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味文化-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死者。到死者家里后就要杀羊,先在羊角上挂上两条孝布,然后把它牵到棺木前杀死,以示献祭。
  家人要请傈僳族巫师尼扒为死者的灵魂开山引路,使它能够顺利到达阴间。巫师用溺死的鸡放在死者胸部,表示镇住阴魂,然后带着亲属绕灵,男性死者绕9圈,女性死者绕7圈。尸体入棺妥当,家人在院子里烧起大火;亲友们则带着物品献祭,日夜围坐火塘,听尼扒或老人唱本民族古老的丧歌。在出殡前一天的晚上,主丧者要召集吊唁的人为死者举行打歌活动,一般会持续一整晚。
  出殡起灵时,以向空中连发三箭为号,开道的尼扒念驱鬼咒语,送丧的男子们舞弩挥刀相随,送葬的乐队吹奏芦笙,8个小伙子轮流换着抬棺,在中途不停歇赶到墓地。如死者是男子,在埋葬时还要把他生前所用的砍刀、弩弓、箭袋等物品悬挂在墓室里做随葬品;如果是妇女,则把她生前用过的织麻工具、煮饭用具等作为随葬品悬挂在墓内。棺材入土后,众人立刻垒坟,并举行打歌(又称跳乐、跳脚、跌脚、左脚舞、三跺脚、踏歌等,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一方面表示告慰死者,另一方面表示酬谢大家。有的地方则在坟丘上栽一些芦草,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草要是长得很茂盛,就代表这家的后代将会发达兴旺。入葬的当天晚上,亲人还打着火把来上坟,以此来消解死者的孤寂。

第九章 傈僳族文化(2)
三、傈僳族马古
  口弦在傈僳语中称“马古”,是傈僳族的传统器乐之一,历史悠久,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簧”。据史籍文献记载,从先秦到晋代,簧就是贵族使用的高雅乐器,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很盛行。在公元4世纪末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簧已经非常流行了。元代以后,簧在内地逐渐失传,但在边疆地区仍相当流行,傈僳族人从簧中派生出了口弦。
  根据材料的不同,口弦分竹制口弦和金属口弦两种;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片弦和多片弦;根据演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手指弹拨弦和用丝线抻动弦。傈僳族的口弦长15厘米,宽1厘米,一般用坚硬的楠竹片制成,即用锋利的刀子刻薄竹片,然后在口弦的中间刻一道沟,中间放一块簧片。簧片的首部宽大而薄,朝向柄端,中部窄而厚。簧舌的两侧削成斜面,根部较薄,与片头处相连。弹动片头时,簧舌自由往复振动发音,音响低沉,音色优美动听。
  演奏口弦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弦柄,如果是多片弦则使它们呈扇形,把簧舌放在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便可以发出乐音。
  演奏抻动口弦时,因为每个簧片的顶端都系着一条线,所以演奏者要把线头套在右手上,以手指牵拉线头,使簧片振动发出声音。演奏者还可以利用双唇来增加共鸣,以口型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
  傈僳族的口弦应用范围很广,人们在生产劳动、谈情说爱时,都喜欢用它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在结婚、新房落成或过年过节时,人们常常演奏它来为舞蹈者伴奏。
  傈僳族年轻姑娘最喜爱口弦。小伙子一旦和姑娘相恋,一定会制作一个精巧的口弦,并雕刻出带有花纹系有丝线的弦筒,把口弦装进弦筒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姑娘则把它佩戴起来作装饰。
  傈僳族姑娘都能熟练地演奏口弦,她们把曲调和自己想要表现的情绪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演奏出美妙的口弦曲调。
  四、傈僳族传统竞技
  傈僳族人喜欢进行一些传统竞技活动,包括射弩、泥弹弓、溜索和“嘟哒哒”等。他们还善于射弩,在一些节日里都要举行射弩比赛。姑娘用糯米粑和肉当箭靶,小伙子争着去射。谁射中了东西就归谁,最后谁得到的东西最多谁就是胜利者。
  傈僳族的泥弹弓比较有趣。弹弓用竹子制成,弦用动物的筋做成,要射的泥弹则用粘土制成。比赛时,先在15米外的地方设立一个人头大小的“猫头鹰”作靶子,然后用泥弹弓射击它的眼睛。每次射十发或二十发,击中眼睛数最多的人就是冠军。
  傈僳人称溜索为“娄痕”,是一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傈僳族人把它发展成为一项比赛项目。比赛时,必须把装滑轮的溜板扣在溜索上,把溜带从溜板孔中穿过去,并在臂部和腰部绕一圈,再把绳子系在脖子上。系好绳子后,手握溜板,顺势下溜,一瞬间的功夫人就可以到达江的对岸。
  “嘟哒哒”中的“嘟”意为“抛起”,“哒”意为“接住”,“嘟哒哒”是傈僳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它是一种用棕叶编成的竞技器材,做工考究精致,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用4片叶子编成四方的篱笆花,用它做基座,然后编织,到第六至九层时,捆扎成斗型;另一种方法是以篱笆花为基座,留半尺长的叶子收拢捆扎成灯笼状。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傈僳族文化(3)
“嘟哒哒”竞技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单挑”,在4—6米宽的场地上,两人面对面地站立,一人连续向对方抛出,接不住者就输了。一种是单人“嘟哒哒”,在2平方米的场地上,两人同时向上抛接,最先接不住的就出局。最后一种是分两队,面对面地排列,没有人数限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两队之间相距5米,比赛时只要有人接不住“嘟哒哒”,该队便输了。队列抛接“嘟哒哒”时,由于参赛人员较多,众多“嘟哒哒”在空中翻滚,场面十分热闹。
  五、傈僳族“阔时”敬祭
  每年的十二月,傈僳人都要过传统的“阔时”(过年)节。届时,要举行多姿多彩的活动,其中的敬狗、祭“三脚”(火塘的支架)和祭祖最具有民族特色。
  到了“阔时”,首先要做的是敬狗。据说古时候,傈僳人种的粮食作物顶上能长出谷穗,中间能结玉米,根下还能生出土豆。当地先民抱怨这样的作物在收获时很麻烦,天帝听到后,一怒之下收回了粮食作物,结果人间没了粮种。这时,傈僳人养的狗昼夜不停地对着天上哀吠,替人类求粮种。最终,天帝被感动了,把粮种重新还给人们。傈僳人为了记住狗的恩德,在舂“阔时”粑粑时就把舂好的第一窝粑粑留给狗,然后祭三脚、祭祖,最后才自己吃。
  傈僳人往往在“阔时”前就舂好糯米粑粑,宰杀年猪,准备好过节的所有物品。大年三十傍晚,家里的老人手持栗树枝清扫家里的烟尘,并用簸箕接住灰尘。扫除堂屋、火塘上的尘埃后,就开始祭“三脚”。老人在“三脚”的每个腿上贡一份粑粑和猪肉片,然后端起一碗酒,面对“三脚”念祭辞:“‘三脚’是我家的保护神,新的一年里,你要让我全家平安健康”,再把酒洒进火塘。此时,“三脚神”的祭祀才算结束,全家才可以杀鸡准备除夕饭。
  大年初一,傈僳人用猪头肉、粑粑和酒来祭祖。主持祭祀的祭师由族里德高望重、熟谙祭祀的长者担任。这天早上,人们很早就准备好祭品。祭师到家以后,开始口若悬河地念祭文,祷告祖先的亡灵,保佑这一家人生活幸福、家道兴盛、平安富贵、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祭祀结束之后,全家人才能开始享用新年的早餐。
  六、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的刀杆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对傈僳族有恩的汉族英雄而流传下来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举行。这天也是这位英雄的忌日,傈僳族人用上刀山、下火海等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报答恩情的心意。
  围着篝火舞蹈的人们
  相传明朝时,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到云南边疆安边设卡。他到边疆后,体察民间疾苦,帮助傈僳族人发展生产,使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因此受到傈僳族人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诬告,被皇上调回朝廷。二月初八,朝廷为王尚书设宴洗尘,奸臣竟然用毒酒害死了他。不久,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傈僳族的所有山寨,人们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就把他遇害的日子定为操练武功日。每年的这天,练武者都要苦练本领,传授功法,经代代相传就成了刀杆节。
  刀杆节这天,傈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刀杆场参加刀杆节的开幕式——“跳火海”。夜暮降临后,刀杆场上燃起许多火堆,广场中央更是燃起四个火堆,把全场映照得通红。几声锣响之后,场上的人就手拉着手,围着明亮的火堆跳三弦舞。当场中央的四堆大火烧得只剩下红火炭时,主持人就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四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跳到烧红的火炭里,在里面不停地弹跳,脚步踩起的火花四处飞溅。他们还表演各种绝技:有的手拿通红的火炭,在脸上和身上擦洗;有的则拿着火球在手中飞快地翻滚、搓揉。看过表演后,很多围观的群众也闯进火海,脱去鞋光着脚毫不畏惧地在火堆里跳来跳去。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跳动后,火炭都被踩成碎粒,跳火海活动随之结束。
  第二天,刀杆场上早就竖好两根20多米高的树杆,上面交叉着36把刀刃朝上的长刀,每把相距1尺左右,每10把中又用两把长刀交叉起来。中午时,人们再次来到广场,主持者宣布上刀山开始。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昨晚跳火海的4名大汉头戴蓝布帽,身装大红袍,赤脚来到刀杆树下。喝完一大碗酒后,他们纵身跳上刀杆,双手紧抓上层的刀梯,赤脚踩蹬在锋利的刀刃上,运用练就的气功撑着脚掌,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上到杆顶以后,他们表演各种动作,并把杆顶插着的小红旗抛向四方。
  七、傈僳族狂欢节
  傈僳族的狂欢节就是在春节期间举行的“澡塘会”,它是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盛会,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每年从大年初二到初七,住在高山和峡谷里的傈僳人就背着毯子、被子,带着米、肉、油、盐、菜和炊具,到怒江边有温泉的地方相会。他们在这里的岩壁下、石洞里或者石缝中铺上很多干草,展开带来的被子,组成在这里的“家”。然后,人们都下到烫人的石砌温泉澡池中尽情地浸泡着,在温泉中舒展筋骨、洗去污垢。男女老少相聚在热腾腾的温泉里,相互间帮着搓洗、悠闲说笑、嬉戏打闹。洗澡之后,大家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对歌跳舞。傈僳族人认为:用天然温泉的水洗过身体之后,人在新的一年里不会生病,所以他们把洗温泉又叫“洗百病”。
  在“澡塘会”期间,傈僳族除了进行温泉洗浴之外,还举行一系列其他活动,如精彩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射弩和打秋千比赛等。年轻的男女还要举行通宵达旦的赛歌,一唱就是整整三天。据说形成这种风俗的原因是:傈僳人大多分散居住在大山里,人与人的交往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不便的限制,人们之间缺少联系和往来,澡塘会则为他们进行社交提供了方便。
  

第十章 布朗族文化(1)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该民族有着迥异于其他民族的风情文化,十分耐人寻味。
  一、有趣的布朗婚俗
  布朗族小伙子成年后,就开始为自己找对象、“串姑娘”。晚上,小伙子站在平顶房上向寨子里的姑娘发出“串姑娘”的哨声,然后开始唱串姑娘调。寨子里的姑娘们听到小伙子的歌声后,会在手上弄很多锅底灰,高高兴兴地出门。小伙子见姑娘们出来,就迎上去,姑娘们则一涌而上给他们脸上抹黑锅灰。小伙子们被抹成大花脸后,会相互看着笑闹一番,接着洗去脸上的锅灰。然后大家找一个地方,在三弦的伴奏下双双开始对唱。
  正在精心打扮的布朗族新娘
  男女青年通过抹灰和对歌建立恋爱关系后,便各自同父母商量,请媒人说亲。说媒这天,媒人穿戴一新,挑上男方准备好的米、酒、肉等礼物,高高兴兴地去女方家。女方知道媒人前来提亲,会给其准备喝的酸茶、米酒,还要用斑鸠、肥鱼来招待他。如果在这一天媒人不吃女方家的饭,说明他看不起女方家,这门婚事也就彻底告吹了。
  媒人走进女方家门时,姑娘心里十分高兴,但还要装出生气的样子,甚至拿起一根棍子去打媒人的脚,边打边说“谁让你来我家的”……媒人则赶紧躲到女方父母身后。其实姑娘不是真的打媒人,而是打在地上。她打一下,媒人跳一下,围观者就在一边哈哈大笑。接下来,主人把媒人请到火塘边,大家围着火塘席地而坐,中间摆放酒菜,上的第一盘菜是猪头肉,接下来是生葱、生姜和生大蒜,最后上的是各种烤肉和酸菜。吃酒席时,主宾之间还要对歌,这样婚事就算定了下来。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全寨的男女青年都要来贺喜,并在男方家弹小三弦、敲象脚鼓,载歌载舞,特别热闹。在婚礼上,男女青年还要跳“采茶舞”、“癞蛤蟆舞”、“狮舞”等民族舞蹈。婚礼当天晚上,新娘就住在男方家里,而且要在男方家里住满7天后才回到娘家去住。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新郎白天在自己家中干活吃饭,晚上赶到岳丈家过夜,直到两人生了孩子,小俩口才背着孩子重新回男方家里住。
  二、布朗祭谷由来
  布朗人具有万物有灵的观念,且认为山水有灵魂,谷子也有灵魂,因此有“新米节”和祭谷的民俗。
  关于“新米节”的来历,还有一个蛇仙送种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布朗族的先人阿木旺正在打扫自己的谷仓,恰巧稻谷从天上落了下来。阿木旺见谷仓还没有打扫干净,就对稻谷说:你们过一会再来吧。稻谷一听,马上就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布朗人要用稻谷耕种,可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稻谷还是没有回来。最后,人们就请守护寺庙的蛇仙出面,终于把稻谷请了回来。从此,布朗族每年收获前都举行召谷魂仪式,过新米节。在新米节期间,“达曼”(寨子头人)家的院子里燃起一大堆篝火,全寨的人都要赶到这里来“打歌”。人们围住火堆,跳起粗犷大方、热情奔放的舞蹈,一些青年男女还在这时对唱情歌。

第十章 布朗族文化(2)
布朗人在播种和除草前还要举行祭谷仪式,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祭祀了谷魂,自己所收获的谷粒才能饱满。秋收开镰之前,人们要挑选一个属蛇的日子,在“达曼”的带领下身穿盛装来到田边,群体面向东方,用镰刀割倒一捆稻穗,舂出新米,煮出新米饭,再放上一包肉菜,到寺庙敬献给寨神和祖宗。然后,全寨才开镰收割。打出稻谷后,布朗人要请白摩(巫师)祷告,其口里念道:“谷魂谷魂,大家来请你,怕外面下大雨,不让你住岩洞里,不让你住树缝里,请你住到家里的仓房。”等他把谷魂请到仓房“住”下后,全家人再围着粮仓走三圈,经过这个仪式后,稻谷就可以吃了。
  三、“栽曼”与“召曼”
  “栽曼”、“召曼”是布朗族人经常使用的两个称呼,意思是寨心和寨主。以前,布朗人的祖先认为村寨也有心,所以在建村寨时就在村中央竖立栽曼,作为村寨的主心。栽曼其实是几根木桩,呈四方形,顶端都被刻成人头状。栽曼是人们信奉的寨神的灵台,他们大多是古代的部落首领和英雄,布郎族人认为其可以保护全村人,并保佑本村寨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为栽曼很神圣,所以立栽曼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在竖立之前,要通过占卜选择一个好日子,到时先举行祭祀,再由全寨人一起动手把寨心柱竖立起来。有了寨心之后,很多祭典就在这里举行。在平常生活中,人们还要防止牲畜踩踏它。
  “召曼”是村寨之主,他不是继任、选举或者指派产生的,而是按照古习俗用抽签的方式产生的。抽签仪式就在“栽曼”前举行,谁抽中了签谁就是“召曼”。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仪式改在佛寺内举行,由和尚监选,并增加了一些规定。比如:“召曼”的候选人必须是康朗(当过和尚而还俗的知识分子),而且必须是有妇之夫,但不能住在妻子家里。举行抽签仪式时,寺院的主持在若干竹签中抽出一根写上“召曼”,然后把它和其他签混在一起投进铜罐,并向神佛祷告:“全寨人当着佛的面,抽签选‘召曼’,神佛在上,万事皆知明,谁要是适合当‘召曼’,神佛就让他中签!”
  主持祷告结束后,全寨的男子就开始抽签。他们要到佛像前抽签,且必须先把头巾脱下,跪在地上抽。“召曼”选出来后,就站在佛像前由主持向他滴水、拴线,其他人则在佛寺周围敲象脚鼓和芒锣表示祝贺,然后所有抽签的人和新头人、佛爷一起用餐。“召曼”选出来后是不能任意更换的,因为他的更换是由神来决定的。如果村寨里经常发生牲畜和人员受伤,或是牲畜跳上“栽曼”台内的情况,就表明“召曼”亵渎了神灵,大家就会重新举行抽签仪式,选出新的“召曼”。
  四、“拥”与“邦”
  “拥”和“邦”是布朗族居住的村寨,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在建寨时是否举行过建寨的仪式。举行过仪式的村寨叫“拥”,而没有举行过的则叫“邦”。
  布朗族生活的地方
  按照布朗族的古老传统,建村寨时要举行仪式。建寨前,先仔细挑选好寨址,而且要用占卜的方式选择好村寨的位置。布朗族选择寨址所参考的主要条件是方便人们种地,因此大多村寨都建在山坡上,只有少数村寨建在河谷地。据说这是因为布朗族很怕水鬼,所以大多山寨都不建在水边。村寨的地址和方位均确定好后,人们就请来寨主或寺院的主持举行建寨仪式,大家则按照他们的指点,用茅草绳先把寨子的范围圈出来,并在这块地中间打一些木桩,再用白线拴着木桩结成网。接下来,由主持与寨主围着木桩念经、滴水,其他人则跟在他们后面跳舞,然后大家把圈寨子的草绳头尾连接在一起,表示所有人愿意团结地居住在这里。

第十章 布朗族文化(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