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随身带着一个世界-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拥有了较为稳定的电力以后,华夏国的人就在江陵城里广招人手。

    由于这里和华夏国内安排工作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别,而且这里的绝大多数劳动力也都不认识华夏国的文字,也无法与华夏国的人在工作和要求上形成良好的沟通。

    加上时间紧迫,江陵城的劳动力又比较丰富,可以轻易地聚焦上万的人力,所以,国资部派驻江陵城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把参加江陵城开发工作的劳动力进行基本信息的登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华夏国的成员就把魏民生的要求进行分解,然后按照劳动力的力气大小和对应的工作,分成了多种较为简单的工资档次。

    甚至一些成员还将部分工作进行了承包,然后自己再去招人来做,自己只需要做好工作的安排和质量就行。

    于是,这些华夏国的成员在核实其承包工程量大小和自己个人账户中的金额后,一天时间内就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工程公司上百个。

    开始大家在注册自己公司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一些不同颜色的旗帜来对自己的公司进行区别,至少要让这些斗大的字都不认得几个的江陵原住民,在上工吃饭发工资的时候能够找得到地方。

    可后来那几种较好区分的颜色都已经被分完了,最后只得编制数字旗,用简单的数字来对遍布于工地上的各个工程公司的人马进行区别。

    虽然这种用工方式不利于后期的,但华夏国在接管江陵城之后,相关的措施肯定会渐渐建立起来,然后慢慢地进行完善。

    国资部的派驻人员避免大家登记的时候造成拥挤,就按照那些工程公司建立的先后顺序,一个工程公司每天分配十个登记名额。

    工程公司人数较多的可以给多出的人员预约登记名额,而人数较少的工程公司登记完之后还有剩余时间的,就按照预约登记的先后顺序进行临时,以保证整个登记工作有序、均衡、高效地开展。

    由于目前北方的流民还没有到达,而且吴国的驻军也在撤离,所以江陵城的住宿完全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暂时还不需要建造住房,中间的这段时间可以先把水田开垦出来,以防错过插秧的时间。

    现在的云梦泽区域,地势还较为低矮,所以一遇到雨季就可能形成水泽,严重影响作物的栽种和收割。

    如果不用人力介入的话,至少还要几百年的时间,无数次的洪水携带着的泥沙沉积,才会形成后世的鱼米之乡。

    很明显,魏民生肯定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他在这江陵城给国资部安排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修一道人工堤坝,将自己用大火烧过的这片区域围起来,避免雨季到来时被洪水淹掉这片地方。

    这个长堤需要的土石是不可能用那些松软的淤泥来筑成,所以,国资部在了解了魏民生的第二个工作,是从长江边上挖一道连接江陵城护城河的人工河道的时候,就直接把两个工作进行了合并。

    人工河道里挖出来的泥土,用那些成员在华夏国租用的小推车直接送到筑堤的地方。

    保证这些小推车不被丢失以及工资结算的方便,那些成员都是先让自己选中的使用小推车的人先行进行人口基本信息的登记。

    因为在国资部将挖人工河与修建堤坝两项工作的部分整合之后,河道里挖出来的土石要送到修建堤坝的地方进行称重登记,并倒入指定地方之后才会计算所属公司的工作量。

    而使用印有数字编码的小推车和登记了人口基本信息的人员在称重过程中有专门的通道,基本上可以保证无需地倾倒土石。

    在吴光良的提议下,魏民生又购置了一些超市用的电子扫描设备,可以直接扫描印有条码或二维码的设备和卡片,在拥有电力保证的情况下,完全实现了大部分的自动登记工作,所以极大地保证了称重过程不会明显地影响工程进度。

    开挖河道的地方可以容纳很多的劳动力同时工作,但筑堤的地方是在沼泽之中,所以只能够逐步延伸。

    提高工作效率,在国资部的同意下,从这片狭窄区域的中部修了一条便道。

    这样一来,中部输送的泥土可以分两边进行堤坝的修筑,整个区域的两边也各有一条堤坝在修建,从而形成四个土石倾倒点,大大地啊提高了施工进度。

    1

第338章 竭泽造田 一() 
保证堤坝的强度,这些华夏国的工程承包人按照国资部的要求分层进行堤坝的修建。

    第一层的土石填埋高度略高于水面,然后来来往往的推车和人流不停地对刚铺好的堤坝进行碾压。

    等到堤坝成形之后,再次进行第二层土石的填埋,第二层土石的厚度只增加三十公分左右,这样的厚度可以保证堤坝内部不容易出现空洞和松土。

    在人力和远比这个世界先进的挖掘、运输工具的下,在那条连接江陵护城河与长江河道的人工河完全贯通时,一道高于水泽水平面三米的土石堤坝也建了起来。

    中间的那道堤坝把整个围起来的水泽分成了两个区域,形成了两个单独的大水塘。

    那些华夏国送来的微耕机也进场了,幸好下塘的时候李严在现场,否则这些微耕机就可能直接送回现实世界进行大修了。

    因为这些沼泽中多年的淤泥根本就不知道有多厚,就连履带式的微耕机也差点陷进里面无法动弹,最后还是李严利用共享空间把陷进淤泥之中的微耕机转移了出来。

    看样子直接把这些水泽改造成水田的想法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问题反馈到国资部之后,经过大家的商量,决定先把这些水泽里的淤泥清理掉一些才行。

    但具体采用哪种办法来清理这些淤泥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决定把这些水塘之中的淤泥送到周围那些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造田。

    在这个世界中,由于没有华夏国那些先进的灌溉机械,田地的好坏主要是看其用水是否方便。

    所以那些地势较高的小山丘几乎不会有原住民去进行开发,因为开发出来的田地在缺水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有好的收成,如果老天爷不帮忙,颗粒无收也是很正常的事。

    不过这样一来却方便了魏民生,按照他的安排,水泽周围那些地势稍高的地方全部被开垦了出来。

    这些小山丘上面的杂草很快就被清理得一干二净,新鲜的杂草在混入发酵剂后直接送入沼气池中产生沼气,而那些干枯的杂草在稍作粉碎后进行气化,生产出来的秸秆气用于爆炸式发动机产生电力对附近的工地进行供电。

    那些原住民看到这些华夏国人安排他们去开垦这些小山丘,一些实诚的人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些并不适合耕种的田地开垦出来,一两年的收成可能都抵不够他们用于开垦田地的支出。

    但这些华夏国对于他们善意的提醒不以为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坡度不大的小山丘修建成了一圈圈的梯田。

    从天空看去,就像是那些工程地图上面的等高线一样,画满了水泽周围的山丘。

    就在那些原住民准备看这些华夏国人笑话的时候,却发现另外一些华夏国人用那种长有三个轮子的车子运来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那些大小粗细几乎一模一样的管子根本就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像丝线一般柔软,却又密不透水,最神奇的是整个管子上面竟然找不到一道接缝。

    只见那些华夏国人在水泽边立起了一个架子,架子上一截手臂粗的管子连接在那个三轮车上。

    三轮车的后面还有另外一条长长的管子,管子的尽头没入了护城河中,还有一条黑色的姆指粗细的尾巴连向那“雷神打鼓”的方向。

    正在大家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的时候,一个华夏国人在那三轮车上按了几下,那架子上的水管中突然就喷出了一股长达三丈的水龙。

    那水龙在旁边的华夏国人操纵之下,凶猛地扎入水泽之中那些淤泥之中,然后在周围泛起一股股污水。

    这些污水慢慢地向水泽之中的低洼地带,那华夏国人也操纵着水龙慢慢地冲洗着那些低低洼地带。

    而旁边另一辆相同的三轮车上面也放下了一根管子没入了这些低洼地带的污水之中,很快就连管口上面套着的一个笼子都看不见了。

    而三轮车另一边的水管,却直接铺到了那些小山丘最高的一块“梯田”里。

    在另一个华夏国人的操作下,那些污水被三轮车上的污水泵直接抽到了山丘之上。

    而那些承包了这些山丘梯田修建工程的华夏国人,紧张地观察着这些污水的流向。

    因为他们最终造出的水田面积与他们应得的报酬是挂钩的,一道堤坎被冲毁都是严重的损失。

    所以,他们在梯田灌水时必须仔细地巡查这些堤坎,及时安排人手对存在渗漏的地方进行修补。

    同时,他们还要在梯田灌水后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开挖泄水口,一是避免漫堤冲毁堤坎,二是让这些污水可以顺利地流向下一级梯田,确保整个山丘上面的梯田都成为水田。

    这样的三轮车足足有二十多辆,没用多长的时间,就冲出了一个个水塘,一些挨得近的地方,多个水塘甚至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水塘。

    由于这些大水塘的存在,堤坝周围的水龙对淤泥的冲洗作用越来越小,就连旁边看热闹的原住民在经历了先前的新鲜劲之后,也看出了这些水龙的威力已经大不如前。

    1

第339章 竭泽造田 二() 
正在这些原住民不停摇头的时候,又有一些三轮车拖着一个个比人都大的黑色物体来到了这些三轮车旁边。

    只见一个华夏国人两只手轻松地就把那个两个人都抱不住的东西举了起来,然后直接扔进了那些污水塘。

    奇怪的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居然可以轻松地浮在水面上。

    大家这时才看清楚,原来那东西是一个圆环形的黑色物体,上面交叉着绑了两块薄木板,而且与堤坝上的三轮车之间还连着一根绳子。

    实际上这就是大货车轮胎内的橡胶内胎,充上气后就相当于一个特大的游泳圈。

    当然,这种规格的“游泳圏”并不适合游泳,因为过大的体积会妨碍游泳的动作。

    但由于其具有的超强浮力,完全可以改造成一个微型的水上工作平台。

    那个华夏国人从三轮车上搬下一个特殊的架子,在那个微型水上工作平台上,上面也有和那岸堤坝上同样的喷头,只不过那个喷头连接的高压软管更长。

    把喷头固定在木板中间预留的位置后,一打开岸上三轮车上的开关,喷头就通过内胎中间的环形空间近距离地对水下的淤泥进行冲洗。

    通过喷头的方向,利用喷头喷出高压水流的反作用力,还可以控制着这个微型水上工作平台随意地在水塘中运动。

    而这个三轮车上污水泵的进水管已经转换到了水泽之中形成的水塘之中,重复使用的污水不断地将淤泥稀释为富含有机物的污水泥浆。

    然后又通过另一台三轮车上的污水泵把这些有机肥料输送到附近山丘上的梯田里。

    而那些已经灌足水肥的梯田,在微耕机的耕作整理下,已经具备了插秧的条件。

    于是华夏山庄里培育出来的秧苗,源源不断地通过机动水上平台从长江中直接运到了江陵城的护城河里。

    水田面积宽大的地方就用小型插秧机进行栽插,一些机械不方便操作的地方就通过人工补栽。

    没用几天时间,水泽周围开垦出来的水田就已经把华夏山庄培育出来的秧苗消耗完了。

    上万亩的杂交水稻,就算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但这里有有机肥料和充足的水,生长环境与现实世界相比也并不差。

    就算其产量只有现实世界的三分之二,不说亩产八百公斤,只要能够达到五百公斤的亩产量,这里就可以生产出五百万公斤以上的优质有机水稻。

    这些有机水稻拿到现实世界中去的话,置换出两千万公斤的普通大米是没有困难的。

    只要有了这两千万公斤的普通大米,足以满足十万人一年的粮食消耗量。

    加上华夏山庄内部小麦、玉米、红薯、土豆等耐旱高产作物的种植,以及那些一年四季都可以产出的蔬菜瓜果,还有养殖场的产出,至少在今年秋收之时,华夏国就具备了可以生产满足四十万人粮食消耗的能力。

    而且,在那些农闲时节,华夏国也并不是没有事情做,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江陵城附近开垦更多的田地。

    但是,这片水泽的面积本身就达到了三十多个平方公里,而且水泽之中的淤泥大多数地方都达到了近三米的厚度,根本不是周围开垦出来的上万亩梯田能够消化得了的。

    按照这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大面积的云梦泽区域,要想真正成为鱼米之乡,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建成的,因为几百年泥沙的沉积量完全无法估量。

    除非,能够有机械设施的介入,用土石硬生生把这些低洼地带填起来。

    只有达到不会受到汉水、长江两条河流洪水影响的情况下,这片区域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粮仓”。

    按照现实世界中的情况,这里的气候条件种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两熟,有了两个月的缓冲时间,魏民生还想再次扩大水稻的种植规模。

    华夏山庄的育秧基地已经做好了种植二季稻的准备,时机成熟时就可以再次大规模地育苗。

    魏民生在观察了两个围堰中水泽的情况后,决定先开发其中一个围堰。

    这一个围堰就是十六个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出来就是两万多亩优质水田。

    可现在这两个围堰中的淤泥仍然达到了近两米的厚度,机械、人力都无法入场。

    于是,魏民生决定仍然使用先前的办法,把其中一个围堰中的污水抽到另一个围堰之中囤积起来。

    含有有机质的污水在缓慢地流向排污口的远处时,其中大部分泥沙和有机物会沉淀下来,离排污口的距离越远,水质就越清澈。

    在合适的地方,再把经过沉淀相对清澈的水又抽回先前的那个围堰。

    然后在汽车内胎做成的简易水上工作平台的反复冲洗下,源源不断地带走的淤泥。

    同时,魏民生还让人把江陵城外长江河道边的堤坝修建起来,修建堤坝的石材是从秭归码头那边生产出来的,利用机动平台顺水而下。

    而挖出来的干泥沙、土石就直接送到已经冲洗了部分淤泥的围堰中进行填埋。

    这些没有多少水分的泥沙、土石不光可以吸收一些淤泥中的水分,而且在与淤泥混合后,极大地提升了水泽中土质的强度,同时还提升了围堰中水泽的高度。

    土石的填埋由三面向中间污水泵的方向推进,不断地把淤泥和污水向中间进行压缩。

    在达到可以使用机械进行耕种的强度后,这个围堰中的两万多亩水泽就被完全改造成了良田。

第340章 当阳长坂() 
两万多亩水田说多也不多,因为在这期间,根据依附在华夏国下的一些商队带来的消息,魏国有意驱逐的由老弱病残所组成的近十万流民大军,已经陆陆续续通过当阳长坂坡一带慢慢地向江陵城聚集。

    虽然由于华夏国的存在,并且了的工作岗位和施粥措施,但突然增加的这十万老弱病残还是给华夏国的造田计划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这些流民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大部分的人都已经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充饥的东西和遮风挡雨的地方,才能够恢复自己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

    在他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恢复之前,华夏国是无法从这些流民队伍中获得的廉价劳动力的。

    反而华夏国的人还要加派人手专门负责流民聚集区的秩序。

    如果断绝了这些行走在生死边缘的人们能够活下去的希望,一旦发生暴动或骚乱,根本就不是江陵城里这点华夏国成员能够应付的。

    如果因此导致魏民生对普通百姓大开杀戒的话,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就算白费了。

    在投入人力和粮食施粥以保证流民聚集区的稳定后,魏民生召集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对江陵城周边近期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安排。

    缩短当阳到江凌的路程,减少这些流民在路途中的伤亡,魏民生决定利用现在已经组织起来的人力,把当阳和江陵城之间的陆上通道全部贯通。

    当阳位于江陵西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七十公里的地方。

    它与江陵西边的夷陵之间虽然只有一山之隔,但两城之间却没有道路可以直达,巍巍荆山阻断了两城之间的各种交流。

    横恒在两座城池之间的那片山脉虽然很高,但在魏民生的眼里,那只是一座可以为他发展计划土石基础的原料场而已。

    尤其是当阳城南面的长坂坡,属于荆山余脉东支南下所形成的冈岭地带。

    这片冈岭地带滨临云梦泽西北方向,海拔高度比江陵城高近两百米。

    从长坂坡到江陵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六十多公里,但实际上由于复杂的地形,这些流民必须顺着山脉的走向一直向南,抵达长江边上才能够顺江而下到达江陵。

    所以,这些主要由老弱病残组成的流民大军从当阳城一路走来,没有个三五天是无法绕过水泽抵达江陵城的。

    还好,在这水泽周围,草根树皮、鸟兽虫鱼的数量非常丰富,与汉水之北田地枯裂的情况要好得多。

    只要舍得花力气,至少找到一些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还是可以的,只不过不能保证这些东西的味道和是否可以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了,毕竟相对于味道和营养来说,活下去才是最的事。

    按照魏民生的计划,一方面从秭归码头运送的标准化木板,然后组织现有人力,在江陵城外水泽中新建好的堤坝上修建的临时住房,用于安置这些跋山涉水聚集而来的流民。

    另一方面从现实世界中再次调集了两车汽油,趁着黑夜把这些汽油洒到了长坂坡到江陵城之间,硬生生地烧出了一条宽五百多米的直线通道。

    那映红了整个夜空的大火让那些从当阳绕道江陵的流民们惊恐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