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那黄忠的弓箭射术称天下无双,但某只给他说了两种武器的能力,他就连半招都不敢接。”
孙恒说:“半招都不敢接?正方,这话就说得有点过了吧,俗话说一招半式,既已出招,扛下来和躲开去都算接了一招,你这接半招是何道理?”
李严笑了,说:“因为那武器可以在数里之外发招,他根本看不到,而且不发招则已,一旦发招,所针对之人瞬间就死了,所以他半招都不敢接。”
孙恒等人大惊,这是什么武器,数里之外就可以瞬间置人于死地,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世间有谁能够接得下一招,怪不得那黄忠半招都不敢接,面对这种武器简直就是在玩命。
半招相当于摆了个姿势,用那武器对着人而已,要是持那武器的人一个不小心手抖了一下,瞬间自己就挂了,连“救命”两个字都喊不出口,简直比阎王爷的拘魂索还厉害。
“除了攻击的武器,还有一些防守的武器更让人无法捉摸,平常的战争如果需要围城,没有数倍的兵力根本无法做到。
但主公的资料里有一种叫‘地雷’的东西,如果在一个城池周围放上一圈,那么这座城池的周围就成了一片雷区,凡人触之不死即残。
如果没有懂得掌控这‘地雷’的人对这片区域进行清理的话,这种威胁几十年都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被围的城池就会变为一座死城,完全与外界断绝联系。”
“地雷?这华夏山庄究竟是什么来头,世人随便拥有前面说的一样东西都有这个世上独霸一方的能力,却为何全部出自那华夏山庄。”孙恒心里非常失落。
李严说:“你们应该庆幸,某之主公说了,只要华夏山庄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并且其它平常手段都还可以解决的话,并不会轻易使用这些杀人利器。
自某投入主公门下,对主公的本事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主公的深不可测。
大家还记得那龙洞湾的强盗龙啸天吧,盘踞在那龙洞多年,数千大军对其束手无策。
但就在前几日,主公率领一百多山庄庄民,兵不血刃就把几百强盗收服,三五两招活捉了龙啸天,还顺手毁掉了那个四通八达让军队都没有办法的龙洞。
现在那五百多强盗已经死心塌地地给山庄干活,那龙啸天作为首犯,主公让他闯一个秘境,生死由命。
但某知道,那龙啸天此番必有奇遇,他通过秘境的考验是很容易的,甚至可能已经投入了主公门下,此时正在秘境之中潜修。
那蜀王刘备虽然没有与主公交手,但某知道,主公真要出手的话,必定伏尸千里,万木成灰。
那刘备手下的一些将领是见识过那天罚之火的威力的,所以他们不敢轻启事端。”
孙恒和一众手下被李严的一席话说得如坠梦里:“天罚之火?那又是什么东西?”
李严耸了耸肩,说:“天罚之火降世,焚毁世间生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更为可怕的是,此火凡水不能灭,沾之如附骨之蛆,有流焰焚江之势。”
孙恒说:“昔日吴蜀结盟之时,在赤壁火烧连营,大破曹军,那火势起来之后,也是流焰焚江、凡水所不能浇灭。
依某之见,只要占据天时、地利,做到流焰焚江之势又有何难。”
李严说:“当年赤壁之战,只因曹军战船全被连在一起,故此收到如此奇效。
但某所说的流焰焚江是火焰直接在江水中燃起,焚毁江面一切可燃之物,诸位以为此火与那赤壁之火相比谁更霸道。”
“直接在江水中燃起,这怎么可能,就算是点燃的桐油,也是入江而灭,李严,汝这是在吓唬我等吧?”孙恒不相信地摇摇头。
“我为何要吓唬你们,当时也是我亲自带着主公赐与的两罐‘天火’,到那蜀军大营中当众演示的,那水面燃起的火焰足有一人多高,用凡水灭之,却烧得更甚,如不是与我随行的山庄之人提醒得快,参与灭火的士卒都可能尸骨无存。
某刚投入主公门下之时,主公对我说投放这天火至少要距离二十丈以上,某还在想可能只有主公能够有此手段。
直到前几天我才明白,距离二十丈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主公给我一样东西,我也可以做到,因为,这天火本就来自天上。”
“来自天上?”
“对,主公有一飞天,普通人根本无法驾驭,某也是前几日主公收入门下,在那秘境之中赐予我保命之术时,才获得操纵这飞天之法。
有了这飞天和主公的,某也可以像主公一样,于天空之上抛下无数‘天罚之火’,焚毁一切阻挡华夏山庄发展的东西。”
“保命之术”、“飞天”、“天罚之火”,李严口中一个接一个震撼人心的名字在场之人无不心惊。
孙恒一众人等望着气定神闲的李严,心底拔凉拔凉的,怪不得那李严虽然已经不是吴国的官员,却也敢随意这夷陵郡,人家那是有保命的底气,吃定了没人能够留得下他。
有了这些本事,天下哪里不可去?
李严看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就说:“某现奉主公之命,把某在城外的农庄修缮一番,等农庄修缮好了,准备在那里出售一些东西,欢迎诸位前来惠顾。
诸位大人,某看在曾经同朝为官的份上奉劝一句,时候不要去试探华夏山庄的底线。
因为,某之主公以前说过,与山庄无关的事他不想管,但涉及到华夏山庄的事,人也都别想管,就算是华夏山庄的人到了其他国家,惹下天大的麻烦,也只能按我山庄的规矩进行处理。
诸位别置疑主公的决心,那龙洞的覆灭就是前车之鉴。”
;
第一七六章 热氦气球 一()
辞别了孙恒等人,李严又回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农庄,看到那些图纸上的东西一样一样的变成了现实,心情非常舒服。
李严在深入地了解了农庄的防御系统后,对魏民生的这些设计简直佩服到了极点,唯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座防御能力超强的堡垒没有设计一个瞭望点呢,没有瞭望点如何能够及早发现有敌人入侵,更谈不上及时组织有效的反击措施。
在向魏民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魏民生说普通的瞭望塔太低了,观察范围太小,等农庄的建设全部完工后,会一个比华夏山庄山门还要高的瞭望点,绝对比普通瞭望塔实用。
比华夏山庄的山门还要高,李严不敢想象该怎么修建,也许,主公又有什么新奇的东西要拿出来了。
这回李严还真是猜中了,原来魏民生是准备修建一个浮空的瞭望点,既不占用多大的地方,还有足够开阔的视野,最的是,这个浮在空中的瞭望平台还可以作为今后无线网络的基础。
由于这个世界中华夏山庄之外的无线信应用几乎为零,所以也不存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电磁波干扰现象,信的传播距离和稳定程度都不是现实世界中能够相比的。
而且这个空中的瞭望平台有了足够的高度后,不但可以实现本地网络的大范围覆盖,如果再加装一个适当的大功率定向天线,利用微波通信甚至可以实现华夏山庄和李家农庄的无线局域网联接。
微波的频率极高,波长又很短,其在空中的传播特性与光波相近,也就是直线前进,遇到阻挡就被反射或被阻断,因此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是视距通信,超过视距以后需要中继转发。
一般说来,由于地球曲面的影响以及空间传输的损耗,每隔50公里左右,就需要设置中继站,将电波放大转发而延伸。
而魏民生通过卫星地图发现,山庄至夷陵的直线距离也大概就是50公里左右,华夏山庄本来就位于山上,可以选择一个位置较高的山头建造固定的微波通信塔,再加上浮空平台的高度,与山庄实现视距通信是有条件的。
在这个浮空瞭望平台的建设方式上,最初魏民生是想使用几个大氢气球搭载一个吊篮来实现的,但这氢气球不好控制起降,浮力大小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而且还有起火的危险,所以被扣除掉了。
用氦气球的话,虽然比氢气球安全,但也存在无法在气球上控制起降的情况,离开了绳子的束缚就容易被大风吹走,那样的话,气球上的人必死无疑。
魏民生还考虑过热气球,但在观看了热气球的升空后,还是有些不太满意,一是因为那热气球用的燃料不好解决,二是因为热气球升空的时候太麻烦,先还要用鼓风机把气囊吹起来一些,才能加热到气囊里面的空气,产生向上的浮力,三是喷出的火焰控制不好的话容易引燃气囊,造成事故。
在综合思考之后,魏民生专门订做了一个小型的热气球,只能够承载三四个成年人的样子,但下面的气囊口要比平常的热气球要大一些,而且用铝合金材质做了一个圈,把气囊口撑了起来。
另外又订制了一个刚好能够装下热气球的环形气囊,材料是制作氦气球的,具有很好的密闭性。
然后魏民生把这个环形气囊中充入了氦气,并用绳子把那个热气球的边缘固定在环形氦气圈上,就像给热气球套上了一个游泳圈一样。
这样的话,这个小型热气球的升空就不用像普通热气球一样需要用鼓风机吹起来了,凭借氦气环的浮力就可以把热气球升起来。
魏民生看了看这个气囊升起来的状态,发现氦气环虽然已经把热气球的气囊撑开了,但气囊的顶部却软软地耷拉着,喷火升空时还要注意火焰的大小,不然很容易把气囊点着。
于是,又买了一个小一点的氦气球,把热气球的顶部吊了起来,这下喷火就方便多了,一点都不用担心引燃气囊了。
由于氦气环是与热气球紧紧挨着的,热气球内的热量也会通过接触的地方缓慢地加热氦气环中的氦气,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为防止加热后的氦气撑爆氦气环,所以氦气环中只充入了百分之八十的氦气,留了一些膨胀空间,这样的设计,使得氦气环在加热后随着体积的变大还可以获得更大的浮力。
这个加了氦气球的热气球在空气中的浮力和自身重力几乎都被抵消掉了,所以显得非常轻,几乎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地移动。
把热气球气囊中的空气加热后,原本最多只能承载四人的热气球,加了个氦气环后竟然具有了能够承载六个成年人的能力。
;
第一七七章 热氦气球 二()
在经过魏民生的改造之后,这个热气球,噢,应该叫热氦气球了,如果只乘坐一个人的话,只需要简单地对热气球气囊中的空气加热一下就可以升空了,节约了的燃料,加上额外的承载能力和气囊形态的变化,燃料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热气球原来的喷火口是加大的,而且用铝合金撑开后,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空间,也就不一定采用喷火焰的方式了。
完全可以在那吊篮上一个火炉,吊篮上开一个进气口,用管道与火炉的进气口相连。
火炉的燃料选择的是木炭,毕竟这干燥的木炭本身较轻,而且在干馏的过程中去除了木焦油,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烟气,燃烧过后的残渣也少。
最的是,这木炭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随便修个窑就可以烧制得出来,华夏山庄内的木材加工场剩余的边角余料都可以用得上,省得魏民生为这燃料的事操心。
火炉排出的热气通过一个大管道送入热气球的气囊口,作为热空气的来源。
减轻火炉的重量,这个火炉并没有使用常用的隔热材料,而是设计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炉筒,木炭在中间架空的小炉筒中燃烧,不与外面的大炉筒接触。
这样的话,这个外面的冷空气通过进气口火炉之后,通过中间的小炉筒产生的是高温气体,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几乎集中在几米高的加热管道中间通过。
而两个炉筒之间的空隙形成了另外一个环状中温进气通道,这个通道内产生的热气虽然没有中间小炉筒中产生的气体温度高,但却具有必不可少的几个作用。
一是形成隔热层,避免火炉外筒温度过高,防止在平台上工作的人员烫伤。
二是避免热量损失,虽然这个通道内的气体温度不是很高,只有不到一百度,但也远远高出外界气体温度,也可以产生向上的浮力,送入气囊总比放掉好。
三是这圈中温气体和中间的高温气体同时送入气囊,就像给高温气体加了一道隔热层一样,进一步减少了高温气体在气囊管道中的热量损失。
四是可以利用冷空气给外筒降温,进一步降低外筒的温度。
经过特殊设计的火炉由于外筒温度只有几十度,所以也可以给在吊篮上的观察人员一些热量,毕竟这近百米高的空中风大,呆久了还是有些冷的。
冷空气进气管道上还设计了一道风门,可以方便地控制进气量,间接影响火炉中木炭燃烧的大小,达到控制热氦气球上升下降的目的。
热氦气球虽然已经做好了,也达到了魏民生的设计目的,但这东西如果没有绳子拉着的话,升上去容易,降下来容易,但要回到升起的地方就麻烦了。
到时候瞭望台就变成了飘流台,随风逐流去了。
所以,魏民生利用农庄四角高台上的挂钩,用绳子来进行固定,防止这个热氦气球承载的瞭望台乱飞。
这样的话,四个高台上绳子的长短也可以控制热氦气球的升空高度,遇到特殊情况,吊篮内的人无法控制气球升降的时候,四个高台同时用轱辘收绳子,也可以强制把气球拉下来。
用四根绳子来固定热氦气球还有一个好处是,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李严还可以把这个瞭望台变为一个空中火力平台。
哪个高台附近需要支援,只需要收紧那个平台的绳子,就可以把这个瞭望台拉到那个高台附近,李严可以在那上百米的高空通过共享空间取出鹅卵石或装着汽油的罐子,扔到入侵者的队伍中。
近百米的高度,随便扔点什么都能够砸死人,更不用说坚硬的鹅卵石或者瓦罐了,而且那装着汽油的瓦罐除了能够砸死人之外,飞溅的汽油一旦着火,那可真是粘着即伤,挨着即亡,那农庄外面只有一尺多深的水渠可没有足够藏身的空间,是灭不了身上这火的。
由于这热氦气球有了四根绳子,所以降落的地点最好是在农庄的正中,而且位置还不能太低,否则那几根绳子就可能挂到农庄内的活动房上面。
所以,农庄的正中用了十六个活动房搭起了一个四层的平台,每层活动房之间用螺栓进行了固定,平台的高度达到了十多米,比一般城池的城楼都要高得多了。
平台上面铺了一层木板,作为热氦气球的升降平台,这样一来,四周的高台和升降平台都比农庄其它的建筑都要高得多,那拉着吊篮的绳子就不会受到农庄内其他建筑的影响了。
当魏民生在远处看着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热氦气球升起来的时候,脑中一道灵光闪过:“我靠,这不就是飞碟吗?如果用的是喷射火焰作为动力的话就更像了。”
;
第一七八章 安防系统 一()
热氦气球安置好之后,负责警戒的人员只需要带上一个带红外夜视的望远镜就可以方便地掌握农庄周围的情况,所以瞭望台上没有必要站多少人,一个人就能够胜任了。
加上这热氦气球起降用不了多少的燃料,也比普通热气球,所以李严就安排了三个人轮流上去警戒,同时负责给火炉添加木炭,每两个时辰换一次班。
这热氦气球在李家农庄第一次升起的时候,这个在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庞然大物,根本没有办法隐瞒,方圆几里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直接把那夷陵城内的孙恒等人吓懵了。
当即派人和李严沟通后,才知道这是华夏山庄的东西,无奈只有把这边发生的一系列情况报给了吴王孙权,因为这些东西的出现已经超越了他们能够想像的极限。
而夷陵郡附近天空中出现一个不明来历的巨型怪物的消息也很快就被魏、蜀两国的探子所探知,面对浮在上百米高空的热氦气球,这些探子也没有办法获得得更多的消息,只得把这个消息传了回去,该如何定夺可不是这些小小的探子所能够处理下来的。
开始的时候,对于那三个从华夏山庄里选出来负责农庄日常警戒的成员来说,能够坐着热氦气球升上几十丈的高空,那是非常兴奋的。
开玩笑,这可是真正的上天了啊!这样的事情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居然就成现实。
站在吊篮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脚下的山河,别有一番风味,农庄里正在劳作的人只有蚂蚁一样大小,建设着美丽的家园。
偶尔飘过的云雾仿佛就在头顶,很多时候都想跳起来去摸一下,但又有些害怕,毕竟那云雾之上是神仙的地盘,惹恼了哪路神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每次从天上下来时,迎接他们的是农庄里一双双炽热的眼睛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但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天,随着冬季的来临,天上的寒风刮得越来越猛,虽然李严已经给他们准备了手套和厚衣服,还挨着火炉,但这瞭望台上的工作还是让人不太适应。
因为瞭望台上任务就是要观察农庄四周的情况,及时发出警戒,虽然挨着火炉的地方有点温度,但身体对着风的方向都是一片冰冷,从上面下来的时候,两条鼻涕流个不停,三个人有两个扛不住那寒风,生病了,浑身酸痛,不停地咳嗽。
看着那两个发着高烧的“幸运者”,其他人都不愿意干这个事了,就算是把工资调高了一倍,也没有人敢接手。
在这些人眼里,这两个人一定是在天上不小心碰到了瘟神,一介肉体凡胎,敢到神仙的地盘上晃悠,简直就是闲命长了。
由于医疗水平的落后,这个世界如果得了风寒的话,可不是那么容易治好的,尤其是这乱世之中,有点水平的大夫都被各国招揽去了,这偏远的地方可就更是难找。
李严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魏民生。
魏民生知道后,通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