洁。”在当时运载和吊装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把几十万斤重的金殿搬运到险崖峭壁的武当山上组装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金殿安装好后,永乐十五年朱棣将武当山改名为“大岳太和山”并给五大宫敕赐新名。永乐十六年十二月丙子期,武当山宫观建成,上亲笔制碑文以记之。
武当山紫金城建在海拔1600多米的武当山峰顶,亦名红城,或皇城,因金殿在上而得名,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城高数丈不等,南城门墙基厚24米,墙顶厚126米,城墙墙基周长344余米,全城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环绕天柱峰巅。其城墙由每块重达千斤条石依岩砌成。城墙上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门,象征天阙,全城有东西南北城门,只有南城门可通。全山的宫观,路桥门牌,一水一台,都经圣手擘画,仙笔点染,役使鬼斧神工,遂使一气呵成……
牛孝文:均州城内方外圆,汉江水由西而来,绕城北沙洲,至槐树关和沧浪亭向南,经城东于龙山脚下折流东南。
聊举城外东北方的“沧浪”而言,神州大地有文字记载的沧浪者不下五处,一是鲁泽县,二是兴国州,三是沔阳州,四是常德之龙阳,而最具权威的记载却是均州之沧浪,它以其不争的事实,奠定了神州诸多“沧浪”之名中的绝对正宗的地位。“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沧浪者,水色也(《水经注》)。”“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以下,水为之一清,故曰沧浪之水(《襄阳志》)”。有七言律诗曰:“危亭高耸白云颠,孺子歌处石上篆。绿水萦回深浅涨,春风摇曳往来船。鱼游波面全如意,人坐镜中半若仙。千古沧浪留胜景,濯缨濯足乐陶然。”均州之沧浪亭,筑在江水回流之处的峭崖石壁之上,林木苍翠,崖水相映。临江的陡壁上有座两层的古色古香的木楼,在正屋和庭院两侧的厢房后,便是一座古亭。山顶上一棵大槐树,树冠遮荫数余里,直过汉江到彼岸,在树荫下有一处渡口,如梭的渡船真可就是好乘凉了。因为这株古槐树,这里的地名就成了“槐树关”,这一景也就唤作“槐荫古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4)
临江的那面刀劈斧砍般光洁平直的崖壁上,镌刻着四个斗大的红字:“孺子歌处”。这一处的来历牵扯着三位历史人物的传说。《孺子歌》是先秦南方民歌的代表作,这里的达官贵人和妇孺百姓,莫不信口而来,自由吟唱。当年孔仲尼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路经沧浪:“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孔圣人就是孔圣人,开宗立派的一代先哲。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一路风尘、一袭长衫、由鲁至楚的孔老夫子,闻听《孺子歌》后的震撼,深省歌中所言的清静恬淡、自由取舍的哲理。于是,他就谆谆叮嘱弟子们将那其中的精髓铭记于心。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他因遭谗被疏愤然远游,来到汉北并在此生活了很久,也写下了一系列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九章·抽思》便是此时的吟唱。在其《渔父》中有明确的记载,当屈原大夫行至武当沧浪时,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了那支《孺子歌》。因为有了沧浪,才有了这支歌,也因为有了这支歌,沧浪绿水才得以千古流传。
要说的第三位人物,应该是世人皆知的陈世美了。他本是清官一个,反倒落了个千古骂名。考取功名前的陈世美,就是在这绿水之上的沧浪亭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口而诵,心而惟,采汉水之灵气,立凌云之壮志,终于功德圆满、金榜题名,可谓学优登仕,摄职从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雅操,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好端端一个如此山清水秀的所在,自是地灵人杰,理当派生一个真正的鸣风在竹的陈年谷,焉能弄出个杜撰的忘情负义的陈世美!
…………
没有兴旺的商贸活动,就不会有繁荣的经济。铁打的均州,所以得名,与当时城中的经贸状况不无关系。19世纪初叶至中叶,均州城有大小商号110余家,商人们为利于经营,以“同业”结帮。如饭馆业的“雷祖会”、屠宰业的“三义会”、船帮业的“杨泗会”、酿酒业的“吕祖会”、理发业的“罗祖会”、肩挑商贩的“关帝会”等十余家帮会;外来常住的商人各自设有专营商号,又按同乡结成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河南、武昌、怀庆等十余家“同乡会”。有相当规模的典、当铺13家,甚至还以商户、商团或商会的名义,发行“红票”、“花票”、“商会金融会票”等石印纸票与官票混合流通。商业经济的繁荣,刺激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外商也随之侵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泰和洋行、永昌洋行,美国花旗烟叶公司、希腊烟叶公司、日本国三菱洋行等,先后派员进人均州市场,参与经贸活动。随着商品不断丰富,鬻卖品种大量增加,均州城不仅店肆林立,而且夜市通宵营业,至天明方散,接着早市又开,可谓日夜买卖不绝……
张华鹏:历史上,均州就是均县。均县后来又改称现在的丹江口市。均州城后营是我祖辈居住了400多年的故土。我家祖宅位于静乐宫外的西北角,背靠静乐宫宫墙,北临后营街。北门街从门前穿过,把祖宅分成东、西两大院,都是面阔五间,三进,两层转角楼,屋顶小青瓦。西院南邻肖家,东院南邻陈年谷家(即《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门前有立旗杆的石头夹桩,是先祖张纁的遗物。
说起均州城,其历史很古老。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上古鲧(禹王之父)时,是鲧治水把均州龙山一带堵住了,均州广大地区成了内陆海,把古人逼到高山居住,从五龙宫一带采集的石斧可推断,这也许就是史书记载的“奎娄之下海”。到了禹,治水以疏导为主,他把龙山一带的河床挖开了,把海水放了,形成了南川平原,故均州人在龙山上建禹王庙以祀之……
夕照门外宽阔的黄土岗上分布着大量的从春秋以来的各代古墓群,诉说着均州古老的文明。北边的拱辰门却与众不同,是里外两重城,俗称“瓮城”。即在此城门外又围筑与城墙同等高双面城砖墙,上阔四米,下阔五米,也有同规格的城门。有长宽各约四丈多的场地,是专门斩决死犯的场所,原来是为防止劫法场而设。北门外是茫茫大沙洲。清乾隆五十四年,石板滩官绅捐资在南城墙上偏东创建奎星楼,六角形,三重飞檐,高约三丈六。均州的城垣不仅防兵匪患,同时防水患,所有城门除巨大铁木门外,均增设有木制防洪水闸门,城门石门槛重60吨,经历代修葺,上世纪50年代仍完整如初。城墙外陡内缓,雉堞、城楼很是雄伟坚固,令兵匪和水患却步,故有“铁打的均州”之说。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5)
均州南关大街两边分布着十余条东西向的街巷,光彩巷南的朝武街是均州城的最繁华地段。朝武街西接南关大街,东连河街,就在这街口有一座四柱三间的高大石坊,正中石额上正书“麇镇雄关”四个大字,显示昔年麇国雄风。出石坊过街便是宽阔的石蹬道,直达江边,江边停泊着密密的木船,这便是闻名四川、陕西、山西、湖北、河南五省的均州大码头。明代永乐十四年从北京漕运来武当山金殿就在这儿下船登陆。这里有个地名叫金匠场,就是当年堆放金殿的地方……
城内、城外的街道上分布着38座四柱三间牌坊,有的跨街,有的顺街,大多为功名坊。其中,我的先祖张纁就立了三座:进士坊、为举人立的攀龙坊、为御史立的繡坊。
均州城是崇奉道教之乡,庙宇林立。后营街中是唐中宗居住的地方,后来改为报恩寺,大殿前有两通高大的唐中宗碑记,是州城内的唯一寺院。其他全为道教建筑:宋代建的宗海楼、比干祠;元代建的五龙行宫;明代建成的有静乐宫和三元宫;清代建的龙兴宫、天后宫。还有文庙、武庙、城隍庙、马王庙、杨泗庙、水府庙、二龙庙、药王庙、天符庙、关帝庙、许真君庙、吕祖庙、关王庙、肃公庙、三官庙、昭忠祠、龙神祠、迎恩楼、火星庙、北太山庙、太山庙等,真可谓庙祠林立。
静乐宫,是州城所有建筑中最大的建筑单元。永乐十七年皇帝圣旨迁古州署于城内东南隅,在原州署上创建静乐宫。宫门居中轴最前,是六柱七间华表式石坊,高三丈八尺,阔十一丈。石坊正门左右各有一铁铸狮子,高约八尺,母狮爪下一窝小狮活泼可爱,1958年被毁。幼时,父亲常把我举到铁狮头上坐一会,据说这样可以消灾保平安。宫门内左右为御碑,中轴上依次为山门、龙虎殿,前有御路,俗称龙坡。大殿的左右为配殿廊庑,殿前大石院内用石子打在石板上会发出咯咯的金蟾叫。圣父母殿为最后院落,殿后有土堆假山,曰紫金。父母殿西为御花园,东为紫云亭,传云是玄武出生之地,亭为八角五层,高十余丈,八脊攒尖为铜顶,重千斤。迥出城墙,水陆遥望,气象巍峨……
均州的房屋建设也很怪,没有厕所,公厕则更少。整个城内外的排污水系统很原始,只能供排放雨水和生活废水。因此每户每个卧室均备有一个带盖的圆木桶,专供大小便使用,我们叫它“马桶”或“净桶”。每天早晨有专门收集粪便的人力木箱车运到城外很远的粪池内,供农民种地用,与宫廷内的收集粪便方式一模一样,显示着均州的古老。
古老的均州宛如一部古文化巨著,真是说不完,道不尽……
牛孝文:有时,我被一种神经质的懊恼搅得寝食难安,特别是看到三峡工程中关于文物保护的举措,更是心潮难平,甚至对于时世变迁的无情,都觉得不甚公允。以当时的科学技术,不说把均州城用透明玻璃钢体罩起来,起码可以对净乐宫如此操作吧!设想一下,如果今天的丹江库区里,有一座可供游览的水下的透明体内的中国建筑珍品,那将又是如何的一番景象呢?但,这一切的思想,只能是地道的“乌托邦”而已。这就使我常常在眼前浮现幻影,恨不能合拢3000里高空精气,聚焦10万里河山波光,再现一个原本的紫气氤氲的均州圣地!
大岳武当不为世界神山之林?
1
现代人在今天仰天冥思时,方发现均州原本为世界文明之圣地,其原因之一是这里诞生了世界几大宗教之一——道教崇奉的真武神,即那个出家修行得道的净乐国王子。原因之二是这块土地总与皇家工程息息相连:今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典范的庞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就建在境内的武当山之上;当年,三峡工程之前,中国最大的国家工程丹江口水库就建在县城之隅;21世纪,为解救中国北方亿万人水危机的中线调水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又高高耸立在丹江口市(丹江口市为均州的变名),使这里成为中国水都。这样的“选址”仅仅是“选址”?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6)
现在我们来看均州境内的武当山。
我们说,一座山的价值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武当山为“五岳之冠”,500多年前即被称为“大岳”、“太岳”,现代许多中国人不知道这些。人们知道衡山、恒山、嵩山、泰山、黄山……甚至很崇尚外国的阿尔卑斯神山,但却不大知道武当山,即使知道了,也不了解它无尚的深邃,也未产生对它巨大的文明贡献的景仰(就像中国人从未把均州视为圣地一样)。究其原因很复杂,但其文化、历史的虚无主义即可对我们民族文明构成最大的伤害。那么,现在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即道教文化的核心“道法自然”来原谅我们的无知吧!
对于武当山文化的博大深邃,我不是专门研究者,知识的浅薄会成为我叙说的最大障碍。然而,圣地均州沉没了,幸运的是和它同期的武当文化是它留给世人的最大的一份骄傲,仅此,即使长眠江底,它也会含笑九泉。对于已经牺牲了的净乐王子的国都均州留下的这份骄傲,我们有责任去不断叙说,徜若我们没有能力,那就依然请求圣地上的子民、武当山的儿子们告诉我们。
2005年5月,我踏访中线调水源头丹江口市时,有幸结识了杨立志先生。温文尔雅的杨先生时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杨立志,几十年不辍地在教学之余研究武当山历史文化,160多万字的专著、论文和古籍整理,最终使其成为国内研究武当文化最具权威者。生活在武当山脚下的杨立志,如果说因自幼受武当历史文化熏陶而选择了历史学研究,不如说是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最终选择了他。
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伊始,杨立志就读大学历史系时,他就萌动要系统地研究武当历史,那时,武当历史只是一些文化的碎片。当时国内还没有人从历史学、文化学角度研究武当山,一说研究武当道教,就有人觉得是研究迷信。1982年8月,大学生杨立志到武当山紫霄宫查阅道书时,书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好像从没有人翻它。原本孤独的杨立志增添了迷茫,因为就能找到的国内论著而言,遍查索引,没有一篇研究武当山的论文可资借鉴。于是,杨立志想放弃这一研究。但自幼生活在武当山镇的杨立志,发现生命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那就是种秘的武当文化有太多的未知让他放不下。最终,他怀着孤独和迷茫硬是写出了万余字的学士论文《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述论》,对明代大修武当山的原因等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划上了一个句号。
也就在这时,另一个武当山的儿子——王光德出现了。
1967年,因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均州二中的高中毕业生王光德便随七里屯的父母、家人一起被移民到襄阳县双沟公社张集村。这时,7岁的杨立志也随七里屯的外公外婆移民到了襄阳双沟,两家人在陌生的异乡继续成为邻居。然而,环境的不适应、生活的艰辛使生性敏感的王光德对家乡均州倍加思念。在招工、当兵、推荐上大学全都没有希望之后,1969年王光德只身回到了均县。自此,没有户口、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的王光德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到丹江库打鱼,到工程队作小工、当泥瓦匠、当木匠,到母校二中当校工……这期间,不幸的是两年的打鱼生涯使王光德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而幸运的是在流浪中他结识了武当山道长李诚玉。李道长为女性,她慈母般地关怀、帮助着王光德:她常接济王光德一些钱和粮票,她请武术高强且懂医术的赵元量道长为王光德治腿病……在与两位道长的接触中,当年在校学习即为高才生的王光德,对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很快有了最初的参悟。
转眼13年过去了,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从全国道教系统中招收一批有初中以上文化的道人进京培训、深造,通知武当山也推荐—人,但没有合适人选。这时,武当山想起了他流浪的儿子王光德,王光德看到了一双双期望的目光。历经了无数尘世风雨和爱情磨难(一个姑娘深爱王光德,但王光德没有户口他们最终不能结合)的王光德作了最后的人生选择——出家武当山!那年,他34岁。在离开故土13年之后,王光德的户口迁回了武当山,但“职业”栏里已填写着“道士”,这也是允许其返迁户口的唯一条件。
txt小说上传分享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7)
198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