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味文化-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步入马家大院,就能看到大院内色彩纷呈的青瓦白墙和朱红门窗。整座大院是两层土木结构四合院,中间的大天井和四角的小天井组合成了传统的“四合五天井”样式。上楼有三座木梯,从任何一个木梯上楼都可通到所有的房间。每间房门都是六扇,俗称“六合同春”门,而这种木楼的结构则被称为“人马串过楼”。大院在建成之初是一个传统四合院形式,于20世纪30年代末扩建时改造成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风格。大院东侧为打通的厅堂,建有一个照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历史印痕(4)
马家大院外观有精工雕凿的福寿康宁、五福临门、牡丹朝阳、二龙戏珠和琴棋书画等民俗图案;柱头和接口都雕有金瓜、葫芦等造型。大院北面的正房楼上是一个佛堂,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福禄寿三星;楼下的一间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南面的二楼是客厅,挂有袁嘉谷、陈荣昌等名家的字画。大院建成时还有一个广植桑树、刺柏、元柏、紫荆等大树和各色花草的后花园,并凿有一个小小的水塘。逢年过节时,马家就在花园大宴宾客,但是现在花园已不复存在了。
  马家大院在建筑结构上很独特,它承重结构的立柱和梁穿斗相互连接,形成互为依托的框架,梁坊、立柱、穿坊斗拱又结合为一个稳固的整体。在建筑的围护方面,采用了土基镶墙,屋面用嵌泥座浆的筒板瓦屋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屋瓦脱落,防止风沙入侵。
  由于建筑精细、选料认真,大院建成至今虽经8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保存完好。大院生动地体现了中原建筑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四合院,又融入了独具白族特色的典型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1年,在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评选中,亚太地区有40多个国家申报了约500个参评项目,昆明马家大院顺利入围。
  五、茶 马 古 道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我国西南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人们在用四川和云南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时,以马帮来进行运输,他们所走的路线就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连接川、滇、藏三地,还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更远处甚至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西南就出现了马帮运茶的古道。两宋时期,滇、藏、川的茶马互市交易频繁。明清时期,茶马互市的规模更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当时运进西藏的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布匹;从西藏运出的大多是马匹、羊毛、皮张和药材。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清顺治十八年(1666年)一年的时间内,运入云南的茶就达3万多担,交换了上万匹骡马。从云南、四川至西藏,往来的商人和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久跋涉,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滇藏道,它是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中甸(今香格里拉)、丽江、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再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至缅甸、印度;另一条则是川藏道,它是从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的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地。在云南段的古道上有一个必经之地——十二栏杆。这里危崖耸立、山势峭拔,号称滇藏茶马道上第一道险要,还是当年内地接通中甸的咽喉之地。这里的马帮路只有1尺多宽,下面就是万丈深渊。道路对面就是玉龙雪山,路两旁悬壁如削、古木参天,令人胆战心惊。
  “茶马古道”不仅在古代的商贸中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中,我国的东南沿海相继沦陷,外援进入要走的滇缅公路也被日寇截断。这时“茶马古道”就成了我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西南一条进行对外联系和交流的国际通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历史印痕(5)
现在,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发达,往昔茶马古道的运输作用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它虽已沉寂于崇山峻岭之间,但作为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古代商路仍然令人怀念。
  六、陇西世族庄园
  陇西世族庄园
  陇西世族庄园位于新平戛洒耀南的*山岩下,是世袭土司——岩旺土把总李显智——末代传人李润之的宅第。陇西李氏家族兴起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当时李氏家族的祖先李毓芳因征战云南有功,被皇帝诰封为“世袭云骑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3年),其子李显智又被皇上封为“世袭岩旺土把总”,官居七品。后来,他们的后代都是世袭土司,但是十几代人的努力没有使他们真正发迹,在东瓜岭的李氏旧宅也是普普通通。
  直到陇西世族的末代传人李润之出现,李家的家势才出现了很大的转机。他继承了土司的职位后,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因援助龙云有功,最终成了云南陆军第五独立团少将团长兼新平等五县的联防长官。此后,李润之还采取黑吃黑、走私贩盐、经商、办厂等手段,很快就为李氏家族积累了丰厚的资本。而且,他在黑白两道中都有势力,这使得陇西李家很快暴富。1938年冬,他开始筹划并大兴土木建造“陇西世族”庄园。为了选址,他请来很多当地著名的风水师和巫师测风水、测地,确定房屋坐向,历经5年,终于在1943年完成了土司庄园的建造。1950年4月,全国已基本解放,但李润之和军统特务王树人等,在昆明组建“云南人民*救国军”,并亲任中将总司令,策划了一些暴动。后来,他被昆明市公安局抓获。次年3月,李润之等匪首和特务被押回新平枪决。李润之虽然作恶多端,但是他建造的陇西世族庄园还是被政府较完好地保留下来。
  陇西世族庄园占地4亩多,主要建筑依照走马转角楼形状构建,由拱形门、前院、中院、后院、花园、马厩组成,共有近60间房屋。由于陇西世族庄园修建于动荡年代,为了提高护卫能力,它采纳了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建筑风络,具有坚厚的墙基和高大的围墙。庄园的大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拱形尖顶欧式大门,上面雕有石狮、宝壶、石鼓、三角尖顶等,门头上刻着“陇西世族”几个醒目的大字。门的两侧以及后山墙、左右廊房的大墙上还有多处枪眼,从这些地方可以向外射击。
  陇西世族庄园的选址和布局十分考究。它西靠*山的山崖,门前是漠沙坝子和红河谷,使得庄园形成依山枕水、西依山险、东控平川之势。而且,整座庄园布局结构紧凑,门前广场、前院、中院、大院、正堂依山就势、层层深入,三院一堂内具有浓厚的书香人家气息。庄园的右上方是供人欣赏游玩的养晦园,右边是专门用于储藏和烹饪食物的库房和厨房,使得庄园具备游览、欣赏、休息、住宅、防卫等多项功能。建筑的房梁、门柱、屏窗都雕梁画栋。
  “陇西世族”庄园中有很多雕刻、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珍品,尽管其中有许多古建筑、书画作品被毁坏了,但幸存的残刻、残画、残墨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园中的雕刻分为红椿木雕和大理石浮雕两种:红椿木雕是园中雕刻的精品,正堂大门的六扇雕花镏金屏门上的“佃户典租图”、“缙绅出巡图”、“少妇携子游春图”、“仙鹤猎鱼图”和“喜鹊唱梅图”等,都是奇妙绝佳的作品。大理石浮雕很多,遍及护拦、门架拱顶、柱础、花台等处。广场护拦顶端浮雕的十二生肖,大门须弥座上的“仙鹿蛤蟆图”、“蚌鹬相争图”、“蛟龙腾海图”,以及大门拱顶的浮雕“唐僧取经图”等,都雕刻得十分生动。

第三章 历史印痕(6)
庄园收集的书画作品,都是当地文化名人普鸿武、朱明伟、李济美的佳作。其中的“飘漾海洋图”、“跨鹤吹箫图”、“昭君出塞图”、“夜游赤壁图”和“香远益清图”等,都称得上是画中精品。此外,很多书法作品技艺精湛,所写内容更是十分绝妙。例如写山野村夫恬淡生活的佳句:“一犁春雨润无尘,晴后有人绿野耕。驱犊归来斜日下,披蓑直卧到天明。”又如昭示人生哲理、寓意深刻的名言:“积金积玉不如积德,问富问贵还须问心。”
  居住在“陇西世族”庄园内的枭雄早已在时代进步的涛声中灰飞烟灭,但是园中的一切却在向人们讲述着“陇西世族”当年的繁盛。
  七、滇南古村落建水团山村
  团山村因建于一个小山包上而得名。团山原是彝族村寨,村人大多姓张。他们的始祖张福在明洪武年间因贸易需要,从原籍江西迁至建水,后又因喜爱团山山川毓秀,再次移居到这里。现在村庄面积16公顷,房屋面积近5万平方米,大多是建于清末的汉族民居,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几十座,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张家花园、将年弟、司马弟、皇恩府、秀才府、大乘寺、张家宗祠、锁翠楼等。
  古朴的建筑
  现在团山村共有200多户人家,近千口人,依然保留着东、南、北三座寨门,村子的街道也是用大青石板铺成的。各户人家的大门都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大多采用高高挑起的斗拱飞檐。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近似,建筑都坐西朝东、背阴向阳。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青砖作山墙的山尖、勒脚、墙裙,白灰粉饰外墙,屋面为青瓦。大门多在立体建筑一侧,经过宽窄不一的过道通往主体院落。团山村代表性的建筑——张家花园,是张氏后人张汉庭于清光绪年间修建的私宅,最能反映这种风格。
  团山村现存的古民居,多是清末到民国初年建成的。他们采用典型的中原汉族传统建筑设计,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由此形成了布局灵活、外雅内秀的风格。在这些民居中,有很多是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成的建筑院落,其中最常见的样式为“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建筑物大多有木雕彩绘装饰大门,雕梁画栋,并在四壁上布置书画,甚至在壁板的后椽头上还装饰着精美的字画。据统计:团山村的诗词楹联有5000多副,其中一座楼的天花板上就有上百幅彩绘书画。此外,建筑物中沿天井的内界面也有精美的木雕,还有石雕、砖雕及彩绘,均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简繁得体。在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中,工匠采取不同的雕凿方法,将穿漏和浮雕相结合,使木雕人物、动物、植物都栩栩如生。
  2005年6月21日,云南建水县团山村因很好地保存了19世纪中国建筑的风貌,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批准为2006年世界100个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对象之一,并于当年获得了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称号。
  八、云南第一个历史文化
  名村——郑营
  郑营村位于云南*城西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边,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它有着“云南第一村”的美称。村子面积为2平方公里,村内居住着汉、彝、傣、哈尼等族的居民。
  郑营村在明洪武年间叫普胜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子。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侯兰玉、沐英等人,统率30多万大军出征云南。当时军中有一个叫郑太武的人,随军驻扎在蒙自。到了他的儿子郑从顺时,一家人从蒙自迁到了石屏,并选择山青水秀的普胜村定居。不久,人丁兴旺的郑从顺将普胜村改名为“郑营”。这时云南已经平定,镇守云南的沐英向明太祖朱元璋建议,移中原的大姓到云南居住,各族居民被迫迁往元江、西双版纳等地。于是,郑营又有武姓、陈姓、李姓等汉人迁入,郑、武、陈三大姓还在村内建起本族的宗祠,使得郑营变成多姓汉人聚居的大村落。

第三章 历史印痕(7)
过去的郑营村好像一个完整的小城,四周筑有围墙,南北开有城门并筑有坚固的炮台,东西各建有一道栅子门。现今围墙、炮台已不存在,只保留着东西走向的青石板路。现在,郑营村东西长近千米,南北宽约400米,村中保留下来的青石板路把村子分成上下两半。村内有三街九巷,它们多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其中三街为南巷后街、北巷前街、村中正街;九巷是陈家巷、张家巷、西陈家巷、马家巷、李家巷、深巷、余家巷、里沟上巷、马沟上巷。
  郑营村现有400多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有近30幢。这些民居建筑很有特色,大多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青瓦铺顶的双层楼房四合院。民居的屋顶为硬山顶式,屋脊笔直,左右山尖向上翘起,左边的略高于右边的,取风水学中的“左青龙,右*,青龙压*”之意。村中著名的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等。
  陈氏宗祠建造于1925年,坐南朝北,占地1200多平方米,通面宽24米,总进深52米。祠门为三开间瓦顶、砖石结构牌坊,门框用砖石拱卷。匾联用青石阴刻镶嵌在砖壁上,明间门额上有长宽约1米的4块石匾,上面阴刻着“陈姓宗祠”4字。匾下有郑营人、光绪时进士、曾任黎元洪总统秘书的陈鹤亭所题的对联。次间的匾联都是云南总督唐继尧所书,匾长半米多,上面刻着楷体的“源远流长”4个字。祠门背面的明间上有光绪时进士、著名书法家陈荣昌楷书撰写的“迪光贻令”匾,两边是他写的对联一副。在次间壁上有赵港务行书所题的“继志述事”石匾,两边是赵藩写的一副对联。
  进入陈氏宗祠祠门后,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石桥、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的前面各有一个小院子,其两侧对称分布着偏殿楼阁。中殿前有一个单孔石拱桥,桥上有很多栏板和望柱,望柱头上还雕有十二生肖。中殿建在半米多高的石台上,四周建有回廊。正殿建造在1米多高的石台基上,大殿前有两座近2米高的石狮。它同样是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为上下两层楼,高大雄壮、庄严肃穆。
  陈氏宗祠东面百米处有郑氏宗祠。现存的郑氏宗祠为土木砖石单檐硬山顶两进四合院结构,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占地700多平方米,比现存的陈氏宗祠建造还早,但规模比陈氏宗祠小,因年久失修,已略显衰败。但是,若仔细看一下建筑上的雕梁画栋、描金绘彩,特别是宗祠屋檐上繁复的雕刻、精美的图案,其造诣绝对超过了陈氏宗祠。
  在郑营村民居中,以位于村中心的陈载东的住宅最为豪华。陈宅占地约1000平方米,坐南朝北,大门以青石和砖混合砌成石墩,然后嵌上栗木门框和红椿木大门。大门的头横梁叠起,斗拱、昂枋、檐板上都有精细的雕刻和彩画的瑞兽、花草、鱼鸟等图案,门槛左右还分列着石门枕。从大门进去依次是下堂院、中堂院、上堂院。下院的左右耳房有方格梅花窗以及图案精美、雕刻细腻的屏门。中堂的楼上楼下、前前后后共有隔扇门48扇,屏门上雕刻着各种花草、吉祥物和条形格图案。上堂屋的明间可以进入耳房,左右两边还有寿字图案的圆窗,并有两根直通楼上的大圆柱。圆柱前后有吊脚柱,前吊脚柱下有镂空雕刻的木灯笼。上院楼四个角的屋檐处分别伸出三根小柱,与栏杆相连。整座陈氏民居大院十分豪华、典雅,现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第三章 历史印痕(8)
在郑营村的民居里,人们还能轻易看到不少诗词、警句、对联,如“我本山中人,在说山中话,三月卖松风,人间恐无价”;“性静情逸,心动神疲”;“满腔心事凭谁说,只向花前诉一声”等。在这里,古老的民居和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展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九、石鼓镇
  石鼓镇一角
  石鼓镇位于云南丽江西侧,距丽江古城50公里。长江从青海发源后,由滇西北进入云南,并在到达石鼓镇之前,与怒江、澜沧江一起形成了“三江并流”的自然胜境。在丽江县石鼓镇,长江从原来的由北往南前进,掉头折向东北,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它没有继续向南流,而是逆转奔入了中原,由此形成壮观的“长江第一湾”。
  石鼓镇背负青山,面临金沙江,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坡地上,民房多顺坡势而建,一条小街穿行其间。石鼓镇旁有一条冲江河,在它与金沙江的汇合处有一座木板铁索桥,桥的西头立有一座形似鼓的青石碑,石鼓镇因此得名。唐代时,石鼓镇属于南诏铁桥节度使的属地。元朝初年,忽必烈兵分三路攻大理国,西路大军从西藏入滇,曾在此与大理军队激战,并从这里渡江一举攻下了罗波城(罗波是纳西族语,意为石鼓)。石鼓镇还是云南与西藏之间的要冲,金沙江到此后,由于江面变宽、水势平缓,很容易摆渡过江,所以这里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丽江土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曾从此出兵与吐蕃交战60多次,并于嘉靖四十年(1516年)进军吐蕃时取得大胜。
  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方面军长征路过云南时,也从石鼓镇横渡金沙江,并成功渡江,实现了北上抗日和战略转移的目标。后来,丽江县人民政府在凤凰山顶上建立了红军渡江纪念碑,碑前有一尊雕塑,是一位红军与一位老艄公深情道别的场景。整个纪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额四部分组成,碑座呈方形,碑通高81米,南面阴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的字样。
  石鼓镇上还有一座古代的小亭,里面竖着一个石鼓,鼓面上刻有很多铭文,记载了当年丽江土司向北进军吐蕃并得胜凯旋的功绩。在这个近一人多高的鼓面上,有一道仔细分辨后能看得见的弥合裂缝。据说它有神奇的功效,当这个缝自动闭合时,就预示着国运昌盛。1963年,郭沫若先生曾来到这里,对此神奇之事惊叹不已,还专门留下了墨宝。后来人们就把它作为亭廊上的对联:“民心得失演古今兴亡史,石鼓合开占天下治乱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