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刀医生是德国大夫,他仔细检查了刘伯承的伤势,作出的手术方案要实行全身麻醉。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2)
刘伯承问大夫:打了麻醉药针,日后对大脑神经功能会不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德国大夫很难明确回答这一问题。
刘伯承的担心没有得到可靠的解答,他考虑了一阵,坚定地向德国大夫要求,给他动手术不能用麻醉。
德国大夫惊疑不已,急忙嚷道:“不行,不行!不麻醉,这种手术我是不敢做的。
万一发生了意外怎么办?”
“大夫,请你放心好了。
不管发生什么意外,都不要你负任何责任。”
刘伯承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位德国医生连连地耸肩、摇头说:“真的吗?真叫我不可思议!”“真的,请你不用怀疑,我们中国人向来是言而有信的。”
面对坚强的患者,德国大夫想出了一个妥协方案,他提出:“刘先生,不全身麻醉,就局部麻醉吧。
不然,你会痛得受不了的。”
“不用,一点都不用。
不管痛得怎么厉害,我都能忍受。”
德国大夫一时说服不了这位从未遇到的患者,就想通过刘伯承的三弟刘叔禹去说服他。
德国大夫从医以来还未曾有过不用麻醉施行眼眶手术的先例。
刘叔禹听了德国大夫的一番话,感到向大哥阐明麻醉必要性是自己的责任。
刘伯承坦然说道:你们的好心我完全懂得。
不用麻醉做手术当然是痛苦得多。
但是 ,一个人被用了麻醉药,无论如何对他的大脑神经总是有损伤的。
德国大夫自己也不否认。
老三,你想过没有,要是我这次因为麻醉伤害了脑神经,失去了思维能力,成了一个只能吃饭穿衣,不能为国家民族和黎民百姓出力做事的废人。
不,这还算什么人,是行尸走肉!是社会负担。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战国时的孙膑被砍断了双足后,由于他身残志坚,有韬略智谋,后来能率领千军万马,布阵用兵,克敌制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我这次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我救国救民的决心丝毫没有改变。
今后我还要为国为民带兵打仗,尽革命军人的天职。
所以,无论如何我是不用麻醉药的。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难道不能忍受一时的疼痛吗?俗语说,长痛不如短痛嘛!只有忍得今日之痛,才能免除终身之痛啊!说到这里,刘伯承斩钉截铁地吩咐刘叔禹说:老三,你去向德国大夫好好恳求恳求,请他千万不要给我用任何麻醉药。
如果他一定要使用麻醉剂,我只能转到别的医院去了。
面对刘伯承如此顽强的决心,德国大夫只得同意。
手术前,大夫来到病房,对刘伯承说:“我从欧洲来到亚洲,为各色人种动过无数次的手术,可是像你刘先生这样的手术不肯用麻醉,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呢。”
“那请你在我这个中国人身上试验一次吧。”
“好,让我试试吧。
当然,我们两人一定要很好地合作才行啊!”显然,德国医生不免心有余悸。
“我们俩一定会合作得很好的。”
医生赞“军神”手术开始,只见刘伯承双手紧紧地握住手术台的小柱子,牙关咬得牢牢的,强忍着钻心的疼痛,汗水从额头上、鼻梁上和全身的毛孔涌出,透过内衣把铺在手术台上的毯子也浸湿了。
德国大夫为了缩短刘伯承痛楚的时间,他聚精会神地使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烂了的眼球挖掉。
然后,精心细致地将眼眶里的腐肉一点一点地清除。
整个手术过程有两三个小时,刘伯承自始至终同德国大夫配合得很好,连呻吟一声都没有。
手术比预期的要好,德国大夫在手术前准备的意外措施全没有用上。
手术结束,德国大夫和助手们把刘伯承从手术台上扶起来,看到湿淋淋的毯子和手术台小柱子上的指痕,德国大夫不由得激动得热泪盈眶,颤抖着双手感慨不已:“佩服!佩服!我衷心佩服刘先生的坚强意志和无比毅力!”后来,这位德国医生常对别人夸奖青年军官刘伯承的勇敢,赞扬道:“刘伯承真不愧为英雄,是军神!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外科医生,还没有遇见一个像他这样的顽强者!”刘伯承眼手术的非凡事迹,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同《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相比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3)
古今两英雄都成为人们摆龙门阵的传奇人物。
恒练免曲腿7年之后,刘伯承在再次治疗重伤的过程中,又创造了奇迹。
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熊克武被任命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第二混成旅是这支军队的主力,其实际指挥官是刘伯承,名义上他是第二混成旅第一路指挥官,一到作战,刘伯承就被授权指挥全旅。
几个月来,刘伯承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已经掌握了同敌军大部队作战的指挥本领,消灭敌军有旅和团的建制,并且将其旅、团的敌指挥官击毙,甚至一次包围了十二个营的敌军,将其全部缴获,刘伯承成了四川讨贼军最有威望的指挥官。
9月10日下午,讨贼军分三路进攻大足,刘伯承正用望远镜观察七星庵的敌情、地形时,忽然,这时从简家坡顶前面的和尚坡脚下来了三个人,刘伯承一惊疑,在刚放下望远镜的瞬间,对面敌方枪响,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右腿,鲜血喷流。
随行副官立即组织还击掩护。
与此同时,向导张树庭扯下头上白布缠帕,一撕两半,代替绷带进行包扎,另一位向导张秀庭赶紧背起负伤的刘伯承回到了前进指挥所——张家大院。
11日凌晨,刘伯承被送到了内江野战医院,医生们采取了各种抢救措施,可是刘伯承仍旧昏迷不醒,伤势十分危急。
在成都的熊克武忧心如焚,他一直守在电话机旁,关注着刘伯承的伤情,并把成都北门外法国医院院长艾毓梅接到官邸,请艾毓梅通过电话指示抢救,内江野战医院一一照办。
刘伯承终于苏醒了过来。
接着,熊克武接受艾毓梅的建议:命令内江的部下,不分昼夜,火速送刘伯承到成都继续抢救治疗。
刘伯承经过法国医生的抢救,脱离了危险。
但伤口因天气炎热,感染后又红又肿。
艾毓梅主张:必须进行截肢手术,以免血液中毒危及生命。
刘伯承坚决不从。
还算好,经过一段治疗,刘伯承的伤腿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你的腿能存下来真是上帝创造的奇迹,你应不忘上帝之恩施,终身信奉上帝!”艾毓梅对刘伯承劝说。
刘伯承微微一笑,轻松地答道:“上帝怎能爱我这个不信上帝的人呢?”
伤势好转,刘伯承要求出院养伤。
临行前,艾毓梅送给他一副拐杖,说:“你的伤不久就可痊愈了,我看你的腿上肌肉坏死太多,手术损伤不轻,愈后必成曲腿,这副拐杖可作你的终身伴侣。”
“世上有拿着拐杖走路的军人吗?”
刘伯承笑着说:“请留下送给别人吧!”至此,艾毓梅只好耸耸肩,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在成都剪子巷胡俊泉家养伤,刘伯承最为恼火的是伤口愈合后,伤腿果然伸不直。
经过反复思考,意识到惟有依靠锻炼才是出路。
通过锻炼以恢复右腿功能是十分难熬的苦事。
刘伯承每天用力拉伸,虽疼痛难当,浑身出汗,仍坚持牵引,初期效果明显,但到脚尖着地能行走时,再无进展。
一天,刘伯承将脚放在凳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强令弁兵猛坐他的伤腿,当时刘伯承吼叫一声痛昏在椅子上,伤腿肿了起来。
幸好,有一位老中医用中药包敷伤腿,不多久,刘伯承的腿就渐渐好了。
拒绝截肢,得以恢复功能,刘伯承再创了一次奇迹。
丰都战役,弹穿颅顶,眇之一目;大足之战,重伤肱股,险丧一腿。
两处重创刻记下他青年时代12个春秋戎马生涯的战绩。
后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刘伯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青年时代经历的挫折和痛苦,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旧军人成为革命者(1)
苦心志求索刘伯承在成都养伤期间,心里苦闷烦恼,闭门谢客。
只感到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清朝皇帝,又出现了袁世凯、曹锟、吴佩孚等一个又一个封建军阀,徒有民国的虚名,谈不到民国的实质。
他清醒地认识到:军阀混战此起彼伏,省与省之间,一省之内甚至一个军系之内,明争暗斗,日甚一日。
而争斗的出发点说穿了就是争夺兵权和地盘。
混战导致了国家四分五裂,帝国主义从中渔利,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
面对冷酷的现实,刘伯承对友人透露了自己的观点:看来三民主义还是无法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救国救民之道在哪里?中国向何处去?他为这些重大问题而思索着,养伤实际上是在寻觅一条新的救国道路。
刘伯承离开后,作为熊克武支柱的第二混成旅军心涣散,中下层军官纷纷出走,频频失利,最后竟剩下不到一营兵力了。
当熊克武屡屡派大员促请刘伯承重返军旅,收拾残局,都被他坚决谢绝,刘伯承坦陈道:“伯承从军是为救国救民,决意不在去为某些人争夺地盘卖命了。”
正当刘伯承探索新路的时刻,他遇见了分别三年的吴玉章,此时,吴玉章已是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刘伯承向来敬重这位有胆量有学问并有丰富革命实践的学长,通过同吴玉章的交往,结识了杨公。
从此,他又受到了新的启发。
比刘伯承年轻6岁的杨公,17岁开始参加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岁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22岁他回国返川。
从此他一面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一面进行革命的组织工作。
他同刘伯承结识,从相互切磋、交谈当前国家大事和人民要求中,并由刘伯承的12年军旅生涯中,认识到他是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日记上写道:“伯承机警过人,并且很勤学的,头脑异常清晰,不是碌碌者可比,又兼有远大志向,得与之交,我心内是很快活的。
目前我们虽说不上深厚的情感来,但我已决意与他长久交好,他堪当益友之列,并可同行于一个道路。”
真诚又热情的杨公,向刘伯承毫无隐瞒地讲述了进步的新思潮,给刘伯承留下了深深的好印象。
杨公认定:“社会的过程,有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已陷于半殖民地的状态了。
国内的军阀,无论哪一个后面都有帝国主义在作背景,此扑后起,混战不休。”
这有助于刘伯承了解军阀混战的根子所在。
杨公剖析了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自己“奋斗的雄心油然而生,内心的信仰更加坚决。
”他对军阀不抱幻想,而且指出军阀“外强中干”,是能够打倒的。
这个观点引起刘伯承的共鸣。
刘伯承听到杨公说了他也具有的同样认识:“我是认定军阀自身有绝大的矛盾,不久自然要崩溃的。”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是在预备与军阀作决斗的人才和工具,不再希冀他们大人先生们垂怜我们。”
杨公主张:“我们目前须要努力在宣传和组织两样工作上,尤其要使敌我界限分明,要向左转走,要向民间去才有办法。
换句话说,就是要以民众为后援,尤其是无产阶级,不然谈不上革命。”
1923年冬,杨公与吴玉章在成都秘密建立了“中国YC团(中国青年共产党)”。
次年1月,杨公曾就加入组织事向刘伯承征求意见。
刘伯承坦率地说:“见旗帜就拜倒,觉得太不对了。
因为我对各派都没有十分的研究,正拟极力深研,将来始能定其方道。”
刘伯承考虑参加革命组织的慎重态度,使杨公深为感动,“最是使人起敬”。
从旧军人成为革命者(2)
杨公在日记上对此赞扬不已:“这是何等的真切,何等的真诚哟!”“比起那些因情而动,随波而靡的人来高出万万倍。
此后拟设法使其从本方向走,若能达到目的,又多一臂助!”加入共产党一年来,刘伯承经过“极力深研”,奠定了他参加共产主义组织的思想基础,他对友人亮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学习共产党人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
’我家无私蓄,遇敌奋不顾身者,惟恐内忧外患,国将不国,官压兵扰,民将不民,并非为了博取虚名和荣显。
这班军阀若以爵禄相诱,可以说是有眼无珠了。
余意已决,定随玉章出川,一息尚存,革命不止。”
1925年1月,吴玉章、刘伯承到了北京。
吴玉章在北京大学见到他的学生赵世炎,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况。
吴玉章马上就由赵世炎、李国暄和童庸生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公等优秀分子也加入共产党。
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革命活动相当活跃,而同赵世炎接触中,刘伯承体会到中###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确实不是其他党派所能比拟的,他的知友吴玉章、杨公堪称民族精英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可见中国的希望依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上海“五卅”惨案,震动了全世界。
刘伯承、吴玉章正在上海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不到一个月,6月23日,广州沙基惨案发生时,刘伯承随吴玉章已到广州。
刘伯承受到极大的刺激,他同情并支持工人阶级的正义行动,深感革命军人责任重大。
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复杂,惟有强化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有国家富强、人民解放。
他的入党志向,得到吴玉章的热情赞许,杨公早就希望这位有优良品德素养的川中名将加入共产党。
第二年5月,由杨公、吴玉章介绍,刘伯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刘伯承踏上新的革命路程,他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即使在漫长的人民战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也格外谦虚。
1948年5月,中原军区副政委张际春在旅以上政治工作会议总结时,准确地传达了刘伯承司令员的思想本质:“刘司令员本来要作一次报告,因去前方指挥作战不能来,临行前嘱咐一个中心意见,就是:‘我们一个革命军人,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能成为一个革命军人。
’他还说:‘不管你是多大的指挥官,权威有多么大,一个口令能使上千上万人向你立正,但这些只是党给予的,你个人没有可以骄傲的。
否则,你如果因此便昏头昏脑地骄傲起来,走上军阀主义倾向,那你就要离开党,那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一个军人必须毫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刘司令员常讲他‘自己从旧军人成为革命军人,完全是由于党的引导,党的培养的结果,否则是不可能的。
’刘司令员希望把这一意见传达到部队里去。”
如此真挚的心里话,就是共产党员刘伯承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南昌暴动始末记》的光辉思想(1)
提出新观点1926年11月27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四川军委委员的刘伯承,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的公开身份,在中国国民党四川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作了《军事报告》,对四川非常复杂的军事情况进行透辟的分析。
刘伯承指出:“老实说,此次北伐的胜利,不完全是革命军的力量,而是民众拥护本党的力量要占大多数。”
他提醒大家“务须深刻地记着,切实从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方面下一番苦功夫,将革命基础筑稳才是,若只图军事上的发展,革命是不容易成功的。”
刘伯承要求“使民众能确实地监督军人,且趋于真实革命之途才有结果,否则单靠军事运动,是根本危险的。”
为了保证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上,刘伯承等人于12月初在顺庆(今南充)、泸州发动起义。
顺庆起义被迫提前进行,非常仓促。
刘伯承等人12月9日赶到时,各路军阀部队的反扑已经逼近,当天在果山公园召开群众大会,刘伯承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并在顺庆设立总指挥部。
由于起义部队是旧军队,没有应有的教育训练,又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因此战斗力较差,很快就遭到失败。
12月16日,顺庆方面起义军,被迫向东撤退,只有一小部分跟着刘伯承到了开江县。
1927年1月中旬,中共重庆地委军委决定刘伯承即刻到泸州,主持泸州军事活动。
到了下旬,杨公、刘伯承抵达重庆,就泸州、顺庆军事问题进行布置。
刘伯承接受任务,他单骑赶赴泸州,即在原泸县道署内设立起义军总指挥部。
“刘伯承来了”,泸州的民心士气为之一振。
出于爱戴之心,民间纷纷传说:刘伯承真了不起,刘湘的军警多、马匹精,怎么也抓不到他,刘伯承快马单骑,风驰电掣,从重庆出来,经白市驿,上丁家坳,过邮亭铺,直奔泸州,一气走了140里,追兵动身迟,怎么也撵不上,这些家伙一个个气喘吁吁地落空而回,而刘伯承安安稳稳地进了泸州。
这个没有夸张的传说,长期流传至今。
刘伯承心里十分明白:泸州起义军没有按照计划行动,起义军上层陈兰亭、皮光泽见利忘义,迷恋“金泸州”每月十万元盐款税的巨大收入,他们没有挥师北上集中顺庆。
军委派陈毅到泸州接应起义军北上,并且他为北上部队拟经过的隆昌、荣昌、合川、潼南等地做了借道疏通工作,这几个头头硬是按兵不动,结果顺庆起义军孤掌难鸣,只得忍痛撤走。
处境艰难的刘伯承,首先安定民心、掌握军队、稳定大局,1月24日在泸州城发布第一张布告: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部布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